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國,是因為我爸突然心髒出了問題,還好最後有驚無險,老人家一切似乎又都恢複原樣。這期間我太太又跟我提起要不要給我父母辦移民的問題。
其實三年前我和太太請我父母來加拿大住過半年,一個原因也是讓他們實地考察一下,感覺感覺,看他們是否願意移民來加拿大。我媽還行,但我爸那頑固倔強的性格又顯露無遺,住了一個月就想回家。這樣,移民的事情也就放下了。
父母移民是個令人糾結的話題。移民的好處是,這裏的醫療是免費的,醫療條件也好,加拿大自然環境好,我們可以在身邊照顧他們。
比如我朋友的父母,國內小城市幹部身份退休,10年前就移民來加拿大了,先住女兒家,後來搬進政府有補貼的老年公寓。這期間生病動過手術,老人感覺這邊住院比國內高幹病房條件還好。今年開始領取加拿大政府發的退休金了,據說每人每月有八百多加元,倆老人很開心。
但這其實隻是事情光鮮的一麵,多少父母移民的故事都不能細看。比如說,還是上麵那對老夫妻,他們在國內有退休工資、有自己的住房,所在城市不大,其實人口與多倫多差不多,兒子親戚朋友全在那裏,醫療條件也差不到哪去。移民之後與女兒一家住一起,生活習慣有諸多不合,自己和女兒一家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後來鬧得女兒家裏雞飛狗跳,家無寧日,直到若幹年後搬到老年公寓才好轉,但彼此的傷害已經造成。老年公寓裏全是西人,語言不通,無人能夠談得來,倆老人主要就是在屋裏看看電視而已,實在看不到有什麽生活質量可言。但老人就一定要固執地留下,據女婿分析,唯一的原因就是八百多加元的退休金。他們心理一算計,這得合人民幣五千多,而且不用幹任何事情就可拿到,過去在國內工作時,倆人合起來的工資也沒有這麽多,那一定得拿!其實他們拿不拿這個錢,生活都一樣,子女都有工作有錢,並不需要他們的錢。拿到之後,他們也不會出去旅遊,或者在吃穿用方麵的花銷增加一些,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如果真能這樣也算值得了。他們無非就是把錢存銀行,看著那數字更多一些,心理就高興,就像有人喜歡集郵一樣,他們喜歡集錢。
剛剛在文學城上看到蜜絲麗的文章《父母皆禍害之我娘》,發現上麵說的並非個別。他們那代人心理上普遍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是大環境、個人經曆使然。他們對錢、對子女的態度,有時真到了病態的地步。大饑荒、文革的經曆已經很慘了,還不抓緊時間享受一下生活,出去看一看年輕時沒機會看的外麵的世界,仍然把錢放在第一位,浪費生命做毫無意義的事,令人歎氣而已。
雖然我父母不至於那樣,但住在一起就難免磕磕碰碰,真比現在彼此的生活狀態好?
這次回到父母住的小城市,仔細考察了一番。醫院的條件還是不錯的,我的這篇文章裏有詳細描述。而且我父母的住處離醫院也就一兩公裏,看病很方便。這個小城市周邊都是兵團農場的農田,工業很少,沒有內地大城市霧霾和其他環境汙染問題。城市也非常的幹淨整潔,是全國文明城市,正在申請全國衛生城市。公共汽車對老年人免費,他們想到哪裏就坐到哪裏。
最主要的是,這是我父母熟悉和習慣的生活環境,他們喜歡這裏,親戚朋友都在附近,聊天、打牌、下棋等等不愁找不到人。我看他們在這裏生活得很開心。何況我妹就住在不遠的地方,時不時來看他們,有事情也照顧得到。
所以,這次回去之後,我徹底打消了給父母辦移民的念頭。
我倒在考慮,這裏有我熟悉的氣候和環境,街頭人們談話的鄉音是那麽熟悉和親切,飯館裏的菜香也是那麽熟悉誘人,電視、收音機裏的節目每一個字都聽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沒有聽英語受的那種煎熬,還有清晨公園邊上那看不到頭的漂亮的林蔭道也是那樣令人心儀。將來退休了,在這裏的公園旁邊租套房,每年來住幾個月也不錯!
貼一些我拍的父母所在的小城的照片:
小城公園
小城街道
城市廣場上自娛自樂的退休老人們。我爸媽也經常坐免費公交來這兒。
市政府廣場
少數民族婦女從廣場前的小湖邊走過。這裏治安很好,並無民族衝突。而南疆民族聚居區就沒那麽太平了。
林蔭小道我最愛
住在這樓裏也不錯
再舉個例子,中國農民工進城不能得到醫療、入學等等與城市戶口的人一樣的待遇,合理合法嗎?加拿大美國的新移民一來即可得到相同的國民待遇,合理嗎?
我覺得,如果讓中國人來製定美國加拿大的移民政策,也會搞出類似國內的戶口政策。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如果我們學一學加拿大人寬容、包容、感恩之心,就不會斤斤計較於別人是否占便宜,文中那對老夫妻也不會非要占那個便宜,而會把名額讓給更需要的人,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過一個更加有意義的晚年。
太斤斤計較,太想占便宜,反而忘記了生活本身,吃了大虧,這是深刻教訓。
老人移民並且領取養老金,合理合法
老人移民並且領取養老金,合理合法
"50後的老人"?
本人是60後。歎息中...
我父母來過美國,住了十幾年,最後還是選擇回國,我們每年回國探望,不僅不再勸他們來美,甚至也有回國養老的想法呢。
問候ali88,謝謝來訪,也謝謝分享好文。
盡孝是令不少海外華人糾結的問題。父母依親移民最好盡早,文化適應,與晚輩相處都是不小的挑戰。
老人在國內,年紀大了,一旦身體有恙,子女不能隨侍在側或作出相應的護理安排,那種遺憾和心焦是無法形容的。
我的一位朋友就是為母親在同一條街買房。母女關係非常融洽。
很多事確實是因人而異的。
我一個同學在多倫多,生孩子時父母過來幫忙,後來也是產生很多問題,有一陣天天給我打電話訴苦,直說水深火熱,我說誰讓你拿人家當免費保姆了,隻好承受吧。
願好人有好報!
確實看到太多你所描繪的老年移民,他們帶著他們的時代留給他們的烙印,怕是一輩子也改不了了。
也有朋友的母親,勞作一生沒有退休金的農村婦女,在領到加拿大福利的第一次,就讓子女捐出500給曾經救助過她的多倫多醫院。
還有,既然知道左派不好,你們為什麽還選小特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