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無痕

世界的政經大勢;人生的歡喜怒罵;精神的上下求索。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崛起之六:“海歸、海不歸”的背後

(2012-01-27 09:38:57) 下一個


“海歸、海不歸”的背後

遠古的風  【文學城】的〖古風無痕〗博客 2011-09-30

先來讀讀幾折最近的新聞:

中國重金挖科研班底 薪水最少4倍起跳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468874&id=1057220

台灣人呆住了:台球神童竟然入籍大陸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104/news-gb2312-1341093.html

http://news.creaders.net/photo/newsViewer.php?nid=469006&id=1057483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469075&id=1057625

胡錦濤親自批準!中國首次允許海歸加入解放軍

http://www.bcbay.com/news/newsViewer.php?nid=39187&id=52710

行為藝術MM超大膽 沙灘半裸任老外亂摸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468841&id=1057148

前三折新聞是說中國現在是在如何地招良納賢,而且成果已經相當顯著了。經濟上最有標杆示範性的成果就數林毅夫了。要說到林毅夫,還真有點味道咧。

林毅夫原為台灣人,於1979516日夜,攜帶軍籍證明及機密資料從其駐地金門泅海約2公裏,逃奔到大陸的廈門。到了中國大陸之後,先後輾轉各地,最後到達了首都北京。他最先想就讀中國人民大學,而人大竟然以“此人來曆不明”為由拒絕。最終,還是北京大學有慧眼,接納林毅夫為碩士生。林毅夫也勤奮修學,於1982年取得北大經濟係政治經濟學碩士後,獲公派前往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首批赴美留學生。經過四年的苦讀,在其指導教授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1979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悉心栽培下,林毅夫於1986年取得了芝加哥大學經濟係博士學位。林毅夫遺留在台灣的妻子陳雲英得知丈夫在美國留學後,也於1986年從台灣申請赴美留學,與丈夫在美重聚。林毅夫學成之後,在美國的耶魯大學作了短暫的博士後研究,於1987年回到中國,任北京大學副教授,並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這在當時是相當轟動的一件事,因為大多數的留學人員一般都會找各種理由繼續滯留國外,更為難得的是林毅夫作為中國的第一位“海歸”經濟學家,帶回了整整30箱的西方經濟學術資料,為中國的現代經濟學研究打下了彌其珍貴的基礎。六年後(1993年),林毅夫升任北京大學正教授,並於次年在北大創辦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出任主任一職。從此,北大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一直是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最前沿,也一直扮演著中國政府的重要智庫的角色。從2008年以來,林毅夫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主管發展經濟學的資深副行長。最為搞笑的是,台灣政府及其國防部迄今仍然堅持認定林毅夫是通緝中的叛逃軍官。

看完林毅夫的經曆,各人的心中是不是有點五味雜陳啊?林毅夫在1979年(大陸開始改革開放的第二個年頭)就已經知道這個世界就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而且未來的希望在中國大陸,台灣除了跟大陸統一是沒有前途的。關於林毅夫棄台投陸的動機,我們可以從1980年林毅夫寫給他在日本東京的表哥李建興轉交的家信中了解得更加深刻徹底:“台灣的未來,正在處於十字路口。基於對文化、曆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曆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做為一個台灣人,我深愛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我願意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的精力,但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台灣除了是台灣人的台灣之外,台灣還應該能對中國的曆史發揮更大的貢獻。如何在不損害台灣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促使中國早日再度統一,是我輩有誌青年無以旁貸的責任。我們台灣人應有一個誌氣,不但要做台灣的主人,而且要做中國的主人。”現在知道了吧,沒有寬廣的心胸,是不能夠識時務的。

現在回想起來,從1982年中國開始開放留學以來,成萬的最頂級的學生從中國最好的大學源源不斷地流向了西方發達國家,尤其以美國居多。其中的大部都沒有回國,所以現在海外的各大中文論壇都時新“海歸、海不歸”的柔情衷訴。其實這個問題站在自己的角度不難回答:如果您在國外已經有了學齡小孩,就老實作個“海不歸”吧。否則,作“海歸”的前途要強得多。具體的理由不用古風再詳述了,咱中國人還是有基本的犧牲精神的,為了孩子(在國外已上學的小孩再回國讀書已經沒有什麽競爭力了),一切都舍得啊!

其實,這裏麵還有一個更加詭秘的問題:向海外派留學生對中國到底有沒有利?你如果說沒有利吧,證據好像也很充分:國家每年把這麽多自己費時費力費錢辛辛苦苦培養的頂級精英都白白送給了西方列強,而且絕大多數的“海歸”都是在國外呆不下去也沒有固定高級職位的人士,中國這豈不是在做賠本的買賣嗎?可是,中國還樂此不疲,繼續在發揚“國際主義的利他精神”,您說怪不怪呀?既然中國一直在這麽做,這一定對中國有利,否則,中國的領導人就是飯桶。但是,我們知道中國的領導人都很有智慧,把中國從一個貧落的國家發展成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這樣,我們隻好承認:向海外派留學生對中國是大大的有利的!首先,我們會想到科技的回饋是對中國有利的。其次,西方行之有效的人文製度也是中國可以學習的。除此之外呢?還有嗎?

還有第三個更加意想不到的收獲。中國派出的留學生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各大學的頂尖人才,他們到了西方的各個國家,基本上都不比本土的精英差,在很多時候還比西方本土的精英要強很多。我們大家來好好思考一下:這樣會有什麽後果?

其一,由於西方的研究生教育都是私有化的,上到大學、下至教授都是自主錄取最優秀的人才,而不論其來曆出身(不像中國的人大喲),中國這麽多頂尖級人才馬上“占領”了西方各個名牌大學的研究生院,那他們的本土人才怎麽辦呢?要麽改行不研究科學了、要麽認命給大陸學生作綠葉。如此這般,經過了近30年的“大陸風”的洗禮,西方的大學裏、研究所裏、國家實驗室裏、大小公司的科研部裏都充斥著大陸的人才。西方的高中學生一看這陣仗,馬上心裏就打鼓了:我還是不要學科學工程了,我是競爭不過這些中國人的,我好好讀點法律、經濟、金融算了,以後也好混口飯吃。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美人計”(哈哈……此美非“常美”也)。

其二,中國的這麽多人才,在不斷擠壓西方本土人才的生存空間的同時,也在蠶食著西方的科技實力。因為在關係到國家生存大計的尖端科技上麵,中外都是不相信外國人的,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嘛。結果西方麵臨著這樣一個無法解決的困境:一方麵每年畢業的中國人才這麽多,不僅占用了大部分的研究生教育經費、擠壓了本土人才的發展,而且他們還不能為我所用來開發真正高端的科技(比如核子技術、尖端生化科技和軍事科技),而我們自己信得過的本土人才又極度匱乏。這可怎麽辦?古風告訴你,沒轍了!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釜底抽薪”。

嗬嗬……說到底,咱們出國的留學生們都自覺不自覺成了過河之卒,猛著咧!隻可惜,沒有多少人看出其間的奧妙,還在“海歸、海不歸”上麵優柔寡斷,貽誤戰機。“海不歸”的最後結局如何?古風請大家看一部電影,其中的一個片斷很能說明問題。這部電影就是由Sergei Bodrov2007年執導的《蒙古王Mongol: The Rise of Genghis Khan

http://www.blu-ray.com/movies/Mongol-The-Rise-of-Genghis-Khan-Blu-ray/1029/#Review

這部偉大的電影記錄了鐵木真(就是後來的成吉思汗)的崛起經過,尤其是影片中的戰爭場麵宏偉壯觀,極具觀賞價值。最震撼人心的是在紮木合(孫紅雷飾)跟鐵木真之間發生的最後決戰的場麵。當時,鐵木真處於絕對的弱勢,可是已經無路可退了,隻有死戰到底。在最後雙方衝鋒的時候(1小時45分),鐵木真方隻是由一隻不到百人的輕騎兵似以卵擊石般地衝入紮木合部數千眾的騎兵陣中,勇猛向前,在快速衝殺之中,給與紮木合部以迎頭打擊,最後終究寡不敵眾,幾無人還,僅有的5個生存者在奮力向自己的本部撤回,就在他們馬上就要歸隊之前,鐵木真的弓箭手們萬箭齊發射向紮木合部衝在前麵的騎兵,那僅有的5位生存者也一起倒在了沙場上。悲壯!

其實,古風把這個場麵描述下來並不是讓大家親曆一下戰爭的血腥,而是借此希望大家好好想一想自己以後的命運。鐵木真派出的這支騎兵敢死隊一定都是他最優秀的武士,各位死士也都是自願去領受任務的。如此說來,諸位出國的仁君像不像鐵木真的這支騎兵敢死隊隊員啊?大家可都是自覺自願出國的喲,怨不了任何人的。古風隻能說:在國家民族的戰爭中,普通人不論多麽優秀,都是炮灰;如果自己還不識時務,被滾滾紅塵所淹沒,那就更是毫無解脫之道了。

在未來的5-10年,將是中國超越美國(以及西方)的關鍵時期,而其結果也將是西方必敗的下場。因此,諸位如果還能回國,就趕快朝自己的大營飛奔吧,不要等到美國的經濟崩潰了再想逃,就太遲了。鐵木真的那5位騎兵死士很值得我們好好玩味一下自己的人生軌跡喲。當然,那些至今還在死抱西方大腿的人士也要仔細籌劃一下自己的後路了,所謂“人生再規劃”嘛,一點也不羞恥的。如果您在西方已經有了很高的職位,可以先跟國內交流一下感情,能夠留條退路總比沒有強啦。

最後讓古風更準確地說出中國使出的連環計吧:通過大量對外輸出大學本科人才,中國其實是在利用西方國家來培養、篩選自己的研究生人才,唯有真正頂尖的人才才能在西方國家找到好的職位,等時機成熟了,中國再把他們重金聘任回去。這些一等一的人才可都是經過了千錘百煉的真金喲,所謂“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一遛就知道了”嘛。那些沒能找到高級職位的留學生就是中國的“騎兵死士”啊,他們犧牲了自己,成就了中國的複興,他們才是我們這個年代最可敬的人!悲壯!

您可能會說:西方國家知道了中國的這個連環計,難道自己還會這麽傻下去嗎?嘿,您還別說,西方國家現在已經像是吸了鴉片一樣不能自拔了咧。原因很簡單:西方如果開始拒收中國留學生,自己的科研機構馬上就停擺,沒有辦法,隻好繼續飲鴆止渴下去。西方也有明白人,我們不是時不時聽到有關中國留學生都是間諜的新聞報道嗎?嗬嗬……這就叫陽謀,跟下象棋、圍棋一樣,一切都在光天化日之下,中國就是要在西方人製定的遊戲裏麵把西方給徹底擊敗!可以很肯定地說:中國已顯大國氣象

哦,對了,還有那第四折新聞古風還沒有評說咧。那就是台獨人士(也包括大部日本人、部分香港人、大部韓國人、部分新加坡人)的真實寫照啊!很形象吧。哈哈……

補遺很多網友在看了上文後,可能會覺得古風是不是把中國領導層的智慧想象得太厲害了點?的確,在沒有解密的資料情況之前,我們大多數人是無法確切了解中國國家戰略的決策經過的。可是我們普羅大眾也不應該是眼前一團黑,畢竟我們可以從中國的曆史長河中去尋找些蛛絲馬跡:在很多時候曆史故事也成為了當今中國的國策源頭。比如,很多人不是嘲笑老毛隻會用《三國演義》來帶兵打仗的嗎?據二戰史實記載,美國的四星上將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Jr.)也是常常從戰爭史書裏獲得征戰的靈感的。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從浩瀚的中國曆史裏搜羅出老鄧當年為中國重新崛起而製定的方針呢?這就要從老鄧的個人經曆來摸索了。大家都知道老鄧是新中國的開國元勳(論其軍功理應立於元帥之列),而在其長達75年的革命生涯中,經曆了從庶民到高位 “四起三落” 的反複。相信老鄧在其“三次落魄”期間肯定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好好實習了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之術,而成就了無人出其右的忍辱功夫和極具慧眼的遠見卓識。

大家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典故以及西施跟範蠡間的浪漫情誼一定都相當地熟悉了吧,可是大家還記得大夫文種獻給越王勾踐的“滅吳七策”的細節嗎?這可是我們知曉中國改革開放決策的關鍵核心之所在喲!據《史記》和《吳越春秋》記載,當越王勾踐從吳國服奴役完結歸國後,立即召來大夫文種商討強國滅吳的方略。大夫文種即獻越王“滅吳七策”:

一、多以金銀相賄賂,討好其君臣,讓吳國上下歡喜;

二、多以高價購買吳國糧食,使其倉貯空虛;

三、多選美女(如西施等)贈送往吳國,去迷惑吳王夫差的心誌,誘其荒淫無道;

四、多送吳國木材、磚瓦,派遣能工巧匠去幫助吳國修建宮殿、大興土木,消耗其國力財富;

五、派奸細任職吳國和收買拉攏吳國的奸臣,破壞吳國富國強兵的計策,從內部分化瓦解吳國;

六、故意大力推崇吳國的忠臣,使吳王疑心而加以殺害或使之避退逃離,削弱吳國的輔助力量;

七、自己則廣積糧草,累積財富,征兵買馬,勤加操練,等待時機成熟再大舉反攻。

這種欲擒故縱、以利誘人、顯屈為伸、以智取勝的計策實在是太厲害了:越王勾踐僅用了三條計策就把吳國給滅了!

大家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審視一下中國從1978年以來“韜光養晦”的這30多年,上麵的“七策”都用了幾策啊?嘿嘿……真可謂:刀刀致命、劍劍封喉啊!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一部美國(及其整個西方)敗在老鄧所設計的方略之下的曆史。現在大家是否開始對老鄧有點兒無上尊敬了?當然,製定這個“韜光養晦”的國策並不太難,除了了解中國的曆史,再加上老鄧“四起三落”的個人經曆,應該是中國在敵(西方)強我(中國)弱的國際現實之下使中國崛起的唯一戰略選擇。其實,難度最高的還是在老鄧之後以老江和濤哥為核心的中國最高領導層身上,他們兩代執政團隊必須忍常人所不能忍,即使唾麵自幹、承受胯下之辱,也一直要韜光養晦,時機未到絕不能顯露英雄本色。(可以很肯定地說:那些調侃老江隻會梳頭和唱戲、數落濤哥無大作為的湊熱鬧的人都沒能從根本上看出任何門道來。)我們大家必須永遠牢記以老江和濤哥為核心的兩代中國最高領導層為國家民族的偉大複興所做出的豐功偉業!同誌們辛苦了!!!

相關文章:艾未未事件的背景不簡單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6947/201104/15841.html

【全文完】

古風於2011420日完成初稿,於930日完成增補。謹以此文獻給祖國62華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