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4日,英國主流大報《泰晤士報》紙質版和網絡版分別刊登駐英國大使劉曉明題為《停止插手南海事務》的署名文章。
我正在國內,偶然從央視新聞裏看到這個消息。黨媒這次沒有捏造,有圖有真相:
難道英國主流大報《泰晤士報》被黨收買了?《泰晤士報》也要“黨媒姓黨”了?雖然像馬雲收購《南華早報》這樣的事件令人憂慮和警惕,但我想大家現在對《泰晤士報》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擔心。
請注意劉大使的文章是在“觀點”(Opinion)這個欄目裏發表的。媒體的作用就是讓公眾知悉各種不同的觀點和意見,而不是作為誰的喉舌,隻發出一種聲音。雖然《泰晤士報》的編輯記者可能不同意劉大使的觀點,《泰晤士報》的大多數讀者可能也不同意劉大使的觀點,但是《泰晤士報》認為它有責任讓讀者知道另一方的觀點,知道中國政府的看法和根據。劉大使的觀點正確與否,讀者自然會經過思考判斷後得出自己的結論。《泰晤士報》真正做到了“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這才是公正客觀的一流大報。
這也是為什麽當有人質問我是相信《泰晤士報》這樣的媒體還是相信《環球時報》,我毫不猶豫地說我不會相信《環球時報》,因為它隻發出一種聲音,那不叫新聞,那叫宣傳,準確地說叫洗腦。
當央視負責人向慶豐帝表忠心說“央視姓黨,絕對忠誠”時,那真叫下作與無恥。還談什麽客觀與公正?有沒有底線?
我不明白為什麽央視和其它黨媒要轉發這個新聞。我看了劉大使的文章,可以說沒有任何新意,都是國內媒體反複強調的觀點。那麽,重複這種觀點的意義何在?我隻能猜測:央視以為國外媒體也是隻發表自己認同的觀點,所以《泰晤士報》和主流媒體也認同劉大使的觀點。
這完全是歪曲,自欺欺人而已!如果僅僅是誤導小老百姓,那也就罷了;如果因此誤導決策者,那就是誤國誤民了。
劉大使的文章雖無新意,但這段話我是讚同的:”莎翁筆下的一些角色慣於搬弄是非、無事生非,盡管劇中人難免受騙上當,但讀者和觀眾總能洞若觀火,明辨是非。“我們為什麽不敢讓中國人民聽到外部世界的觀點?我們為什麽不相信我們中國的”讀者和觀眾總能洞若觀火,明辨是非“?
從《泰晤士報》刊發劉大使文章這件事情上,央視和其它黨媒要學的是,媒體不是誰的喉舌,不應該隻發出一種聲音,也應該讓中國人聽到對方的意見,知道反對我們的人在想什麽、說什麽,他們為什麽會有那樣的觀點,根據是什麽。這樣培養出來的國民對世界的看法才是全麵和客觀的,才會有健全的思想。決策者也才能得到全麵正確的信息,做出正確的決策。
什麽時候央視和人民日報能夠刊登英國駐華大使、美國駐華大使的關於南海問題的文章,甚至菲律賓、越南、日本駐華大使的觀點,那我們的媒體才是真正進步了。我們怕什麽呢?我們的媒體還是黨領導之下,變不成反華媒體,就像《泰晤士報》不會因為刊登劉大使的文章而變成黨媒一樣。
但這恐怕隻是我的願望而已。當今之世,“黨媒姓黨”甚囂塵上,央視說”絕對忠誠“,當今聖上誌得意滿、信以為真,我們與文明世界漸行漸遠,與北朝鮮越靠越近。中國媒體做到客觀公正的希望在哪裏?
還讀到一文說紐約時報的股百分之多少是被什麽人或機構控製的,卻不知紐約時報發行的是特殊的股,好像叫B股(不確定),這樣的股是隻能分紅卻無絲毫權利控製新聞運作,而這是該報特意這樣做的。但就是有人要這樣去誤導。
我看他們在國外媒體撒錢包括在紐約時代廣場做廣告是白白浪費中國人的錢。在信息自由流通的世界裏,人們哪裏那麽容易接受他們的宣傳。相反,劉大使那種蠻不講理、自以為是的文章隻會讓人反感而更加同情菲律賓。豎起信息防火牆,妄圖愚弄老百姓,可能把自己也愚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