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用雜誌影響因子去衡量單篇文章?
~~~~~~~~~~~
用引用次數衡量,Nature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精選
已有 4422 次閱讀 2016-9-20 09:59 |個人分類:雜誌|係統分類:海外觀察
在2016年的9月5日NatureResearch高峰論壇上有一個Nature合作刊的研討會。Nature雜誌的主編Sir (爵士)PhillipCampbell做了一個報告。在報告中講到“Nature到底發什麽樣的文章”。他說,“我們選擇具有科學影響的文章”,包括全新的新現象,顯著的機理探討,強有力的新技術,及其重要的數據資源,和關鍵社會問題密切相關的論文。他們也知道不是每篇文章都能獲得Nobel獎。有時他們也會發一些他們認為“a result is unusually neat”。很顯然,這些文章並不會帶來高引用。他列舉了2010年發表的12篇生物學文章,每篇的引用隻有一兩個!用引用這個指標,這些文章簡直可以歸為“垃圾文章”了!
晚上在去宴會的大巴上,我問他,你下午列舉的Nature發的這些低引用的文章,算不算是Nature “看走眼”的時候?回過頭來看,是不是也希望沒有接受文章?或者說,後悔這些文章被接受了。Campbell博士說回過頭來看,也許是,但我們隻能根據當時的判斷。我們並不去“預測”、也無法預測他們的未來被引情況。我們根據我們的既有標準選擇文章。我們根據我們當時最嚴謹的判斷,有些文章我們覺得很獨特(unique),我們覺得值得接受。
這些例子再次說明,用雜誌影響因子去衡量單篇文章並不準確。盡管Nature的編輯們每天要看很多來自全球的自認為最好的文章,發高影響因子的文章,Nature 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有時判斷學術文章,也像欣賞古董一樣。有些文章,隻被極少數的人欣賞。這些發在Nature上的僅僅被引用了一兩次的文章,及其幸運被那些最重要的極少數人(Nature的編輯們)欣賞了。你有這樣的好運嗎?
程宗明2016年9月17日星期六,休斯頓機場, 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