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idolize humans: Hatred-driven - zt

(2017-03-12 14:21:14) 下一個

今日的神聖之光——宗教的使命和未來是對抗人類社會的世俗化發展

 

高師寧

   宗教之未來如何?宗教之前景怎樣?這應是研究宗教曆史、關心宗教現狀、想要了解宗教問題的人希望知道和願意考慮的主題之一。《宗教之未來》一書用大量翔實的材料,展現了幾乎是全球性的一幅宗教圖景,描繪了宗教在現代社會的狀況,對宗教的未來作出了樂觀的預測。

      《宗教之未來》(The Future of Religion)係美國當今最為著名的宗教社會學家斯塔克(Rodney Stark)與本布裏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所著,1985年出版。全書分為6個部分,宗教的本質、宗教組織、教派運動、膜拜運動、新成員問題、宗教運動的源泉,共22章,571頁,中文大約為42萬字。

      宗教社會學的發展隻有一百年左右的曆史,到本世紀80年代為止,大約經曆了三個階段:1、宏觀理論確立階段;2、實用階段;3、理論研究複蘇階段。從時間上來看,第一階段大約從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上半葉;第二階段從本世紀50年代到60 年代後期;第三階段從60年代後期開始,幾乎持續了近20年。宗教社會學的研究內容也與這三個階段的發展密切相關。第一階段的代表人物杜爾凱姆與韋伯分別從理論上論述了宗教與社會整合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第二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對這兩種理論的繼承與應用。許多宗教社會學家運用這兩種基本理論,探討了宗教與人生,宗教與家庭、婚姻,宗教與社會思潮等的關係,還有一些宗教社會學家則是用這些理論為宗教組織服務,因此而出現了所謂的“宗教的社會學”;第三個階段以美國著名宗教社會學家彼得·貝格爾等人為代表,對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的主要變化和作用從理論上重新進行論述,研究了社會世俗化和多元化與宗教的關係,得出了世俗化程度與宗教發展成反比的結論,也就是說,社會的世俗化程度越深,宗教的社會地位越低,宗教的衰落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因而對宗教在現代社會的未來持一種悲觀態度。自此之後,宗教的未來引起了該學科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極大興趣。

      《宗教之未來》一書出版後,很快在宗教社會學界掀起一種對以貝格爾為代表的世俗化理論重新反思與批評的熱潮。該書提供的大量事實說明,世俗化與宗教發展成反比的結論大大值得懷疑,一種重新看待現代社會中的宗教未來,即宗教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巨大活力,新興宗教的出現是對世俗化的一種挑戰的看法,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認可。此後,評論界將此書帶來的對現代社會中宗教出現的新現象——新興宗教研究熱視為“新階段”,把《宗教之未來》開拓的研究路徑譽為宗教社會學的“新模式”,斯塔克等人遂被視為新模式的代表人物和研究新興宗教的權威人士,而《宗教之未來》則被列為該學科的當代最新的“經典”,成為該學科的必讀之書。《宗教之未來》之所以成為宗教社會學之“新經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看:第一是對宗教提出了一種新的定義。以往的宗教社會學對宗教一般都從宗教對社會秩序的建造與維係功能(杜爾凱姆、貝格爾等)、宗教在人類生存中的功能(英格、奧戴等)來界定宗教。《宗教之未來》一書則另辟蹊徑,從人的價值取向方麵來界定宗教:宗教是“主要從事以超自然的假設為基礎的一般補償的人類組織”。此定義的基礎在於作者觀察到的人類日常生活的原則:人總是追求其認為是可以得到報酬的東西,總是盡量避免其認為是要付出的東西。在考察這個原則時,作者發現兩個重要的關鍵,第一,在任何社會,回報都是稀少而分配不均的,許多人得到的回報都比他們設想的少,而且一些人又比另一些人更少。無論是絕對還是相對,稀少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第二,有一些非常渴望的回報似乎是根本不可得到的。例如,沒有人知道死後生命是否存在,而且,每個人都明白永生不可能在此生此世實現,然而,這種得不到的永生並沒有使人們放棄對它的追求。相反,它也許是人們最迫切的願望。由於回報的不均和某些回報的不可能,人類會創造補償物和交換補償物,而且隻相信補償者。因此,補償物就是一種信仰,即相信回報將在不久的將來或者在不可能立即被證實的境況中獲得。在此,補償一詞不是貶意。它隻是簡單地意指,當渴望的回報似乎不可能通過直接的手段獲得時,人們傾向於發展出一種解釋,解釋他們如何能夠在以後或者在其他地方獲得這種回報。因此補償物就有了借據的形式,它們許諾回報最終將會獲得。為此人們必須經常有規律地付出,以保持補償物有效,這樣一來,也使人們長時期地卷入作為補償源泉的組織。換言之,人們要長期地、經常地為補償交換有價值的回報,希望換取更大價值的回報。補償物在其性質上說,並非絕對或首先是宗教性的。特殊的補償許諾的是特殊的、有限的回報。而作者考察人的渴望時,發現人經常尋求巨大的而且顯然不可能獲得的回報,以致於隻有通過假定超自然者的存在,才能創造出一種可信賴的補償物。

      第二是材料來源廣泛。此書搜集整理了美國本土50個州和加拿大、歐洲、亞洲(包括中國)、非州幾乎所有的傳統宗教和新興宗教的資料,詳細地討論了宗教與現代社會之間張力的變化,新興宗教的來源、生存條件、發展狀況以及前途,得出了與第三階段理論代表完全不同的結論:在現代社會,傳統宗教的複興與新興宗教的出現是與社會世俗化同步進行的,它們是對世俗化的反動,是世俗化的一種自我限製。

      第三是研究方法有新的開拓,此書一反所謂第三階段以思辯為主對宗教在現代社會的前景作理論推測的手法,完全應用統計學的方法,用大量的事實、數據和數字比較來說明結論。全書有圖表幾十個,許多是作者多年來親自收集和跟蹤的第一手材料和數據,通過對比、統計等社會學方法,作者開辟了宗教研究中一種最符合“宗教社會學”一詞之本意的路徑。

      此書對我們建設中國的宗教社會學體係,對宗教學與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和積極的意義。可以使我們的研究拓寬,不僅可以了解世界範圍內宗教發展的最新動向,特別是新興宗教的變化,而且可以學到如何應用社會學方法來進行宗教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1795-1039075.html

上一篇:STM——點頭症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癲癇疾病
下一篇:“阿爾茨海默病”命名的曆史淵源

2 杜敏彪 Dnafish

該博文允許注冊用戶評論 請點擊登錄 評論 (1 個評論)

[1]Dnafish  2017-3-12 22:58
 
沒有宗教,人類社會就隻有仇恨。華夏文明幾千年的循環就是由仇恨驅動的。千年的仇恨開了花,就是文革和中國的未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