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雨吧

誰說晴天聽不到雨聲?清風細雨,聽那雨吧。。。
個人資料
正文

南方與北方,冰火兩重天 – 觀《北與南》

(2013-10-25 13:44:13) 下一個
南方與北方,冰火兩重天 – 觀《北與南》
 
英國BBC的迷你影集(miniseries)《北與南》(North & South)是我近期看到的一部難得的好片子,真心地想推薦給還沒有看的朋友們。Netflix上可以找到它。
這是BBC於2004年出品的影集,共分四集,每集大約一小時。改編自英國作家Elizabeth Gaskell 1855年的同名著作 。這部影集在當年播出時,引起了熱烈回響,獲得了多個獎項。其中有2004年BBC年度最佳戲劇獎;男主角的扮演者Richard Armitage 和女主角扮演者Daniela Denby-Ashe 分獲當年度最佳男女主角獎;扮演男主角強悍母親的Sinead Cusack榮獲最佳女配角。
故事簡介
故事發生在英國工業革命期間,正如片名《北與南》所指,一個英國南方與北方不同環境的轉變而帶來的衝擊,掙紮,適應與接受。生長在南方寧靜小鎮的姑娘瑪格麗特(Margaret)全家因生活突變被迫遷移至北方的工業都市Milton。瑪格麗特的家庭雖不大富大貴,但在南方也是富足安逸。她的父親曾任家鄉教會的副主教,學識淵博,受人尊敬。但當她父親在一些理念上與教廷發生分歧的時候,他被迫離職,帶全家遷移到北方的Milton。那裏不再有南方田園的安寧,而是充斥著喧囂與衝撞。他們麵臨經濟拮據,人生地不熟的窘狀。在這個飛速發展膨脹的工業城市裏,沒人在乎知識與禮節,人們關心的是機器的運轉,貨物的進出,資金的流通。工人與老板的關係緊張,危及四伏,一觸即發。瑪格麗特與經營棉紗廠的桑頓先生(Mr.Thornton)相遇,他們之間因身份與背景極大的反差而產生了許多的誤解分歧和衝突。經過種種錯綜複雜的交集之後,兩人最終擦出愛情火花。

主線與副線:
中,瑪格麗特與桑頓的感情糾葛雖是一條主線,但並不是明線。它隱隱貫穿全劇,直到後半部才逐漸明朗化。劇中另外的幾條故事線交叉其中,相輔相成,使這部戲磅礴大氣,深度立體地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的狀態,它的勃勃生機,及那飛速的發展中所滋長的危機。這正是此劇不同於其他許多古典劇的精彩之處。
與北的反差對比,是此劇的主線。這裏的南方與北方其實也是象征性的。南方代表傳統,北方代表現代。傳統的貴族式的生活遇到工業時代資本式的新秩序,產生諸多的不適應。這就是瑪格麗特一家初到Milton的印象,他們看不慣這裏的一切,覺得它是那麽的無理,粗暴,沒有秩序。瑪格麗特甚至直白地把Milton比作地獄。
 I wish I could tell you how lonely I am. How cold and harsh it is here. Everywhere there is conflict and unkindness. I think God has forsaken this place. I believe I have seen hell and it’s white, it’s snow white.” “但願我能告訴你我是多麽的孤獨。這裏是多麽的冷酷和惡劣。到處都是衝突和與粗暴。我猜上帝定是離棄這個地方了。我敢肯定我已見到了地獄的模樣,地獄是白色的,雪一樣的白。”
這是瑪格麗特寫給閨蜜的信中片斷。我就是從這一情節和對白開始喜歡上了這個姑娘,也意識到《北與南》這部戲不會隻是簡單的一個愛情故事。
工與工廠主資本家的矛盾貫穿全劇,是此劇的特色。空氣中紛揚的棉絮如雪花一般籠罩著工廠中的一切。白色的雪片本是美麗浪漫的,可當它永不停歇地飄蕩,進入眼裏,肺裏,這樣的白色令人壓抑。棉紗廠織機的轟鳴震耳欲聾,成群結隊的工人漠然地工作生活。上流社會及中產階級的紗裙,燕尾服,舞會,晚宴與工人們的淒苦形成鮮明對比。劇中展現了勞工階層的悲苦,他們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工會的崛起,及工會帶領下工人的罷工。階級鬥爭,從勞工和資本家兩個不同的角度同時在戲裏體現。而我認為這樣全方位的視角正是此劇打動人心令人深思的根本原因。這條主線帶動的情節時而陰暗,時而緊張,時而悲哀,卻是照亮整部劇的一盞明燈。
Nicholas Higgins 是一名工人,也是工會的領導人。正是他帶著Milton紗廠裏的工人們進行了罷工。他的女兒Bessy因長期呼吸紗廠充滿棉絮空氣而患肺結核。瑪格麗特與Bessy成為好友。但Bessy最終因病離去了,年僅十九歲。作為父親,Nicholas深感痛心,他憤然道:“My poor Bess! She lived the life of a dog. Hard work and illness. She never had one moment of rejoicing. I’m not saying I don’t believe in your God, but I can’t believe He meant the world to be as it is. The masters ruling over us, the rest of us left to live a half-life in the shadows.” 我可憐的Bess! 她過著狗一樣的生活。辛苦的工作和疾病。她從沒有片刻的喜樂。不是說我不相信你的上帝,但我無法相信他就讓這世界如此苦難。資本家們掌握著我們,我們則半死不活地生活在陰暗裏。)如此的呐喊與質問,又有誰能回答?!
外,劇中的其他幾條副線也恰如其分,與主線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如,在故事梗概中提到瑪格麗特的父親在他的信仰上產生了疑問,那個時代,也是基督教信仰發生分流的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革,社會階層的分裂,教會也遇到了挑戰。而南方保守的教廷無法接受瑪格麗特父親的分歧,把他罷免並強迫他離開。她的父親在接觸Milton的勞工階層後,對自己也有新的定位。
如,桑頓與她的母親的關係也是極具特色。桑頓的母親早年喪夫,她帶著兒子艱苦創業,從一文不名到成為擁有聞名紗廠的資本家。她性格堅毅強硬,對自己的兒子滿是驕傲自豪。同時,她又是一位目光敏銳洞察秋毫的母親,像一隻母狼一樣警醒地看護自己的孩子。
Mrs. Thornton 說:”A mother’s love holds fast and forever. A girl’s love is like a puff of smoke.It changes with every wind.” (一位母親的愛永恒持久。一個女孩子的愛則像過眼雲煙,隨風即逝。) 對兒子的愛讓她甘願付出一切。
格麗特與女工人Bessy Higgins的相識相交也是為此劇添色的一條線。Bessy的生活境況與瑪格麗特所熟悉的完全不同,瑪格麗特通過與她的接觸對勞工階層有了了解和同情。也因著這理解與同情,瑪格麗特在後來罷工的矛盾中起了橋梁作用,幫桑頓度過難關。所以這條線在全劇至關重要,它是連接中上階級生活和苦難勞工窘境的一條不可缺少的紐帶。
中還表現了工人運動中勞工內部的分歧,工廠主們對當時崛起的勞工運動的看法和不同的應對,家庭的親情,故鄉的鄉情,朋友情,夫妻情,父子,母女,母子情等等。這一切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展現新舊時代交替的完整畫麵,遠看大氣恢宏,近看精致細膩。

原著與改編
說作者Elizabeth Gaskell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家。她與同時期的狄更斯和夏洛蒂勃朗特都交往頗深,更是夏洛蒂的摯友。夏洛蒂去世後,Gaskell受其家人的委托撰寫了傳記《夏洛蒂的一生》。Gaskell的作品在當時並未廣泛流行,其原因可能是她的書裏流露太多對當時社會階級製度,工業化,社會矛盾的批判情緒。有的評論者認為她的小說太硬,這與同時期的簡奧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唯美浪漫的風格迥異。
我在看了兩遍影集之後閱讀了原著。這不是一部簡單易讀的作品,節奏相對緩慢,沒有太強的情節衝突,對話應用許多俚語。幸虧先看了片子,不然恐怕會覺得小說過於沉悶讀不下去。
可以說這部影集的編導對作品進行了精彩的改動,他們加入了一些更具戲劇化的情節,增加了作品的可看性,深刻性,和與當代現實的相關性,使整部作品更加有張力,更加引人入勝。
如,瑪格麗特與桑頓初遇的場景,影集作了全新的設計。在這一幕中,瑪格麗特第一次見到了龐大的紗廠內景,工人們的工作,棉絮飄飛,織機轟鳴,這對她已經是一個震驚。而當桑頓責罵追打一位抽煙的工人的時候,來自南方的姑娘瑪格麗特更是無法接受這樣的野蠻與粗暴。她與桑頓的誤解成見由此開始,南方與北方的截然不同也瞬間展現在觀眾眼前。這樣的改動加強了矛盾產生的節奏,戲劇性更強。
樣,影集在結尾的處理也與原著不同。片中安排瑪格麗特與桑頓在火車站不期而遇,彼此在經曆了無數的誤解與否定之後終於意識到相互的吸引不可逆轉。他們終於在稍縱即逝的機緣中放下了自我接納了對方。這一場景是影集中添加的,它使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線有了完美的結局,同時沒有拖泥帶水,給了觀眾期待中的結果。這一幕雖在意料之中,但卻拍攝演繹得十分溫馨感人,讓人真心地為男女主人公曆經挫折之後的結合感到欣慰與希望,為他們流出喜悅的眼淚。此幕在當年被觀眾評為年度最喜愛的銀幕瞬間第一名。
筆者個人認為這部戲改編十分成功,是一部少有的改編勝於原著的好片子。

演員與表演
片中幾乎每一位演員都可圈可點,令人不得不佩服英國演員們的訓練有素,全麵老到。
演瑪格麗特(Margaret Hale)的DanielaDenby-Ashe並非是令人驚豔的大美女,但隨著影片的進展,她的角色越發沁入人心,她的表演自然貼切,融入角色當中,擔當得起片中無數的近鏡頭特寫。她從容淡定,沒有絲毫嬌柔造作,與片中人物性格氣質完全相配。她為觀眾呈獻了一位純真,率性,執著,智慧的瑪格麗特。
演桑頓(Mr. Thornton) 的英國男演員Richard Armitage 曾經是一位戲劇演員。他憑借在這部《北與南》中的出色表現而走紅。他演的桑頓深沉,含蓄,正直,誠懇,有擔當。對一位演員來說,桑頓的角色是一生難得幾回的好角色,Richard Armitage把握住了這個機會,他以出色的演技細膩到位地詮釋了一個人物的平靜外表下豐富的內心。戲中大部分時間桑頓是深沉冷峻的,Armitage 用眼神,麵部細微表情,手勢,身體語言,和不多的對白,展現了男主角豐富的內心活動。而在結尾車站相遇表白的一場戲裏,他一改在整部戲中嚴肅不苟言笑的演繹,用他迷人的微笑和溫情的眼神征服了觀眾。
外桑頓母親Hannah Thornton 的飾演者Sinead Cusack為我們刻畫出了一位有血有肉,令人印象深刻的母親。Sinead Cusack是位資深演員,曾獲獎無數。她的眼神,儀態,一舉一動都是戲,把一位堅強地捍衛自己兒子的母親刻畫得入木三分。
演工人Nicholas Higgins 的是Brendan Coyle, 他是英國知名演員,出現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或許很多《唐頓莊園》(DowntonAbbey)的影迷對他飾演的Mr. Bates 印象深刻。
他如瑪格麗特的父親和母親也都表演得令人信服,桑頓的妹妹是這部戲裏唯一帶有喜劇色彩的角色,給這部或許過於嚴肅沉重的戲加了幾分幽默。

總之,這是一部值得一看並收藏的好作品。從原著到改編,從場景到服裝道具,從演員演繹到剪接製作,都精益求精,堪稱上品。而作品本身所表現的維多利亞時代工業革命進程中的社會性又讓它超越《傲慢與偏見》這樣純浪漫主義作品中的小家碧玉,更具有深刻性。即使在一百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也看到它的現實意義。當滿天雪白的棉絮飄蕩在空中,當可憐的工人們因呼吸空氣中的棉絮而患重病的時候,不由不令人聯想到即使在今天,中國的許多工人在工廠嚴重汙染毫無保障的情況下負荷工作。富士康之類的巨型工廠集中式管理,近期不斷發生的勞資糾紛等等的問題似乎在那個十九世紀中的Milton 已經發生過。它不是一個架在空中樓閣上的故事,而是建立在深厚土地上的作品。這片土地乍看有些沉悶,醜陋,灰暗,可它卻是堅固真實的,蘊藏著時代變革帶來的生機。

By:清風-細雨
2013年十月

圖片來自網絡,僅用於示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清風-細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erdong' 的評論 :

再謝邇東!也謝謝你的烤肉方子,我一定去試試 :)
erdong 回複 悄悄話 沒看過小說,但看過電影。
喜歡讀清風細雨的影評!
清風-細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窗裏窗外@' 的評論 :
問好窗外!很開心你來做客,上杯清茶先~~~
難得你也喜歡這部片子,有些生僻,知道的人不多。握手!
喜歡你上次提的《English Patient》,看來我們有共同喜好。 希望有機會多交流 :))
窗裏窗外@ 回複 悄悄話 你的博文寫得真仔細。
窗裏窗外@ 回複 悄悄話 果然興趣有些一致,這個片子看過幾遍了。小說也看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