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頸是我的性格,牛精是我的個性!

好酒,愛書,收舊,老饕,走南,闖北,家四方,三兒,一女,六口人,一房兩車,人到中年,華人大兵,解甲歸田,東籬種菊,南山放馬
個人資料
我冇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改革開放年代前的勞動課

(2014-08-10 17:19:07) 下一個

 

          以前讀書,每個星期有一個下午是勞動課,這其實是學校的一個副業,學生勞動課的勞動成果都供應了老師的食堂。現在讀書有這麽多費用和孩子都是寶貝,勞動課應該已成曆史。其實我自己認為,勞動是一堂很好的實踐課,學生從實踐中學到許多寶貴的知識(美國的一種教育方式)。播種時的期待,耕耘時的艱辛,收獲時的快樂和成就感,都是人生必經的道路。勞動課是我兒時學與玩的絕妙組合。

                各地方或有不同,農村和城市也不同。我們一年級已有勞動課,一種很輕的勞動,那時大一點年級的要積肥,一般是將村裏的垃圾、淤泥在勞動時挑回學校堆成一大堆發酵,一年級就負責把石塊、玻璃、鐵塊、塑料、和所有不腐爛的東西挑出,分出來的肥就讓大年級以後挑到地裏去。做這髒活時,孩童們還是想法找點樂的,在分垃圾時,很多時候會找到鈕扣,一休息,幾個人就一起擲紐扣,一正一反,擲反的贏。這樣一幹就一個下午。

                二年級時多數還是分垃圾,但也會積肥,是兩人一組抬一個簅(扁竹筐),任務製,一人五簅,誰完成誰就可以回家(資本主義製度)。有時會取巧,一開始抬簅滿滿的,快到學校時,將其中一半倒在路旁,先送一半,再回來取另一半。做完後就留在學校打兵乓球或藍球,夏天就到附近的河衝遊泳。

                三年級就基本上積肥,現在是一個人擔兩個簅。自己力氣不大,用兩個肩頭擔那種,走一小段路就要休息一會(想著就覺得糗,真弱),要不是同班的兩個堂兄弟幫忙,常常都很遲才完成任務。那年學校的花生收成很好,榨了油,每個學生分一兩,我還記得拿著小油瓶去學校領油的時,那時的花生油真香。

                四年級就是地主了,每個班都有自己的地,每個班又分四組,組中又以兩人為一小組,這樣在運屎尿時,兩人抬一桶就方便得多。我們班的地是在一個河邊堆出來的地,種什麽由組或小組自己決定,種子從家中拿,都是農家人,要什麽種就有什麽種。我和我的同桌阿才一組,那年我們種了花生,水紅豆,玉米,和南瓜,我們不但勞動課去我們地裏,每天中午也倒地裏走一趟才回校上課。挖地、平地、起壟、打坎、施肥、淋水、除草、收成都是我們自己做,這些我們在家都會的。老師就到這組看看,到那組幫幫。各組都跟左近的組比一比。我們除水紅豆好一點外,其他的收成就一般。除種地外,我們班還有一個特別任務,就是一個月一次到三、四公裏外的大河邊收蓖麻,那根本就是玩,去郊遊,一路上,捉草蜢、青蜓、其他的昆蟲的,有時會看到蛇,男孩就去打,女孩就雞飛狗走的,還有吸蕉花和竹芋花糖的,還時不時在農家的黃瓜棚摘個小黃瓜來吃的,那裏是去勞動。收回的蓖麻就放在教室後晾幹,那時我已從《十萬個為什麽》中知道蓖麻是有毒,蓖麻油是飛機用油。蓖麻有幾個瓣,沒開殼時,它中間有一個勾,上課和晚修有空時就鬥蓖麻,晚修無電,用煤油燈烤蓖麻仔,那香味很誘人,但大家都知道不能吃。

                五年級時就上山開梯田,還是以組為單位,個人可以在地頭地尾打坎種南瓜。我是組長(年年都是混個組長),我們組的地是在全班的最上麵,地比其他組多了很多,我們種黃豆。每次除草好像永遠都除不完,次次包尾大班,每次再來時,草一回比一回長,一次比一次多,到後來有的地方比黃豆還要高。其他組做完就滿上跑,找野果吃。最常見的是酸蔦,葉是酸的,果不熟會麻舌,熟了果就酸甜,很好吃。夏天還有山棯、地棯、豬乸棯、蛇巴卜、油柑仔等等。地裏淋水就到山腳的山澗中取水。施肥就用小年班積的垃圾肥或家裏的熟尿。雖然我們的草比其他的組多和長,但收成時,我們組的豆比其他組多了好多倍,要其他人幫忙才將所有的收獲帶回學校。看來我是有個綠拇指。

                第二次五年級(留了一級,這個以後再說),還是上一年那個山坳,同學也有很多新人,地也不是同一塊,這次是單幹,找了塊小一點的平地,種紅薯。鋤地、除草、鬆土、起壟、插薯藤和以後的淋水、施肥都是自己一腳踢。也不知是什麽原因,那紅薯單長藤,多到要打圈,那時也不知薯葉可吃,收成時,薯仔也沒一條,失敗,綠拇指不知何時斷了。有空還是滿山跑,夏天回家經過河時,就跳下去洗個澡。

                初一時就到遠一點的牛皮孔山,那裏的山田地質很好,我們居然在山頂上種甘蔗,以前有篇什麽‘要讓河水上山坡,要讓山坡變成河’課文。種甘蔗勞動力強,對肥和水要求很高,擔水和施肥都很辛苦,還有剝蔗殼和上蔗壟的苦活。收成時,學校為了防止學生偷蔗吃,用肩扛蔗回來的路上,隔一段路就有一個老師在站崗。那年的甘蔗收成很好,領了一點糖。

                初二時被派到佛仔嶺開荒,就墳場對麵的山坳的荒竹林掘掉,開出一片片梯田(上次回鄉特意到那走一走,梯田已回複原來的樣貌了)。第一年我們種番薯,因為是處女地,收成特別好,也有人說是對麵墳場的緣故。有的番薯一條就差不多十斤,都是北京紅,好多水分,不好吃,也不大幹敢吃(墳場),多用來喂豬,學校以一分一斤賣給學生。

                初三還是在佛仔嶺,種苡米,黃豆和南瓜。

                高一還要勞動,但地離學校都很近,在教室旁和後山,但學校有片在十多裏外的虎坑,要踏單車和過海才到,有次到那去釗河(挖河),因積極而被表揚了,這是很少有的事。

                我認為勞動課很好,既可以調劑下枯燥的數理化式的死記硬背,也可以從實踐中學到更多的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學會辛勤不一定有回報,失敗中學會了教訓,跌倒後可以再爬起來,但經過勞動的收獲是最棒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沉魚 回複 悄悄話 是,所以現在我還在鄉下房子後院墾荒種地,帶著孩子澆水積肥。我跟他們說你們以後不一定要去種地,但是一定要會種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