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過程中,最難學的是什麽?知識?技術?技巧?方法?楊振寧先生說,都不是,是taste。何謂taste?楊先生將其譯成“品味”,有時幹脆不譯,把原文直接擱在文中;我覺得把“taste”譯成“鑒賞力”可能更貼切一些,但是沒把握,幹脆在標題裏保留原文。
我為此查了《英漢牛津雙解詞典》,發現“taste”的最後兩個釋義為:“④liking or preference,愛好,嗜好;⑤ability to perceive and enjoy what is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or to behave in an appropriate and a pleasing way”,鑒賞力,審美力,欣賞力,適度而得體的舉止。楊先生所說的taste的含義大致在上述兩者之間。
且聽聽楊振寧先生是怎麽說的吧!
到香港第一周,我就買到了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剛出版的《楊振寧傳(增訂版)》,作者是為愛因斯坦寫傳的物理學家楊建鄴。這是迄今我見到的最好的楊振寧傳記。此書中提及,1986年吳大猷先生的《量子力學》問世,楊振寧先生為之寫前言,其中寫道:
“這本書是吳教授在量子力學50年來教學中經驗的總結。……在其他教科書中人們能夠找到拉曼效應、自發電離和在海森伯表象早期思想下,對組態相互作用的討論嗎?我相信,見識這些課題,能在認識什麽是物理方麵形成學生的一種品味,而這種品味比技術更重要。但通常在研究生課程中人們注重的是技巧和技術。”
楊振寧認為,培養學生的品味,比純粹的知識、技巧和技術更重要,而他本人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從吳大猷先生那裏不僅學到了物理學的知識、技巧和技術,還領略到了物理學深層次的內在的美與和諧,從而培養了自己的品味。(參看[1],第97頁)。
1995年,楊振寧在與上海大學生談治學之道時說:
“一個做學問的人,除了學習知識外,還要有taste,這個詞不大好翻譯,有的翻譯成品味、喜愛。一個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有相當清楚的taste。就像做文學一樣,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各個科學家,也有自己的風格。我在西南聯大七年,對我一生最重要的影響,是我對整個物理學的判斷,已有我的taste。”
同一年,他在《讀書教學再十年》一文中寫道:
“一個人在剛接觸物理學的時候,他所接觸的方向及其思考方法,與他自己過去的訓練和他的個性結合在一起,會造成一個英文叫做taste,這對他將來的工作會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也許可以說是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還有許多別的重要因素在裏頭,比如說機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這個taste的成長基本上是在早年。……”
接著,他舉了一個例子。他曾遇到過一位年方15歲的很有天分的少年,兩人有過一次談話,他問了少年幾個量子力學的問題,後者對答如流,於是他接著問:“這幾個量子力學問題,哪一個你覺得最妙?”卻得不到回答。楊先生判定:“對他講起來,量子力學就像是茫茫一片。我對於他的看法是:盡管他吸收了很多東西,可是,他還沒有發展成一個taste。這就是我所以覺得他的前途發展不能采取最樂觀的態度的基本道理。”楊先生認為,學一個東西,要了解它的意義,要欣賞它,認識其要點之所在,懂得其美妙之所在,為之“跟人辯論而不放手”,不然就“隻是學了很多可以參加考試得很好分數的知識,這不是真正做學問的精神。”
我認為,楊振寧先生的這些話對青年學子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讀了《楊振寧傳》以後,我越來越感受到,楊振寧之所以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大物理學家並非偶然,除了他有得天獨厚的天資和成長環境之外,他的沉著冷靜的個性和對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全身心的熱愛,他的早早造就的taste,起了極大的作用,因此,對研究方向的選擇,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熱衷於發掘物理學的內在美和與和諧,從不隨意追逐熱門課題。2009年7月,他說:“如果一個人能夠關注自己喜愛的東西,……那就遲早會有結果的。”這也許是他成功的秘訣。
我回顧了自己的成長曆程,隻感到慚愧:我形成自己的taste太晚了!在學期間,曾得到一些名師的指點,對於他們的學術成就和授課能力,一直心向往之,但對他們的欣賞還隻停留在表觀層次,或者說,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比方說,在大學裏,聽穀超豪先生講空氣動力學;做研究生時聽郭永懷先生講邊界層理論。隻覺得他們講得好,聽起來很受用,但是遠未形成充分的taste。
我逐步有了一點taste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從開始認真學習科學方法論之後,在對我國力學事業先驅者進行深入研究之後。
這裏說一說我學習並鑒賞錢偉長先生的博士論文的體會。兩年半以前,錢先生辭世不久,網上就出現貶低他的博士論文的言論,迫使我進一步細讀了這篇論文,去年在出版《錢偉長文集》時,我又對這篇博士論文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從科學美的角度對之做了鑒賞,並發表了一些評論文章(參看以前的博文)。去年下半年,我認識了力學界的一位青年才俊,他對現代幾何學及其在力學中的應用有深入研究,並從張量分析和黎曼幾何的角度重新審視了錢偉長先生的博士論文,給出的評價高於我的認識。他還給我講了他的新的研究思路。我覺得自己的taste還不如他,真是後生可畏啊!
願朋友們像優秀學術前輩那樣,早早具有自己的taste!
參考資料:
1、 楊建鄴,楊振寧傳(增訂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10。
寫於2013年3月15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