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20)
2014 (84)
2015 (51)
珠江三角洲水網縱橫,水產豐富,前麵已講過釣蝦的樂趣,現在就講另一種捉蝦的方法------戽(粵語念呼,水鬥)蝦,也就是汲幹水渠或小河捉蝦。
鄉下的孩子早當家,我們很小就要為家庭分擔家務,挑水,打柴,煮飯,放鵝,采豬菜,看弟妹,下田做農活等等,許多時候還會為餐桌上的餸菜操心。大哥當然最能幹,很早就會織兜網,編魚簍,做鼠籠,做蝦杆,做板仔魚釣等,釣蝦,戽蝦,捉田鼠,放板仔釣,捉白夾魚樣樣能手。我讀初中時,夏天有空也拿大哥的水鬥和兜網,約個夥伴去戽蝦。
戽蝦一般在夏秋之間水不太冷的時候,那是個力氣活,一定要找個幫手,兩人最好,人多了就分薄了收獲。我一般不是找阿迎,阿超,就是阿展。拿了水鬥,兜網和魚簍就向圍頭出發。廣東多以種水稻為主,水稻離不開灌溉,一個圍就會被縱橫的水渠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田,這些水渠是河蝦滋長的好地方。一般的主幹水渠是有人投了標的,不能戽甚至不能釣蝦,也不是兩三個小孩的能力範圍。最好的地方還是在自家自留地旁的水渠(人民公社的特色,每家都分一片自留地來種家庭食用的蔬菜)。
這些水渠不太深,水位最高時,也不過大腿。開始先在水渠的兩頭用泥築條高於水麵的埂,把這一段的水渠和主幹分開,再在埂內一米左右的地方築一條低埂,中間留了個決口,在決口上安上兜網,等水幹的時候,魚和蝦不會從決口逃掉。現在就開始向埂外戽水,兩人輪著幹,不戽水的就留意另一條埂,不要讓它崩了。水幹了差不多的時候,你就會看見小魚向戽水那方向遊去,蝦身子若隱若現,最振奮人心的是水麵上交織的蝦須,那是付出後收獲的興奮感覺,單從蝦須的密度,就知會有多少收獲。等水幹了,兩人就忙著撿,連一條小魚也不會放過,好運時,還會捉到生魚和鰍魚(鄉下最值錢的魚)。捉完後就將兩條埂挖掉,過了兩三個月又可以再來戽。一般一條水渠會化上一兩個小時,能捉半簍魚蝦。
戽蝦不是每一次都有好收獲,有時戽到一半碰上崩埂,那就差不多一無所獲,草草用兜網兜一兜,能捉多少就多少。有時水幹了才崩埂,那就由一人用身子護埂,讓另一人快捉。崩埂的原因一是潮漲,二是排灌,三是埂做得不牢。有時收獲不好,是因為有人剛戽了不久。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就另找地方再戽,總之要拿點東西上餐桌。
跟著是分享成果,蝦有大小,魚有貴賤,那時鄉下的孩子沒什麽心機,幾人將收獲分成認為合理的等份,就捉籌,拿著最長的籌的先揀。如果捉到大的鰍魚或生魚,就拿到市場買掉,那兩種魚是好家夥,很快就會賣掉,然後將錢分了。
收獲拿回家,蝦清蒸,小魚就煎香。
是黃眼鮍吧。黃眼鮍剛捉到時是鮮紅帶點藍,閃亮的,很漂亮。
不多---俺偶然也會遇上---那時肚子餓, 捉到大蝦有時當場就會生吃幾隻---難怪那
時大家都有寄生蟲
魚可以這樣捉,但目的在蝦.
建三峽大壩---不敢把路埂或菜地挖壞---大人抓到會挨打--
----辦法還是有的, 用爛泥先築一邊, 然後用樹枝把魚群趕過來, 在最後兩三米處
再做一壩, 然後大家下來的"把水搞渾 "---搞的像泥漿差不多時--就等於在撿魚了
--魚都浮在水麵--但有些人不敢這樣搞---因為有很多水蛇和泥蛇
一看就知是軍屬,那時的人很少到處走。七十年代末,有批海軍來到我們鄉下,後來有的走了,有的定居下來。
回複我冇醉 評論於:2012-08-10 23:21:15 [回複評論]
回複炅龍的評論:
我們叫甲拐。 小時候能到這麽多地方,家境不錯噢!
我們叫甲拐。 小時候能到這麽多地方,家境不錯噢!
當然是以前, 是說我初中時的事。現在水是黑色的,有生命也不能上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