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頸是我的性格,牛精是我的個性!

好酒,愛書,收舊,老饕,走南,闖北,家四方,三兒,一女,六口人,一房兩車,人到中年,華人大兵,解甲歸田,東籬種菊,南山放馬
個人資料
我冇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再讓民間舞龍的那一年

(2014-02-04 19:32:31) 下一個

 

過年了,華人家家團聚,年晚飯,放炮竹,貼春聯,穿新衣,壓歲錢,甜點小吃,舞龍,舞獅,那就是年的記憶。整個中國都喜氣洋洋,熱熱鬧鬧。隨著旅外的華人越來越多,外國人對中國人過年有了不少的認識,現在春節差不多成了個國際節日了。Fairfax教義部特意將年晚和新年那兩天定為教師工作日,小孩都不用上課,我也請了兩天假,帶小孩回父母家吃團圓飯。

                大多數外國人對中國年的認識不會超過舞龍,舞獅這個層麵。說起舞龍,記憶中鄉下開始隻有舞醒獅,鄉下差不多每條裏(一個區)都有一條醒獅。舞龍在‘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下不知被禁了多少年。華國鋒當主席不久後,鄉中那些老人不知從什麽渠道得知可以再讓舞龍,那應該是80年吧。那年冬天,我們那個裏(齒德裏)不知從哪裏請來了能工巧匠,商考重造隻字某些老人記憶中的熊羆(猛獸或龍子?)。先是造了個很奇特的長形小口鼓,一點也不像平時習慣了的大紅鼓,其聲清脆,和醒獅鼓沉而雄渾,充滿戰意的醒獅鼓大不相同,顯得有點調皮。對鼓的節奏還有記憶的老人就開始教鄉中的後生打熊羆鼓,“篤篤-琤,篤篤-琤,篤篤琤琤篤篤琤”的一直練圓滑熟練。那熊羆也很異形,頭上的角比南獅要長,舞法是自由發揮形,無章法,無套路,無節奏,一句話------亂來,任何人都可以頂著羆頭亂舞一通,但鄉中規矩是任何醒獅遇到我們的熊羆都要退避三舍,任何青都可以去采,那鼓點就在我們口中變成了“叻叻靚,叻叻靚,叻叻靚靚叻到淨”就是什麽都吃幹淨的意思。不知何人定下這規矩,為什麽隻有我們裏舞熊羆。因為這是新鮮事,所以是全民參與,每件事都有很多人爭著去做,我有幸抬了一會鑼。因為舞法隨便,不像其他獅隊都是練家子,吃過夜粥,有生以來第一次看見扶碌木騎駁馬的怪事,和人家二駁三駁當閑事的獅隊一比,真掉架!湊了第一年的熱鬧後,再也沒參加舞熊羆了。

                在我們裏忙著搞熊羆的同時,仁和裏也忙著紮大龍,在找同學一起上學時,那大龍續漸成龍了。第一年龍頭,龍尾都紮得太重,各有七十多斤,舞龍那天,幾個彪形大漢舞一會就要換人,那大龍草草穿過幾條裏就了事,長長的龍身那都插滿臘燭,那年很多人第一次看舞龍,當真萬人空巷,男女老少都鑽龍身求來年的好運,有不少人還拿了龍身的臘燭回家點香求福,叫借龍火。不少麻甩佬趁機揩女人的油/吃豆腐----抹胸,摸屁股,LP就有被揩油這樣的經曆。

                第二年,仁和裏的龍重新紮過,重量減了一大半。同年恒美的龍也舞起來了,兩條龍穿街過巷,還按照傳統年初四和年十五舞龍上山,龍下山後,最後高潮就是在大祠前盤龍/打龍餅。那年也跟著熱鬧,一高一低的上山,好辛苦,又看不到什麽,以後幾年就多大多數人一樣在蟹山遠望那龍上山的盛景。現在三江舞龍是新會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前年上海踐踏死人事件,今年鎮府開始不讓再舞,村民力爭:不讓舞算什麽文化遺產,舞了三十多年,從沒傷人事件。剛從老友處知道鎮府讓步,不有事不負責。

                鄉下的年一直到元宵才算完,十五那天,熊羆到和齒德裏所有有關聯的祠堂和廟宇拜祭一番,忙了整整一個夜晚,好不熱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