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2009年去台灣後寫的文章
台北故宮博物院一瞥
最近,我有幸到了台灣。在台灣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精美、眾多的藏品。
到台灣遊覽必須去台北故宮博物館參觀,那裏的館藏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遺留下來的瑰寶之精華,文物總數達到65萬件,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華夏文物典藏。
台北故宮博物院受展廳麵積所限,不可能將65萬件文物同時展出,通常三個月左右更換一批,就是這樣這些稀世珍品要二十五年到三十年才能逐個在世人麵前亮一遍相。但有三件寶物自1965年開館以來從來沒有替換過,它們是:翡翠白菜、東坡肉形石和毛公鼎。
翡翠白菜由一塊半灰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料,運用玉材自然分布的色澤,綠色的部分雕成菜葉,灰白色部分雕成菜幫,雕琢出一顆幾可亂真的白菜,看上去鮮活欲滴,栩栩如生;雕刻大師獨具匠心的構思,巧奪天工的工藝令人歎為觀止;它長18.7厘米,寬9.1厘米,厚5.07厘米,是清代光緒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純潔。離開北京前,我還和朋友討論過,這顆翡翠白菜上有沒有蟈蟈,有幾隻,幾個人說法不一。到台北故宮博物院一看,謎底揭曉:菜葉上雕有一隻蟈蟈和一隻螞蚱。台灣人把它們叫做螽斯和蝗蟲,據說螞蚱(蝗蟲)一次產卵99個,寓意“多子多孫”。
東坡肉形石,是一塊瑪瑙石,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時供入內府,它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不僅是“五花三層”,連皮上的毛孔也一應俱全,怎麽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簡直可以亂真,特別是肉石上天然形成了一層似紅燒肉的鹵汁澆在上麵的物質,讓你怎麽看,它都是肉而不是石頭,令人垂涎欲滴。“肉形石”高5.73公分,寬6.6公分,厚5.3公分,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導遊介紹說此石經人工的鬼斧神工,雕成了一塊玉東坡肉,可我的印象中它好像是天然形成的,沒有經過人工雕琢,因為,收藏奇石講究的就是原汁原味,經過人工雕琢就不是奇石,而稱為工藝品了。
毛公鼎——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 製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它高 53.8厘米,口徑 47.9厘米,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在我國有兩件青銅器堪稱青銅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國家曆史博物館的,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另一件就是銘文最多的這件毛公鼎,毛公鼎腹內鑄有銘文 32行、499 字,洋洋灑灑記錄了毛公輔佐周宣王,後來獲得天子賞賜而做此鼎的史實。其內容共五段:一是當時局勢不寧;二是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三是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著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示臣工不予奉行;四是告誡勉勵之詞;五是賞賜與對揚。鼎銘字跡清晰工整,個個篆文筆力遒勁,全篇一氣嗬成。毛公鼎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我國“造字時代”最經典的作品。
除這三件鎮館之寶外,最令我駐足難行的是廣東牙雕藝人陳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所雕刻的橄欖核雕“赤壁夜遊”。他在高1.6cm,長3.4cm的橄欖核上,依照橄欖核天然的外形,將一個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乘載八人,核舟上艙軒篷楫,什物俱全,人物除蘇東坡外,有客人、客婦、艄公、書童等7人,個個刻畫精致。核舟艙門、窗竟然還雕花鏤空,四麵玲瓏剔透,並可以用牙簽開啟。艙中憑窗而坐的蘇東坡頭纏巾子,寬衣博袖,靜觀窗外風景,神情閑適。舟底細字鐫刻《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及“乾隆丁巳五月臣陳祖章製”款。每一位人物的動態、表情各有不同,神情自如,通過放大鏡觀看,每個人的麵貌清晰可辯,堪稱傳世之作。看來也是我們運氣好,這個展覽是2009年11月30日起剛剛在正館304陳列室開辟的“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常設展專室展出的。此次展出的除聞名遐邇的“雕橄欖核舟”外,還有“象牙球”“象牙提食盒”等明清雕刻精品。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參觀,讓你感覺時間過得飛快,還沒怎麽著,半天時間就過去了,不要說看65萬件館藏精品,就是現在展出的寶物連十分之一也沒有看全,要想細細看完現在展出所有展品沒有一個星期是出不了博物院的門。
中華民族真是個偉大的民族,中國的能工巧匠讓人折服!台北故宮博物院讓我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