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巴赫管弦樂組曲第三組 BWV1068

(2019-06-08 21:52:27) 下一個

巴赫管弦樂組曲BWV1066~1069

 

J. S. 巴赫為樂隊所作的4首管弦樂組曲,BWV1066-1069,寫於1717年至1723年巴赫在科滕時期。這種樂曲以歌劇序曲的範例寫成,這類歌劇序曲原為路易十四的宮廷製定步態而作,後來成為流行的一種獨立樂隊作品。是古典交響樂的前身。 因為它與凡爾賽宮有關,人們把這種序曲看成“太陽神”的權力及華貴的象征,它代表著王室的尊嚴與權力。巴赫的這一套組曲表達的是至高無上的神的尊嚴。

巴赫生前其實一定不止隻創作了這4首管弦樂組曲,但因巴赫生前不被重視,所以作品散失極多,目前留下的隻有這4首。 其中第二組的諧謔曲十分的膾炙人口,第三組的慢板更被改編成G弦上的詠歎調,成為人們心中的巴赫代表作。

 

 

巴赫 管弦樂組曲 第三組 BWV1068

演奏:The Amsterdam Baroque Orchestra
指揮兼古鋼琴演奏:Ton Koopman
00:00 Ouverture
07:40 Air
12:38 Gavotte I&II
16:14 Bouree
17:29 Gigue
 

BWV1068,D大調,大約作於1727年,這一首在4首中最為重要。這首作品的樂器配置為雙簧管3、小號3、定音鼓及通常的弦樂組和大鍵琴。這部作品由以下五個樂章組成:
1.法國式序曲。德國詩人歌德聽後曾說:“樂曲的開頭部分實在大壯麗了,就好象有一大群富麗堂皇的人們正沿著寬大的台階莊嚴地邁步而下。” 確實是氣質威嚴、雄壯,象征王室的尊貴和無上的權力。
2.詠歎調,用弦樂合奏的方式,這個緩慢的樂章後由德國小提琴家威廉改編成為小提琴曲,就是著名的《G弦上的詠歎調》,成為人們心中的巴赫代表作。
3.加沃特舞曲。
4.布列舞曲。
5.吉格舞曲。

需要重點提一下第二樂章,19世紀德國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將這段充滿詩意的旋律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G弦上的詠歎調》最最動人之處在於它的純淨的、詩意的、神聖般的旋律與曲調。從第一段落起初開始,旋律莊重悠長,起伏平緩,如行雲流水,並幾經反複。大、中、小提琴共同營造了一種悲天憫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和氛圍。

(根據網絡資料編輯而成)
 


由此我理解了電影《七宗罪》中用《G弦上的詠歎調》作為配樂的用意深長,這麽暴力的一部電影卻選用如此虔誠的樂曲做配樂,我的感覺是通過樂曲把上帝、悲憫、罪惡、懺悔、救贖等等這些線索聯係在一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