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墨

我自2009年二線以來,今年是第三次來美國,將我2010年來美國時寫的文章發在文學城,拋磚引玉,供大家閑時解悶。
正文

聞名遐邇的鎮江金山寺

(2012-02-21 09:08:58) 下一個

聞名遐邇的鎮江金山寺

一部膾炙人口的《白蛇傳》讓鎮江的金山寺聞名遐邇。

我是第一次去鎮江,坐在火車上思緒萬千,隨著列車的顛簸,遐想聯翩,頭腦中映出的是水漫金山寺的情景,許仙和白娘子甜美的愛情,以及破壞他們美滿婚姻的法海 ……

剛下車鎮江給人的印象是個不太起眼的小城,但當你對它有所了解後,卻發現它是個曆史悠久的古城, 南朝宋、齊、梁三代皇帝,唐名相李德裕、宋名士蘇軾、米芾、辛棄疾等,都和鎮江有很深的淵源;三國孫劉聯姻抗曹,嶽飛、韓世忠、梁紅玉抗金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曆史故事都與鎮江有關,可謂 人傑地靈 ; 當你乘車沿城環繞時,發現 鎮江是個 山清水秀的地方, 市內有大小河流 60 多條,縱橫交錯,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 。鎮江號稱擁有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其中一座被稱為“ 寺裹山”,另一座則被稱為 “山裹寺”。

金山地名的來曆與法海有關,它位於鎮江市區的西北,原是江心島嶼,素有“江心芙蓉”之譽,又稱浮玉山,法海在此開山獲金故而得名金山。 金山寺則初建於東晉時期, 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 原名為“澤心寺”,唐朝時改稱為金山寺。

金山不高, 但它卻應了中國那句古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白娘子、法海使它揚名中外; 金山寺使它的風景更加秀麗,因而有了“江南諸勝之最”的美譽。 金山寺 具有 獨特的建築風格 ,殿宇 廳 堂,亭台 樓閣 ,全部依金山盤桓而建,山 與 寺 渾然一體 , 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樓堂幢幢相銜,階梯成疊,長廊蜿蜒,台閣相接,把整個山密密地包裹起來,故而被稱作 “ 寺裹山” 。當你坐車經過金山寺時,隻見金碧輝煌的寺院建築群和高聳入雲的慈壽塔,卻看不見山的脈絡, 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術讓人折服, “金山寺寺裹山, 見寺,見塔,不見山”的風貌蜚聲海內外。

金山寺的廟宇高大雄偉,沿山層層而上,聳立於蒼鬆翠柏之中,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使你不得不去瞻仰它,但金山寺最引人注目的是立於金山之巔的慈壽塔, 慈壽塔最早建於南朝齊梁時代,原為兩座寶塔,南北相對而立,後倒塌。現存的塔是光緒二十六年( 1900 年)修建的,磚身木簷, 共有七層,高 36 米,我們沿著塔內十分狹窄陡峭的樓梯拾級而上,每一層都可在 走廊的坪欄處遠眺, 一層一種景色,到了高處放眼四望, 東麵是 屹立於大江之中被稱為 “山裹寺” 的 焦山, 似 碧玉浮於 碧波萬頃之中,焦山的寺廟建在山腳下,被茂密的 蒼鬆翠柏所掩蓋, 遠遠望去,隻見重重疊疊,蒼勁挺拔的鬆柏,看不見高大的廟宇, 與 “ 寺裹山”的金山 遙相呼應形成鮮明的對照 ;南麵是樹木成林鬱鬱蔥蔥的長山,鎮江有名的三山是“金山、北固山、焦山”,當地人說:應該加上長山,長山的自然景觀十分美麗;西麵是壯觀的潤揚大橋,其 跨度之長號稱中國第一,世界之三 ;北麵是若隱若現的瓜洲古渡口,這可是古代有名的地方,許多曆史典故都與它相關,是兵家必爭隻地,在此,我不由地又想起了 宋朝王安石的著名詩篇《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裏的京口指的就是鎮江;從塔頂鳥瞰環山的廟宇, 江天山水亭台樓閣曆曆在目,煞是壯觀。 王安石在《金山》詩中生動描繪了登塔感受;“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麵麵風。忽見鳥飛平在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金山還有法海洞、白蛇洞、朝陽洞和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為有名,洞中供奉著法海和尚的石像。 這次到鎮江一個最大的收獲就是在我的心中為法海正了名,《白蛇傳》把法海說成了破壞美滿婚姻的惡人,而實際上 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寺,寺宇傾毀,雜草叢生,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法海修寺蓋屋,重繼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法海圓寂後,弟子們在他坐禪的石洞裏雕了法海石像供奉他。其實,法海是唐代高僧、金山寺祖師、一代名僧。

金山寺還保存有許多珍貴文物,其中周朝銅鼎、諸葛亮戰鼓、文徵明《金山圖》、蘇東坡玉帶,合稱為“金山四寶”。

離塔不遠處有一座涼亭,內有刻有康熙禦書的“江天一覽”四個大字的石碑,亭下有兩幅石刻,一則“天地同庚”,另一幅就比較難認了,是篆字,經導遊指點才能認全是“千古雄秀”。

我是個一提爬山就發怵的人,但金山寺雖沿山而建,一口氣爬到頂也不費力氣,在山頂置身於蒼鬆翠柏之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極目遠眺,心情十分的舒暢,在幽靜的環境裏,沒有了喧囂,沒有了爭吵,人們沒有了私心雜念,可以說對人的靈魂是一種淨化。

金山寺巍峨的建築,曲徑通幽的盤桓小道,鬱鬱蔥蔥的鬆柏,特別是那幽靜的環境都是那麽令人流連忘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