搞懂資產與負債的區別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ssets and Liabilities)
普通人與富人最大的差別,在於能否清晰分辨什麽是資產,什麽是負債。
凡是能帶來正現金流、使財富增值的東西,就是資產; 相反,如果需要你不斷掏錢、侵蝕財富,就是負債。
典型的資產包括出租房產帶來的租金、優質股票和指數基金帶來的分紅,以及能帶來持續利潤的商業投資。
典型的負債則是汽車——每月的油費、保險、維修費和折舊都會消耗你的財富。 如果是貸款或租賃,利息與月租更會讓你口袋出血。
很多人誤以為豪車、名表、名牌衣物就是財富,甚至還會用高杠杆盲目投資自己不了解的項目,結果這些往往最終變成壓在肩頭的沉重債務。
要學會分辨“NEEDS”(必需品)和“WANTS”(欲望品)。 必需品是生活所需的基本支出,如房租、水電、日常生活; 欲望品則是可有可無的額外消費,比如名牌包與奢侈品。 你要清楚,很多時候你買的隻是“LOGO”,而不是實際價值。
拒絕衝動和盲目消費,學會理性消費是漫向財務自由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起點。 每一次消費衝動之前,先問一下自己,它能讓我更快地達到財務自由嗎?
避免終身消費習慣性通脹
(Avoid the Trap of Lifestyle Inflation)
加拿大有大約半數年入十萬加幣以上的人過著每月(paycheck to paycheck)的生活。 很多人雖然收入很高,但他們的支出更高。 如果明年工資從十萬漲到十二萬加幣,他們馬上想到的是換倆好車,多增加一次出國旅行,把房子重新裝修一下。 他們的消費隨著收入同步膨脹,離破產隻有一線之隔。
半數以上的普通人無論收入多少,都存不下錢。 月入一千時是月光族,月入一萬時依然月光。 因為支出總是隨著收入增長而膨脹。 這種現象就是消費習慣性膨脹(Lifestyle Inflation)。
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指出:人類永遠受欲望驅使。 一個欲望被滿足,隨即產生新的欲望,如此循環往複。 要想實現財務自由,必須跳出這種陷阱,學會控製欲望,把更多的錢投入到能帶來增值的資產中。
真正的富人並非都是一夜暴富。 據統計,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幸運兒隻占富人比例的百分之十五左右。 很多人外表低調,開著十幾年的舊車,穿著普通衣服,但卻是百萬、千萬富翁。 他們的秘訣在於自律與長期良好的用錢習慣。
金錢流向有價值的人
(Money Flows to Value)
金錢不會流向最聰明的人,也不會流向最渴望的人,而是流向能夠創造價值的人。
許多人買書、聽講座,過度沉迷於技術層麵的研究,有的人每天關心媒體,聽信財經權威,卻沒有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 漲了怕跌,跌了急忙割肉,徘徊在懷疑與衝動之間,反反複複。 這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投資和投機的區別,也缺乏對金錢流向哪裏的價值理論。
好的價值投資係統會為我們帶來長久的收益和增值。 這就是為什麽世界上有無數的富人要花大錢和沃倫. 巴菲特吃一頓午餐,從他那裏學到一點投資後麵的哲學思維。 也有無數人要跟買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的股票,好從裏麵挖到一點價值投資的黑馬。
有的人一生靠出賣體力和時間賺取金錢,殊不知一旦你體能喪失,或者時間耗盡,你就沒有了價值。 今天的很多崗位已經開始逐漸被AI所取代,以後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普遍。
一個包餃子的熟練工,一天隻能包1000個餃子,而一台包餃子的機器,一天可以做10000個餃子,而且可以二十四小時連續工作不休息。 它產出的巨大的利潤最終會流向發明機器,銷售和使用它的人,而不是流向那個熟練工人。 在現代科技前麵,如果我們的價值越來越廉價,金錢也會離你越來越遠。
財富的積累需要一套穩定的價值體係和創造財富的能力。 每一個成熟的投資和創新背後,都是投資者對財富認知的真實映射。 隻有當你的認知和價值創造被市場認可,財富才會不斷流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