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讚!!!毋庸置疑是世界芭蕾舞曆史的一顆耀眼的明珠,綜合效果達到了最高境界,包括天鵝湖、胡桃夾子等等,沒有一個能夠超越這個版本,因為它們當中沒有一個的劇情和表演技術是如此地複雜、生活化,而隻是平平和和地敘述幾百年前的與當今無關的故事,沒有衝突,沒有如此多的情節。特別是,在這裏看到的50年前薛菁華的舞姿和基本功可以和今天的世界級ballerinas媲美!
海角瓊花——走近真實的紅色娘子軍 2015-11-01 16:55:56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楊麗娟 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島,平均年齡不足20歲的百餘名女戰士,在戰火紛飛中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傳奇——紅色娘子軍。 電影《紅色娘子軍》海報。 1934年,女子軍連幹部被押到“廣州國民特別感化院”(國民黨監獄)囚禁,一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7年冬才被釋放。她們在獄中保持了革命氣節,無一人變節自首。右起:龐瓊花、蒙漢強、黃墩英、王時香、馮增敏、龐學蓮、王學葵、林尤新。 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島,平均年齡不足20歲的百餘名女戰士,在戰火紛飛中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傳奇——紅色娘子軍。 她們的故事,是藝術作品中的經典。1961年,電影《紅色娘子軍》一經上映就風靡全國;1964年誕生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至今仍是中央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 然而,這段傳奇的真實曆史,卻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裏隻有一句話的簡單記載:“在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師師部屬下有一個女兵連,全連有一百廿二人。”當電影《紅色娘子軍》創下全中國8億人口有6億人觀看的盛況時,健在的大多數娘子軍戰士,還在瓊島的家鄉過著最普通的農婦生活。 時至今日,所有的娘子軍戰士都已離開人世。關於她們的曆史細節和英雄事跡,鮮少有年輕人說得上來,而對娘子軍無中生有的汙蔑、對作品中反派形象的所謂“洗白”,卻吸引了一些人的“獵奇”眼光。 走近真實的紅色娘子軍,需要講述的太多。 一句話的曆史 “怎麽也沒想到,當年偶然采訪的故事,現在會有這麽大的影響力!”81歲高齡的劉文韶聊起尋找采訪紅色娘子軍的經曆,依然感慨不已。他所說的“當年”,距今已經將近一個甲子。 1957年8月,劉文韶的報告文學《紅色娘子軍》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首次把娘子軍的故事從塵封的史料中帶到了大眾麵前,也第一次給這支女兵部隊命名為“紅色娘子軍”。 劉文韶1934年出生,1950年參加過解放海南島的戰鬥,後來當了海南軍區(海南軍區隸屬於廣州軍區,海南行政公署隸屬於廣東省)政治部宣傳幹事。 1956年,為了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總政治部在全軍展開征文活動。海南軍區的征文組織工作落到了劉文韶的肩上。劉文韶當時20多歲,正年輕氣盛,自己也想動手寫一篇有分量的東西。他的構想很大,想寫海南軍區的前身瓊崖縱隊。 海南島是老革命根據地,瓊崖縱隊建立於工農紅軍時期,其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劉文韶想借著建軍30周年的征文,把瓊崖縱隊的曆史好好挖掘一下,於是開始查閱資料。 當他翻到一本32開的油印小冊子《瓊崖縱隊戰史》時,裏麵的一句話深深吸引了他:“在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師師部屬下有一個女兵連,全連有一百廿二人。” 劉文韶當即眼前一亮。軍史上,女指揮員、女英雄都不少,但作為成建製的完整的女兵戰鬥連隊卻鮮有聽說。如果瓊崖紅軍中真有這樣一個連隊,那可真是值得一寫的好題材。沒想到的是,他翻遍能夠找到的瓊崖縱隊資料,卻再沒有發現任何女兵連的記載。他又詢問了不少曾在瓊崖縱隊工作的同誌,還是一無所獲。直到找到時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的馬白山將軍。 “馬副司令聽了我講的意圖之後,非常讚成,他肯定當時確有一個女兵連,稱女子軍連,活動了兩三年時間。不過具體情況他也不清楚,建議我到女子軍連活動的樂萬老根據地找當年的女兵。” 馬白山是瓊崖縱隊的老領導,既然他肯定,那麽女子軍連的曆史十有八九是真的。隨後,劉文韶又找到了當時的海南區黨委書記蕭煥輝,蕭煥輝同樣肯定了女子軍連的存在,並交代相關部門對他的采訪給予幫助。 劉文韶聽不懂海南話,軍區政治部便安排攝影記者王學海和他同行,並當翻譯。倆人先找到了馬白山所說的樂會縣(今瓊海市)委。接待他們的縣委辦公室主任很熱情,可是向他打聽“女子軍連”,卻好像被潑了一盆涼水:從沒聽說過樂會有紅軍的“女子軍連”。 劉文韶有些氣餒,但不甘心放棄,他換了個問法:“縣裏有沒有女的老紅軍?”這一問才有了點眉目,樂會縣婦聯主任馮增敏就是一位老紅軍,隻是恰好下鄉去了。 第二天下午,劉文韶和王學海應約去婦聯,馮增敏如約出現。“高個子,大眼睛,齊耳短發,皮膚黝黑,一副風塵仆仆的樣子。”劉文韶回憶說,“我剛開口介紹完來意,她就哈哈大笑,‘我就是當年女子軍連的連長’……”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劉文韶喜出望外,就這樣開始了在樂會縣長達一個多月的第一輪采訪。 “馮增敏的記憶力很好,也很健談,或許是20多年前女子軍連的往事長期埋在心底,不曾對人訴說,她很興奮,滔滔不絕,一口氣講了一個下午。”劉文韶清楚地記得,當講到女子軍連的英勇戰鬥時,馮增敏手舞足蹈,慷慨激昂;提起女子軍連姐妹壯烈犧牲的事跡,40多歲的大姐黯然落淚。 由於語言不通,事情間隔的年代又太久,弄清當時的情況並不容易,尤其是重要的情節、細節以及人名、地名、物名,即便有翻譯,理解起來也是相當吃力。有時,劉文韶隻能讓馮增敏寫出來,或畫圖解釋。比如,女子軍連攻打國民黨民團炮樓時叫“蒸團豬”或“燒豬窩”,反複詢問之後,才明白這幾個字的寫法和意思。原來,當時紅軍部隊的火炮、炸藥、手榴彈都少,攻打炮樓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火燒,而“團豬”就指民團一類的國民黨地方武裝。 馮增敏工作很忙,劉文韶的采訪大部分都是根據她的工作安排,擠出時間。再加上語言交流不便,僅女子軍連的曆程和主要事件就采訪了好幾個星期。 然而,劉文韶和王學海的發掘之旅才剛剛開始。他們需要尋找更多的女子軍,這是一件更加困難的事情:距離女子軍連成立已過去了20多年,何況,對於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每一天、每一年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馮增敏隻能勉強記得一些姐妹住在哪個村子,昵稱或綽號是什麽,確切的名字和現狀幾乎一個也想不起來。 沒有別的辦法,劉文韶和王學海從縣委借了兩輛自行車,憑著馮增敏回憶起的簡單信息,沿著鄉間小路甚至稻田埂,下鄉進村,挨家挨戶問有沒有女紅軍。倆人花了十幾天時間,居然找到了10多個人,包括當年女子軍連的指導員王時香、排長龐學蓮、班長蔡親民和戰士馮錦英等。這些曾經的女戰士已是農婦模樣,白天勞作忙,采訪隻能在晚上進行,沒有電燈,煤油燈不舍得點,劉文韶的采訪幾乎全憑腦子記,偶爾借著灶火和抽煙的火才能記幾筆。 一個多月後,帶著滿滿的第一手資料,劉文韶和王學海返回海南軍區。為了解更多的曆史背景,劉文韶又輾轉專訪了當年瓊崖縱隊的負責人馮白駒將軍,並第二次前往樂會縣補充采訪。“前前後後曆時大半年,采訪的女子軍總有三四十人。”劉文韶說。 因為女子軍連事跡豐富,寫作時材料並不缺,所以報告文學中的事件、人物、地點和主要情節都是真實的,唯一進行文學化處理的就是大標題“紅色娘子軍”。 女子軍連的真實番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軍特務連”,“特務”,當年隻是表示特別任務的中性詞,但到了劉文韶寫作的上世紀50年代,“特務”一詞已經演變成了與今天同樣的含義,即“間諜”“特工”。劉文韶想避開“特務連”這個名字,最初,他想了“瓊島英雄花”“永不熄滅的火花”等名字,但又覺得太文氣,不夠朗朗上口。苦思良久,他終於想到,中國自古就有花木蘭、楊門女將,一直都有娘子軍的叫法,紅色寓意革命,娘子軍可以包含女幹部、女兵,幹脆叫“紅色娘子軍”,既威武又響亮! 如今家喻戶曉的“紅色娘子軍”,自此為世人所知,已經塵封20多年的女子軍連曆史,從此徐徐展開。 瓊崖“小莫斯科” 女子軍連誕生的1931年,正是瓊崖第二次土地革命的高潮;女子軍連誕生的樂會縣第四區(今瓊海市陽江鎮),則是當時瓊崖革命活動最為活躍的“小莫斯科”。 瓊海市陽江鎮前文化站站長、娘子軍研究者龐啟江說,1927年國民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後,中共瓊崖地委書記王文明就帶領地委機關撤到樂會四區,並將瓊崖地委改為瓊崖特委,開展武裝鬥爭,建立紅色政權。原本偏僻的山區腹地,在白色恐怖的年代成了瓊崖工農革命的紅色中心:瓊崖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在這裏形成,瓊崖第一屆特委、第一個區級蘇維埃政府在這裏成立…… 紅色的種子逐漸在樂會四區及周邊播撒開來,婦女解放協會、赤衛隊、少年先鋒隊、勞動童子軍等進步群眾團體如雨後春筍,“能頂半邊天”的婦女自然也不甘落後。據1928年的統計,全瓊女黨員有3000多人,女團員有1萬多人,婦女協會會員有7萬多人;在中共領導的群眾團體中,婦女人數占30%。 最早被劉文韶找到的女子軍馮增敏,就成長在這片被譽為瓊崖“小莫斯科”的紅色熱土。
近代中國文藝有三個時期:30-40 年代, 50-60 年代, 和八十年代。文藝需要對創作與表達的渴望 和 熱情; 需要從心底裏向外噴射的感覺和欲望。當藝術家處在悲苦,困惑,或欣喜的處境時,創作的欲望油然而生。我認為藝術是人類把思想以某種特定形式物化的實驗。中國江青時期的這個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一個特定時代的標誌。
eastcastle g (eastcastle007)3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