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走近譚琳

(2015-03-21 08:42:07) 下一個

 



      思想即性感----譚琳

         紐約堂叔

兩次和譚琳近距離的邂逅似乎注定我和她之間的某種緣分。七年前和今天,我們都出現在朋友的私人宴會上。坐在我旁邊的譚琳,如蘭吐華,恬淡而內斂。我們相談甚歡。

七年前我隻知道譚琳是來自北京的湘妹子,
是來美國完成她的影視製作碩士學位的,也是《美國中文電視》的新任主播。若幹年後,她已經是《美國中文電視》的當家花旦,美國華語新聞視頻收視率獨占鼇頭的《紐約會客室》主持人。

近年來我一直是她高密度訪談節目的忠實觀眾,
特別是對那些對文藝名人的專訪。

圖1,會客室


當我翻開譚琳的博文,
發現在隔代的彼此之間有著諸多相同的價值軌道。譬如對曆史和古跡的癡迷和對歐陸文化的熱情:她三次訪問浪漫和文藝的巴黎和我三次流連歐洲文藝複興發源地的佛羅倫薩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對文明的思考;對書和紅茶的偏好以致精致生活的追求;來自北京的南方人等,慢慢萌發了寫她的願望。

在一個新聞工具多元化的時代,
作為新聞主體的視覺媒介已然進入一個春秋戰國的商業氛圍;其中,收視率無疑是最重要的標誌和考量。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之中,節目主持人理所當然地成了極其關鍵的人物,也成為一些電視台不惜重金搜羅人才的原因。



圖2,在台裏


圖3,采訪

我對《美國中文電視》的偏愛不能不說與譚琳扯在一起。我想說,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某種程度上是通過譚琳建立了《美國中文電視》在我心目中的品牌權威性,而這恰恰來源於對譚琳本人的信任和欣賞。從我讀到的譚琳博文中網友們的反應,我深信,我的感覺具有普遍性。

譚琳在國內是學媒體管理的,那本是個屬於行政的行業。
在她進入新聞主播屏幕以後,她所具有的職業素質,對社會強烈的責任心,正值的靈魂,勇氣和良知,使她很早就獲得了作為一個媒體人應有的品質和公信力,雖然它們的一部分得益於在國內工作時一些優秀媒體前輩對她的影響

譚氏風格

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討《紐約會客室》
主持人譚琳的個人風格,我不妨稱它為“譚氏風格”。

以不變應百變。
雖然都是用“爹媽給的喉嚨嘶喊(契科夫)”,
通常訪談類節目的主持者被定義為為嘉賓披嫁衣的伴娘,但實際上卻扮演了導演的角色;因此像任何一出戲的創作一樣,會有一個藝術風格的界定。當你麵對一個年輕藝術家之後,隔日卻跳躍式地會見一位老練的政治家時,差別產生了。譚琳對反差極大的各色嘉賓們形象的烘托以及對現場采訪對象變數遊刃有餘的應變和引領能力,成為譚氏風格的主要內容之一。

度在胸中。
度,或者說韻律,在名人訪談節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收放之間,張馳之中,還有詳略與粗細,就像一幅山水畫,過則俗,不足則失真。每當這種無處不在的律動被譚琳在一顰一妍中輕鬆地擒拿時,常常令我如臨佳境。




圖4,沒有終點                   圖5,異域假麵人

研媚而雍容。
清晰流暢的語言,妙曼的笑,舉手抬腳,
譚氏風格的魅力還表現在她水銀瀉地般的優雅和親和力。有心人看得出來,譚琳的每一次出場在服飾和發型等譚氏個性化形象方麵的良苦用心,其中的細節,朋友們可以慢慢地品味。


多棲。
決戰銀屏風平浪靜,帷幄之中暗濤洶湧。
上麵說的隻是鏡頭前的譚琳,那麽屏幕後麵的譚琳又在做些什麽呢?或許其他觀眾會和我一樣好奇。囿於篇幅,我隻能披露一二。

數年前,譚琳曾經連續用了6天時間完成了對李昌鈺的專訪,
那時譚琳的一天是以14個小時計算的。而其中最複雜的一分鍾片頭,就耗用了三天時間。在對何大一的采訪中,她閱讀了一百多篇中英文原始資料以及網上所有可觸及的鏈接。在那一周時間內,每天隻能睡4個小時。這樣的工作節奏,無疑是對譚琳智慧能力,精神和體力的嚴重考驗!

我之所以把幕後的故事告訴大家並把它歸納為譚氏風格之一格,
事出有因。

據我所知,但凡國內“大牌”
主持人都是被一幫子人鞍前馬後伺候著的,而譚琳卻不是。作為海外非主流媒體,一方麵是有限的工作條件,主要是兼為影視專業在校生的譚琳蓄意挑戰自我,勤於實踐地完成最關鍵部分的幕後工作,包括主題的構思,采訪,撰稿到製作,和全部有關內容的細節安排,節奏感和流暢度的操控以及對主題的引導都在預先的設計之中,其中包括諸如氣場的控製,時間的把握以及對嘉賓情緒的調動等經驗和技巧。不要忘記,類似節目的出演,其頻度達到了每周4到6場次。

時世造人。可以想象,
這種全方位的自我人生錘煉已經使得譚琳對視覺新聞業務的整體運作,特別是中英文雙語以及視覺電腦製作技術方麵的非凡駕馭能力。



圖6,長在深閨


微笑譚琳

都說 “女為悅己者容”,
可是有幾個男人真的敢仔細閱一個不是自己老婆的女人的“容”呢。還是譚琳比較有誠意,她的博客空間提供了大量製作精美的照片,我可以毫無旁騖地隨意“閱容”,並以我對女人慣有的審美挑剔,幾乎到了“研讀”的地步。

圖7,求知樂

照片中的譚琳身材適中,好看的五官。
她的內翻雙眼皮使她看上去有某種成熟的深邃。不過譚琳的性感主要體現在她的嘴唇上麵。從女人的嘴唇來判斷性感度,可能是我尚未向世界宣布的一項“偉大發現”。這裏,我想提醒一下本文的讀者,如果說愛笑的女人最可愛,譚琳似乎永遠笑容可掬。這種微笑的一部分來自她童心未泯的內心,大部分來自她那性感的嘴唇,也就是說,換成另一種樣子的嘴唇,她的性感度將會打折扣。


圖8,緑茵羅裙



與其欣賞T台上冷豔的模特兒,我情願看笑魅譚琳。

文學譚琳

相信譚琳出自一個高知或文藝家庭。
她的與文化名人共舞的職業注定使她深陷在文藝的漩渦之中。我知道譚琳工於繪畫,詩文,攝影等,她的思考也大都與曆史和藝術有關。

圖9,率性



譚琳出道很早,有如孩子般的她早就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
她的對新聞本質的思維令我刮目相看。請看譚琳語錄:
因為知道什麽是肮髒,所以更知道應該如何去高尚;
很早就明白自己應該擁有什麽樣的價值觀。我們的人民吃不飽飯,
我們的戰士在用生命保護國家財產,而我們卻整天奢談法國大餐,大談路易威登,吃喝打扮;
淚水和洗禮,我在尋找諾亞方舟的去向。。。

源於和譚琳相似的時尚觀念,我注意到,
工作中譚琳相對簡約的服裝和修飾決非隨意,自有一份不顯山水的雕綴。而生活中的譚琳,僅從她照片中的服飾透出的妥帖以及由此而襯托出來的那份自信和雍容,都令我歎為觀止;即使是伴隨著她的某些著名品牌的精致用品,也沒有讓我把她和珠光寶氣聯係起來。



圖10,願為紅葉


很遺憾不能從譚琳的書架上解讀譚琳,
但從她一篇09年在校期間完成的視覺美學(Visual Aesthetics)論文中,我清晰地感受到她的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美學觀的形成。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審美關乎人的先天和後天的各個方麵:經曆,家庭,教育,性格,價值觀,想象力等諸方麵的因素,是一種下意識和形而上。當你具備某種形而上的審美觀,也就具備了從人世間最簡單多樣的事物中獲得美感的能力,快樂就產生了。






圖11,休閑


譚琳寫詩,有一首是這樣的:
汐潮湧  秋聲沒
漪瀾湛波憑心落
朱霞曜  輕紗渺
愁然怏麵借裙消
鬢絲繞  綻蕊嬌
眉柳瓊枝逐花笑
思若海  意如潮
杌隉鬱擾隨塵飄

詩意繾綣,文詞的考究一如其人。

微笑譚琳和文學譚琳不由得使我心中豎起了另一扇“譚家風情”
的屏風,它和譚氏風格一起,一左一右,構成了進入譚琳天地的絕妙圖解。

譚琳的感情世界

譚琳博客中有這樣一段語錄:
如果孤獨是一種習慣,它是否還應該被稱為孤獨;
如果寂寞是一種態度,它是否可以不必與傷感為伍;
那個與子偕老的人必須是可以傾訴感情的人;
我在一種沉甸甸的姿態中平靜地等待,如果有一個這樣的人存在,
我堅信:思想即性感。

上麵的語錄和譚琳博客中永遠孤單的身影是不是令人浮想聯翩?
不過我想在這裏提醒一下潛在的多情公子們,譚琳已經名花有主,聽我的話,拋棄幻想吧。


圖12,近影一瞥


至於譚琳的那個“思想即性感”的另一半是誰,
他是一個什麽樣的人,請讓我留下一份懸念,乃是我的不完整中的完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