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taste: 鑒賞力,審美力,欣賞力,適度而得體的舉止

(2019-01-04 15:59:14) 下一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分享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學教授


  



博文
學習漫談(89):最難學的是taste                                                    精選                        
已有 10576 次閱讀 2013-3-15 11:24 |個人分類:寄語學子|係統分類:觀點評述|關鍵詞:學習漫談,taste,,品味,鑒賞力,楊振寧| 楊振寧, 品味, 鑒賞力, 學習漫談, taste                    
學習過程中,最難學的是什麽?知識?技術?技巧?方法?楊振寧先生說,都不是,是taste。何謂taste?楊先生將其譯成品味,有時幹脆不譯,把原文直接擱在文中;我覺得把“taste”譯成鑒賞力可能更貼切一些,但是沒把握,幹脆在標題裏保留原文。
我為此查了《英漢牛津雙解詞典》,發現“taste”的最後兩個釋義為:liking or preference,愛好,嗜好;⑤ability to perceive and enjoy what is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or to behave in an appropriate and a pleasing way”,鑒賞力,審美力,欣賞力,適度而得體的舉止。楊先生所說的taste的含義大致在上述兩者之間。
且聽聽楊振寧先生是怎麽說的吧!
到香港第一周,我就買到了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剛出版的《楊振寧傳(增訂版)》,作者是為愛因斯坦寫傳的物理學家楊建鄴。這是迄今我見到的最好的楊振寧傳記。此書中提及,1986年吳大猷先生的《量子力學》問世,楊振寧先生為之寫前言,其中寫道:
這本書是吳教授在量子力學50年來教學中經驗的總結。……在其他教科書中人們能夠找到拉曼效應、自發電離和在海森伯表象早期思想下,對組態相互作用的討論嗎?我相信,見識這些課題,能在認識什麽是物理方麵形成學生的一種品味,而這種品味比技術更重要。但通常在研究生課程中人們注重的是技巧和技術。
楊振寧認為,培養學生的品味,比純粹的知識、技巧和技術更重要,而他本人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從吳大猷先生那裏不僅學到了物理學的知識、技巧和技術,還領略到了物理學深層次的內在的美與和諧,從而培養了自己的品味。(參看[1],第97頁)。
1995年,楊振寧在與上海大學生談治學之道時說:
一個做學問的人,除了學習知識外,還要有taste,這個詞不大好翻譯,有的翻譯成品味、喜愛。一個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有相當清楚的taste。就像做文學一樣,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各個科學家,也有自己的風格。我在西南聯大七年,對我一生最重要的影響,是我對整個物理學的判斷,已有我的taste
同一年,他在《讀書教學再十年》一文中寫道:
一個人在剛接觸物理學的時候,他所接觸的方向及其思考方法,與他自己過去的訓練和他的個性結合在一起,會造成一個英文叫做taste,這對他將來的工作會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也許可以說是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還有許多別的重要因素在裏頭,比如說機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這個taste的成長基本上是在早年。……”
接著,他舉了一個例子。他曾遇到過一位年方15歲的很有天分的少年,兩人有過一次談話,他問了少年幾個量子力學的問題,後者對答如流,於是他接著問:這幾個量子力學問題,哪一個你覺得最妙?卻得不到回答。楊先生判定:對他講起來,量子力學就像是茫茫一片。我對於他的看法是:盡管他吸收了很多東西,可是,他還沒有發展成一個taste。這就是我所以覺得他的前途發展不能采取最樂觀的態度的基本道理。楊先生認為,學一個東西,要了解它的意義,要欣賞它,認識其要點之所在,懂得其美妙之所在,為之跟人辯論而不放手,不然就隻是學了很多可以參加考試得很好分數的知識,這不是真正做學問的精神。
我認為,楊振寧先生的這些話對青年學子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讀了《楊振寧傳》以後,我越來越感受到,楊振寧之所以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大物理學家並非偶然,除了他有得天獨厚的天資和成長環境之外,他的沉著冷靜的個性和對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全身心的熱愛,他的早早造就的taste,起了極大的作用,因此,對研究方向的選擇,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熱衷於發掘物理學的內在美和與和諧,從不隨意追逐熱門課題。20097月,他說:如果一個人能夠關注自己喜愛的東西,……那就遲早會有結果的。這也許是他成功的秘訣。
 
我回顧了自己的成長曆程,隻感到慚愧:我形成自己的taste太晚了!在學期間,曾得到一些名師的指點,對於他們的學術成就和授課能力,一直心向往之,但對他們的欣賞還隻停留在表觀層次,或者說,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比方說,在大學裏,聽穀超豪先生講空氣動力學;做研究生時聽郭永懷先生講邊界層理論。隻覺得他們講得好,聽起來很受用,但是遠未形成充分的taste
我逐步有了一點taste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從開始認真學習科學方法論之後,在對我國力學事業先驅者進行深入研究之後。
這裏說一說我學習並鑒賞錢偉長先生的博士論文的體會。兩年半以前,錢先生辭世不久,網上就出現貶低他的博士論文的言論,迫使我進一步細讀了這篇論文,去年在出版《錢偉長文集》時,我又對這篇博士論文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從科學美的角度對之做了鑒賞,並發表了一些評論文章(參看以前的博文)。去年下半年,我認識了力學界的一位青年才俊,他對現代幾何學及其在力學中的應用有深入研究,並從張量分析和黎曼幾何的角度重新審視了錢偉長先生的博士論文,給出的評價高於我的認識。他還給我講了他的新的研究思路。我覺得自己的taste還不如他,真是後生可畏啊!
 
願朋友們像優秀學術前輩那樣,早早具有自己的taste
 
參考資料:
1、 楊建鄴,楊振寧傳(增訂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10
 
寫於2013315日,香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70502.html   

上一篇:學習漫談(88):如何聰明地犯錯誤
下一篇:科學家風采(16):精打細算用時間——記柳比歇夫                                                            


 
                    
50                                                                                            林濤  王偉  崔玉鳳  曹裕波  戎可  田曉寶  蘇光鬆  劉全慧  陳沐  朱誌敏  陸俊茜  唐常傑  張雯霓  支海美  田雲川  賀樂  王府民  翟自洋  李宇斌  孫學軍  張南希  江濤  龍濤  王宇釗  羅漢江  廖曉琳  陳冬生  王海冰  李毅偉  秦承誌  張龍  晉華  董焱章  劉桂秋  夏磊  陳箏  彭思龍  馬兆武  張鑫  周華  徐耀  蔣明潤  邢誌忠  王淳  孟春霞  張銳  clp286  htli  yunmu  xsongy                                              
                                
該博文允許注冊用戶評論 請點擊登錄                            評論 (43 個評論)
                                             
    
       
               回複                  |                    讚+1                                      [34]孟春霞            2013-5-14 21:57       
     
我理解taste是悟性和興i趣,是一個人對某個事物的感覺。我上初中和高中時對俄語課就很喜歡,幾乎不費什麽力氣就可以每次都考很好的分數,而且老師沒有講過的內容,我也能憑感覺知道正確答案。可惜,上大學後,給我們上公共俄語課的老師從來都不叫學生的名字,偶爾提問問題,也是說:下一個人回答。漸漸地,對老師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態度產生反感,我對俄語的興趣也漸漸消失。
    
       
               回複                  |                    讚+1                                      [33]平果            2013-4-23 15:14       
     
佛所謂不可說
    
       
               回複                  |                    讚+1                                      [32]王淳            2013-3-28 14:08       
     
我一直覺得有taste是和文科藝術類背景息息相關的 心裏得有個感覺知道什麽是美的
    
       
               回複                  |                    讚+1                                      [31]蔣明潤            2013-3-18 22:39       
     
good taste
    
       
               回複                  |                    讚+1                                      [30]張浩楠            2013-3-16 17:58       
     
如呼吸般自由
    
       
               回複                  |                    讚+1                                      [29]由旭            2013-3-16 17:50       
     
人的思維很複雜,在漫長的求學於從研過程中,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而總有些卓越的科工人員,他們的思維獨特,已經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其所從事的專業研究,隻不過是其自身認識世界的一個切入口罷了,在我看來這就是“Taste”。如果大師們不從事研究工作,也能利用該方式去理解世界,隻不過研究性質的工作加速了他們的思考。
    
       
               回複                  |                    讚+1                                      [28]hfgz            2013-3-16 11:03       
     
純淨的癮頭
    
       
               回複                  |                    讚+1                                      [27]劉桂秋            2013-3-16 10:42       
     
嗯,taste用在教師教育領域裏,也很有指導意義。我們說,教育既是科學,又是藝術。taste大概是基於“科學”,然後升華為“藝術”的一種意境。
    
       
               回複                  |                    讚+1                                      [26]丁振峰            2013-3-16 09:51       
     
科學的品味也與文化的品味相通。真正得到了一門學問不同分支的內髓,有眼光分出不同對象之間的高下,也就有了品位。另一種品味是學來了,有附庸風雅之嫌。有人一直追逐熱門的東西,問之做此事的原因,除熱點之外說不出多少深刻的東西,但仍能做出"看起來"taste"很高的文章。有些taste高的人,受條件的製約,產出不夠,逐漸會被視為清高甚至眼高手低之類。taste虛高的,成果豐碩,左右逢源。
  雖然假taste不足取,但也能在初始庸俗的研究中遇到閃光的東西。實際上,很多突破性的東西並不是由高taser引導的,無心插柳,卻綠柳成行,這在複雜體係的研究中,尤其是實驗中,更為重要。
    
       
               回複                  |                    讚+1                                      [25]mucle            2013-3-16 09:21       
     
格調影響格局
    
       
               回複                  |                    讚+1                                      [24]clp286            2013-3-16 07:53       
     
很受啟發。在思考“錢學森之問”時,感覺到一個問題:我們的學生、學者,在知識、技能等的掌握中下了很大的功夫,可產出並不理想。我曾把它歸因為沒有掌握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思想,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特別到具體領域,更是難以說清。讀了文章後,有一個啟示:我們缺乏的是不是這個taste?
看來,這個taste需要深入的研究。
把taste作為追求的目標,對正確的學習觀、科研觀的樹立,對科研工作中多種關係(師生關係、科研苦力、“逃離”科研等)的處理、科研樂趣的追求都是有好處的。
    
             回複              :         你提及的問題很重要,也有深度,我覺得應該好好思考一番,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   
2013-3-16 08:401 樓(回複樓主)                       讚+1                                  |         回複                              
    
       
               回複                  |                    讚+1                                      [23]zousu2010            2013-3-16 07:34       
     
是不是應譯為   品位
    
             回複              :         我也這麽想過,本文初稿第一段裏就用了“品位”,但感覺還不是很貼切,似乎少了一點“鑒賞”的直接意味。   
2013-3-16 08:311 樓(回複樓主)                       讚+1                                  |         回複                              
    
       
               回複                  |                    讚+1                                      [22]吳全豐            2013-3-16 03:57       
     
戴老師好文!
    
       
               回複                  |                    讚+1                                      [21]王達偉            2013-3-16 00:19       
     
有道理。
    
       
               回複                  |                    讚+1                                      [20]朱智慧            2013-3-15 23:45       
     
為何名師常常出高徒?就是因為和名師接觸多,漸漸的耳濡目染了名師對研究的taste。
    
             回複              :         有道理!   
2013-3-16 08:321 樓(回複樓主)                       讚+1                                  |         回複                              
    
       
               回複                  |                    讚+1                                      [19]吳桂生            2013-3-15 23:34       
     
謝謝18樓翻出楊先生講的成功三要素:眼光、能力、堅持。
現在的科研界,沒有taste是一個方麵,有taste也要借“酒精”來麻醉自己,否則無法合群,怕被孤立,怕不能快速出文章,拿不到項目,即通常的浮躁,不能堅持。
    
       
               回複                  |                    讚+1                                      [18]田雲川            2013-3-15 23:08       
     
戴老師講的鑒賞力很貼切,楊先生後來講的成功三要素:眼光、能力、堅持。有眼光和有鑒賞力是相似的。
    
       
               回複                  |                    讚+1                                      [17]varian            2013-3-15 22:14       
     
戴老說得好啊~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國人通過各種各樣渠道出國留學,換句話說國家不差錢,輕輕鬆鬆送許多人出過來見世麵。可惜從他們口中聽到的都是,“國內現在硬件條件並不差,世界領先的也不少,出來就是為了學習些好的idea”,乍聽之下覺得還行,聽多了,仔細想想,有點不對勁啊,idea學了有啥用?idea能學嗎?我想,其實真正該學習的應該是這些idea背後的taste吧~
    
             回複               :         言之有理,入木三分!   
2013-3-16 08:331 樓(回複樓主)                       讚+1                                  |         回複                              
    
       
               回複                  |                    讚+1                                      [16]陳冬生            2013-3-15 22:02       
     
有道理
    
       
               回複                  |                    讚+1                                      [15]王宇釗            2013-3-15 20:41       
     
記得讀寫小平邦彥的文章,提到一個詞“數覺”,我想說的就是數學中的taste吧
    
       
               回複                  |                    讚+1                                      [14]陳琳            2013-3-15 20:20       
     
還有個詞匯“one taste”,可以更恰當的形容天人合一的純然、純粹的體會。
    
       
               回複                  |                    讚+1                                      [13]陳琳            2013-3-15 20:18       
     
taste,我覺得,翻譯成"體會、感覺"可能更恰當一些,或者叫做純粹的直接的體會、感覺,就像"說蘋果甜"和"吃甜蘋果"是兩回事,“說雪是白的”和“看到真實的雪”是兩回事。再進一步說,平時人們隻是在用語言、概念、思想、邏輯交流思考,這種思考模式是二元對立的,把世界分裂成一個思考者和被思考的對象,然後思考者和被思考的對象是分割開的,這樣就把對世界的認識就會固化、表麵化,這樣就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而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思維方法,準確的說,應該是體會(純粹的體會),這種體會已打破了主客體二元對立,此時由表麵的思維概念進入深層的身心合一的體會(一個東西如果隻是腦子裏麵有個概念,而沒有身體的感覺作為基礎,是無法真正學會並進一步精通的,通俗地講就是沒興趣、沒感覺),這種深層次的感覺就是直接的體會,不借助於任何語言、概念,就好像自己直接看到了事物本身,成為了事物本身一樣,這時我就是它,它就是我,無所謂主體、客體(中國古代有個詞匯形容這種狀態“天人合一”),零星的體會就是靈感,靈感連成一片就是個人境界、水平和層次的提升。而這種身心合一的狀態在禪宗、佛家裏麵最為普遍,通過坐禪打開自己封閉的心,封閉的自我,讓內心自由的流動,從而讓事物本來麵如進入心中而為自己敏銳流動的心瞬間洞察到,而最終可以達到莊子所說的沒有身內身外的無我的天人合一的狀態。至於文中所說的15歲少年,他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概念名詞知識的層麵,沒有內心的直接體會,更無法成為事物本身,就像死記硬背一樣,充其量是記憶力理解力好罷了,更沒法沒法“一以貫之”。哈哈,獻醜了。
    
             回複              :         謝謝你的長篇評論,很有哲理味道,所做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我總覺得把taste譯成“體會、感覺”還是不足,少了一點“鑒賞、欣賞”的意味。   
2013-3-16 08:441 樓(回複樓主)                       讚+1                                  |         回複                              
    
       
               回複                  |                    讚+1                                      [12]王號            2013-3-15 20:13       
     
口味重。嘿嘿。
    
       
               回複                  |                    讚+1                                      [11]董偉            2013-3-15 19:55       
     
taste確實很重要!它能夠靜下心來審視和實踐自己喜歡的事情!
    
       
               回複                  |                    讚+1                                      [10]zhangbenhua82            2013-3-15 17:18       
     
受教。
    
       
               回複                  |                    讚+1                                      [9]嚴慶            2013-3-15 16:38       
     
戴老師說的非常好!國內做研究的整體水平之所以差最主要的是TASTE不行!
    
       
               回複                  |                    讚+1                                      [8]劉全慧            2013-3-15 16:33       
     
楊先生的taste其實有點像共振,就是外界知識和個人體悟之間的一個和諧。我研究過楊先生的taste說,他其實也在發展他的taste之
“說我在小時候就腦子裏頭覺得這個東西是一個好東西. 我現在覺得這個是一個重要的一點. 我還可以跟大家聊, 我更小的時候, 我父親就教我雞兔同籠這一類的問題. 我後來到美國去, 有三個孩子, 他們都很聰明, 他們很小的時候, 我就教他們雞兔同籠, 他們也都懂了. 可是我跟他們有很大的分別, 所以我在與數學有密切關係的方麵有一些成就, 他們沒有, 因為我跟他們不一樣. 我父親教了我這個以後, 過了一年他再問我, 我還記得. 可是我的三個孩子一年以後我問他們, 他們完全忘光了. 這個分別是什麽呢?  就是說, 你不但要懂一個東西, 你要對於那個東西有一定欣賞. 那個東西跟你自己腦子裏的結構結合起來, 就變成了一個———我想我要發明一個名詞, 叫做———seedney, 是一個小的種子.”
參見:研讀楊振寧先生複旦談話記錄與“楊學”之創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478201.html
    
       
               回複                  |                    讚+1                                      [7]冷學禮            2013-3-15 15:36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這個taste不是學來的, 悟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是一天一天的學與悟的結合,突然有一天一撞, 靈感一閃, 呀,原來我想了兩年的事兒就是這麽簡單!!!
    
       
               回複                  |                    讚+1                                      [6]鄭智捷            2013-3-15 15:30       
     
這類體驗同修煉程度密切相關,也許從古代的禪宗...那裏可能學到的東西, 估計比沉浸在現代科學中修煉還豐富 ...
    
       
               回複                  |                    讚+1                                      [5]曹賀賀            2013-3-15 15:27       
     
這內容貌似在哪見過?
    
             回複              :         近二十多年來,楊振寧先生在各種場合經常闡述文中涉及的觀點,在1983年出版的《楊振寧文集》中已有類似的觀點,所以你的“貌似...見過”並不奇怪。   
2013-3-16 08:381 樓(回複樓主)                       讚+1                                  |         回複                              
    
       
               回複                  |                    讚+1                                      [4]laifuzi            2013-3-15 15:15       
     
taste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也反映了一個人專業素質的高下。
我覺得,taste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在一個人的知識、閱曆和思考化合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判斷,帶著每個人的印記,超越了知識和閱曆。是一個人最富有魅力的部分。
    
       
               回複                  |                    讚+1                                      [3]blackrain007            2013-3-15 14:08       
     
戴老師好。想知道您在上大做的關於交通流動力學的問題現在誰在接著往下做?
    
             回複               :         還有兩個課題組繼續做工作,基本上按應用數學和力學的思路做,一個偏數學,一個偏力學。目前在繼續做973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3-3-15 14:251 樓(回複樓主)                       讚+1                                  |         回複                              
             回複               :         一個課題組以張鵬教授為首,另一個課題組由董力耘博士領導。   
2013-3-15 14:272 樓(回複樓主)                       讚+1                                  |         回複                              
    
       
               回複                  |                    讚+1                                      [2]周清            2013-3-15 13:45       
     
這個,老教授,你說太對了!我已有我的taste
    
       
               回複                  |                    讚+1                                      [1]mirrorliwei            2013-3-15 12:21       
     
或許taste不是學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也許有人直接就達到了覺悟的境地。
    
             回複               :         你說得對,taste主要靠在學習過程中漸漸悟出來的,而與生俱來、生而知之的不多,還要靠老師、高人引導。像楊振寧先生那樣很有悟性的人,還是在吳大猷先生那樣的高人的點撥下才逐漸明白的。   
2013-3-15 14:231 樓(回複樓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