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大陸1955年中文印刷排版從豎排改為橫排-TW 1990

(2025-03-07 16:39:46) 下一個

中文印刷排版從豎排改為橫排的變革,大陸在1955年正式確立,台灣、香港等地則在1990年代後逐步普及,海外華人地區更早適應橫排。

中文印刷排版由豎排(從右到左)轉變為橫排(從左到右)的變革大約發生在20世紀初到中期,但不同地區的變化時間有所不同:

  1. 中國大陸

    •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發布《關於漢文書刊橫排的決定》,規定漢文書刊盡量采用橫排,自左向右書寫和閱讀。這標誌著大陸正式確立橫排
    • 但在此之前,20世紀初受西方影響,一些刊物已開始嚐試橫排,如**《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1915年創刊)**。
  2. 台灣

    • 1945年後,國民政府遷台,延續了傳統豎排印刷。
    • 1990年代起,橫排逐漸增多,但至今仍有許多書籍和報刊保持豎排,如《聯合報》《中國時報》等。
  3. 香港 & 澳門

    • 豎排在1990年代前仍是主流,但隨著電腦排版普及,1990年代後橫排開始占主導地位。
    • 但一些報紙(如《明報》)至今仍保留豎排格式。
  4. 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

    • 受英語影響較深,20世紀50年代起,大部分華文出版物已采用橫排。

*** 

H/t: 

1955年文聯訪問孫伏園、俞平伯、葉恭綽、張恨水、溥雪齋紀要

 
來源: 毛囡 於 2025-03-07 

  溥雪齋(1893年—1966年),原名愛新覺羅·溥伒,年輕時便以畫出名,琴棋書畫皆有造詣,尤精於三弦和古琴。1952年,北京書畫研究會成立,溥雪齋被推舉為理事長。

看望溥雪齋先生情況

  十二月三十日看望雪齋先生,一見麵他表示非常歡迎。我看到現在他屋內仍然沒裝洋爐子。老先生穿著一件薄薄的舊衣服,袖口都爛了,寒冷的樣子。我說明來意,把錢交給他。他感激得很,說了很多感激的話,還要寫一封感謝信給文聯,我說不必了,最後他還是寫了一個簡單的信。我問他近來又作畫或畫書簽沒有?他說:自已雖然能堅持,但天氣不允許,室內太冷,水墨彩色都凍上了。他說政府對他已經很照顧了,音協副秘書長潘奇同誌最近也去看過他,但是困難總要依靠自己解決。他說國畫界還有很多人困難,他希望領導上幫助解決國畫銷路的問題。他建織對外文化聯絡局能幫助印一些國畫向國外推銷。他又說他是古琴研究會的負責人,每星期日有很多古琴家到他家裡聚會研究,沒有開會和集體演奏的地方,有很多的困難。又說:他很願意多參加招待外賓的工作,能為外賓表演,他感到很光榮。
  
  他說:他反對一般的說,滿清人壓迫漢人,因爲滿人也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自己雖是皇親(和宣統是堂兄弟),但是自已卻是被壓迫的。
  談到珍妃之死,他說:目前對珍妃的估價有問題。據他了解,珍妃當時是受賄了,問題在於西太後不該用那樣的辦法處死她。
  告別時,溥雪齋先生要我務必向文聯領導上轉達他感謝不盡的謝意。

                               (劉雲璨)

看望葉恭綽湯生情況:  談到創作趕不上要求時。他說,創作不多的主要原因是大家不敢寫,寫在紙上和說話不同,觀點不正確,影響太大。
  我臨出門,他一再要我向文聯道謝。
                                 (陳 慧)我父親 (陳叔通)

  俞平伯(1900年1月—1990年10月),現代詩人、作家、紅學家。中科院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

看望俞平伯先生情況

  十二月三十日下午五時,往訪俞平伯先生。我說明來意,之後,把二百元交給了他。他接到錢後就急忙的放在茶幾下並撫摸了幾次。這時他的感情是激動的,不知道怎樣表示這種感謝之意。他嘴裡自語著:「喔,喔,以後我們多聯係,聯係吧。一然後他又說:「要寫個收條吧?」我表示寫不寫都沒有關係,但他仍是由茶幾下麵把錢拿到裹屋,數了一下數目寫了收條給了我。這時他的臉上浮著自然而愉快的笑容,連說話的聲音都比往日爽朗而有力了。他一邊抽著煙一邊帶著疑問的口氣說:「文聯爲什麽對我這樣照顧,關心,現在?」我說:「應該這樣,隻是我們的工作限於條件作的還很不夠希望俞先生以後多提意見。今後有什麼問題要不客氣的提出來,我們可以互相研究解決。」這時他把寫好的「紅樓夢序」稿拿出來說:「我已經寫好了,預備送給周揚同誌看看,提提意見」。以後我們又互相談到北大文學研究所要合併到科學院了。他表示,合併到科學院比附屬在北大正規化,因爲蘇聯的文學院就是由科學院來領導的。他又談到最近參觀了北京近郊的幾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還視察了北京的街道,明年無論如何要到農村去走一趟,但不預備長期體驗生活,因爲自己不是專門搞創作的。六時差一刻,我表示告辭。他送我到大門,握著我的手說:『紅樓夢序』稿不久就送給周揚同誌看看,因爲他對我的助很大」。
 
         附  記

  我訪問過俞平伯先生共三次。第一次是剛批判過他的資產階級思想以後,他對於去訪問他是還著很大疑懼的,不太表示意見,第二次去在態度方麵比第一次稍有進步,因爲和他比較熟了些~這次去 是最成功的一次,因爲他已開始打破了疑懼,感到文聯領導對他的尊重、溫暖、關心和照顧,也就是真正感到了黨對他的關照。

                               (沈 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