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認識金錢嗎?
你我每天追逐的金錢,其實不過是銀行賬戶上的一串數字,或一張紙幣。 它沒有好壞,也沒有感情。
金錢是中性的,它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 關鍵在於,你如何理解它,並是否能讓它成為你的助力。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以極端的方式來看待金錢。
一種觀點認為,錢是壞東西,是魔鬼。 許多人相信:“人一旦有錢,就會變壞。 有些人甚至斷言,富人的財富大多來自對窮人的剝削。 連《聖經》也說過:「富人要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 ”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錢是萬能的。 “有錢能使鬼推磨”,隻要有錢,任何事都能辦成,任何煩惱都能解決。
遺憾的是,我們從小到大很少接受過關於金錢本質的理性教育。 多數人隻是被告知:努力讀書,找份好工作,將來賺大錢,人生就算成功。
不可否認,在一個以金錢為核心的社會,離開金錢,幾乎寸步難行。
沒有錢,你可能讀不起書,買不起房,看不了病,甚至無法組建家庭。 缺乏足夠的錢,你每天都要擔心付不起房租,償還不了房貸,退不了休,可能還死不起。 金錢似乎能夠決定一切,解決一切。
因此,錢有時像“天使”。 它能為家人提供安全與舒適的生活; 它能支付房貸,為親人提供支持; 它能幫助你圓夢,重新學習,創業,或投身公益。
但錢有時也像“魔鬼”。 它可能讓人沉迷於奢華與享樂,失去目標與動力; 有人一夜暴富後辭職、揮霍,沉迷賭博或毒品,最終以悲劇收場。
金錢本身沒有改變人的力量,它隻是放大了你內心的本來麵目。 如果你原本慷慨,金錢會讓你更加慷慨。 如果你原本自私,金錢會讓你更加貪婪。
金錢就像一麵鏡子,照出你對財富的認知與掌控力。
缺乏財商的人,錢很快會流失; 不懂經營的人,財富也會慢慢消耗殆盡。
金錢不是目的,而是工具。
認識金錢、理解金錢、學會與它相處,才是財富真正的起點。
金錢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Money is a tool, not a goal)
從小到大,我們的夢想往往是“如何賺很多錢,成為富人”。 有了錢,就能開豪車、住豪宅、銀行賬戶裏數字滿滿。 於是我們以為,那就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當我們擁有金錢之後,該如何利用它,才能實現更高的人生目標? 這一點,許多人從未認真想過。
金錢,本質上隻是現代社會賴以運作的中性金融媒介。
它像一把榔頭,可以幫助你建造房子; 也像一輛車,可以載你到達想去的地方。
榔頭本身沒有價值,它的價值在於你如何使用它; 汽車停在車庫裏不開,也毫無意義。 金錢也是如此,它的價值不在於擁有,而在於使用。
如果你把“追求金錢”作為一生的唯一目標,最終可能會陷入無休止的追逐金錢的遊戲之中不能自拔。 到頭來耗盡身體,疏遠親情,甚至犧牲道德與良知。 正如俗語所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是人類的悲劇寫照。
即便你賺到越來越多的錢,它也未必帶來真正的幸福。 幸福不是來自金錢本身,而是來自它能為你帶來的自由與選擇。
金錢可以:
讓你自由追逐夢想;
讓你更好地照顧家人;
讓你有能力回饋社會。
但金錢無法直接創造幸福,它隻能成為實現幸福的工具。
我們從小被教導:努力學習,找份好工作,把每月多餘的錢存進銀行。 可是,很少有人告訴我們:
怎樣把錢再投資,讓財富增長;
怎樣培養儲蓄習慣;
怎樣學會投資理財,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一生為錢工作。
即便在今天的加拿大,學校裏幾乎不教理財,家庭也很少進行財務教育。 結果是,許多人直到退休,對投資理財的理解依然有限。
金錢是工具,不是終點。 學會賺錢、學會理財,目標不是無止境地追逐財富,而是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財富自由的意義在於:
不再被社會設計好的老鼠賽跑束縛:日複一日上班領薪水、支付賬單、償還房貸;
能夠主動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方向上。
一生努力賺錢沒有錯,但如果把賺錢當作終極目標,就可能忽視家庭、透支健康、甚至迷失良知,最終讓自己成為自私、貪婪的人。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
有目的地存錢;
有計劃地使用金錢;
不隻專注於掙錢,而是關注如何通過金錢打造更高層次的人生。
金錢就像一顆樹苗。 如果你把它放在口袋或銀行裏,僅靠少得可憐的利息,終將被通貨膨脹侵蝕,越來越縮水。 相反,如果你把樹苗種在沃土裏,精心澆灌、讓陽光雨露滋養,它會根深葉茂,抵禦風雨,最終成長為參天大樹。
財富的根基也是如此:
如果你對資產、債務、風險、宏觀經濟、稅務法規缺乏了解,財富就像淺根小樹,隨時可能被風暴摧毀;
如果你具備財商,懂得管理和投資,財富就會像深根大樹一樣,長期穩健成長。
金錢不會自動流向最聰明、最貪婪的人,而是流向那些理解它、尊重它、懂得怎樣使用它的人。
金錢不是終點,而是載體。
它的使命,是幫助你圓夢,讓你在有限的人生裏,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所以,每天醒來時,我們應當問自己:
「我怎樣用金錢實現我的夢想? “
而不是:
”我怎樣才能賺更多的錢?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