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句是個蘇州有名的雜家,我很愛看他的文章。他寫的關於文化曆史的小品言之有物,引征豐富而條理清楚,有事說事,有一說一。王稼句的文風,平實中偶露風趣,很有些像汪曾祺。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看書瑣記》和《看書瑣記二集》是他的兩本雜集,多是講述蘇州附近的曆史文物、人文掌故以及民間玩意兒。其中有一篇名為《垂虹秋色滿東南》,講一座古橋的曆史,非常動人。
文章從前人墨跡說起。宋元祐三年(1088年)春天,米芾住在蘇州,應湖州刺史林希之邀前往,路經垂虹橋,作了幾首詩。到湖州後,林希取出一卷所藏的蜀素請米芾寫字,米芾便把自己的八首詩寫成了流傳千古的《蜀素帖》。其中兩首《吳江垂虹亭作》:
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霜破柑。好作新詩繼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
泛泛五湖霜氣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須織女支機石,且戲常娥稱客星。
垂虹橋建在蘇州城外50裏處的吳淞江上,建成於慶曆八年(1048年)六月十八日,橋名本為“利往橋”。“利往”是一個很俗的名字,李清照在憑吊嚴子陵釣台的《夜發嚴灘》詩裏就說:“巨艦隻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台”。正好這利往橋心有一亭,名垂虹亭,大家就把這橋叫作垂虹橋了。同年中秋,蘇舜欽遊吳江縣,寫下了大概是第一首詩詠誦垂虹橋的詩,《中秋鬆江新橋對月和柳令之作》:
月晃長江上下同,畫橋橫絕冷光中。雲頭豔豔開金餅,水麵沉沉臥彩虹。佛氏解為銀世界,仙家多住玉華宮。地雄景勝言不盡,但欲追隨乘曉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代無名氏作《長橋臥波圖》,畫的就是垂虹橋:
明代沈周畫過幾幅垂虹橋,王稼句在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兩江名勝圖冊》中找到一幅:
而同藏台北故宮還有一件沈周的《垂虹暮色圖》:
可以看出,明代改建的連拱石橋和宋代木構梁柱的長橋臥波不一樣了。
最有名的垂虹橋圖要算是明正德三年(1509年)唐寅所畫的《垂虹別意圖》。那年(據王稼句考證,似應為前一年)中秋,蘇州三十五位文人在垂虹橋送別一個叫戴昭的遊學之士,由唐寅繪成圖冊,各人題詩其後。三十五位中包括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其中唐寅題詩:
垂虹不是壩陵橋,送客能來路亦遙。西望太湖山閣月,東連淪海地通潮。酒波汨汨翻荷葉,別思茫茫在柳條。更欲傳杯遲判袂,月明倚柱喚吹簫。
祝枝山題寫了畫題:
這幅《垂虹別意圖》現在由美國收藏家顧洛阜(John. M. Crawford)收藏。
存世九百餘年之後,1967年5月2日夜,轟然一聲,垂虹橋自行崩毀。
長橋有靈,崩殂於一個大動蕩年代的深夜。就像周傑倫在《東風破》裏唱的,“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而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卻正好無緣相見,真是“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