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 - by 肖蕭

(2014-02-08 12:16:24) 下一個




如果你由於貝多芬帶標題的交響曲(比如“英雄”、“命運”、“田園”、“合唱”)太出名而忽視了他別的交響曲的話,尤其是忽視了這部《第七交響曲》,那真是太遺憾了。

《第七交響曲》不是用戲劇性的衝突和鬥爭來表達英雄的形象,而是著重描寫勝利人民的凱旋和歡樂。它貫串著一種舞蹈的特性,整個樂曲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生機四溢。這部交響曲從頭到尾充滿了奇異熱烈的舞蹈節奏,正如瓦格納所說的是“舞蹈的頌讚”。

在德國北方,人們稱這部作品是酒醉後的傑作。盡管後世有些專家持有異議,但貝多芬曾說:“我是為人類釀造美酒的酒神。是我,給人們帶來了精神上的這種神妙的癲狂。”

在德國文化中,一直有“日神”文化和“酒神”文化之說。按照尼采的說法,“日神”文化的代表者是貝多芬,而“酒神”文化的代表者是瓦格納。但聽完這部《第七交響曲》,我們會感覺到,“酒神”文化的始作俑者還是貝多芬,這也是為什麽瓦格納最為崇拜的作曲家是貝多芬的原因之一。





根據手稿筆跡判斷,《第七交響曲》於1812年5月間完稿。這時是貝多芬“第二創作期”的後期。期間他的耳聾在加劇,同苔萊絲•德•勃倫斯維克的愛情也以破裂告終。但就在這樣的歲月,貝多芬卻寫出了如此樂觀熱情地歌頌生活的作品。這部交響曲已經成為貝多芬標題交響曲之外最著名的作品。


1813年這部交響曲於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由於耳聾,他時常出現不合節拍和可笑的手勢,但由於作品本身巨大的魅力,演出仍然獲得了聽眾接連不斷的喝彩。

當貝多芬創作他的第七交響曲時,人們正注視著歐洲的版圖被鮮血重新繪製。那是在1811—1812的秋、冬、春三季。這部作品在6月間完成,此時拿破侖戰事已進入最後的高潮,大舉侵犯俄國,旦夕之間潰不成軍。曆史迅速地向前推進。當這部交響曲第一次上演時,拿破侖帝國已到達了分崩離析的最後階段。這部交響曲的壽命將超過卷進這場蔚為壯觀的政治大變動中的所有帝國—法蘭西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和英帝國。





貝多芬本人於1813年12月8日在維也納大學大廳指揮了這部作品的首次演出,這是為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傷兵而舉行的義演。

本貼播是由著名的伯明翰交響樂團演奏, 由WALTER WELLER指揮。和您一起聆聽永恒的古典樂章, 願我們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實!

(肖蕭 2014年2月7日)







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 (四樂章) 聯播欣賞




第一樂章 稍稍綿延的,活板I. Poco sostenuto; Vivace



第二樂章 小快板II. Allegretto



第三樂章:快板III. Allegro



第四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IV. Allegro von brio









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分樂章賞析




貝多芬是生活在一個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複辟的年代裏,但貝多芬依然堅守“自由、和平”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勇呐喊。他的作品極富力度,個性鮮明。他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樂的精華,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

貝多芬的A大調第七交響曲用傳統的四個樂章的形式

第一樂章 稍稍綿延的,活板I. Poco sostenuto; Vivace


樂章一開始就令人矚目:這是一個節奏自由的長引子。由全樂隊強有力地奏出一個和弦,之後雙簧管從密集的和弦中脫穎而出,孤獨地漂浮在一片寂靜之中。它那獨具特色的音色和稍帶顫抖的演奏,以及旋律本身魔幻般的美,表達出一種深刻的感情和誘人的魅力。

緊接著和弦三次變換了色彩,單簧管、圓號和弦樂也相繼加入,將這段神秘而富有張力的音樂帶入了全新的境界。

弦樂組開始從低到高地階次模進,和樂章剛開始的旋律線條交織在一起,以複調的形式各自發展又互相關聯。這就是引子部分的第一主題。現在音樂的能量在增加,整個樂隊從高音區向下轟鳴,而弦樂組從低音區有力地上揚,構成一個奇特而雄壯的場麵,令人不禁想起貝多芬其他作品當中那些鬥爭的場景。開始的引子第二主題也由雙簧管吹出,音調同樣優美動聽,緩和了剛才緊張的氣氛。這支優美的旋律後來由弦樂接了過去,逐漸發展壯大,在最高潮處接上了前麵的第一主題,重新將前麵的音樂反複了一遍。





引子很長,展開得很充分。一個雄偉而樸素的主題在樂隊中至上而下地闊步走來,除了用全樂隊的全奏和弦偶爾加以強調外,甚少渲染.這個素材和另一個更優美、嬌柔的第二主題結合起來宏偉地展開。

這段音樂的浪漫色彩和神秘魅力同木管樂器的使用密切相關。貝多芬一反十八世紀管弦樂配器法則,將主要的地位不是交給弦樂組,而是管樂組,尤其是木管樂組。這裏由於木管樂器獨特的音色,使音樂充滿了奇妙的特色和陽光般的光輝。

在引子的末尾,有一段非常奇異的神來之筆:音樂在主和弦的屬音上連續保持好幾小節,沒有伴奏,但它每一次從弦樂器到木管樂器的交互轉換中都改變一次樣子,並使音樂產生一種不穩定的向前的感覺,最後由長笛和雙簧管保持住這個音,並帶出了奏鳴曲式的第一主題。這種手法很容易使我們聯想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第三樂章和第四樂章連接時的情況。

接下去才是這一樂章的快速的主要部分,它是根據一個輕鬆、跳躍的音型寫成的,伯遼茲對此極感興趣,把它稱之為農人的輪舞。

但不久它就逐斷增強,超越了任何人間舞蹈的界限。它巨大的能量從未失去控製,但貝多芬的同時代人對它感到迷惑。例如,本章結束前的一段著名音樂使韋柏感到吃驚,他大聲喊到:貝多芬“是該進瘋人院了”。這段音樂出現在尾聲中,在樂隊的低音區,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著一個強有力的五音樂句,不斷地反複(來自那個跳躍的主部主題),上方的樂隊增強到宏偉的最後高潮。


第二樂章 小快板II. Allegretto


這個樂章在整部的交響曲中非常獨特。它采用了類似葬禮的節奏和情緒,從而在全曲充滿舞蹈的特征中,產生了鮮明的明暗對比。

樂章的結構是複三部曲式。第一段是a小調的基本主題及其變奏,中部轉入同名A大調,第三段基本是第一段音樂的反複。

雖然標記是Allegretto,但這一樂章絕不是輕快的。我們知道,貝多芬曾猶疑過,是否把它標為Andante。它開始時,是由木管吹奏的柔和長音和弦.以後是低音弦樂器上安靜的節奏搏動—與其說它是一支旋律,倒不如說它是不停跳動著的心髒,它一直伴隨著這整個主題和後麵的一組變奏:圍繞在它周圍的是中提琴和大提琴交織起來的聲部。

樂章的基本主題象一首德國民歌,非常樸實。音樂開頭由木管樂器吹出柔和的長音和弦,接著弦樂器邁著沉重平穩的腳步緩緩走來。這個主題概括了音樂中關於死和噩運形象的音調特點,其葬禮進行曲式的節奏在整個樂章起著主導作用,這以後無論音樂內容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沒有擾亂這固有的節奏進行。

這個基本主題一共反複了四次。當它第二次出現時,在其低音部就滋長了一支獨立的曲調。它明顯是從基本主題中衍生出來,但其鮮明的形象和感人的力度並不遜於基本主題。這兩支旋律交織著向前發展,逐漸聚集了越來越大的能量——從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清淨微弱的音響,一直發展到遍及樂隊一切音區的渾厚濃密的全奏——仿佛行進的隊伍增加了越來越多的成員,匯成了巨大的洪流。





不久,傷感的a小調轉到明朗的大調中去,單簧管和大管在這裏用另一種節奏吹了一些更為流動的旋律。即使在這裏,如果你留心聽的話,以前的節奏搏動仍在樂隊的低音區輕聲地作響。當高潮平息下來的時候,這主題的片斷時而在這個樂器上,時而在那個樂器上低聲耳語,最後,這一樂章在小提琴的歎息、回響聲中結束。

貝多芬在這裏用了複調和變奏的手法,充分發展了基本主題各個方麵的能量和表現力。由於這個樂章出現了灰暗的色彩和情緒,冷卻了第一樂章熱烈的氣氛,也使後續樂章歡樂的光芒顯得更加熾熱和強烈。

即使在這部交響曲的首次演出中.這個Allegretto就被聽眾要求重演;對慢板樂章來說.這是少有的榮譽。它不久就受到普遍的歡迎,因此,有些指揮把它插進人們不太熟悉的第八交響曲中去借以博得掌聲!


第三樂章 不太快的急板III. Presto; Assai meno presto


這個樂章是一首速度極快的詼諧曲,它預示了浪漫主義作曲家在詼諧曲方麵許多神奇美妙的特點:輕快而十分戲謔的旋律進行,輝煌的配器,鮮豔的和聲和調性效果,一般詼諧曲少有的交響發展規模。

樂章的基本主題非常活潑有力,節奏富有彈性,真實地體現出熱情奔放的歡樂情緒。它開頭的兩小節是堅實的頓音,然後弦樂組從低音區跳到高音區,緊接著三聲中部中兩個音符構成的短小音型妙趣橫生地在木管的高音區中來回擺動,和主要的部分呼應。這個主題無論在旋律還是節奏上,都是貝多芬作品中的佼佼者。





開始的樂章中段是貝多芬在泰普裏茨記錄下的一首奧地利農村歌曲。這個主題在小提琴幾乎一直保持在屬音的背景上,由單簧管、大管和圓號奏出,旋律氣息寬廣,具有溫和的田園情調,是典型的牧歌風格(請注意在這裏貝多芬是怎樣使音樂具有張力並一直保持下去的高超手法)。這裏的音樂同基本主題飛快的節奏構成了對比。

諧謔曲充滿著使人驚異的爆發性和動力性的對比,這倒不是由於它輕快的節奏、多變的樂隊色彩以及情趣橫溢的機智,而是由於各主題的絕妙聯係和曲式上的高度完善。開頭兩小節的堅實筆觸用細雨般的頓音加以對比:這個突然的對比在開頭的小節(這時縮剩前麵的四個音符)從弦樂組的低音區跳向高音區時.變得更為強烈。這時,妙趣橫生的三聲中部中兩個音符構成的短小音型在木管的高音區中來回擺動,和主要部分呼應。

三聲中部本身即富有對比,它出其不意地從諧謔曲各主要段落中突現出來.它再一次地從頭至尾再現。在本樂章的末端,當它好像還要作第三次反複時,被全樂隊演奏的五個尖銳和弦打斷,令人感到幽默的不耐煩。


第四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IV. Allegro von brio


在旋風般的末樂章中,舞曲的衝力以更有力的方式出現,瓦格納稱其為“舞曲的極品。”英國著名作家、音樂評論家蕭伯納也曾說:“……任何黑人的集體狂歡都不會象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最後的樂章那樣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拚了命地跳下去。”

樂章的基本主題是粗獷的舞蹈旋律,可以理解為一種大型的弗吉尼亞舞。但不久它就發展成壯麗無比、令人激動的篇章,使任何舞蹈花式都相形見絀。基本主題在整個樂章中始終占據著優勢,我們可以從中聽到群體的跺腳(整個樂隊的頓音);搖擺不定的旋轉(旋律的抑揚盤旋);雷鳴般的歡呼(定音鼓的滾奏)和發自內心的狂喜(弦樂組在高音區旋風般的飛舞)……

第二主題是匈牙利吉普賽旋律,它那符點節奏型也是從基本主題的節奏動機衍化出來的。開始的展開部,主要發展基本主題。在這裏,熱烈的氣氛稍有緩解,但巨大的張力並沒有消除,它拖拽著音樂走向了開始的再現部。仿佛再現部的音樂還沒有完全過癮,在開始的尾聲裏,狂歡的氣氛已經不可遏製。低音提琴在低音區開始咆哮,攪動著整個樂隊沸騰起來,高潮接踵而至。最後整個交響曲結束在難以描述的宏偉中。





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奇跡般地使用常規的樂隊和嚴謹的古典曲式達到了如此熱烈奔放的神奇效果。這部交響曲反映了貝多芬豐富的想象力、高超的作曲技巧和獨特的配器手法,是音樂行家和一般愛好者同樣感興趣的作品。我們越聽會越喜歡它。

在旋風般的末樂章中,舞曲的衝力以更有力的方式出現。確如瓦格納出於對貝多芬的仰慕,把這樂章稱為“舞曲的極品”。開頭的主題可理解為一種大型的弗吉尼亞舞曲,但不久它就發展成壯麗無比的、令人激動的篇章,使任何舞蹈花式都相形見絀。這種不停息的旋動席卷全篇,像是酒神的狂怒;一個高潮接著一個。奇怪的是,這些都發生在傳說的奏鳴曲曲式之內,它最後結束在難以描述的宏偉的尾聲中。

(XIAO根據網絡資料編輯)




和您一起聆聽永恒的古典樂章, 願我們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