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隻要數量大於一,必會有爭執。不對,等於一的時候也會有,誰說自己跟自己從未糾結拌蒜過呢?
今天讀到的文章,讓我樂出了聲兒。圖一,《朋友圈又到了互稱傻X,割席的時候》,說是新割席三大話題,疫情,鐵鏈,烏克蘭。
(圖一)
圖二,微博一個號總結說在支持戰事各方上麵,不同平台,出現完全相反的互走極端的情況。這樣我就平複了許多,不是我腦子不好,三觀破碎,原來是沒找著隊伍。
(圖二)
生活中,突然發現某個朋友在“割席”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那是十分震驚,痛心,甚至憤怒的。想必對方也有同感。那咋辦呢?朋友還做不做啦?如果能夠不吵架,互相尊重彼此的不同,“respectfully disagree “, 最好。如果不能平心靜氣,總忍不住要教育對方,惡心對方,甚至發生臉紅脖子粗的爭吵,那還是暫時分開(拉黑)比較好,眼不見為淨。這樣還能保全彼此的體麵,再見麵,不必太尷尬。
難怪,我的朋友圈越來越清淨,越來越“誌同道合”,除了真親人,就是真發小,還有有緣人。不過這也會產生隱性偏見 (implicit bias),導致我們不自覺地選擇性接收與自己意見喜好一致的信息,從而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偏頗。
智慧與心胸,還是要一直走在提高的路上。坦白地說,我自我反省,自覺無法避免隱性偏見。但是,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這種可能性的存在。這是自己在做的努力。
就像圖二文章中所說,你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對大眾輿論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兩極化的結論。以俄烏戰爭為例,在某些平台,你會以為全世界都在為俄叫好,而在另一些平台,又會發現反戰是主流。大家越來越不能與不同意見的人同處“一室” - 如今是“一平台”,“一微信群”,“一朋友圈”。不止國內如此,我所生活的美國亦是如此,隻是或許撕裂,割席的議題會有不同,社交媒體平台不同。
避免被不實的信息所欺騙,在如今的網絡社會是大家需要掌握的技巧。在這一點上,我們這些成年人還要向年輕人學習。年輕人在信息時代生長,他們對網絡信息的鑒別意識還是比較強的。比如有時我分享給孩子的信息,他們會先問信息來源,然後自己去做一些查證。當我們看到一些所謂“爆炸”性新聞,比如,xx 大勝,xx 大敗,xx 被擊斃,xx 逃離,這樣的消息,我們應當去主流媒體看一下,是否有類似的報道。即使是主流媒體,也要左右都看看,同樣的事實,表述方向不同,也會給人不同的印象。最後,即使媒體都報了,我們也要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判斷一下,根據他們不同的表述,真實的情況可能是什麽樣的。
所以,媒體大爆炸的時代,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明辨性思考的要求。
朋友圈的割席,有時是永久的,有時是暫時的。即使是暫時的,也令人難過。小小的朋友圈的分歧,隻是社會割裂深化的一個映像。社會不斷分化,走向極端,實在是讓人不安。
這種趨向極端的分化,雖然有政治經濟的原因,但是新科技帶來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給這種極端做了助推器。所謂大數據人工智能現階段的社交平台應用,其實並不真正聰明,而是根據你的喜好不斷推給你類似的東西,讓人的視野和思路越來越狹窄。好比一個人喜歡吃糖,大數據發現了他這個喜好,就全世界搜羅了好吃的糖給他吃。他開心極了,吃個不停。但沒有人告訴他吃太多糖可能對身體不好。反對吃糖的信息被大數據排除在他的視野之外。類似的,社交平台上有相似觀點的人被推看相似的信息,他們很快形成了一個小團體,小環境,而有可能聽不到另外的聲音。所謂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現階段其實是把人分了類,甚至隻是根據我們的潛意識來分。這完全忽略了人的開闊心胸和拓展視野的願望。如何真正了解人心並理解人的可能性,給人機會發展,人工智能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帶著對網絡信息的更多的了解和結構性認識,對於那些爆炸新聞,各種消息,要多甄別,多思考。對於朋友圈裏麵不同的聲音,是否也可以寬容些,不必急著拉黑割席呢?
另:
想把走向不同方向的大家往中間拉拉,可以多聊聊有共同點的話題,找找讓大家都開心的事,比如春光大好,美食美景。又或一起對一些公憤的事情發發牢騷。
說起能讓大家團結一致地生氣的話題,油價又衝新高。圖三,早晨路過一加油站(坐標:南加州),看到標出來的油價,震驚得我手都抖了,行車中冒險拍了個糊片,最高油價$5.99/gallon!看來,電車必須排到日程上了。
(圖三)
by 清風-細雨 2022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