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還是生活拮據但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在讀博士生,因為沒有錢,暑假無法回國,於是決定和朋友們去黃石公園,就開著自己的明亮的黃色福特出發了。
在寬廣的土豆地間行駛時,根本沒想到這一次去黃石,會碰到隻在新聞、網絡或書裏見到的名人 - 楊振寧和翁帆,這也是這一輩子迄今為止見到的最大的名人。在黃石公園的開闊地裏,同行的朋友很快認出了楊振寧, 並讓我們趕緊看。隻見楊振寧在給翁帆照相,翁帆本人長得很生動,比媒體照片要好看很多,也年輕很多,氣質溫婉、溫順,她微笑著,側著身子,給出她想要的角度。楊振寧個子不高,很耐心。我們異常興奮,我張口叫遠處的朋友時,甚至喊出了“楊振寧,” 但顯然楊振寧非常有涵養,不為所動。照完相後,他走進自己的車子,坐在駕駛座,準備發動車子,翁帆坐在他旁邊的位置。我當時的印象是,楊振寧有種很堅毅果決的氣質,而翁帆上車後,好像收起了笑容。
我的同行的朋友點評說楊振寧對翁帆很好,我的感覺是翁帆似乎很聽話的樣子,很漂亮。20年過去了,每當看到網上討論他們兩人,我就想起在黃石公園見到的他們,從未忘記過,不知為什麽畫麵這麽持久。我的朋友曾經打趣翁帆稱楊振寧是“美籍華人,” 似乎這才是她眼裏楊振寧的價值。但這也並不妨礙楊振寧對翁帆好,至少很殷勤地幫她照相並為她開車。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如果兩個人對上了,旁人也沒必要說什麽吧。看翁帆寫的楊振寧不教她物理教她開車,如果真是她寫的,文筆還是相當不錯的。估計兩人在某些方麵也是有精神的溝通的,要不也不會合作《晨曦集》。如果他們能找到兩人的默契,外人能做的就是祝福,感情畢竟是私人的事。況且,楊振寧每次出行都帶著翁帆,怎麽著兩個人都要麵對很大的壓力,能在這樣的壓力下一路走來,也很不容易了 - 想想馬克龍夫婦現在的起訴大家就能夠理解了。而翁帆能夠應付與楊振寧各色友人的社交,也算是有一定素質的。
他們認為自己找到了想要的,並和和美美地走過了21年,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說實話,我覺得我們不需代入感太強或窺探他人的隱私,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翁帆說楊振寧讓她生活在象牙塔裏的象牙塔,也算是楊振寧對翁帆的深愛了,祝福翁帆,估計她與楊振寧在一起的經曆讓她感到曾經滄海難為水。
我想說的是,因為見到楊振寧太興奮,我的明亮的黃色福特在30分鍾後就出車禍全毀了,但車裏的人沒事。不知為什麽永遠記得看到他們的一幕和兩人的樣子,終於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候,我決定應該寫下來紀念一下,畢竟,楊振寧是為華人爭了光的大科學家。再一次強調,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感情,事業,家庭,為自己的國家或民族付出的道路也有多種,我們還是要眼光開闊,允許甚至擁抱不同的人生方式。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論壇 » 海外原創 » 20年前在黃石公園偶遇楊振寧、翁帆夫婦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大學是人生的開始
(2024-03-23 14:44:12)下一個大學是人生的開始
一直在追蹤各關於大學錄取的帖子,哪個學校錄了,哪個學校 deferred, 哪個學校 waitlisted, 如何選校......今年的 3 月和 4 月,於我, 是感慨萬千的兩個月,回想 2023 的 3 月和 4 月,隻有無限唏噓。
女兒過山車上了康後,整個人一下子變了,原來一直是高冷的模樣,3 月初康舉辦 fashion show, 竟然偷拍到女兒大笑的樣子。她在與同在康溜冰俱樂部的同學交談,這兩個同學,過來支持她,因為她有作品在 fashion show 走秀。因為她們之間的交談,我才知道原來她設計的上麵的衣服被燈光一照,會一閃一閃,這個隻能看照片時看出來,在 T 台上就是個灰色。她寒假在家裏踩縫紉機時,我還以為其特色就是各種形狀拚出來的 “立體” 的感覺 - 當然我這個立體盲沒感覺出來。她選的模特很有氣質,為了配合她,作為設計師的她,穿了買的套裝,以示職業。
在上康之前,女兒就說對康有個溜冰俱樂部很興奮,她很向往與大家一起溜冰。高中時,她早上 5 點起,去冰場練習,8:30-2:45 在學校上課,然後又去冰場練習,傍晚 6:30 點回,孤獨地去,孤獨地回,溜冰本身又是個孤獨的運動。到了康,盡管學習、社團活動非常緊張,女兒還是跟著溜冰俱樂部在紐約、波士頓,還有其他兩個地方已經比了四場比賽,然後康溜冰隊進了 nationals, 4 月又要去比 nationals。她告訴我她非常欣賞在溜冰隊的同學們,各有特色,比如一個女生個性非常有凝聚力,很酷, 騎摩托車,或者一個男生盡管剛開始溜冰,低 level, 但很能堅持,比賽總贏。當她告訴我非常喜歡溜冰隊的隊友時,老母親總算舒了一口氣,這是女兒這麽長時間以來,第一次這麽富有感情地談論人,從青春期開始就高冷的女兒好像要回到小時候活潑、自信的樣子了。
我想除了集體運動,早申 MIT、恐怕要去 100 名以外的州大、然後又過山車入了康的曆練增加了她的自信,2 月在繁忙的學習、溜冰、fashion show 之餘,她去了 Monaco 摩納哥參加 Junk Kouture World Final 的比賽, 拿了個 Innovation Award, 應該是拿獎唯一的亞裔,again, unexpected. 說實話,以我的眼光,真看不出有什麽特別的,太 plain, 而其他的設計都特別鮮豔、誇張,但是裁判說 3 dimentional, rar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她高中的藝術指導老師說其他的設計都有 formula, 她們高中的學生沒有,很高興這個獨特的思路不僅在美國被認可,也在世界舞台上被承認。
雖然剛開學沒申請上 project team, 前幾天告訴我進了另一個 project team; 雖然夏天沒申請上 intern, 但是暑假會去香港科技大學交流。
一切才剛剛開始,大學第一年,老母親最高興的就是女兒在性格上的變化,一個樂觀、自信的女兒正在形成,感謝康的 supportive 的社區環境和提供的各種機會。雖然去年 5 月入康後就敏銳地意識到康應該是最能發展女兒各方麵興趣的學校,這性格上的變化是沒有預料到的,也是老母親要最深刻地感謝的。前兩天女兒主動發給我康籌款的 link, 我怎能不盡我所能?
順便說一句,現在我在女兒以前的高中工作,因為我對這個高中的教育理念非常認同,而我女兒的經曆,也讓我相信這是培養人的正確的道路。
韌性
(2025-02-22 12:36:06)下一個上一次是在 2022 年的 2 月,所有的不公,所有的信念,那些因此遠涉重洋、漂洋過海對彼岸的理想,都在瞬間崩塌,雖然這個崩塌隻是在這個政治周期才深深地意識到,原來自己對生活失去目標的感覺,來自於奮鬥半生的信念在現實麵前的轟然倒地。
20 年前,身處向外看世界的蓬勃的時代,懷揣著對世界另一頭的想像,更是年輕,對生活有最美好的想像,拋棄在新加坡的悠哉樂哉的富足生活,來到美國追求教授治校、公平正義、人人平等、自由尤其是說話的自由。在美國的奮鬥,按部就班,申請、讀博、畢業、找到第一份工作、成為一個很不錯的文理學院的老師,隨即馬上找到一個終身線的教職。所有的努力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因為來到一個陌生的社會,人文、曆史、政治,一切都是像在另一個世界,雖然我就是它的鄰居。在中西部小鎮的終身教職,雖然磕磕碰碰,最終來到了學術界人人追求的最高峰:拿到終身教職。
客觀地看,某些拿到終身教職的老師確實會因為沒有任何製約而不那麽認真了,但終身教職確實給了老師們自由說話的空間和底氣,可惜的是,任何個人,在權力麵前都是渺小和不堪一擊的,規則可以瞬間被更改,而平日似乎有著無限說話權和治校權的終身教授們,在更改規則的過程中,除了極個別的個人,大多是鴕鳥,保護自己還來不及,沒有這個能力去阻止規則向最壞的方向滑落。
我說的這個過程,就是現在美國政壇的怪象,規則可以瞬間被權力更改得麵目全非,即使有立法或司法的製約,等到立法或司法來彌補補救,傷害已經造成,這背後是千萬個家庭經濟上的掙紮,流離失所,和不可避免的心靈的重創。
我的失望和信仰的坍塌,來自對人性的發現,不要指責極權或威權社會裏人的不作為,在我的終身教職被中止的過程中,在法理的層麵得到的幫助,很少很少。現在被各種總統令影響的人們,一方麵打擊麵過大,有更廣泛的惡劣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麵,所幸也因此有了抱團取暖的可能。
在這裏向所有被影響的人們致以同情,尤其我的同行們:那些由於 NSF、NIH 或 DEI 的基金被砍而必須另尋出路或改變賽道的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申碩、申博的學生們、今年找工作的畢業生們,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另尋出路或改變賽道會很難,更令人義憤的是這個過程如此的不公平正義,但是,相信我,最終,韌性會幫助你,you will emerge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tunnel, 堅持下去,這個時候,你的韌性是你最好的朋友,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會給你打開一扇窗。至於公平正義,那本就是必須為之不斷鬥爭的理想,從來就不是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