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最早的記憶,是從七十年代中期小學課本上學到的:台灣的小朋友還在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年幼的自己曾經深深地為台灣的小朋友難過傷心。七十年代後期,似乎一夜之間,大街小巷就傳遍了鄧麗君的歌聲。放學回家的路上,一群十幾歲的痞子青年蹲在街邊,手裏拎著磚頭式的錄音機,播放著《甜蜜蜜》。從小聽慣了豪邁粗獷、意氣飛揚、鏗鏘有力的旋律,乍然聽到軟綿綿慢騰騰纏綿悱惻輾轉回腸的歌聲,一曲斷寸腸,從此喜歡上了鄧麗君和她的歌。每天放學回家,走到巷口時,刻意放慢腳步,來來回回地晃悠,不忍離開鄧麗君清靈空渺的聲音。柔情似水的歌喉,抒情悠揚的曲調,是少年的自己對台灣的第二印象。從鄧麗君的歌聲裏,知道了台灣的小朋友並沒有吃不飽穿不暖的受苦,而是享受著太平洋的海風和鄧麗君美妙絕倫的天籟之音。
及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讀大學,正值瓊瑤小說風靡大學校園。那時大陸甚少有人去台灣觀光旅行,對台灣的印象僅僅停留在鄧麗君的歌聲裏。記得最初讀瓊瑤小說《在水一方》。最吸引我的並不是故事情節,而是它所描繪的台北的雨。
“那年的冬天特別冷,那年的雨季特別長,那年的杜鵑花開得也特別早。不過是陽曆年以後的幾天,小院子裏的籬笆邊,已開遍了杜鵑花。雨點從早到晚淅淅瀝瀝的打在花瓣上,沒把花兒打殘了,反而把花瓣染豔了。隻是,隨著雨季,寒流也跟著而來。”冷傲清高的杜小雙在一個飄著細雨的寒冷黃昏走進了朱家。
自小生活在黃土高原上,春季風沙彌漫,冬季肅殺冷寒,夏季雖說清涼舒爽,芳草萋萋,但午間的熱浪也令人煩躁。一年四季裏,偏愛秋天,也最愛雨季。因為故鄉的秋天雨水最多,濕潤的空氣中彌漫青草的味道,兒時的自己喜歡坐在窗前,托腮看下雨。一直納悶為何有人總是抱怨梅雨季節?多有情調和意境啊!或許故事裏所描述的場景、畫麵諸如雨季、杜鵑花、小院、籬笆,就是一直向往追尋的意境,於是瞬間喜歡上了台北和台北的雨。也從此台北和雨季成為了一對孿生姐妹,台北的雨幻化成了一幅詩情畫意安靜恬適的美麗畫麵:淅淅瀝瀝的細雨,低矮的平方,地中央燒的正旺的火盆,還有歡聲笑語的一家人。
記得有一年回家過暑假,與男朋友約會。我告訴他關於台北的故事:台北不僅有我喜歡的籬笆和杜鵑花,最迷人之處是它有下不完的雨。台北一定是一個非常美麗、浪漫和幽雅的地方。他告訴我,我所想象的台北和他聽過的一首樂曲特別契合。原來在他們學校,每天中午時分,廣播裏總是播放肖邦的《雨滴》。那是肖邦前奏曲裏流傳甚廣的一首。非常好聽,並且為我哼出了它的旋律。純淨明朗,清新寧靜。後來我們還特意買了磁帶,放在錄音機裏聽,樂曲單一抒情,伴隨著清純的雨滴聲,仿佛走進台北的雨夜裏,充滿浪漫氣息。後來每每散步時,他便為我哼唱《雨滴》的樂曲,而我則會背誦:那年的冬天特別冷,那年的雨季特別長........。二十歲的我們,走在故鄉的街道,男孩哼著肖邦的《雨滴》,女孩念著《在水一方》中的文字,心中飄起台北的雨。
後來大學畢業了,丁香花綻放的初夏時節,大街小巷傳唱孟庭葦的歌《冬季到台北來看雨》。這是一首追念失去愛情的歌曲。但是最打動我的並不是對往日舊情的失落和悵惘,也不是孟庭葦清麗悠揚的歌喉,而是台北的雨。當年如醉如狂地聽歌,聽了一遍又一遍:冬季到台北來看雨,夢是唯一行李。台北、冬季、雨、夢,這不就是心心念念的台北風情嗎? 籠罩著淡淡的憂傷,微微的懷舊,朦朦朧朧的境,飄飄渺渺的夢。
一九九五年的秋天,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秋高氣爽的午後,清華園裏迎來了來自台北的代表,在我們圖書館報告廳裏召開了一場演講會。記得報告的內容是如何規劃你的人生,諸如家庭、事業、婚姻、子女等等之間的關係。她們端莊優雅的舉止,得體精致的妝容,慢條斯理的談話,令人記憶深刻。特別是在全然接受了女人能頂半邊天,男人能作的事女人也一樣可以做的啟蒙教育之後,第一次聽到女人尤其是一個事業成功的女教授,竟然宣稱在家庭和事業不能兼顧之際,她會毫不猶豫地放棄事業而選擇家庭。這種全新的理念和思維,令我們嘖嘖稱奇。或許從那時起也開始喜歡上了台北女人,如此的性格思想與我心目中台北的雨完美契合,浪漫、柔美、淡雅、清麗和溫暖。
一九九六年的秋天,我已落腳在加拿大。在東部小城倫敦的市圖書館裏,第一次讀到一本書,書名似乎是《台北啊台北》,是一個自傳體裁的小說,講述的是七十年代初期的台北,作者和內容已然忘卻。但其中的一個場景卻清晰如昨:也是陰雨綿綿的天氣,雨水淅淅瀝瀝地一直下著,似乎永無停止的跡象。一群年輕人走過台北的街道。其中有一個穿著裙子披著呢子大衣的女孩子撐著一把傘走在雨霧中,不自禁地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 / 彷徨在悠長、悠長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著 / 一個丁香一樣地 / 結著愁怨的姑娘。
一直非常喜歡《雨巷》,猶如喜歡肖邦的《雨滴》。曾經幻想過千百次數萬種的雨巷,竟然藏在這本關於台北的書裏。台北的街道與詩人筆下所描繪的雨巷,完美地重疊,那一刻,我確信台北有我夢中的雨巷!
自此真的就愛上了從未謀麵的台北,還有台北的雨。也一直計劃著要去台北,去看台北的雨。
時光走進了二十一世紀,我們定居在了全年雨季的墨西哥灣。在一間教會裏,結識了許多來自台北的女人。有一次我抱怨德州的冬天,總是陰雨綿綿。一位來自台北的姐妹說,德州的冬天像極了台北的冬季,幾乎天天下雨,很少見到陽光,陰冷而潮濕。我對她講述了我的台北情結。她說,那或許是七十年代初期的台北,現在的台北是國際大都市,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想來幾十年的歲月走過,瓊瑤筆下的台北已全然不同,《台北啊台北》書中記載的台北雨季早已沒有了雨巷的幽靜。由此,對於未曾走進的台北,竟然產生了類似於近鄉情怯的猶豫,怕一不小心,打碎了台北的雨季所帶來的夢幻般的憧憬。
所以,一直沒有去過台北,一直沒有看過台北的雨,一直沒有走進台北的雨巷,一直擔憂看不到夢幻裏和想象中的台北。因為很多時候,夢與現實的距離總是相距甚遠,夢就像美麗的肥皂泡一樣總是被現實的風吹破。我情願台北的雨如夢一般放在心裏一角,任我想象,由我發揮。那些街道、小巷,地名,從小說裏走過,在故事裏感受。在《雨滴》的旋律裏淋台北的雨,在夢的行李中,去台北看下雨。
直到有一天聽到一首歌,鄭興創作演唱的《台北下的雨》。這個出生於揚州,大學在北京度過,隨後到台北讀研究生的男孩,在即將離開台北前,寫下了這首歌。
雨下的太急像一場公路電影
從城市人群到港口風景快讓我昏迷
讓我擁有你像歲月擁有每一張日曆
潮濕的記憶都被困在
台北下的雨
雨下的太急像一首愛情歌曲
從北投清晨到淡水黃昏是誰的戀情
讓我擁有你像雨水一直緊抱著大地
像太平洋的風一直擁抱
台北下的雨
讓我擁有你就算某天注定會失去
像太平洋的風一直擁抱
台北下的雨
無來由地,這首城市民謠舒緩的旋律,解我迷惑。一直渴望擁有台北的雨,就像歲月擁有每一張日曆。也不願在某一天失去台北的雨,隻留下潮濕的記憶。台北自始自終都是夢幻中的台北,台北的冬季一直飄著雨,台北的雨一直被太平洋的風溫情地擁抱。一定要去台北,而且一定要在冬季去看台北下的雨。
周五了,請大家聽蕭邦的《雨滴》
孟庭葦的歌《冬季到台北來看雨》
鄭興創作演唱的《台北下的雨》
歡迎Lily 來訪。剛才去你家讀了“欠你那片海”,感觸頗深。新周快樂!
哈哈哈,王妃複活節快樂!
沒有去過台北,可以盡情地展開想象的翅膀:))
杜鵑太逗了,這雨滴頓作刷地水,笑死我了!
謝謝你的分享。這就去找電影看看。周末快樂!
謝謝一凡,周末快樂!
發現我同生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哦:))周末快樂!
王妃早安,似乎我在給台北做廣告呢:))。 哼著肖邦雨滴的男生此時正在俺的指揮下,擦地板呢:)) 周末快樂!
或許因為一個人喜歡一座城,或許一首歌喜歡上一座城,或許一幅畫一本書一個電影一段故事:) 霞西周末快樂!
欣賞杜鵑好文,周末快樂!
蓮子好,是, 很多人說在那裏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厚度。
我也沒去過,聽很多人說非常好的一座城。有時又有點擔心,怕失望:)
給領導請安,周末快樂!
如此說來,台北一定是我想象中的城市。有靈魂的城市,令人向往啊! 豆豆周末快樂!
是嗎,寫下小C,那我一定會喜歡台北的。舊時光的感覺:)。周末快樂!
謝謝小樹,老歌是很好聽,陪伴過我們。複活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