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小園

西風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個人資料
正文

閑話稱謂

(2014-07-17 22:37:59) 下一個
Call me by my name--閑話稱謂

早晨送完小孩去夏令營,想到應該去孩子的學校把下學期的書借來看看。雖然看不了幾頁,但比起紛紛送小孩在暑假學習下年課程的街坊朋友同事們,希望能讓這自由散漫的心不那麽慚愧吧。
到了學校,秘書剛把大門的鎖打開。進去交了押金,拿上書,轉身之前,秘書說,哎,xx暑假幹嘛呢? 小孩的名字這樣順口地被幾百上千學生的學校秘書脫口而出,我感覺簡直就像在親朋好友家裏話家常一樣親切而自然。
於是不知n次又意識到,一個人的名字,稱謂,如何稱呼,其實還蠻有些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感覺。
西人的習慣自然是大都稱呼人的名字。而我們的傳統風俗則是複雜多樣。不同的稱謂反映出人的地位,感情,地域風俗,甚至文化演變。
印象最深的開始注意人的稱謂,是大學時聽作家張祖慰在文學研討會的一次演講。張先生一開始介紹他為什麽用“祖慰”這個筆名。他說,其實那就是他的原名。因為他的母親就是這樣叫他的。聽起來很親切。
當時我聽到他這樣講,簡直就是英雄所見,甚是讚同。
是啊,當你聽到別人叫你的名字,而不是連名帶姓直呼,是多麽美好的事。
稱呼反映人際間的社會關係情感。家人朋友之間,肯定是稱呼名字,小名或昵稱為主,透著關係的親密。多年前友人來訪,正好本人的堂兄也在,言談之間,兄妹自是以小名相稱。事後朋友說從來不知道你的小名,真是血濃於水。
不同的稱謂也因地域而別。在北京上海這樣的都市,人們之間多以全名相稱;在都市以外的地區,則多以名字相稱。
年齡地位的區別是小張和老張的區別。一個“老”字,透著尊敬。
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裏,成為真是五花八門。先不說那些論資排輩血緣深淺的家族稱謂,男女有別老幼兼顧,數不清。來不及掉書袋,順手牽幾個來:犬子小女,令尊令慈,內人外子,兄台賢妹,張老小王,李先生劉小姐,敝人賤內,。。。。。一大堆。
以前回鄉下老家,祖母在照看信用社從外地來的會計的小孩。見了我說叫姐姐。我說怎麽能叫姐姐呢。這個小媳婦年齡與我相仿,他的小孩該叫我阿姨吧。其實老家的習慣是輩份嚴格分明,因小孩的媽媽管我的祖母叫大娘,等於他就和我的父母同輩,他的小孩自然該叫我姐姐。這些年看台灣的電視,管未婚的年輕女子一律叫姐姐,以示她們的年輕,老太太也叫小燕姐,風俗真的變了。不過純樸親切的一麵還沒變,晚輩的人總是xx哥,xx姐地稱呼著。
官場上呢自然都是處長,科長呀。記得剛工作時還稱同事為老師,但很快就入鄉隨俗,老張老李的叫了。那時工作的單位無論高低尊卑,沒叫過什麽“長”的。大概算十分的民主平等。
西人就簡單多了,但他的特點都是反射著平等,尊重和友愛。至少表麵如此。比如說普通人以名相稱,常常剛見麵就說,請叫我的名字。一點不在乎繁文縟節。反映職場的嚴肅的,就直接用他的姓(last name)了。反映愛的,honey,sweet heart,baby。有誰會聽到別人叫你honey會不高興呢?
日常生活,工作中對一個人的稱呼會有多大關係?應該很大。小孩子見了長輩叔叔阿姨地叫,怎能不令人喜愛。直呼大名相比隻叫名字,哪個更親密?有個極端的例子。某個電視劇中,有位中年女士要離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嫌老公一輩子隻哎來唉去的,從來不叫她的名字。
所以,下次朋友見麵,就稱呼他的名字吧。長輩麵前多用尊稱。夫妻之間,就不用說了。。。。。。
祝你的日子充滿快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