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1959-1961 famine predisposed on diabetes...

(2024-03-12 14:04:53) 下一個

糖尿病與大饑荒(ZT)

 

 
來源: 綠珊瑚 於 2024-03-12 04:31:4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1225 次 (53210 bytes)

 李珊珊007 偶爾治愈

 

2019年8月,一篇《1959-1961年中國的饑荒加劇了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出現在《糖尿病學》(Journal of Diabetes)雜誌上,這篇論文主要討論了,受到饑荒影響的人群,長大後同時出現高血糖與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會增高。

 

這是一批頂尖糖尿病研究專家對60年前的那場大饑荒與糖尿病展開的係列研究中的一個,也是試圖解答中國糖尿病嚴峻現狀成因的努力之一。

 

在一係列有關中國、糖尿病與饑荒的文章裏,幾個全球糖尿病研究的泰鬥級人物以作者身份出現。Paul Zimmel曾擔任國際糖尿病聯合會名譽主席,主持過多項不同國家全國性糖尿病防控計劃的設計;紀立農是北京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現任主任委員。

 

本次發表的論文,是2018年年底《自然綜述:糖尿病學》(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雜誌上發表的那篇《二型糖尿病、早期發育與表觀遺傳學:中國大饑荒的影響》的後續。那篇學術論文不是第一次,卻是極有分量的一次,在權威雜誌上指出60年前的那場饑荒與今天的糖尿病王國之間的因果關係。

 

大饑荒的故事,在中國一度是「房子裏的大象」,而它與糖尿病的關聯,更出人意料。誰都沒想到,在曆史的長河中,饑荒竟然會與糖尿病連接在一起,一端是物質極度匱乏的曆史,另一端卻是視糖尿病為富貴病的當下。災難導致的極端效應,在科學家的研究下揭開麵紗。

饑荒中出生的孩子

 

糖尿病與大饑荒可能的關係,研究並非發端於中國,最早是由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係列跟蹤研究的數據提供的線索。

 

1991年,有英國科學家發表了對一批1920-1930年間有出生體重記錄的兒童的追蹤調查,其結果表明這批已經60多歲的老人中,當年的低體重新生兒在糖耐測試中不達標的幾率幾乎有正常體重孩子的兩倍。這讓人們開始猜測,在發育的關鍵時期,子宮中的胎兒遭遇營養不良,可能導致孩子身體發生生理上的變化,增加他們晚年患上某些疾病的風險。

 

要證明這一點,大饑荒成了最好的場景。

 

荷蘭曾經發生過一次大饑荒。1944年,德國占領荷蘭,為了報複荷蘭人的激烈反抗,那一年秋天,德軍規定在荷蘭境內禁運所有食物,冬天,禁令取消時,因大部分運河水道已被凍結,農村的食物仍無法運到城市,城市的糧食庫存日漸減少。

 

根據當時的官方記錄,從1944年10月到1945年4月,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成年人的日常熱量攝入從1400卡路裏一路降到400卡路裏之間——大約相當於一整天隻吃一碗榨菜肉絲麵。

 

那年的荷蘭,人口死亡率比1939年高一倍,然而,即使是這種情況下,仍有不少懷孕婦女生下了孩子,而那一批極端條件下出生的嬰兒,便成了胎兒期遭遇大饑荒是否會對老年健康產生影響的絕佳案例。

 

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找到了2000多名1943-1947年間出生的荷蘭人,他們發現,孕早期和孕中期遭遇饑荒的那些孩子50年後有更高的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這種影響甚至跟出生時胎兒的體重或體型毫無關係。

 

隨後,對於大饑荒與糖尿病的研究開始全麵爆發,1932-1933年的烏克蘭大饑荒、瑙魯島的大饑荒、柬埔寨大饑荒……

 

大饑荒改變了居民的生活習慣,使他們即使在食物豐沛的時期仍然習慣於攝入高熱量食物,也許還阻礙了他們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如此,對於一些經曆過或未曾經曆大饑荒的兄弟姐妹的對照研究還表明,在母親子宮中遭遇的饑餓,還改變了部分基因的表達方式。

 

根據一門新興的學科「表觀遺傳學」的觀點,環境的變化並沒有改變基因,卻改變了基因的表達方式,從而引發了被研究者生理上的變化。

 

這就是為什麽有些孩子出生時看上去並沒有什麽不正常,卻在50歲後麵臨著更高的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對饑荒與糖尿病的研究因而也成了研究環境與基因相互作用的一個範本,人們也因此得知,這些基因表達方式的改變中,有些是可以遺傳的。

荷蘭大饑荒時期的小孩

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60年前中國的大饑荒

 

進行糖尿病與大饑荒的研究,一個條件當然是,發生過大饑荒,另一個條件則是,經曆過饑荒的那代人進入了老年。

 

在《自然綜述:糖尿病學》的文章中,學者們將中國的饑荒發生時間設定在1959-1961年。因為資料顯示,1959年的糧食產量下降了15%,1960-1961年的糧食供應降低了30%。從死亡率來看,1960年的全國平均死亡率是1956-1957年的兩倍以上,而在安徽、四川等省份,死亡率是全國死亡率的兩倍以上。

 

從2006年開始,學者關注到中國的那場大饑荒與肥胖的關聯,之後是饑荒與血糖耐受、糖尿病,甚至饑荒中出生的孩子的成年子女的糖尿病。

 

2012年,國內的《南方人物周刊》雜誌曾在提到大饑荒的封麵文章中說:「從它結束的時候算起,到今年已經50年了。50年足夠漫長,足夠我們把那段曆史看得更清楚」。

 

如今,當年大饑荒裏出生的孩子們已經60歲了,那場災害在他們身體上造成的後果到了徹底顯現的時候。

 

在《自然綜述:糖尿病學》的文章中,學者們討論了中國不同地區糖尿病發病率的差異。在有些地區,尤其那些以大米為主食的地區,盡管肥胖率較低,卻仍存在著較高的二型糖尿病患病率,「單獨地預防肥胖可能對中國某些地區的二型糖尿病發病率隻有微不足道的影響。」

 

這些地區間糖尿病發病率的差異,用飲食習慣差異、氣候條件所導致的運動習慣不同,甚至是一些人群基因型方麵的差別都不足以進行解釋……

 

那篇文章還提到了很多之前的研究和數據,比如2017年的綏化研究:研究人員在黑龍江綏化的農村找到了1034對老人組成的家庭,這些老人都是出生於1959-1961年。對這些家庭中子女的調查顯示,父母都遭受過饑荒的,子女成年後高血糖的發病率大約是父母都沒有遭受過饑荒的人的兩倍。

 

結論顯示,因為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饑荒導致了糖尿病,而這種發病風險又可以代代相傳,從而導致後代糖尿病患病人數繼續增加……

中國在1942年遭遇過的饑荒

圖片來源:電影《一九四二》劇照

 

 

大饑荒告訴了我們什麽?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了個糖尿病王國,這一點毋庸置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到2016年,中國已有約1.1億名糖尿病患者,約占成年人總數的1/10。

 

然而,幾十年前,情況還並非如此。在1980年進行的上海地區的調查中,糖尿病發病率隻有不到1%。

 

2013年的全國調查顯示,17萬多名參與調查的成年人中,二型糖尿病的總患病率為10.9%,其中的確診人數不到40%,剩下的超過60%患病卻並未確診。

 

另一項調查則顯示,包含了糖尿病前期患者在內的中國糖尿病發生率有35.7%。如果沒有及時的幹預與控製,糖尿病前期很容易正式發展為糖尿病,這個數字預示著,每一個確診病人的背後有至少兩個未得到確診的潛在病人。

 

糖尿病患病率在最近幾十年內的飆升,以及可以預見的糖尿病大流行,正是中國嚴峻的疾病現狀和災難式的未來。

 

如此形勢麵前,研究大饑荒與糖尿病,顯然不是為了翻舊賬。

 

根據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CKB)對近50萬參與者7年的隨訪,大約72.6%的二型糖尿病可以歸因於工業化和全球化對生活方式的改變,由此帶來的不良飲食習慣。

 

80年代以來,飲食從粗糧、蔬菜和低脂肪的肉類為主變為了高脂肪高肉類和細糧為主,快餐、水果、肉蛋奶、油炸食品的攝入大幅增加,而城市化和工業化導致了久坐和缺乏運動……

 

然而,僅僅用生活習慣的變化仍不足以解釋近中國糖尿病發病率的飆升,學者故此將研究視野擴大。

 

饑荒得以成為10年來的一個糖尿病熱門研究方向。胎兒期營養不良,懷孕的母親遭遇饑荒會增加孩子長大後罹患糖尿病的幾率,變成了我們不能忽略的因素。

 

饑荒造成的問題,也並不是中國獨有。

 

相關研究提醒,如果將饑荒的問題延伸出去,地震、海嘯、戰爭等災難性事件容易導致糧食供應和營養供給不足,同樣影響的也將不止一代人。

 

因為曆史原因,很多今天的發展中國家的居民早期生活遭遇營養不良,成年後又因為經濟發展陷入能量密集型飲食和久坐不動的工作中不能自拔,這種情況正在成為全球糖尿病大流行的推手之一。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的估計,2017年,全世界約有4.49億二型糖尿病患者,而到了2045年,這一數字估計可以達到7.02億。

 

關於糖尿病和大饑荒的研究告訴我們,應對這樣的糖尿病大流行,僅靠改變生活習慣遠遠不夠,研究者指出,認識到這種大饑荒造成的糖尿病可能的代際循環的前景,將有助於我們更有成效地推進二型糖尿病的預防措施。

 

在我們的戰略中,「需要更加注重早期發展,包括懷孕前後孕產婦和兒童健康的孕前計劃和教育,需要協調一致的努力,以減輕可能對胎兒發育和生長產生負麵影響的風險決定因素。」

 

「這些來自荷蘭饑餓的冬季,中國的饑荒,以及其他自然災害的教訓,應被銘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綠珊瑚發過的熱帖: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論壇 » 健康養生 » 糖尿病與大饑荒(ZT)

所有跟帖: 

• 那我們這裏饑荒年出生的是不是糖尿病發病率高呢? -r41866-  給 r41866 發送悄悄話 (108 bytes) (41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5:30:05

• 簡單地說,邏輯假設是這樣的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609 bytes) (103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5:48:36

• 有篇論文說出生後頭三年經曆饑荒者的胃腸菌群與未經曆者明顯不同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170 bytes) (29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7:04:01

• 腸道菌群應該可以改變的,很多中國人對牛奶過敏到不過敏就是個例子。 -goingplace-  給 goingplace 發送悄悄話 goingplac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3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7:42:52

• “饑荒導致了糖尿病”這因果太牽強。。 -pickshell-  給 pickshell 發送悄悄話 (376 bytes) (53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5:57:17

• 環境因素起了關鍵作用,吃得太好太多,而不是什麽FANCY EXPRESSONS -永遠老李-  給 永遠老李 發送悄悄話 (435 bytes) (35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6:37:32

• 主要他們沒有這方麵的文化,所以很難接受他們不懂的概念。 -goingplace-  給 goingplace 發送悄悄話 goingplac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0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8:05:49

• 也覺得是,能從槍林彈雨裏幸存下來不易,早把生死看得很淡,不管那套能吃就吃,多活1天就賺1天。 -pickshell-  給 pickshell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4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9:54:35

• 這個概念就等於,過去的生活很苦,現在生活好了,一定要好好養生,永遠活下去。 -goingplace-  給 goingplace 發送悄悄話 goingplac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0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7:45:46

• 是啊。我的同學都不是生在60前後,下鄉回來後去飯館最少吃一斤米飯,老知青的糖尿病高發 -kingfish2010-  給 kingfish2010 發送悄悄話 kingfish2010 的博客首頁 (63 bytes) (35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8:29:23

• 文章中有個明顯的曆史學錯誤,德國占領荷蘭是1940年,不是1944年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398 bytes) (16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6:17:24

• 不要在意這些細節 -ephd-  給 ephd 發送悄悄話 ephd 的博客首頁 (133 bytes) (32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6:29:55

• 由饑荒造成的基因表達的變化並不能解釋中國糖尿病的增多,更像是中國生活水平提高後大吃大喝 -永遠老李-  給 永遠老李 發送悄悄話 (650 bytes) (68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6:29:26

• 你們,真閑得慌,拿一篇五年前發的不入流文章來扯皮。這個話題,至少在本壇扯過三次了,一看就煩 -fuz-  給 fuz 發送悄悄話 fuz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16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07:07:20

• 有研究表明,幼年時期經常出現低血糖的人可能在將來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纖風-  給 纖風 發送悄悄話 纖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2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10:09:46

• 經曆了饑荒後,飯量會增大,所以導致肥胖、得糖尿病 -競選-  給 競選 發送悄悄話 競選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0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10:48:43

• 作者還初步研究:吃辣傷腦 -zillos-  給 zillos 發送悄悄話 (130 bytes) (18 reads) 03/12/2024 postreply 11:04:4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