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ek J. de Solla Price | |
---|---|
Derek de Solla Price with a model of the Antikythera mechanism | |
Born | 22 January 1922 |
Died | 3 September 1983 | (aged 61)
Institutions | University of Lond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Yale University |
Known for | Scientometrics |
Notable awards | John Desmond Bernal Prize (1981) |
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 (22 January 1922 – 3 September 1983) was a physicist, historian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tist, credited as the father of scientometrics.[1][2]
Price was born in Leyton, England, to Philip Price, a tailor, and Fanny de Solla, a singer. He began work in 1938 as an assistant in a physics laboratory at the South West Essex Technical College, before studying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where he received a Bachelor of Science in 1942. He obtained a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xperimental phys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 1946.
Price worked as a teacher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t Raffles College (which was to become part of th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n 1948). It was there that he formulated his theory on the exponential growth of science, an idea that occurred to him when he noticed the characteristic log curve of 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etween 1665 and 1850, which he had stacked against his wall at home while Raffles College had its library built.
After three years, Price returned to England to work on a second Ph.D.,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his tim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During his Ph.D. studies, he accidentally discovered Equatorie of the Planetis, a manuscript written in Middle English, which he attributed to Geoffrey Chaucer.
Around 1950, Price adopted his mother's Sephardic name, "de Solla", as a middle name. He was a "British Atheist... from a rather well-known Sephardic Jewish family", and although his Danish wife, Ellen, had been christened as a Lutheran, he did not, according to their son Mark, regard their marriage as "mixed", because they were both atheists.[3]
After obtaining his second doctorate, Price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e served as a consultant to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nd as a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His next post was at Yale University, where he worked until his death, serving as the Avalon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as chair of a new department that encompassed the histor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1984, Price received, posthumously, the ASIS Research Award 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Price's major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include:
| 推薦到群組
為創立和發展科學技術學事業而努力奮鬥!
沈 律
摘 要: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曆史時期。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衝擊著當今世界的各個方麵。二十一世紀與其說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還不如說就是科技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的基因組圖譜,科學技術信息係統(社會基因組)的複製與表達對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它就像基因一樣決定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各個方麵。如果說生物基因組(DNA和RNA信息係統)決定了生物有機體的新陳代謝,遺傳與變異,進化與分化,生殖與發育;那麽社會基因組(科學和技術信息係統)則決定了社會有機體的新陳代謝,遺傳與變異,進化與分化,生殖與發育.因此,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必然要對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麵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對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變革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複製與表達)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發展的根本源動力。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技社會化,社會科技化,科學學與技術學已經不能準確地揭示整體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隨之而來的一門綜合科學學與技術學的新興學科--科學技術學將應運而生。它的出現一定會對未來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起著極大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科學技術學,科技體係,科技信息係統,小科技時代,大科技時代,超大科技時代,學科建設,一級學科
引 言
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曆史時期。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衝擊著當今世界的各個方麵。二十一世紀與其說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還不如說就是科技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的基因組圖譜,科學技術信息係統(社會基因組)的複製與表達對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它就像基因一樣決定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各個方麵。如果說生物基因組(DNA和RNA信息係統)的複製與表達決定了生物有機體的新陳代謝,遺傳與變異,進化與分化,生殖與發育;那麽社會基因組(科學和技術信息係統)的複製與表達則決定了社會有機體的新陳代謝,遺傳與變異,進化與分化,生殖與發育。因此,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科學技術每一次複製與表達,必然要對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麵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對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變革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發展的根本源動力。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技社會化,社會科技化,科學學與技術學已經不能準確地揭示整體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隨之而來的一門綜合科學學與技術學的新興學科--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將應運而生。它的出現一定會對未來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起著極大的推進作用。
在通向科學技術學事業發展的道路上,我同國內眾多學者一樣,也是一位積極參與者和積極攀登者,盡管前進的道路並不平坦,但仍然不停地、執著地奮鬥,為此做著不懈地努力。從我個人的角度上講,科學技術學事業從一種理念,到一種行動,最後變成一種現實,這些都是我感到無比欣慰的。因為我的努力已經有了一個滿意的結果,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有了一個較好的苗頭。《科學技術學――對科學技術全麵係統反思的科學》、《科學技術—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的基因組圖譜》、《科技體係進化的增殖周期規律》、《科學技術全時層次突破規律》、《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科技創新一般均衡理論》、《科技創新指標體係的構建及其科學意義--基於科技創新一般均衡理論的應用性研究》、《走中國特色的“超大科技” 自主創新之路》、《試論“超大科技”時代--後D.普賴斯時代科技發展新模式》、《試論我國科技發展模式的戰略選擇》等科學技術學係列研究論文十多年來在《科學學研究》、《中國軟科學》、《高科技與產業化》、《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等等雜誌上發表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從開始進行科學技術學研究到今天我的研究工作的每一次進展,其間凝聚著多少年的心血和汗水,耗費了多少年的精力和時間,這都是無庸置疑,也不別多說的。因為,我這個人對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情有獨鍾,並對科技發展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影響現象具有特別的濃厚興趣。正是這種情感和興趣在不斷地激勵著我,促使我進行科學技術學學科的創新性研究。科學技術學事業就是在這種創新性研究的過程中,成為我畢生為之努力奮鬥的目標和事業發展方向。
1.科學技術學形成與發展的基本概述
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這門學科就是一個對科學技術進行全麵係統研究與反思的科學,科學技術學的形成在某種情況上講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一種必然現象。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迫切需要一門新學科來加以指導。原有的科學學與技術學已經適應不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隨著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以及社會科學技術化和科學技術社會化進程的加快,科學與技術,科學技術與社會都已經形成了一種整體,純粹的科學、純粹的技術、純粹的社會已經不複存在。這種現狀告訴我們,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體係的形成,已經到了迫切要求我們建立一門新學科來研究它,這門學科就是科學技術學。科學技術學是一門將科學學與技術學、科技哲學、科技發展史、科技社會學、科技信息學,科技計量學,科技管理學、科技政策學、科技法學、科技人才學、科技心理學、科技倫理學、科技未來學等等學科有機結合起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科學技術學的形成就是對這些學科的相互雜交、相互融合、相互整合的產物。
從曆史的角度上看,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源遠流長,各類學科競相生長。在原始社會中就誕生了與生產緊密融合的工藝技術和萌發狀態的科學。在古代社會,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是開始有了一般科學技術與特殊科學技術的分化。即出現了自然哲學和包含在自然哲學中的具體科學技術(古代力學、古代化學、古代數學、古代建築學、古代紡織學、古代冶金學、古代物理學等等)。自然哲學和包含在自然哲學中的具體科學技術的出現,標誌著人類認識與改造總體世界與個體世界的一次飛躍。到了近代,近代科學技術的特點是大量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及其相應的技術進行了分化,並從自然哲學中分離開來,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群體。這標誌著一般科學技術與特殊科學技術的分化越來越細。到了現代,科學技術在科學理論與技術方法上更加趨向綜合與統一。自然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相互滲透,哲學(抽象科學技術)與具體科學技術(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技術、思維科學技術)相互滲透,形成更為複雜有序,嚴密的科學技術學科網絡群體。人們為了揭示這個群體內科學、技術和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探討科學、技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類及其社會進步的關係,因此產生研究科學、技術和科學技術的科學學、技術學和科學技術學。
科學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是以科學整體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其目的在於揭示科學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科學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1925年,波蘭社會學家F.茲納涅茨基首先提出“科學學”一詞。並提出建立“科學學”學科問題。1929年波蘭邏輯學家J.科塔爾賓斯基又提出了“科學的科學”一語,他的學生奧索夫斯基夫婦於1935年發表了《科學的科學》一文。論述了這門科學的研究範圍包括科學哲學、理論、分類和方法論、科學心理學、科學社會學、科學組織、科學史等。次年,該文被譯成英文發表,“科學的科學”的英文用詞“The Science of Science”沿用至今。同時,原蘇聯也出現了早期的科學學文獻。1926年,原蘇聯學者鮑裏切夫斯基發表論文《科學學是一門精密科學》,指出科學學理論研究內容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科學內部本質的研究,二是科學外部社會作用的研究。1931年蘇聯學者格森在倫敦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宣讀論文《牛頓力學的社會經濟根源》,開創了從社會方麵研究自然科學發展動力的先例。1935年,美國學者默頓發表論文《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科學與社會製度》,開創了科學社會學研究的先例。從三十年代未到六十年代初,英國學者J.貝爾納、美國學者D.普賴斯等,對科學學進行較係統的理論研究,先後發表了《科學的社會功能》(貝爾納,1939)、《科學與社會》(貝爾納,1953)、《曆史上的科學》(貝爾納,1954)、《巴比倫以來的科學》(普賴斯,1961)、《小科學、大科學》(普賴斯,1963)等著作。奠定了科學學理論基礎。之後,美國的庫恩、英國的齊曼又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把科學學理論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並分別著有《科學革命的結構》(庫恩,1963)、《共公知識――科學知識的社會範疇》(齊曼,1976)等等。近年來,原蘇聯和東歐國家重點推進應用科學學研究,強調科學預測與決策,科學組織與管理等等。主要致力於科學學理論的應用。科學學研究在我國也正在深入進行,我國學者近年來也相繼出版了《科學學綱要》(何鍾秀等,1981)、《科學學教程》(田夫等,1982)《科學學基礎》(夏禹龍等,1983)等著作,同時也發表了大量科學學方麵的論文和論著。
技術學(The Science of Technology)是以技術整體為對象的一門科學。其目的在於揭示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技術學在近代工業革命之後就為人們專門研究。德國的貝克曼、玻佩和英國的尤卡曾分別寫出了《技術學入門》、《發明史》、《工藝學曆史》、《技術辭典》、《工廠哲學》等著作。1977年,德國地質學家E.卡普爾寫作出了《技術學綱要》一書,提出了技術的“人體器官投影說”,認為技術是人體器官的結構與功能在外界的投影。1927年,德國工程師F.戴沙沃在《技術哲學》中提出“第四王國理論”,主張自然法測、合目的的加工,創造的目的三種要素相結合,就是發明,就是技術。卡普爾和戴沙沃的觀點構成德國技術學研究的兩大學派。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哲學家盧阪潤為代表的楊川春喜、武穀三男、星野芳朗、中村靜治、三村博晉等日本學者都是以技術論、技術學為名稱對技術作整體研究的,並分別著有《技術和科技政策》、《技術論論戰史》、《技術學入門》、《技術的哲學》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技術哲學也傳到美、英等國。在美國出版了《技術史與技術哲學》、《技術哲學論文集》、《分析的技術哲學》等著作。對技術的概念、技術的本質屬性、技術的發展動力機製、技術的結構與功能、技術設計、方法論以及技術的發展規律等問題進行較深入的研究。近幾十年來,除德國外,西方其它國家的技術學研究也相當活躍。法國主要集中研究技術的曆史發展、技術與文化、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等問題。美國技術學研究偏重於技術價值論、技術倫理學、現化技術發展史等等。70年代,國際上召開了一係列學術會議討論技術問題,發表了一大批論文和專著。現在意大利、荷蘭、西班牙、丹麥等國也在積極開展技術學研究。目前,原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還有亞洲一些國家(南朝鮮、印度等)也開始了技術學研究。技術學研究在我國也正方興未艾。我國學者近年來也相繼出版《技術論》(陳昌曙等,1985)、《技術學導論》(鄧樹增等,1987)、《技術學引論》(羅匡等,1989)等著作,同時也發表了大量的技術學方麵的論文和論著。
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是把科學技術作為一個完整體係,研究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科學。把科學技術作為一個完整的體係進行研究目前已成為國內外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因此,關於科學技術學(科技學)的學科建設等問題也隨之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但由於科學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被提出來隻是近些年的事,有關學科建設還有很多方麵不夠成熟。盡管如此,近年來,國內外還是相繼出版了《科學技術論》、《科學技術哲學》 、《科學技術學》等方麵的不少專著。同時也發表了一些與科學技術學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和論著 。然而,過去把科學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並未獲得學術界的一致讚同,原因是很多學者的工作隻是把科學學與技術學簡單地羅列在一起,即在編寫專著的過程中往往是一方麵先講科學學(科學論,科學哲學),另一方麵再來介紹技術學(技術論,技術哲學),並沒有真正將科學學(科學論,科學哲學)與技術學(技術論,技術哲學)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形成一個完整學科體係。從學科理論上講,很多方麵的工作僅僅隻是一種意向性研究,既沒有回答整體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基本屬性問題,也沒有回答整體科學技術發展的機製與規律問題。這種學科結構上的不嚴密,學術理論上的不規範,研究方式上的不嚴謹很難使科學技術學在學科建設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過去人們把科學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來自然叫人一時難以接受。不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一體化(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技社會化,社會科技化)進程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體係不斷地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隨著人們對總體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深入研究與揭示;科學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最終是會被學術界所確認,並且可以預測,隨著科學技術學這門新興學科的興起,其對日後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將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2.二十一世紀“超大科技時代”必然導致科學技術學產生
(1)小科技時代
現代科學技術活動日益社會化,這是科學技術學產生的外部動因。十九世紀末葉,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生產的社會化推動了科學技術活動的社會化。科學技術活動從個體勞動逐步過渡到集體勞動,並導致科研集體勞動組織的相繼出現。1871年,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首先創立卡文迪什實驗室。1876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研究工廠(所),這是集體研究活動的開始,而這時期的科學技術發展還僅僅是一種“小科學技術”時代。小科技時代主要特征是其科技發展遵循“指數規律”。小科技(little Science & technology)時代主要特征是其科技發展遵循“指數規律”。小科技時代主要是以歐洲的科技發展模式為代表。
(2)大科技時代
但從此以後,各國則以政府名譽紛紛建立各種科學技術研究所(院)。這才標誌著“大科學技術”時代的即將到來。我國於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研究院,1929年在北京成立了北平研究院,各設理、工、醫、文等研究所。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延安創辦了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甚快,中國科學院成立之初科研單位僅有22個;研究人員200多名;到1980年,科研單位增至159個,研究人員增至83000人。顯然,許多國家的科學技術研究活動已從企業規模擴大到國家規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大科學技術的出現,科研活動的社會化程度更加提高。大科學技術就是指導彈、核彈、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大型科學技術研究活動。一項大科學技術計劃的實施往往要耗資幾十億到幾百億美元。動用幾十萬科研人員參加單位幾萬戶,曆時幾年到幾十年。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生產密切結合並協調發展。隨著科學技術日益擴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也日益增多,國際性科研機構也迅速增加。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活動也日趨頻繁。許多科技活動巳擴展到國際規模。不少科研計劃和項目帶有全球性質。例如:1972年我國參加的“人與生物圈”研究計劃;1977年至1979年,我國參加的“全球大氣研究計劃”的第一次全球大氣試驗等。顯然,隨著國際合作研究的發展,科學技術活動的社會化程度又有新的提高。大科技(big Science & technology )時代科技發展主要特征是科技發展遵循“邏輯S曲線規律”。大科技時代主要是以美國的科技發展模式為代表。
(3)超大科技時代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科學技術又開始從“大科學技術”時代向“超大科學技術”時代邁進。“超大科技”將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科技創新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流。21世紀將是超大科技大發展的世紀,也可以說是超大科技時代(後D.普賴斯時代),還可以稱之謂是一個超常規科學技術時代,超常規科技也可以說是指孕育時期的科學技術,這些科學技術的一個最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原創性。超大科學技術可以看成是原創性科學技術,這種類型的科學技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交叉性、邊緣性、橫向性和綜合性。超大科學技術可以看成是大量的交叉科學技術、邊緣科學技術、橫向科學技術和綜合科學技術的總稱。因為這些科學技術正孕育著一個全新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超大科技”理念的建立將對未來決策者製訂宏、微觀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具有廣泛深遠的意義。未來人們將更加鼓勵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性研究。對孕育時期的科學技術進行積極保護和扶持。與此同時也將堅決地與偽科學技術和反科學技術現象作鬥爭。因為在超大科技時代,大量的偽科技現象泛濫,它們往往打著所謂“超常規科技”的旗子,實際幹著反科技的事情,它們魚目混珠,欺騙群眾,對社會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超(大)科技時代,人們與偽科技和反科技現象的鬥爭應是堅決的、徹底的和毫不留情的。隻有這樣,真正的超(大)科技才能在孕育中健康成長。超(大)科技時代也是一個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化時代。在科技研究與開發方麵,它不同於小科技時代(個人行為)、大科技時代(政府行為)的一個最顯著特征,就在於其是政府行為、個人行為、私營行為、企業行為、社會行為、團體行為、跨國企業、科技基金會等等多方麵有機結合。超大科技(Sup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時代科技發展主要特征是科技發展遵循“雙S曲線規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應在超大科技時代發揮更大作用,我們認為21世紀超大科技時代將是以未來中國的科技發展模式為代表。
隨著二十一世紀“超大科技時代”的到來,一個更加全麵研究與反思科學技術問題的學科--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就自然產生了。它的出現意味著對科學技術研究的更加深入,更加了解,更加全麵,更加透徹。由此可以看出,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就是“超大科學技術”時代的產物。
3.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的理論依據及其理論規範模式的選擇
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是科學學與技術學有機統一的科學。科學學與技術學是如何統一的?他們彼此之間統一的理論根據在哪裏?如何才能做到有機的統一而不是一般簡單式的相加?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開始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以及科技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等問題進行更深入地理論研究和反思,並選擇我所熟悉和專長的生物科學模式來做此項努力。通過努力,近些年來在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及其基礎理論研究方麵主要做了以下幾項理論探索:
(1)關於科學技術本質問題的研究
從生命科學模式上看,我們認為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的基因組圖譜,科學技術從本質上講就是人類社會文明基因。我們知道人類社會及其社會文明是進化發展的,人類社會及其文明的進化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人類不斷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類一方麵認識世界導致科學發現,另一方麵改造世界導致技術發明。人類正是通過不斷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來實現自身社會文明進化過程的。在這種認識與改造的過程中,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改造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對整體世界的認識與改造,另一方麵是對個體世界的認識與改造。對整體世界的認識與改造導致一般科學技術的形成(諸如:哲學、數學一類學科就可以被看成是一般科學技術,而其認識論與方法論就可以看成是一般科學與一般技術。一般科學技術學科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對事物全局的全麵把握)。對個體世界的認識與改造導致特殊科學技術的形成(諸如:各種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技術、思維科學技術等各類具體學科就可以被看成是特殊科學技術,而其理論部分可以看成是特殊科學。而其應用部分就可以看成是特殊技術。特殊科學技術主要是指一些具體科學學科,這類學科是很具體的解決某一方麵的實際問題,是對事物局部的把握。)一般科學技術與特殊科學技術結合構成科學技術體係。一般科學技術位於科學技術體係的核心部位,特殊科學技術位於科學技術體係的外周部位。因此,科學技術體係在我們看來就是包括:哲學、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技術、思維科學技術、數學以及各類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學科在內的學科體係。並且是一種有機的結合體係。科學技術體係一旦形成就表現出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進化發展曆程。科學技術體係在進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存貯兩類科學技術信息,一類是縱向科技遺傳信息,另一類是橫向科技遺傳信息。(例如:古、今科學技術信息就可以看成縱向的科學技術信息,而中、外科學技術信息就可以看成是橫向的科學技術信息)這兩類科技遺傳信息記載了人類社會文明的全部內容。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這兩類科學技術信息的結構複製與功能表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技術規範因子(科技基因)不斷地進行著自由分離與自由組合,不斷地進行科技信息(科技基因)的重組,最終形成科學技術體係---人類社會基因組。也就是在這個基因組中存貯著大量的“古、今、中、外”各種科學技術文化信息。“古今”表示縱向科學技術文化信息,“中外”表示橫向科學技術文化信息。現在我們如果能破解人類文明基因組---科學技術體係的結構與功能,這對於我們今後更好地認識科學技術和改造科學技術,對我們更好地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影響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我們看來,科學技術體係是由很多學科按照一定的科學技術規範所構成,在這種科學技術規範結構中包括大量的縱向科技遺傳信息和橫向科技遺傳信息。這些科技遺傳信息是以科學技術規範因子(科技基因)按照一定的秩序進行排列而存貯起來的。而科學技術規範因子(科技基因)就是構成科學技術規範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這些科學技術規範因子(科技基因)按照一定的程序形成特定的科學技術規範序列結構。然後有秩序地發揮其特定的社會功能(進行大規模科技遺傳信息的複製、轉錄、翻譯等功能轉化過程)。科學技術規範因子就相當於生物遺傳基因。生物遺傳基因是生物遺傳信息載體DNA或RNA的結構片段,而人類社會文明基因則是科技遺傳信息載體科學體係或技術體係的結構片段。因此,了解科學技術體係的規範結構序列與功能表達過程,對破解人類社會文明形成與發展基本規律是十分重要的。
圖1 科技遣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
我們認為,人類社會文明之所以能夠按照一定嚴格的順序發育(發展)成今天這樣一個規模體係,其根據就是人類社會文明體係中有一個完整的社會基因組圖譜(科學技術信息係統),人類社會文明的發育(發展)程序都已編碼於社會基因組(科學技術信息係統)之中。發育(發展)程序可與建造一個建築物的藍圖相比擬。人類社會文明的發育過程是通過科技信息係統內部科技遺傳信息有秩序的結構複製與功能表達而使藍圖逐步實現的過程。科學技術信息係統就相當於人類生物體係內的基因組(DNA或RNA序列)。據此,人們要問人類社會基因組(科學技術體係)圖譜在自然情況下是如何繪製的?這是現代科學技術學研究應解決的關鍵問題。
我們認為,人類的科技遺傳信息全部存貯於人類社會文明基因組(科學技術體係)之中,人類社會文明基因組(科學技術體係)內所包含的科技文化信息主要來自於兩個重要方麵:第一、從縱向看,科學技術遺傳信息來自於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來自於人類不斷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來自於科學技術不斷創新與縱向發展。是科學技術體係不斷地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一步步的進化而來;第二、從橫向看,科學技術遺傳信息則是來自於各國、各民族科學技術文化信息的交流。來自於各國、各民族科學技術文化成果之間的相互雜交,來自於人們對各國、各民族科學技術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在這一縱一橫的發展過程中,各種科技規範因子(科技遺傳基因)不斷地進行排列與組合,不斷地進行各種重組,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這樣一個人類文明基因組(科學技術體係)。因此,我們人類文明基因組(科學技術體係)中應該包含兩方麵的科技遺傳信息,即一方麵是縱向科技遺傳信息;另一方麵是橫向科技遺傳信息。在這裏我要強調的是,不管是縱向科技遺傳信息,還是橫向的科技遺傳信息;不管是一般科學技術信息,還是特殊科學技術信息,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人類社會文明基因組以及基因組內的科技遺傳基因(科技規範因子)的結構序列均要發生一定的變異。這點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因為變異現象的出現使得人類文明基因組(科學技術體係)可以不斷地去適應更為複雜的外界環境,同時也使各個時期,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文明性狀之間產生差異。正是這種差異導致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文明的形成。
我們認為,人類社會係統與生物係統一樣同樣具有生命現象(或稱類生命現象)。即人類社會係統同樣具有新陳代謝、遺傳與變異、進化與分化、生殖與發育等生命現象(或稱類生命現象)。人類所創造的科學技術係統與生物核酸(DNA和RNA)係統一樣,同為信息係統或基因係統,隻是一個是社會信息係統(基因係統),另一個為生物信息係統(基因係統)。科學技術信息係統的複製與表達(功能轉化)過程構成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最實質性內容。據此,我寫出了《科學技術――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的基因組圖譜》一文在《科學學研究》雜誌上正式發表。在這篇文章裏我提出:“科學技術遺傳信息傳遞中心法則”、“科技規範因子(科技基因)自由分離與自由組合定律”、“社會基因組科技遺傳信息矩陣分布定律”。“中心法則”移植於J.克裏克的遺傳信息傳遞中心法則,“自由分離與組合定律”移植於孟德爾遺傳定律,“矩陣分布定律”則是移植於我在生物學方麵的原創性科研成果。文章中我對上述規律的理論意義與學術價值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尤其對矩陣分布定律更進一步做出計量分析。根據生物學原理,通過對社會基因組(科技信息體係)所包含的縱向科技遺傳信息和橫向科技遺傳信息的質與量的分析,我發現社會基因組縱、橫科技遺傳信息形成一定的矩陣分布圖譜。如果我們,設定A表示社會基因組內縱向科技遺傳信息(A1,A2,A3,……Am……AM),從低級到高級形成一組序列;設定B表示社會基因組內橫向科技遺傳信息(B1,B2,B3,……Bn……BN),從簡單到複雜形成另一組序列;兩類科技遺傳信息的雜交形成矩陣,各種社會形態由於其基因組中縱向科技遺傳信息和橫向科技遺傳信息質與量的不一樣而出現不同的矩陣分布圖譜,我們把社會基因組科技遺傳信息(縱向科技遺傳信息和橫向科技遺傳信息)表現出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矩陣分布規律稱為社會基因組科技遺傳信息矩陣分布定律。
在我看來,社會基因組科技遺傳信息矩陣分布定律是一個很重要的科學發現,因為它將有助於我們用計量的方法確定各種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這對我們今後更準確地揭示社會文明的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如1圖所示)
圖2 社會基因組科技遺傳信息矩陣分布圖
根椐以上矩陣分布圖,我們認為,每種社會由於其基因組內所含的縱向科技遺傳信息和橫向科技遺傳信息的不同,而導致其矩陣分布圖的不一樣。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形成一定的矩陣分布序列。其數學表達式如下:
S表示社會基因組總體遺傳信息矩陣分布;s表示社會基因組部分遺傳信息矩陣分布;Xij為對應點上社會基因組中遺傳信息數的統計數字;M表示總體縱向科技遺傳信息序列數,(M為正整數,M大於m);N表示總體橫向科技遺傳信息序列數,(N為正整數,N大於n)m表示部分縱向科技遺傳信息序列數;(m為正整數,m小於M)n表示部分橫向科技遺傳信息序列數。(n為正整數,n小於N)
根據社會基因組科技遺傳信息矩陣分布定律,我們可以看出各社會社會形態由於其基因組科技遺傳信息矩陣分布圖譜不一樣,每種社會形態的遺傳信息矩陣分布圖譜均表現出一定的特異性。不同的社會基因組科技遺傳矩陣分布圖譜決定了不同的社會形態。因此,對社會基因組科技遺傳信息矩陣分布圖譜進行計量分析就可以確定不同社會形態的進化程度。
由於fij是矩陣F的一個元素。因此,社會進化度與分化度矩陣F為:
社會進化度或分化度矩陣(F)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現實的社會進化或社會發育圖景,如果將這一矩陣進行模糊數學分析和計算機繪圖處理,從理論上講即可得到一幅社會進化或社會發育狀況分布圖。這樣一來,我們通過對社會進化度或社會分化度的定量分析,就完全可以確定某種社會的進化程度或分化程度以及它們所處的社會進化層次和社會發育狀態。
現在我把科學技術的本質定位在社會基因上,這種思路與目前科學學界出現的科技信息學(科技情報學)、科技計量學、文獻計量學、網絡計量學等學科的迅速興起和迅猛發展現象是完全紊合的。而這些學科的發展則又與目前生物科學領域生物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生物數學、生物計量學、生物統計學等學科的發展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即它們一方麵是建立相關研究的數據庫(A、生物信息學領域:人類基因數據庫、動物基因數據庫、植物基因數據庫、蛋白質數據庫等等;B、科技信息學領域:科技成果數據庫、文獻數據庫、專利數據庫、引文數據庫、圖書數據庫等等),另一方麵再開發這些數據庫造福於人類。這種紊合性和相似性說明我的定位是有道理的。據此,我還進一步提出我們人類除了實施《人類生物基因組計劃》之外,還應實施一項更重要的基因組計劃,即《人類社會基因組(科技信息係統)研究計劃》。因為這項計劃的實施和展開對揭示人類社會文明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以及闡明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巨大影響等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現實意義。
我們認為對人類社會基因組(科技信息係統)的研究應成為未來社會科學(科學技術學)研究的核心。從科學學創始人J.貝爾納和D.普賴斯等人的早期工作可以看出,他們一開始就非常重視科技計量學和科技情報學研究,甚至D.普賴斯就把科學計量學看成科學學,這從科學計量學的重要性角度上講是很有道理的。目前國際學術界表現出科學計量學與科技信息學一體化的趨勢。也就是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手段研究科學技術問題正成為科學技術學走向成熟的標誌。因為對科學技術本質的揭示,對科學技術創新成果價值的評價在很多方麵都需要客觀的計量指標。完全靠科技專家和科技管理專家主觀意誌的判斷是不行的。與此同時,在生物科學領域,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關注生命的本質問題,生物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生物數學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非常巧合的是,這與國際科學學界科技信息學與科技計量學的發展現狀非常一致。美國學者E.格菲爾德就非常重視生物信息學研究,他甚至將生物信息學納入科技信息學研究領域,作為科技信息學研究的一部分。可見這兩類學科的趨同性是如此接近。由此看來,現在國際學術界無論是生物學界,還是科學學界,都非常重視信息及信息的計量學研究,這一方麵反映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數學化趨勢,另一方麵也反映了人類對客觀事物(生物和社會)本質問題的研究將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21世紀的信息時代或稱基因時代。
現代生命科學已經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人們開始重視生物信息學和生物計量學研究,破解人類基因組遺傳信息的秘密已經成為當代生命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其中生物信息學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破解人類基因組生物遺傳信息之謎,生物信息學所使用的重要工具就是數學,因此,生物計量學(生物數學)在其中正承擔著重要作用。同樣隨著科學技術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人們對人類社會基因組(科技信息係統)研究的不斷深入,破解人類社會文明發展之謎就將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其中科技信息學(科技情報學)則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科技信息學(科技情報學)也將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學科,而科技信息學所使用的工具也是數學,因此,科學計量學(文獻計量學)在其中也將承擔著重要作用。由此看來,生物信息學(生物計量學)與科技信息學(科技計量學)一樣,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發揮著同等重要作用,兩類學科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在這裏,科學技術學與分子生物學具有驚人地的類比性,科技信息學(科技情報學)與生物信息學具有驚人的類比性,科技計量學與生物計量學(生物數學)具有驚人的類比性。據此,我認為現代社會科學即將進入科學技術學時代,也可以說是即將進入科技信息學與科技計量學時代。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今後很多社會問題都將到科學技術學研究領域去尋找答案。就象現代生命科學要到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尋找答案一樣。由此在我們看來,加強科學技術學、科技信息學、科技計量學研究將有助於人們更準確地揭示人類社會文明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促進社會科學研究全麵進入21世紀信息時代或基因時代。科學技術學(科技信息學與科技計量學)的進一步發展將在這個時代引發一場社會科學革命。這場革命最終將使人類對社會文明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進入一個全新的層次。
人類社會的進化發展與人類自身的進化發展過程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生物的進化發展過程取決於生物基因組的進化發展,而社會的進化發展過程則取決於社會基因組的進化發展。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對人類基因組DNA(RNA)結構序列的精確計量分析,了解人類基因組所包含的全部生命遺傳信息以及這些信息的複製與表達(功能表達)對人類生命過程的影響。不過我認為人類的問題光從其生物信息係統,即其生物基因組中尋找答案是不夠的,還要從其社會信息係統,即其社會基因組中尋找答案。因為人類既具有生物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隻有從這兩方麵進行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地揭示人類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所以,我認為,人類在積極從事於其生物基因組計劃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開展其社會基因組計劃,隻有將這兩方麵研究計劃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實現人類事業健康發展。
現代社會正處於一個科技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社會科技信息的迅速擴增,已經對我們人類社會構成極大的衝擊波。人類社會迫切需要從理論上、實踐上對社會科技信息係統進行研究,人類不能僅僅局限於對某一方麵的社會信息進行開發,而是要全方位,綜合性地對人類社會科技信息係統進行開發和利用。隨著計算機及其網絡(Internet)時代的到來,這種利用和開發的可能性越來越變成現實。社會的科技信息化和科技信息的社會化過程迫切需要一個人類全球社會基因組(科技信息係統)研究計劃來支持。因此,“人類社會基因組(科學技術信息係統)研究計劃”的組織與實施也到了該應運而生的時候了。在我看來,今後要組織實施的所謂人類社會基因組計劃,就是加強對人類社會科技信息係統的研究與開發,並且是全方位地研究與開發。通過對人類社會基因組科技信息結構序列圖譜的精確計量分析,最終破解人類社會文明發展之謎。人類社會科技信息不同於人類生物信息。人類社會科技信息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決定了人類社會科技信息的一些特點。
現在全球社會科技信息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正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曆史時期,大量的交叉、橫向、邊緣、綜合科學技術新學科如雨後春筍不斷出現,隨之各學科科學技術信息也不斷湧現。導致科學技術信息量的增長呈現出一係列新的特點。這些新特點正預示著一個新的科學技術體係的誕生,這個新科學技術體係就像社會基因組一樣對我們人類的未來將產生廣泛深遠意義的影響。
“人類社會基因組(科技信息)研究計劃”應該成為一項全球性基因組計劃,它可以采用人類生物基因組計劃的基本原理、運作模式和操作方法來組織實施。這是一項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人類社會發展研究計劃。該計劃組織實施的意義絕對不亞於人類生物基因組計劃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因此,我們應該聯合全世界相關領域(科學技術學、科技信息學、科技計量學)的科技專家,加強對人類社會科技信息係統結構與功能的開發和利用,並建立若幹個全球性的人類科技信息庫,並實現聯網,促進人類科技信息資源的共享。從而進一步推進全球科學技術迅速地從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學技術信息的複製與表達(功能轉化)不僅促進著人類社會財富不斷增長,而且還促進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化。因此,重視人類社會基因組(科學技術信息係統)問題的研究不僅會使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富強,而且還會使我們這個世界變的更加美好。
(2)關於科學技術發展規律問題的研究
從生命科學模式上看,我們認為:“科學技術發展遵循生命周期雙S曲線規律”。這一結論是基於我二十多年前從事於生命科學研究對人體生長曲線的重新認識。通過研究我發現,如果從人體細胞數量的增長或基因組數量的擴增上看,人體生長發育過程,即人體生命周期過程應遵循雙S曲線,而不是S曲線。在人體的生命周期過程中,人體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然後進行分裂,導致胚細胞呈指數規律增長,到二胚層、三胚層時期,胚細胞的增長速度明顯趨緩並出現拐點,轉為對數增長,最後發育形成胎兒,這期間人體胚胎發育完成了一次非常規生長過程,從胚細胞增長的動力學曲線上看,表現為第一個S曲線;而從新生兒出生時起,到出生後的少兒期、青少年青春發育期,這期間表現為體細胞呈指數規律增長,隨著中青年時期的到來,人體細胞增長的速度也明顯趨緩並出現拐點,轉為對數增長,最後衰老消亡,這期間人體生長發育完成了一次常規生長過程,從體細胞增長的動力學曲線上看,表現為第二個S曲線。前者為第一個S曲線增長期,即胚細胞增長期,後者為第二個S曲線增長期,即體細胞增長期。這兩個時期的結合正好構成了人體生長發育的全過程(從受精卵到生長發育再到衰老消亡)。因此,通過對人體細胞增長或基因組擴增的動力學過程進行係統觀察和分析,我發現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不是遵循S型曲線規律,而是遵循雙S型曲線規律。後來我將這一研究結果寫成《生物進化與生物發生的基本規律—對人類基因組的形成及其複製與表達過程的係統研究》一文,發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協辦的“海內外生命科學論壇”會議論文集《幹細胞與發育生物學》(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出版)一書中。發現上述規律之後,我很快就將這一生物學規律(曲線)移植到科技發展規律問題的研究上,並用人體生命周期雙S曲線來解釋科技發展規律問題,提出科技發展的雙S曲線理論,並寫出《科學技術體係進化的增殖周期規律》一文在《科學學研究》雜誌上正式發表。在這篇文章中,我全麵係統地闡述了科技體係進化發展的全過程,指出科技發展遵循生命周期(增殖周期)雙S曲線規律。這一科技發展規律理論的提出,更好地幫助我從更全麵的視角考察了科學技術發展的全部情景。現將該規律的一些具體內容簡述如下:
圖3 科學技術體係增殖周期過程示意圖
通過對科學技術體係增殖周期的分析研究,我們發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經曆了二個增長飽和期,一個是“非常規科技增長” 飽和期;另一個是“常規科技增長” 飽和期,這兩個時期的結合正好構成一個循環周期,呈雙S型曲線。因此,在我看來,科學技術發展是一個質變中包含量變,量變中包含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技術增長遵循雙S曲線規律。
首先,我們來看看人類社會進化的革命變革階段科技增長的動力學過程。人類社會文明從其萌發A期(相當於人類受精卵形成)時開始,由於沒有社會文明規範的約束,科學技術進行非規範式增長,到了快速裂變B期(相當於人類受精卵裂變時期表現為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呈指數增長),出現猛烈加速增長的趨勢。非常規科技呈指數規律增長。人類社會非常規科技的增長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豐富多彩,爭相鬥豔”之繁榮景象。同時非常規科技的增長還出現大量的回采現象。導致大量的非常規回采學科的迅猛增長。隨後到了C期(相當於人類胚胎發育二胚層和三胚層形成時期),人類社會及其非常規科技的結構與功能開始出現一定的分化現象,一部分學科轉化為帶頭學科,另一部分學科轉化為從屬學科。人類社會文明也開始出現一定社會建製的胚體。這種學科結構與功能的分化與調整,導致非常規科技的增長出現拐點,開始出現非常規科技的負指數增長或對數增長,並且增長趨向緩慢。到了D期(相當於人類胎兒形成時期),人類社會及其非常規科技的增長隨著其結構與功能分化、調整過程的結束,開始趨向於零增長,即出現增長的飽和現象。從而完成人類社會及其非常規科技增長的第一個邏輯增長過程。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社會及其非常規科技增長出現了第一個S曲線。這是一條以非常規科技增長為主要內容的增長曲線。也是人類社會文明規範尚未完全建立時期出現的一條科技增長曲線。
其次,我們來看看人類社會進化的穩定發展階段科技增長的動力學過程。我們認為,隨著新的人類社會文明體係的誕生(E期),新的人類社會文明規範的確立,人類社會文明又開始向一個新的階段邁進。這時人類社會已分化出各係統與組織,形成一定的社會建製。這些係統組織內的常規科技在新的社會文明規範的控製與約束調控之下,又分別開始進行增長。(這點就象人類一樣,在其新生兒誕生之後,各個係統與組織已經分化形成,各個係統與組織內的體細胞在一定的人體生命規範的約束和控製下開始進行增殖)。起初常規科技的增長速度是緩慢的,但到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F期(相當於人類自身的青春發育時期)人類社會各係統內的常規科技的增長速度又開始明顯加快。出現了指數增長的勢頭。呈指數規律增長。這也是一個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鼎盛時期”。這個鼎盛時期的出現意味著人類社會作為一個規範的類生命係統進入了一個加速增長的青春發育時期。這個時期人類社會各係統均進入了一個最佳狀態,也是最強大、最強壯、最強盛的狀態。隨著這個時期的結束,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中老年時期(G期),出現人類社會各係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調整以及人類社會文明特征的分化。這種結構與功能的調整與文明特征的分化導致人類社會常規科技的增長出現拐點,並轉向負指數增長或對數增長。同時伴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老化與退化(相當於人類自身的中老年衰老過程)。到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H期,人類社會文明進一步進行結構與功能的特化,並出現內部的紊亂狀態,最終導致一種人類社會文明走向終結消亡。這時常規科技的增長處於零增長狀態,出現增長的飽和現象。從而完成人類社會科技增長的第二個邏輯增長過程。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社會科技增長出現了第二個S曲線。這是一條以常規科技增長為主要內容的增長曲線,也是人類社會文明規範已經建立並對常規科技的增長過程產生影響的一條科技增長曲線。
因此,我們把第一次完成的S曲線增長過程稱之謂非常規科技增長曲線,而把第二次完成的S曲線增長過程稱之謂常規科技增長曲線。前者是沒有人類社會規範的約束,為隨機性增長曲線。而後者則有人類社會規範的約束,為非隨機性增長曲線。這兩個增長時期的結合構成了人類社會進化的全部生命周期過程。在這個生命周期過程中,科技增長表現為一個連續完整的雙S增長曲線。(如2圖所示)。
圖4 人類社會科技增長的雙S曲線規律
說明:人類社會進化的生命周期過程包括兩個階段,八個時期。
第一階段:革命變革階段(也稱:生殖分化階段、非常規科技增長階段、潛伏階段、受精胚胎孕育階段,等等);其中包括:A期(前期)、B期(中期)、C期(後期)、D期(末期);為非常規科技增長的S型曲線
第二階段:穩定增長階段(也稱:生長發育階段、常規科技增長階段、顯現階段、生長發育衰老階段,等等);其中包括:E期(前期)、F期(中期)、G期(後期)、H期(末期)。為常規科技增長的S型曲線。
人類社會生命周期過程中科技的增長過程表現為雙S型曲線規律。我們分別對革命變革階段非常規科技的增量與穩定發展階段常規科技的增量進行積分,然後再把它們求和得其數學表達式(動力學模型)如下:
Ft(科技增長總指標);Fta(非常規科技增長指標);Ftb(常規科技增長指標);t(科技增長總時間);ta=t0----t1(非常規科技增長時間);tb=t1----t2(常規科技增長時間);K1(非常規科技增長係數);K2(常規科技增長係數);M(非常規科技增長的飽和極限);N(常規科技增長的飽和極限);n1(常規科技增長曲線的拐點);n2(常規科技增長的拐點);
以上分析的是單個社會形態的進化發展情況,但在現實中可能是的情況更為複雜。有多個社會形態的交替增長。因此,我們認為,他們的增長情況也是一樣的,隻不過後一個社會形態非常規增長是孕育在前一個常規形態增長的過程之中。以此類推,形成多個社會形態增長的交替雙S曲線。(如圖6所示)這種曲線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麽在我國經濟新常態下孕育著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大的增長態勢。這種增長更具有創新性,使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成為可能。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歸根到底是科技發展,科技創新。沒有科技信息係統的複製與表達,沒有科技信息係統的轉錄、轉化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科技每一次實破都會導致經濟運作方式與社會製度的變革。
說明:Ft是指總體科技與經濟的增量(交替增長雙S曲線);
t是指總時間;
Ft1是指第一個社會形態的科技與經濟增量(雙S曲線);
Ft2是指第二個社會形態的科技與經濟增量(雙S曲線);
t1是指第一個社會形態變化的時間;
t2是指第一個社會形態變化的時間;
科技遺傳信息的複製與表達(功能轉化)對人類社會文明進程具有深刻的影響。通過對人類社會科技增長的動力學分析,我們發現人類社會科技增長遵循生命周期雙S曲線規律。為什麽人類社會科技增長遵循生命周期雙S曲線規律?人類社會基因組內科技遺傳信息的複製與表達(功能轉化)對人類社會的進程有何影響?就此我們進行以下討論: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文明之所以能夠按照嚴格的順序發育成今天這樣具有一定規模社會體係,其根本原因就是人類社會體係中有一個完整的人類社會文明基因組--科學技術信息係統(科技基因結構序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育(發展)程序都已編碼於科學技術信息係統(科技基因結構序列)之中。發育程序可與建造一個建築物的藍圖相比擬。人類社會文明的發育過程是通過科技體係內部科技遺傳信息有秩序的結構複製與功能表達而使藍圖逐步實現的過程。人類社會大廈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可以看成是這個社會基因組複製與表達的結果。通過對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科技增長的觀察與分析,我們發現人類社會的進化發展過程就是人類社會基因組內科技遺傳信息(縱向科技遺傳信息、橫向科技遺傳信息)的複製與表達(功能轉化)過程,並且這個過程遵循生命周期雙S曲線規律。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革命變革時期,人類社會基因組複製與表達的主要是縱向科技遺傳信息。由於縱向科技遺傳信息是各種人類社會文明所共有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非特異性。同時又是在沒有人類社會規範約束的情況下複製與表達出來,因此又具有一定的非規範性和非常規性。這種類型的科技遺傳信息的複製與表達,必然導致非常規科技的非規範和非特異性增長。這種非常規科技的增長導致人類社會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豐富多彩,繁榮多樣的發展局麵的形成。大量的非常規學科的出現標誌著社會出現回歸重演現象。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的標誌就是人類社會科技的發展出現多元化、民主化特征。但多元化、民主化的發展過程是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的,到了一定的時期就必然會趨緩出現拐點轉為負指數增長,最後趨向非常規科技增長的飽和狀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第一個S曲線時期主要複製與表達的是縱向科技遺傳信息,是縱向科技遺傳信息複製與表達的結果。
而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穩定發展時期或生長發育時期,人類社會基因組複製與表達的主要是橫向科技遺傳信息,而橫向科技遺傳信息則是每種社會所特有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同時又是在一定的社會規範的約束下進行複製與表達的科技遺傳信息,因此具有很強的規範性和常規性。這種類型的科技遺傳信息的複製與表達,必然導致常規科技的規範性和特異性增長。這種常規科技的增長最終導致人類社會走向成熟狀態。使這種社會處於十分強大的輝煌鼎盛時期。大量的常規學科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發展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社會文明。但這種鼎盛時期也是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的,到了一定時期也要趨緩出現拐點轉為負指數增長,最後趨向常規科技增長的飽和狀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第二個S曲線時期主要複製與表達的是橫向科技遺傳信息,是橫向科技遺傳信息複製與表達的結果。非科技增長過程與常規科技增長過程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科技增長遵循生命周期雙S曲線規律。
以上分析將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人類社會科技增長過程遵循雙S曲線從本質上講是由人類社會基因組縱向科技遺傳信息與橫向科技遺傳信息的複製與表達(功能轉化)所決定的。因此科技遺傳信息矩陣分布定律與科技增長的雙S曲線規律具有本質性的內在聯係。所以我們對人類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必須要從這兩方麵入手,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正確的結果。總之,我們認為人類社會基因組內縱向科技遺傳信息與橫向科技遺傳信息複製與表達(功能轉化)對人類社會的進化及科技增長的影響是深刻的。它直接控製了人類社會發展及科技增長的節奏和速度。直接控製著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科技增長的類型和種類。使我們得以更好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科技增長的基本規律。因此,從社會基因組內科技遺傳信息的複製與表達(功能轉化)上來理解人類社會科技增長過程,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3)關於科技與社會相互關係問題的研究
從生命科學模式上看,根據科學技術信息傳遞中心法則,我認為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遵循“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即科技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世界格局的影響具有一種全息效應轉化功能。這個功能表現為科技信息係統(社會基因組)科技基因的突變必然引起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必然引起經濟革命;經濟革命必然引起社會革命;社會革命必然引起世界革命;最後導致世界文明中心的大轉移。而這其中科技信息係統(社會基因組)科技遺傳基因的複製與表達發揮了重要的核心作用。據此我寫出《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一文在《科學學研究》上正式發表。
科學技術史表明,科學技術既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和產物,又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從橫向看,世界科學技術、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不可能永遠處於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而是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世界科學技術、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每進行一次轉移,都表現出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效應轉化現象,即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政治權力的更替以及世界格局的變革都將產生重大深遠意義的影響。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影響作用將越來越大。使人們越發意識到科學技術不僅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而且也是改變世界社會的主導力量。對此,我們把科學技術對產業經濟、社會政治、世界格局所產生的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多方麵的、立體式的、全息性巨大影響所表現出的效應現象,稱之謂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效應轉化現象。通過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效應轉化現象的分析研究,我們發現“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即:科學技術的發展表現為從科學技術革命到產業經濟革命到社會政治革命到世界格局變革再到新的科學技術革命過程,呈周期性社會效應轉化序列。科學技術就是這樣從“科學技術革命到產業經濟革命到社會政治革命到全球世界革命再到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周而複始,循環往複,回歸重現,循序前進,呈周期性社會功能效應轉化,由此導致世界文明中心的大轉移以及世界科學技術、經濟、政治、文化體係的重大變革和重大調整。我把科學技術這種社會功能效應轉化規律稱為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每一次世界文明中心的大轉移都是由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效應轉化規律所決定。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效應轉化規律包括兩種效應:一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轉化的擴散效應,二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轉化的集中效應。兩種效應的辯證統一導致世界文明中心的不斷轉移。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效應轉化現象之所以發生,是由於科學技術的本質屬性以及科學技術體係的結構複製與功能表達所決定的。科學技術體係不是一個絕對封閉和絕對孤立的係統,而是一個廣泛與外界保持聯係並發生作用的開放係統。因此,科學技術的進化發展必然要對掌握它的人類及其社會產生深遠影響。這就是科學技術發揮周期性社會功能效應轉化作用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效應轉化規律的分析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從宏觀上,外因上揭示科學技術形成與發展的機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科學技術與改造科學技術,使科學技術更好地與產業經濟、社會政治、世界格局的變革發展相協調。從而最終為人類的文明發展開辟美好未來。
關於科技與社會這種相互關係問題的解釋,在我看來是比較符合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的。因此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很快地意識到科技信息係統(社會基因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核心作用,同時也會很快地認識到科學技術信息係統的複製與表達對人類社會進化發展過程的深刻影響。
(4)關於科技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以及科技與社會相互關係的綜合思考
從生物科學模式上看,我認為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的基因組圖譜。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的增長遵循生命周期雙S曲線規律。科技對社會的影響遵循科技遺傳信息傳遞中心法則,並表現為科技社會功能效應轉化過程(科技革命引發經濟革命,經濟革命引發社會革命,社會科技革命引發世界革命,最後導致世界文明中心大轉移),這個過程則遵循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這就是我這些年來從事於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及其理論研究的主要成果。當我先後在寫作《科學技術—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的基因組圖譜》和《科學技術體係進化的增殖周期規律》以及《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等文章時,我就意識到這將成為我進行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的理論依據所在。正是因為有了上述關於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以及科技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等方麵的新認識,我才得以提出《科學技術體係全時全息增殖周期理論—對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新探討》(北京國際科學哲學學術會議交流論文,北京’92)。並在該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問題。隨後寫出《科學技術學—對科學技術全麵係統反思的科學》一文在《科學學研究》上正式發表。就我個人來說,如果沒有上述理論工作的新突破,沒有上述理論規範的新構想,要提出並去著手解決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等方麵的問題是很難想象的。因此,這些年來,我一直在進行這門學科理論規範的重建。目的就是想通過這種努力為日後科學技術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我認為在學術界提出一個新學科並不是件難事,難就難在如何從理論上去建立這門新學科,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沒有一定的理論規範結構的新學科是不可能立足於學術界,即使立足,它的生命力也不會長久的。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學這門學科在某種程度上講他是一門新興學科。因為它不同於科學學也不同於技術學,它是一門把科學學與技術學有機統一起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它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理論基礎,科學技術學的理論基礎就是基於對科學技術體係的整體研究和係統反思。就是基於把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有機的生命係統來看待。而這種理論基礎就是要回答三個重要的基本問題即:科學技術的本質是什麽?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是什麽?科技與社會的相互關係是什麽?在我看來,科學技術體係就是一個信息係統或基因係統,是人類社會係統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係統或基因係統。社會係統就像生物機體一樣也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係。是一個具有類生命現象的有機體係。而科學技術信息係統(社會基因組)則是它的核心,它調節和控製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麵。科學技術係統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它控製著人類社會係統的新陳代謝、遺傳和變異、生殖與發育、進化與分化。科學技術信息係統與生命大分子核酸(DNA或RNA)一樣,同樣具有複製、轉錄和翻譯功能。科學技術信息係統控製下的人類社會係統的進化發展過程(增殖發育過程)與生物大分子核酸(DNA和RNA)係統控製下的生物係統的進化發展過程(增殖發育過程)具有驚人的類似性。通過對這種類似現象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揭示和回答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以及科技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等問題。不難看出,在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及其基礎理論研究方麵我選擇的是一種生物學規範模式,而這種規範模式是不同於早期科學學家們(諸如J.貝爾納和D.普賴斯等)所選擇的物理學規範模式。這種規範模式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進一步說明物理學作為帶頭學科的時代正在結束,而生物學作為帶頭學科的時代正在到來。基於這一判斷,我認為在中國建立具有我國自己特色的科學技術學新學科時代已經不遠了。
4.科技創新一般均衡理論及其應用問題
在論述科技本質和發展規律後,我再來談談“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理論及其應用”問題。這個理論在我看來很重要,它是關係到科技研究創新資源分配的一般原理。它與經濟學上的“一般均衡理論”對生產資料資源分配的原理是一樣的。它們之間有聯係,又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在於一個先期發揮分配作用,一個在後期發揮作用。科技創新在先,所以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規律發揮作用自然在前。然後科學技術再轉化為產品(商品)資源提供市場流通,這樣後一個經濟一般均衡規律就發揮作用了。一個是科技資源配置,一個是生產資源(物質資料)配置。科技發現與發明離不開這個科技創新一般均衡理論的支配。就象生產過程離不開經濟學上一般均衡理論支配一樣。關於這兩個均衡間相關問題還有待進一步進行研究。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規律貫穿於科技創新發展的全過程。就象經濟學上一般均衡規律貫穿於生產分配全過程一樣。科技每一次突破性進展,都離不開科技創新均衡一般規律。但也離不開政府調控。從“科技信息傳遞中心法則”來看無不反映了這個規律的存在。就象經濟事務上離不開政府政策調控一樣,“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了科技的進步。也就是第一次均衡作用和第二次均衡作用相結合,加上政府科技、經濟、社會政策正確導向是國家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好選擇。均衡規律是客觀規律,是不隨人們意誌為專移的,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它都是那樣在哪裏發揮作用。該理論不僅把科技成果引用率納入科技創新評價體係和評價模型,而且把科技成果重複率也納入科技創新評價體係和評價模型,並找到它們之間的相互均衡關係,從而揭示了科技創新的本質及其變化發展規律。從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現象入手研究科技創新問題,盡管是一項非常複雜而艱難的科研工作,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它能更全麵的把握科技創新全過程。因此,我們認為從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現象入手,揭示科技創新的本質及其變化發展規律,將成為未來科技創新問題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隻有沿著這個方向認識下去,才能更準確、更全麵地把握科學技術創新的本質及其變化發展規律。這對科技成果創新程度更全麵,更準確評價會起到一定積極意義。科技創新的一般理論通過對經濟學一般均衡理論方法的引用,將科技創新度與市場價格進行類比,將科技成果重複率曲線與市場需求曲線進行類比,將科技成果引用率曲線與市場供給曲線進行類比,提出的理論。該理論不僅把科技成果引用率納入科技創新評價體係和評價模型,而且把科技成果重複率也納入科技創新評價體係和評價模型,並找到它們之間的相互均衡關係,從而揭示了科技創新的本質及其變化發展規律。從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現象入手研究科技創新問題,盡管是一項非常複雜而艱難的科研工作,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它能更全麵的把握科技創新全過程。因此,我們認為從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現象入手,揭示科技創新的本質及其變化發展規律,將成為未來科技創新問題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隻有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才能更準確、更全麵地把握科學技術創新的本質及其變化發展規律。
(1)科技創新均衡的形成
科技創新均衡是一種科技成果重複率與科技成果引用率之間相一致時的科技創新度。用圖形來表示就是這一科技成果重複率曲線與這一科技成果引用率曲線相交之點的科技創新度。如圖所示。在圖中,縱軸OP表示科技創新度,橫軸OQ表示重複科技成果的數量和引用科技成果的數量。曲線DD代表科技成果重複率曲線,曲線SS代表科技成果引用率曲線。科技成果重複率曲線與科技成果引用率曲線的相交點E就是均衡點。E點所確定的科技創新度Pe就是該科技成果的均衡科技創新度。而E點所確定的科技成果數量Qe就是該科技成果達到均衡狀態的均衡科技成果數。因此,E這個均衡點既確定了均衡科技創新度,也確定了均衡科技成果數。
(2)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規律
科技創新均衡是科技成果重複率曲線和科技成果引用率曲線的相互作用及科技創新度本身的波動而形成的。這可以從以下兩方麵來理解。
圖5 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曲線示意圖
一方麵,科技創新度過高的情形(如圖所示)。如果科技創新度過高,其科技成果引用率就會增加,而其科技成果重複率則會減少。科技成果重複數量就會少於科技成果引用數量。出現引用率大於重複率。這樣該項研究工作就會獲得進一步支持。但是,隨著後繼者的不斷引用,後繼者的同類科技研究項目和科技成果數將會增加,隨之科技成果重複率就會不斷上升,這樣就必然導致同類研究的科技創新度下降,最後降至一個新的均衡狀態。
另一方麵,科技創新過低的情形(如圖所示)。當科技創新度過低時,其科技成果重複率就會增加,而其科技成果引用率則會減少。科技成果引用數量就會少於科技成果重複數量,出現重複率大於引用率。這樣該項研究工作就得不到進一步的資助。因此,此類創新度低的研究項目就會被自然淘汰。更新的、更具有創新性的科研項目就會產生出來,從而促進其創新度不斷上升,最後升至一個新的均衡狀態。
從以上兩種情況的分析,無論是科技創新度過高的情況,還是科技創新度過低的情況,都有動力導致科技創新度趨向新的均衡。因此,科技創新度的一般均衡過程的形成是具有其內在必然規律的,這種內在必然規律我們稱之謂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規律。
如圖4所示,縱軸OP表示科技創新度的大小,橫軸OQ表示重複科技成果數或引用科技成果數的多少。DD'和SS' 分別是科技成果重複率曲線和科技成果引用率曲線。
圖6 均衡科技創新度的形成示意圖
第一種情形是:當科技創新度為P1時,科技成果的引用數為Q1,而科技成果的重複數為Q2,形成科技成果引用率大於科技成果重複率。即OQ1>OQ2。因此,從均衡理論上講,這必然導致科技創新度下降的壓力增大。(如由P1下降到Pe)促使科技成果的重複率數量和科技成果的引用率數量趨向均衡以及其科技創新度趨向均衡點E。形成均衡科技創新度Pe和均衡科技成果數量Qe。
第二種情形是:當科技創新度為P2時,科技成果的重複數為Q3,而科技成果的引用數為Q4,形成科技成果重複率大於科技成果引用率。即OQ3>OQ4。因此,從均衡理論上講,這必然導致科技創新度上升的壓力增大。(如由P2上升到Pe)促使科技成果的引用率數量和科技成果的重複率數量趨向均衡以及其科技創新度趨向均衡點E;形成均衡科技創新度Pe和均衡科技成果數量Qe。
根據以上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曲線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從一般均衡曲線上我們可以看到,E點以上部位的科研成果,由於其科技成果重複率小、科技成果引用率大,因此,其科技創新性就強,科技價值就大。而在E點的以下部位,由於其科技成果重複率大、科技成果引用率小,因此,其科技創新性就弱,科技價值就小。
第二,當某項科研成果其重複率為零時,其科技成果引用率即反映出其科技創新程度;當其科技成果引用率為零時,其科技成果重複率即反映出其科技創新程度。
第三,當某項科技成果的重複率和引用率都為零時,表明此項科技成果的創新度為零。
第四,衡量科技成果創新度(科技價值)的大小既取決於其科技成果重複率大小,也取決於其科技成果引用率大小。重複率和引用率可以看成是科技研究領域非常重要的兩種基本力量,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科技成果創新性的大小。而科技成果的創新性則決定了科研工作的實際價值的大小,因此,科技創新度不僅自動調節著科技工作的決策方向,同時也促進著科研資源的不斷優化配置。
總之,在我們看來,科技創新均衡的形成具有其本身的內在動力機製。這種內在動力機製是科學技術創新本身發展規律的根本反映。科技創新均衡現象的發生與發展無時不受科技創新一般均衡規律的控製和調節。根據科技成果重複率曲線和科技成果引用率曲線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我們發現,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創新程度與其科技成果重複率和科技成果引用率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表現在科技成果重複率越大,其創新性越小,科技成果重複性越小,其創新性越大;同時,科技成果引用率越大其創新性越大,科技成果引用率越小,其創新性越小。科技成果重複率和科技成果引用率曲線之間存在交叉聯係現象,並在彼此之間的交叉點上形成一種均衡,我們把這種均衡稱之謂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而將這一均衡理論稱之謂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理論。
(3)科技創新均衡規律對科技資源配置的調節與控製
科技創新均衡的形成過程表明,科技創新均衡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正常的發展狀態。而脫離均衡點的科技創新必然導致科技創新過強或過弱、過熱或過冷的失衡狀態。通過均衡科技創新度的形成,促進科學技術創新不斷地由失衡狀態轉向均衡狀態。形成科學技術發展的均衡協調進步的機製。這就是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均衡科技創新機製。通過這種均衡科技創新狀態的形成過程,科技競爭的創新機製對科技資源的配置發揮著積極有效的調節作用。
首先,科技創新均衡的形成是科技成果重複率與科技成果引用率波動的結果,同時也是科技創新給予兩者雙方的控製信號,是用來調節科技成果重複率與科技成果引用率之間相互關係的杠杆。當科技創新處於失衡狀態時,表明科學技術體係出現了科技創新過強或過弱的狀況,這樣就會對科技成果引用者或科技成果重複者的行為產生影響,也會對科學技術管理者(科技政策製定者)和科研人員的行為產生影響。使他們對科技創新過程中產生的調控信號做出相應的反應。並調整各自的行為,進而促使重複科技成果數和引用科技成果數以及科技創新度向均衡狀態轉變。
其次,科技創新過強或過弱,過熱或過冷都意味著科技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存在著科技成果重複率和科技成果引用率過度現象。造成科技資源的浪費或利用不足。通過科技創新均衡的形成過程,科技創新機製對於科技資源的配置不合理的狀態可以發揮有效的調節作用。使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向科技創新的均衡狀態轉化,實現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
科技成果引用率(他引率)和科技成果重複率(引他率)是科學技術創新過程中兩大基本力量,它們的相互作用決定了科技創新均衡的形成。而科技創新均衡則是科技創新的基本調節信號和杠杆,調節著科技成果引用率和科技成果重複率的平衡,促進著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實現。科技成果引用率和科技成果重複率以及科技創新度的變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促使科學技術創新過程從均衡走向非均衡再走向新的均衡。從而構成了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核心調控機製—科技創新均衡調控機製,這一調控機製則貫穿於整個科技發展的始終。
科技創新的一般理論與經濟學一般均衡理論具有異曲同功之處,這個理論就是將科技創新度與市場價格進行類比,將科技成果重複率(引他率)曲線與市場需求曲線進行類比,將科技成果引用率(他引率)曲線與市場供給曲線進行類比。該理論不僅把科技成果引用率納入科技創新評價體係和評價模型,而且把科技成果重複率也納入科技創新評價體係和評價模型,並找到它們之間的相互均衡關係,從而揭示了科技創新的本質及其變化發展規律。科技資源的配置遵循科技創新一般均衡這個“無形之手”的調控。不過,科學家的科技創新過程,即自由探索過程不是毫無節製的。就象自由市場經濟不是毫無節製的一樣,同樣受到“有形之手”(政府)的調控。這說明“無形之手”不是萬能的,也有失靈的時候,因此國家政府“有形之手”的宏觀調控、宏觀引導、宏觀計劃和規劃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是可以彌補“無形之手”的不足之處。我們認為,科技成果的創新及其轉化過程接受兩次“無形之手”的調控:一次是科技成果的創新過程接受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定律的調控;當科技成果轉化成產品(商品)進入市場流通之時,又要接受經濟學經典的一般均衡規律市場機製調控。這兩個均衡的相互關係還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在此,就不贅述了。
(4)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
我們認為科學家(工程師)的科技成果創新度與其科技成果重複率和科技成果引用率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主要表現為科技成果重複率越大,其創新性越小,重複性越小,其創新性越大;科技成果引用率越大,其創新性越大,引用率越小,其創新性越小。因此,科學家(工程師)的科技成果重複率曲線和科技成果引用率曲線之間在數學坐標係裏必然存在一個交叉點,並形成一定的均衡狀態。這個交叉點即為科技成果創新的均衡點,這個均衡狀態即為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狀態。據此,從科學計量學上,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均衡點和均衡狀態評價科技成果創新的程度。
(A)科技創新度定律
根據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規律,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創新度與其科技成果重複率和科技成果引用率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主要表現為科技成果重複率越大,其創新性越小,重複性越小,其創新性越大;科技成果引用率越大,其創新性越大,引用率越小,其創新性越小。根據這個規律,我們提出:“科技創新度定律 (S&T innovation law).”。就是科技成果創新度(P)與科技成果引用率(S)成正比;與科技成果重複率(D)成反比。用公式表述如下:
這個定律是“科技創新一般均衡規律”的數學化表達,它對我們充分認識科技創新一般均衡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義。根據這個定律,我們還可以分析科技成果創新度的大小,建立科技創新因子(S&T Innovation factor,STIF),科技創新指數(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ex,STII)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係。
(B)影響因子及其計算公式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國ISI(科學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 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縮寫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創始人E·格裏菲爾德(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創立,其後為科學(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帶來了一係列重大革新。自1975年以來,每年定期發布於“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影響因子=某期刊在兩年內全部論文被引用之論文總次數/某期刊全部論文兩年發文量的總和。其數學計算公式:
影響因子是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的。以1992年為例,計算某期刊在該年的影響因子(IF):
A=以1992年為基點、某期刊於1990和1991年在1992年全部被引用之論文總次數
B=以1992年為基點、某期刊1990和1991年全部論文發文量的總和
IF1992年 =A(1990年,1991年) / B(1990年,1991年)
許多著名學術期刊會在其網站上注明期刊的影響因子,以表明在對應學科的影響力。如,美國化學會誌、Oncogene等。
(C)科技創新因子及其計算公式
科技創新因子(S&T Innovation factor): 我們把某期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論文的參考文獻總數。計算公式:
科技創新因子也是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的。以1992年為例,計算某期刊在該年的科技創新因子(STIF):
X=以1992年為基點,某期刊於1990和1991年全部論文的被引用總次數;
Y=以1992年為基點,某期刊1990和1991年全部論文的參考文獻總和;
STIF(1992年) =(X(1990年,1991年) / Y(1990年,1991年))。
(D)科技創新指數及其計算公式
什麽是科技創新指數(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ex,STII)?所謂科技創新指數,簡單說就是指科技人員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科技成果創新度的大小與引用率成正比;與重複率成反比。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比值,這個比值再乘一個100%所形成的一個數值就是科技創新指數。用數學公式表述如下:
STII((S&T innovation index)表示科技創新指數;
說明:一篇論文發表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若幹年後,所形成的數據,可采用相同方式處理.即首先確定年份,然後將這個年份所有的引文文獻數相加.形成這個年份引文文獻總和.我們通常是確定一個基點年,然後向前推二年。例如:將2014年做為基點年,那就向前推2013年,2012年的引文數據(他引文獻)就是被統計年數據。
說明:一篇論文發表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若幹年後,所形成的數據,可采用相同方式處理.即首先確定年份,然後將這個年份所有的參考文獻數相加.形成這個年份參考文獻總和.我們通常是確定一個基點年,然後向前推二年。例如:將2014年做為基點年,那就向前推2013年,2012年的參考文獻數據(引他文獻)就是被統計年數據。
科技創新因子(STIF)與科技創新指數(STII)對科技人員的創新度是相對準確的數值。就象影響因子相對準確反映科技人員科技創新程度一樣。但我們認為它比影響因子更能全麵準確反映科技人員的創新能力。因為這個指標體係比影響因子指標體係多了一個指標,即重複率指標。這個指數就是將引用率指標體係與重複率指標體係均衡處理,形成一個均衡指標體係。但這個指數數據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可以形成波動。正是這種波動性,表明其動態性,持續性,發展性。
5.科學技術學是不同於其它學科的一門特殊科學
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是人類曆史上唯一的一門全麵對自己進行研究和反思的科學,也是一門對自己進行全麵係統認識和改造的科學。它不同於哲學,也不同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學科。它不象上述學科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它的研究對象很特別。我們知道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一般整體世界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學科則研究的是特殊個體世界。也就是它們的研究對象是客觀世界的客觀事物。而科學技術學則是研究科學技術自身。是上述學科結合在一起形成的科學技術體係。研究科學技術體係的變化發展規律問題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等問題。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效應。由於研究對象不同導致科學技術學成為一門有別於過去學科的新興學科,而且是一門非常特殊的新興學科。科學技術學作為一級學科建設我們認為不僅非常必要,而且也是非常迫切。在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有各類學科,有些學科被確立為重點一級學科,而有些被確立為二級學科、三級學科等,我們知道研究經濟的有一級學科經濟學,研究教育的有一級學科教育學,研究法律的有一級學科法學、研究軍事的有一級學科軍事學研究社會的有一級學科社會學、研究心理的的一級學科心理學、研究管理的有一級學科管理學等等。為什麽不可以將研究科學技術的科學技術學(科技學)定為一級學科呢?這無論從那方麵講都是講不通的。我認為現在提出將科學技術學確定為一級學科是完全符合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的。這點應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現在科學技術問題是如此重要,將科學技術學(科技學)確定為一級學科不僅是合理的,也是非常可行的。現在在我國的一些高校如大連理工大學已經建立了科學技術學係,清華大學也在積極努力創建科學技術學係。我想隨著全國各高校科學技術學係的紛紛建立,科學技術學作為一級學科建設的時代一定會很快到來。
6.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必須走綜合和交叉學科的道路
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事業的發展需要各方麵專家的努力。科學技術學家要廣泛地吸收各種知識和學問。隻有這樣才能促進科學技術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要將哲學(數學)、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技術、思維科學技術以及各種交叉科學技術、綜合科學技術、橫向科學技術、邊緣科學技術等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從他們中間吸收更多有價值的東西。作為一個科學技術學家,他不僅要懂哲學、而且還要懂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軍事學、法律學、教育學、倫理學、美學等等方麵的知識。要成為一個全才,一個通才。隻有這樣才能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科學技術學這門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它的綜合性、交叉性、橫向性和邊緣性。因此,科學技術學這門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其它學科支持,廣泛地吸收其它學科知識是科學技術學的生命之樹常青之所在,也是科學技術學這門學科得以發展的前途之所在。因此,科學技術學在其學科發展的道路上應與更多方麵的專家合作和交流。要與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方麵的專家合作;要與科技史方麵的專家合作;要與科技社會學方麵的專家合作;要與科技情報學(科技信息學)和科技計量學專家合作;要與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方麵的專家合作。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科學技術學事業的發展。科學技術學事業是大家的事業,隻有團結更多的人士通力合作才能使中國的科學技術學事業興旺發達。
7.科學技術學有責任解決當前社會存在的各種現實問題
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是一個涉及各方麵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我們知道,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科學技術事業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國防、工業、農業、等等各個方麵的影響是深刻的。當今世界正處於人類社會的一個新的轉折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人類正在走向一個全新的未來,走向一個全新的時代。但同時我們人類也將麵臨著各種各樣的急切問題需要解決。科學技術學要與眾多科學技術學科一樣擔當起這個重任,共同聯合去解決各類全球性問題。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人類社會正在經曆著一場巨大變革。這場巨大變革對人類的震憾將是史無前例的。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已經導致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思維、新理念、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出現。而這一切又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現實生活的每個方麵。20世紀的科學技術成果正在把我們人類帶向一個嶄新的世界。從飛機到電話;從火箭到衛星;從電腦到信息高速公路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在全方位地改變著我們人類的各個方麵。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因此,作為全方位研究科學技術問題的科技學專家們,不僅要看到科學技術發展的過去和現在,而且還要看到科學技術發展的未來,要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特點來製定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和政策,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促進科學技術事業的大發展。
8.科學技術學要關注科教興國問題
如今我國已經到了一個繼往開來的新時代,科學技術進步與人才培養是一個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立足於世界,就必須一方麵依靠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另一方麵就是要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特別是高科學技術人才。而發展科學技術興辦教育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根本手段的和途徑。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教育也是生產力。科教興國就是要使科學技術與教育的生產力屬性得到極大的發揮。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科學技術與教育的投入都在不斷加大。我們中國也另外。我們要使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如果還走過去別人已經走過的老路肯定是不行的。要學會自我創新。要設法走捷徑。創新從哪裏來?我認為就是要一靠科學技術,二靠教育培養人才。有了科學技術,有了人才,什麽都好辦的。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德國和日本之所以在戰後很短的時間裏迅速崛起,其根本原因何在?就在於他們有比較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有先進的教育體製和人才儲備嗎?而科學技術與教育直到現在仍然是他們領先於別的國家的關鍵因素。中國要想崛起也必須走科教興國之路。發展科學技術,我們要全麵發展,既要發展基礎科學技術又要發展應用科學技術,同時還要積極地開展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活動。與此同時還要大力推進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使其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在科學技術方麵,我們不僅要重視自然科學技術與數學的研究工作,同時還要重視哲學與社會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以及思維科學技術研究。既要研究顯科學技術,也要研究潛科學技術,既要研究偽科學技術也要研究超科學技術。既要研究舊科學技術也要研究新科學技術。隻有這樣建立一種全方位的科學技術觀。才能更好地拓展科學技術事業。我國必須要搶占國際科學技術競爭的製控權。加強科學技術創新,促進原創性研究工作的發展。科技創新決定了一個國家振興發展的原動力大小。隻有加強科技創新,中國的社會進步才能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
在教育方麵,我們要大力培養全科學技術人才,要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通才。要培養一專多能的全才,隻有這樣才能造就一大批具有創造性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我認為,我們一方麵在抓應試教育的同時,還要抓素質教育。既要抓智力訓練又要抓能力培養;要建立一種大教育觀。既要抓學學後教育,還要抓學前教育。既抓基礎教育,又要抓應用教育。隻有這樣才能造就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質人才。過去那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必須要改變,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會考試的機器,會讀書、會抄書的機器。而是要培養具有創造性才能的社會精英。我們應該鼓勵自學成才,要把自學成才納入教育發展規劃的範圍內,要鼓勵更多的人走自學成才的道路。在學曆與學位的授予方麵國家應該采取靈活而又務實的方式,使那些確有真才實學者獲得各種名譽學位和論文學位。在職稱和職務的晉升方麵,要使那些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者有晉升的機會。這樣才有助於一大批真才實學者突穎而出。教育應該適應市場經濟時代的要求,教育的功能應該是服務於社會。為社會建設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如果為了教育而教育,教育將會走向死胡同。總之,科學技術進步與教育事業的發展將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9.科學技術學應關注全社會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可持續性發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發展觀。社會如何發展已經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重要議題。是采用斷子絕孫的發展方式,還是給後人留下一片綠地和一片藍天,留下一個美好世界的持續性發展方式,這已經成為人們討論的重點。走可持續性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發展共識。掠奪式經營、掠奪式發展這已經被證明是一種極端錯誤的全球發展模式。近現代工業化革命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導致了大氣汙染、生態失衡、糧食危機、人口爆炸、資源短缺、能源危機等等狀況的產生。地球在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摧殘之後終於開始報複於我們人類。使人類社會麵臨一場災難。同時也給我們人類敲響了一次警鍾。人類如果再繼續采用掠奪式方式進行發展,必然帶來人類自身的消亡。人類麵臨著這種危險局麵不得不盡快地選擇可持續性發展道路。
如何走可持續性發展道路?我認為,就是要一靠科學技術,二靠人才。我們要依靠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進行集約化經營,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汙染,發展高效農業和高效工業,使工業和農業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進行計劃生育防止人口鼓脹。用超科學技術觀來解決人類社會麵臨的各種急於解決的問題。同時培養高素質的具有環境保護意識的人才,宣傳可持續性發展觀念,提高全民族環保意識,建立一種全新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使人們建立一種全新的世界觀。使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得以進一步發揮。我們現在正處於人類社會的一個轉折時期,人類在幾個世紀的動蕩之中終於意識到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性。可持續性發展就是一種協調式發展。就是要使更多的人懂得掠奪地球會使人類自我毀滅,隻有走協調發展之道路才能使人類社會走向繁榮。
10.關於科學技術學學科名稱翻譯與國際相關方麵研究的接軌問題
關於“科學技術學”學科名詞翻譯問題,其實這並不是一個什麽學術問題,但我覺得有必要談點我的看法。我認為“科學技術學”一詞應翻譯成:“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這樣翻譯一方麵比較符合這一詞匯的實際意思,另一方麵則更顯中國科學技術學的學科特色。我的這種譯法是直接從科學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與技術學(The Science of technology)延伸過來的。當然現在國內學術界有人為了更好地與國際學術界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接軌,將科學技術學翻譯成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或將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翻譯成科學技術學)也是可以的,不過我覺得最好還是應將“科學技術學”翻譯成:“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即“科學技術的科學”。根據我的譯法,諸如: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學係可以翻譯成Department for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學研究所則可以翻譯成Institution for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學研究中心可以翻譯成Center for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Peking University。在我看來,這樣翻譯才能比較準確地表達科學技術學這門學科名詞的實際意思。
目前國內學術界就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翻譯成科學技術學提出很多置疑,我覺得這很自然,也能理解。由於不是什麽學術問題,我認為大家沒有必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研究它、去琢磨它,更沒有必要為此進行爭論。因為這樣做既不利於科學技術研究事業的進步,也不利於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事業的發展。
從科學學學科發展的曆史上看,早期國際科學學家曾用“ Science studies”表示過“科學學”學科名稱,後來由於種種原因,J.貝爾納和D.普賴斯等人覺得不太好,並根據波蘭學者的意見,將此類學科的名稱確定為“Science of science”,即所謂“科學的科學”,後來他們還集體出了一本書(論文集),就取名叫“科學的科學(science of science)。這本書曾被我國學者趙紅洲先生和蔣國華先生共同翻譯成中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科學的科學”即是我國學者過去提出的“科學學”。現在國外學者又將技術問題納入研究範圍,提出“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據此,我們中國學者又隨之將其翻譯成“科學技術學”,這從某種情況講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同樣出現D.普賴斯先生等人過去所遇到的種種類似問題。因此,我想我們現在也完全可以按照D.普賴斯等人的思路將“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更名為“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即“科學技術的科學”即“科學技術學”。並將“科學技術學”翻譯成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我的這一譯法,清華大學曾國屏先生曾在全國科學技術學學術研討會期間與我私下交流過意見,他告訴我,他曾將我的這種譯法與國外學者交流過,國外學者認為我的這種譯法有“王中王”之嫌,這樣不利於學術平等交流,我覺得國外學者提出這種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目前大家應慎用。不過,從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的中國特色角度上講,我們今後可不可以造一個新詞來表達“科學技術學”。如果真要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科學技術學”學科名詞,在這裏我建議造一個新詞“Scitechics”來表達“科學技術學”。即將“Sci”表示“科學”,將“Tech”表示“技術”,將“-ics”表示為“學”,這三個方麵的結合(Sci-tech-ics)就是Scitechics。這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比較符合英文的造詞規範。我的這個想法曾發電子郵件給北大劉華傑先生,也在全國科學技術學學術會議上私下與科大徐飛先生談過。他們既沒有表示讚同,也沒有表示反對,我想在這裏是否可以提出來由大家共同討論討論。我本人不是英語構詞專家,在這裏如果鬧出笑話請廣大同仁們見諒。
其實對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因此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成立了很多相關的學術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研究的內容基本上比較一致,主要包括科學技術的哲學、曆史、社會、經濟、管理、政策、法律等等方麵,隻是各學科側重點不一樣而已。目前國內外從事於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相關學會組織和它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
(1)在國外與科技學研究相關的學會組織主要有: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IUHPS)、國際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ISSI)、國際科學哲學學會、國際科學史學會、美國科學史學會、英國科學史學會、美國科學社會學會等等。它們所從事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是:“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Science,Technology & Society”、“ Philosophy of Science ”、“ 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cience of science”、“Informa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等。
(2)在國內與科技學研究相關的學會組織主要有: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科技史學會、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中國科技情報學會、中國未來學會、中國軟科學研究會、中國生產力研究會等等。它們所從事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是: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技情報學、科技未來學、科技經濟學等等。
綜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它們都是把科學技術作為對象在進行研究,不過都是在從各自學科的不同角度研究科學技術問題。因此,從各自專業方麵看,由於各學科的側重點不一樣,它們對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相對來說就比較專業、比較獨立;但從總的方麵看,國內外就科學技術整體問題的研究就顯的比較散,也比較亂,沒有比較完整的學科規範結構,學科框架也不嚴密,學科內容也不完整。盡管國內外學術界曾想通過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國內)和Science &Technology Studies(國外)克服這種局麵,但到目前看來均未獲得真正成功。不過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外這方麵的研究將會朝著學科綜合化、交叉化、橫向化、邊緣化方向發展,同時也將會朝著學科規範化、嚴密化、整體化、係統化方向發展。而這種綜合化、交叉化、橫向化、邊緣化、規範化、嚴密化、整體化、係統化發展的結果,必然導致一門研究總體科學技術問題的新興學科—-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的產生,因此創建科學技術學將成為未來國際科學技術研究事業的必然趨勢和最終選擇。到了一定的時候,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在國內外學術界就會自然名正言順,順理成章地發展起來。因此,現在科學技術學事業發展的一切努力就是要加速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的現代化(國內)和加速“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現代化(國外)。隻有它們的現代化才會有科學技術學事業的合法化。在我看來,科學技術學事業的發展將會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理論模式向前拓進,這個理念和模式就是生命科學(信息科學)。21世紀是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將成為帶頭學科。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的理念替代物理學理念將成為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認為科學技術學研究從一開始就要重視理論創新,這非常重要。科學技術學事業不能僅僅靠寫幾篇介紹科學技術學方麵的文章就了事。如果這樣做在學術上就是一種浮燥的表現,對科技學學科的發展就是一種不負責的做法。這樣做是不可能給科學技術學事業帶來永久生命力的。國內的自然辯證法研究就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理論規範的構建,而在學科發展過程中遇到學科建設上的重大危機。我想國外的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也會與中國的自然辯證法研究情況一樣遇到這個問題。當然危機不是什麽壞事,正是有這種危機才促成科學技術學學科的迅速誕生。不過我認為科學技術學事業的發展一定要汲取上述學科發展的教訓,少走彎路,從一開始就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科規範的建設,這樣才能給科學技術學事業的發展帶來長久的生命力。現在很多人並不知道科技學學科的發展將對未來科技事業產生什麽影響,更不知道它將對未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產生何種影響。隨著科學技術學事業的發展,人們會逐步地意識到這們學科的重大理論意義。作為科技學工作者有責任和有義務做此宣傳。但要善意地,有耐心地與相關學科和非相關學科方麵的專家進行溝通,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重視,建立學科認同感。否則將會遇到各種非議和責難,從而影響科學技術學學科的健康發展。
基於上述觀點,我現在始終強調科學技術學研究的中國特色。我覺得這非常重要,科學技術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品牌,我們一方麵要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合作與交流,但另一方麵也不能丟了中國這一學術品牌。過去我們中國人就是由於缺乏自己的國際學術品牌,因此在國際學術競爭中總是處於劣勢。從以前各相關學科建設上講,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是國外的;科學學、技術學是國外的;科技史(科學史與技術史)是國外的;科技社會學(科學社會學)是國外的;科技政策學是國外的;科技情報學是國外的;等等。我們都是在跟著別人走,缺少原創性,這樣不行,這個局麵一定要改變過來。科學技術學從其學科特點上看就是一個綜合,綜合就是創造,我們中國人的綜合能力是很強的,因此,這一學科更適合於在中國的創建與發展。現在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全麵複興的偉大時代,隨著新世紀的到來,21世紀越來越顯示出中國的崛起。曆史再變,現實也在變,我們作為時代的先覺者(知識分子)更應該有這份敏感。科學技術學不是“進口產品”,科學技術學是中國人的獨創,是中國人最早提出並在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方麵取得初步成功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完全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門新興學科。在這門學科的建設方麵不是我們與國外接軌,而是國外應與我們中國接軌,因為,這門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完全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次重要理論創新。
結 論
總而言之,科學技術學是一項事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事業。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世界來說,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全新的時代。這個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出現了大量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因此,我們對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必須要有一種全新的視角,全新的思維,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想。也就是對於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我們不僅要關注顯科學技術狀況,而且還要關注潛科學技術狀況;不僅要研究常規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且還要研究非常規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要研究科學技術穩定增長過程,而且還要研究科學技術革命變革增長過程;不僅要研究科學技術的生長發育階段變化過程,而且還要研究科學技術胚胎孕育時期的變化過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認識科學技術和改造科學技術並最終駕馭科學技術,使其朝著有利於人類及其社會的方向進化發展。而這一切目標的實現都將有賴於科學技術學事業的發展,都將有賴於科學技術學理論模式的轉換和科學技術學規範結構體係的重建。科學技術學事業是大家的事業,是要靠大家共同協力打造,所以,科學技術學事業的創建與發展需要更多的人士參與。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為創立和發展科學技術學事業而努力奮鬥!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科學學研究》、《中國軟科學》、《未來與發展》、《高科技與產業化》、《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科技導報》、《教育科學博覽》、《安徽科技》、《創新科技》、《銀川科技》、《安徽大學學報》、《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皖南醫學院學報》等等雜誌社的諸位老師長期以來對我從事於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及其理論研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這些年來,如果沒有他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我要在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及其理論研究方麵取得業績是不可想象的。)
參 考 文 獻
[1] 沈 律.科學技術學---對科學技術全麵係統反思的科學(J).科學學研究,1993年第3期.
[2] 沈 律.科學技術---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的基因組圖譜(J).科學學研究,1999年第4期.
[3] 沈 律.科學技術體係進化的增殖周期規律(J).科學學研究,1991年第4期.
[4] 龔育之、沈律等.科學技術發展與世界格局(J).科學學研究,1992年第2期.
[5] 沈 律.論生物進化與生物發育的基本規律(M).幹細胞與發育生物學.軍事醫學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6] 沈 律.信息高速公路—21世紀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J).科學學研究,1994年第4期.
[7] 沈 律.全球社會信息化及我國應采取的發展對策(J).科學學研究,1998年第1期.
[8] 沈 律.論科學技術、教育、管理的生產力屬性(J).科學學研究,1996年第3期.
[9] 沈 律.論發展我國科技的若幹關係問題(J).科學學研究,1995年第3期.
[10] 沈 律.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理論(J).科學學研究.2003年第2期.
[11] 沈 律.科技創新指標體係的構建及其科學意義--基於科技創新一般均衡理論的應用性研究.(J)教育科學博覽.2014(11)
[12] 沈 律.走中國特色的“超大科技” 自主創新之路(J ).高科技與產業化.2005年第8期.
[13] 沈 律.試論“超大科技”時代--後D.普賴斯時代科技發展新模式( J).中國軟科學.2006年第10期.
[14] 沈 律."超大科技"時代與中國的自主創新--21世紀中國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選擇.(J)創新科技.2006
[15] 沈 律.試論我國科技發展模式的戰略選擇.(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6年第1期增刊.
[16] 沈律.我國企業應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主體——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研究與開發主體地位確立與完善.(J)銀川科技. 2006, 1:11-16
[17]沈 律.關於“人類社會基因組計劃”之若幹設想與建議——全世界應重視加強對科學技術信息係統的合作研究與開發.第四屆大學評價與科研評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2004
[18]沈 律,科學技術體係全時全息增殖周期理論--對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新探討.北京國際科學哲學學術會議.BICPS"92 中國.北京 (beijing,.china).1992.6.15-17
[19]沈律.小科技.大科技.超科技--關於科技進化發展的若幹理論研究.北京中國國際科學計量學學術會議.中國.北京.1998
[20] J.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商務印書館,1982年.
[22] 金 哲等.當代新學科手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3] 楊沛霆等.科學技術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
[24] 黃楠森等.科學技術哲學概論(M).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25] 林超然.科學技術學概論(M),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
[26] 徐 飛.國際科學學研究的新進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0,14(8):16-18.
[27] 曾國屏.弘揚自然辯證法傳統 建設科學技術學學科群(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9.
[28] 曾國屏.走向科學技術學(J).科學學研究.2003.(1):1-4.
[29] 劉華傑.多管齊下研究科學(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18(1):65~67.
[30] 張明國. 大調整時代中的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研究》(獨),2002年第1期。
[31] J.D.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32] A.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34] A.薩繆爾森等.經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
[35] 布勞溫等.科學計量學指標-32國自然科學文獻與引文影響的比較分析(M)趙紅洲,蔣國華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36] Garfield, E.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J).science,178:(1972),471-479
[37] J.D.Bernel.Science in history[M] .London second edition.1957.
[38] D.Price.Science since Babylon[M]. Now haven.1961.
[39] D.Price.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M],ColumbiaUniversity Press,1963.
Make arduous efforts for found and develop of the sc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 lu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gone to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 The tide of the modern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lashing before the way had no every aspect of present world. In 21 century, say with it that is the times of knowledge economy , have better to still say that is the economic tim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genome collection of illustrative plates of human social civilized evolution ". The reconstructed influence of expressing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ocial genome ) for human social politics and economic, cultural life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t as if each that has decided human social civilized development as gene aspect. If say biological genome ( DNA and RNA information system ), have decided the metabolism of biological organism , is hereditary to be with variation, evolve and break up , reproduction and growth; So social genome (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 have decided the metabolism of social organism , heredity and variation are evolved and broken up , reproduction and growth. Therefore each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inevitably be wanted for human social politics and economy , culture and so on aspect produce extremely profound influence; For economic foundation, production re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human society , the transform of superstructure produce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at all source power of human social civilized evolution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lt , the technical scientific socializ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lt , are studied scientifically with technology study the it and essence that can not already reveal overal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urately develop law.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ts.come to a comprehensive science study with the technical burgeoning subjec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 studied study will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It's appearance certain can for the future ca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 maximum carry role forward.
Keywords Sc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of science,Science of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bject built, A level subject
附:科學技術學研究相關方麵的鏈接(在不斷更新中.....)
在通往科學技術學的道路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28369.html )
一、博文
1. 科學技術學--對科學技術全麵係統研究的科學(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2135.html)
2. 我國應重視加強對科學技術學的研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16249.html)
3. 科學技術學學科名詞翻譯及其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16251.html)
4. 科學技術--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的基因組圖譜(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16577.html)
5. 關於實施全球“社會基因組計劃”的建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16300.html)
6. 走中國特色“超大科技”自主創新之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16497.html)
7. 試論“超大科技”時代 --後D.普賴斯時代科技發展新模式(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2177.html)
8. 我國企業應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主體(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68818.html)
9. 論超常規科學技術及其主要特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68811.html)
10. 論現代科技革命與世界文明中心轉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68445.html)
11. 論高科技發展對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的影響(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17716.html)
12. 我國科技立法應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1422.html)
13. 試論我國科技發展模式的戰略選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0996.html)
14. 論學術生態與科技資源有效配置(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0657.html)
15.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之選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0652.html)
16. 二十一世紀是我們中國人的世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0305.html)
17. 超大(超常規)科學技術--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的主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1660.html)
18. 我國科技立法應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1422.html)
19. 試論我國科技發展模式的戰略選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0996.html)
20.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之選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0652.html)
21. 科學技術的基本概念及其本質屬性(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2529.html)
22. 人類社會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概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2228.html)
23. 科學技術的生產力效用是如何實現(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2532.html)
24. 互聯網應成為“東方文化複興運動”新思想傳播的重要交流平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3840.html)
25. 論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思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3890.html)
26. 論現代科技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模式轉變的影響(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0304.html)
27. 我對目前中國科技界的一點看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69917.html)
28. 超常規科技發展時代與科技人才資源開發(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69916.html)
29. 論我國企業科技創新模式的轉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69903.html)
30. 論國家科技創新主體的確立及其意義(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795908.html)
31. 科技創新的一般均衡理論(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16854.html)
32. 論走中國特色的“超大科技”自主創新之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3295.html)
33.“東方文化複興運動”與中華民族的全麵崛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9677.html)
34.論科學技術增長的雙S曲線規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12890.html)
35。論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14365.htm)
36.論科技創新指數指標體係建立及其意義(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16751.html )
37.中部崛起與中部地區人的崛起(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16235.html)
38."超大科技"時代與中國自主創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8355.html)
39.論人類社會文明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72457.html )
40.遵循科技規律 發展科技事業(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71467.html)
41.論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66106.html )
42.在通往科學技術學的道路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28369.html )
43.論人類生命的本質及其生長發育規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7560.html )
44.論人類文明的本質及其進化發展規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72457.html )
45.走中國特色的“超大科技” 自主創新之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89919.html )
二、專著
科 學 技 術 學
沈 律
本書對科學技術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意義;研究目的與方法;研究內容與學科分類等諸方麵進行了新的全麵綜合性概述。並提出科學技術學是以科學技術整體(內部與外部)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嶄新學科,它既不同於科學學,也不同於技術學,它是一門把科學學與技術學有機統一的綜合科學。它的目的一方麵在於揭示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科學技術;另一方麵在於掌握科學技術的發展機製與規律,尋找新的原理和方法,改造科學技術,從而駕馭科學技術,使其朝著有利於人類及其社會進步的方向健康發展。從事於科學技術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科學技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這是一部針對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學術著作,全書有600多頁,它代表我的全部學術觀點,有興趣的學人不妨把它下載下來,靜心細看。看後,我希望你提出各種寶貴意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792912.html )
沈 律
縱觀世界科技發展,世界科技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世界文明中心的不斷轉移。而每一次科技中心的轉移又與各國選擇的科技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直接相關。從科技發展史上看,我們不難發現,世界科技的發展已經曆和正在經曆以下幾個重要時期:小科技時期,大科技時期,超科技時期。
這是一部學術專著。其中的一些內容都是以過去的論文形式發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88611.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91003.html )
三、講座
科學技術--從潛在生產力到現實生產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11108.html )
四、部分會議
五.部分友人
(作者簡介:沈 律,男,安徽人,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研究生學曆,皖南醫學院科學技術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學與科技管理,科技發展戰略與政策,生命科學與醫學。QQ:528591384;E-mail:528591384@qq.com)
在通往科學技術學的道路上
(一位研究者的探索之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28369.html )
小科技,大科技,超大科技
--關於科技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若幹理論問題的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88611.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91003.html )
試論“超大科技”時代
--後D.普賴斯時代科技發展新模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2177.html)
走中國特色“超大科技”自主創新之路
--21世紀中國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三條道路的戰略選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3295.html )
"超大科技"時代與中國自主創新
--科技部原科技信息網主辦的專家網上講座答網友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835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71660.html)
論超常規科學技術及其主要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368811.html)
論人類生命的本質及其生長發育規律
--對人類基因組的形成及其複製與表達過程的係統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7560.html)
論人類文明的本質及其進化發展規律
--對人類文明基因組的形成及其複製與表達過程的係統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72457.html )
科技創新一般均衡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對構建科學技術成果創新評價指標體係的初步探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338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