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習近平的反腐敗應學習清教徒運動

(2016-01-17 13:26:00) 下一個

中國習近平的反腐敗應學習清教徒運動: 提倡勤儉清潔的簡樸生活

清教徒(Puritan)- 清教徒運動(Puritan movement)

清教徒運動對後世的影響

清教徒運動雖然已經遠去,但由清教徒精神所凝成的現代文化,其許多重要方麵,仍是當今社會的基礎。尤其是美國的共和政體製度,美國文化精神,都深受清教徒運動的影響。可以說,沒有清教徒,美國今天不會是這樣的社會麵貌。羅斯福總統在紀念五月花號清教徒的演說上說:“三百年前到達此地的五月花清教徒,改變了這一塊土地的命運,也因而改變了這一個世界的命運。”

清教徒在旅途中所定的《五月花號公約》,奠定了美國憲政的基石。他們為了神之榮耀而立約,決心以推廣信仰為名,用更美善之秩序,籌建公民政體。

建立賓夕法尼亞州的清教徒維廉?賓爵士(他自英王查理二世手中得到賓州的土地權),作過如下論述:“全能神的榮耀和人類的美善,是政府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因此政府是神所設定令人尊敬的組織……基於此,引入最佳保護基督徒和公民自由的律法,以防止所有放縱的和不公義的作為,使得神有神的權利,政府有政府的權利,人民有人民的權利。”

美國憲法中的各項基本原則,都體現了清教徒對聖經的理解。例如關於人權與自由,均源於神。人權之不容剝奪,乃因人的權來自神。自由的基礎亦在於神,《加拉太書》5:1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可見,基督的救贖,是人們尋求自由的策動力。

美國初期的迅速發展,直接得益於清教徒的信仰情操。社會學家韋伯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充分展示了清教徒嚴謹而高尚的情操,如何轉化並體現為一個國家立國的傳統和遺產。美國早期領袖的人格特質,都能見證清教徒新移民專誠、感恩、嚴格律己、敬天愛人。

清教徒工作倫理觀是以孜孜不倦的熱忱和信仰,用榮耀神的態度來完成每一件差事。“職業(Vocation)”這一概念,即發端於清教徒精神,Vocation含有宗教意義“召喚、神召”。在清教徒看來,職業亦天職,是上帝安排的任務,這也是職業一詞的最初定義,因此每個人要努力盡個人的本分。

在經商營利活動中,清教徒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人有義務使財富增值。他們要求取之有道,聚集財富一定要符合公義原則,要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

他們以奉獻精神向社區回饋,創辦了哈佛等長春藤名校,以及無數私立學校、醫院、養老院、救濟院。今天的美國基金會林立,到處可以招募到義工、誌工,這些都是以此種奉獻精神為基礎的。

美國的政壇人物,較少感染腐敗,這除了嚴格的法律與新聞自由的監督外,“服務的領導性”也是源於先賢的傳統。基金會精神與誌工精神,更是值得普世效仿的公民社會的典範。

清教徒深信勤儉致富乃上帝嘉許的美德,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製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金錢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因此,在美國初期,不是聚斂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製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清教徒充滿熱忱,具有排除萬難爭取成功的非凡勇氣和信心,他們敢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

英國著名的清教徒佈置道家約翰?衛斯理,精闢概括了清教徒的生活態度為:“拚命地掙錢、拚命地省錢、拚命地捐錢。”

*********************************************************

在教會的機構組成上,他們持加爾文的觀點,“教會乃由一切上帝所揀選的人所組成”。所有屬靈的職份都是平等的。

清教徒在長期的壓製下,看到改革無望,另謀出路。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船駛向美洲,前往新大陸尋找宗教生活的自由。十七世紀後,英國的清教徒運動漸趨衰微。

清教徒這個名稱,在1567年首次出現,原是個綽號,形容過分謹慎、無可指摘不作任何妥協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稱謂也算恰如其分。因為清教徒渴望完全按照聖經的原則生活,順服聖經的教導。

一,在教會組織上,清教徒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職人員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麵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二,在敬拜方式上,清教徒渴望一個簡樸、符合聖經的敬拜,以聖經代替己意來規範敬拜。

三,在教義上,清教徒將焦點放在人的重生和悔改上。重生帶來悔改,悔改使人遠離罪。這是聖靈恩典的作為,因信靠十字架稱義的應許稱基督為主。沒有這個過程,誠實的委身是不可能的。

四,在讀經解經上,清教徒採納了馬丁?路德的解經法,以基督為聖經的中心,認為聖經到處都是宣講基督。他們接受聖經字麵的意思,以經解經,來認識聖經的一致性。他們不斷地、持之以恒地讀經,根據聖經的教導查驗教義的正誤。

同時,他們注重讀經與實踐相一致,因而清教徒具有很高的道德性。他們忠於神的話語,過與聖經教導相稱的生活。可以說,清教徒運動也是一個讀經的運動。

五,在敬虔態度上,清教徒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非常注重察驗個人的良知,強調培育屬天的心誌,謹守敬虔之心。

很多清教徒用日記的方法在神麵前記賬,認真地在神麵前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清教徒努力活出持守律法,自我省察,有謙卑的信心和盼望、忍耐、悔罪、 禱告的個人生活。

六,在講道上,清教徒非常注重講道,深信聖靈的工作與權威,強調原文聖經是聖靈所默示的,這一位聖靈亦向我們啟示,教導人藉著聖靈的光照讀聖經。

方法上,最典型的是在講道與寫作中將內容係統化,通常每個題目有四大點,每大點有分題,分題下有小題,小題可能還會再分下去,好像一棵樹有無數的分枝。清教徒留下了大量的著述,許多是神學上最純正的靈修書籍。例如湯姆?華森的《係統神學》,幾乎每一頁都充滿了寶貴的屬靈真理,每一個段落都帶領我們與聖經裡的神麵對麵,可以說確是一部把信仰教義植入人心的傑作。

英國本土有組織的清教徒運動,在十七世紀消失。然而清教徒的著作卻長期地影響後代,並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偉大的基督教學者與傳道人。他們承先啟後,傳講同一真理。如十八世紀美國的愛德華滋,十九世紀中期的萊爾主教,以及近代英國的司布真和鍾馬田。

~~~~~~~~~~~~~~~~~~~~~~~~~~~~~~~~~~~~~~~~~~~~~~~~~~~~~~~~~~

清教徒運動及其影響

 

 

  
            文/嚴 行  
  引言:清教徒運動本質上是一場教會革新運動,是一場熱烈的、回歸聖經的運動。

 

 

 

 

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中,清教徒運動是一筆重要的歷史遺產,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總結與繼承。清教徒運動雖然已經過去三百多年了,但這一運動所形成的文化精神,對後來的歷史發展影響至深,並使我們今天仍然受益。現在,當人類已經被時代趨勢推向後現代階段,社會的形態、思想、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革的時候,追溯清教徒當年的清正與熱忱,也許恰是我們今天諸多問題的一副解毒劑。

清教徒運動始末

正如錯綜複雜的歷史,起初似乎雜亂無章,而過後回溯卻發現,一切跡象都朝著歷史的走向發展一樣,清教徒運動,也是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醞釀與形成的一股時代潮流。

如果說印刷術的通行,英語聖經的出版,為清教徒運動提供了客觀條件,馬丁?路德與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思想,為清教徒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那麼,亨利八世因私人離婚要求被拒而與羅馬教廷決裂、開啟了英國宗教改革,則為清教徒運動揭開序幕。

在十六世紀出現宗教改革以前,羅馬天主教會嚴格控製著對聖經的詮釋權。古老的拉丁文是教堂做禮拜與誦讀聖經的唯一語言,民眾隻能仰仗主教和教士的鼻息過宗教生活。1524年,丁道爾把新約聖經翻譯成英文,打破了天主教會對聖經的壟斷。丁道爾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位清教徒(Puritan)。

當普通人可以閱讀新約聖經之後,人們對照聖經的話語,發現了教宗和主教的佈道,同耶穌基督原來的聖訓大不相同,且教宗的權威與宗教儀式的繁複,沒有聖經根據。於是,一批教徒起來倡導教會改革,要求淨化(Purify)教會。他們對教會抱有一種清肅之誌願,故被稱為“清教徒”(Puritans)。

英王亨利八世之後,瑪麗女王當權。她極力推動英國回歸天主教,並大肆殺戮宗教改革者,在歷史上留下了“血腥瑪麗”之名。大批宗教改革領袖逃亡至歐洲大陸,因而有機會與加爾文及其他歐洲之宗教改革領袖接觸。

伊莉莎白女王登基後,這些具有加爾文思想的流亡者重返英國,開始了清教徒的運動。他們主張合乎聖經的敬拜,力求教會的純潔,重視敬虔生活,反對沒有聖經依據的宗教儀式。

在教會的機構組成上,他們持加爾文的觀點,“教會乃由一切上帝所揀選的人所組成”。所有屬靈的職份都是平等的。

伊莉莎白女王提出了教會統一條例,即英國隻能有一個教會——聖公會,清教徒亦隻能在此教會內活動。這招致抱有宗教改革願望的清教徒不滿。而伊莉莎白所規定的聖禮儀式及教士袍服等事項,也引起了清教徒的激烈反對。1563年,清教徒力圖藉英國教會的立法機關,來通過改革計劃。但在二百多人投票決定中,清教徒以一票之差失敗了。

這期間,清教徒之中也產生了分裂,一部分主張留在聖公會內,以漸進的方式推行改革;另一部分則持激進態度,要求立即建立一個合乎聖經真理的教會,這些人被稱為分離派。其後由此產生了新教的一些宗派,如浸信會、長老會、公理會等。

伊莉莎白以高壓手段,禁止脫離聖公會的清教徒進行活動。1593年,國會通過法令,信徒不得私自聚集,一經查出,立即驅除出境。大批清教徒再度流亡歐洲大陸。他們在宗教環境較為寬鬆的荷蘭立足,並且發展迅速。

1603年詹姆斯一世繼位,清教徒向他呈上訴求,希望改革教會。但翌年召開的聖公會與清教徒會議,除了準許新譯聖經外,其它改革條款全部拒絕。清教徒的政治生涯不斷受挫,任何抗議都被否決,被英國歷任的君王迫害約一個世紀之久。

清教徒在長期的壓製下,看到改革無望,另謀出路。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船駛向美洲,前往新大陸尋找宗教生活的自由。十七世紀後,英國的清教徒運動漸趨衰微。

清教徒精神及歷史意義

清教徒運動本質上是一場教會革新運動,是一場熱烈的、回歸聖經的運動。推動這一運動的清教徒,是一批清心愛主的人。

清教徒是對信徒的一種統稱,而不是一種派別,體現的是一種共同的態度,共同價值觀。

清教徒這個名稱,在1567年首次出現,原是個綽號,形容過分謹慎、無可指摘不作任何妥協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稱謂也算恰如其分。因為清教徒渴望完全按照聖經的原則生活,順服聖經的教導。

一,在教會組織上,清教徒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職人員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麵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二,在敬拜方式上,清教徒渴望一個簡樸、符合聖經的敬拜,以聖經代替己意來規範敬拜。

三,在教義上,清教徒將焦點放在人的重生和悔改上。重生帶來悔改,悔改使人遠離罪。這是聖靈恩典的作為,因信靠十字架稱義的應許稱基督為主。沒有這個過程,誠實的委身是不可能的。

四,在讀經解經上,清教徒採納了馬丁?路德的解經法,以基督為聖經的中心,認為聖經到處都是宣講基督。他們接受聖經字麵的意思,以經解經,來認識聖經的一致性。他們不斷地、持之以恒地讀經,根據聖經的教導查驗教義的正誤。

同時,他們注重讀經與實踐相一致,因而清教徒具有很高的道德性。他們忠於神的話語,過與聖經教導相稱的生活。可以說,清教徒運動也是一個讀經的運動。

五,在敬虔態度上,清教徒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非常注重察驗個人的良知,強調培育屬天的心誌,謹守敬虔之心。

很多清教徒用日記的方法在神麵前記賬,認真地在神麵前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清教徒努力活出持守律法,自我省察,有謙卑的信心和盼望、忍耐、悔罪、 禱告的個人生活。

六,在講道上,清教徒非常注重講道,深信聖靈的工作與權威,強調原文聖經是聖靈所默示的,這一位聖靈亦向我們啟示,教導人藉著聖靈的光照讀聖經。

方法上,最典型的是在講道與寫作中將內容係統化,通常每個題目有四大點,每大點有分題,分題下有小題,小題可能還會再分下去,好像一棵樹有無數的分枝。清教徒留下了大量的著述,許多是神學上最純正的靈修書籍。例如湯姆?華森的《係統神學》,幾乎每一頁都充滿了寶貴的屬靈真理,每一個段落都帶領我們與聖經裡的神麵對麵,可以說確是一部把信仰教義植入人心的傑作。

英國本土有組織的清教徒運動,在十七世紀消失。然而清教徒的著作卻長期地影響後代,並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偉大的基督教學者與傳道人。他們承先啟後,傳講同一真理。如十八世紀美國的愛德華滋,十九世紀中期的萊爾主教,以及近代英國的司布真和鍾馬田。

清教徒運動對後世的影響

清教徒運動雖然已經遠去,但由清教徒精神所凝成的現代文化,其許多重要方麵,仍是當今社會的基礎。尤其是美國的共和政體製度,美國文化精神,都深受清教徒運動的影響。可以說,沒有清教徒,美國今天不會是這樣的社會麵貌。羅斯福總統在紀念五月花號清教徒的演說上說:“三百年前到達此地的五月花清教徒,改變了這一塊土地的命運,也因而改變了這一個世界的命運。”

清教徒在旅途中所定的《五月花號公約》,奠定了美國憲政的基石。他們為了神之榮耀而立約,決心以推廣信仰為名,用更美善之秩序,籌建公民政體。

建立賓夕法尼亞州的清教徒維廉?賓爵士(他自英王查理二世手中得到賓州的土地權),作過如下論述:“全能神的榮耀和人類的美善,是政府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因此政府是神所設定令人尊敬的組織……基於此,引入最佳保護基督徒和公民自由的律法,以防止所有放縱的和不公義的作為,使得神有神的權利,政府有政府的權利,人民有人民的權利。”

美國憲法中的各項基本原則,都體現了清教徒對聖經的理解。例如關於人權與自由,均源於神。人權之不容剝奪,乃因人的權來自神。自由的基礎亦在於神,《加拉太書》5:1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可見,基督的救贖,是人們尋求自由的策動力。

美國初期的迅速發展,直接得益於清教徒的信仰情操。社會學家韋伯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充分展示了清教徒嚴謹而高尚的情操,如何轉化並體現為一個國家立國的傳統和遺產。美國早期領袖的人格特質,都能見證清教徒新移民專誠、感恩、嚴格律己、敬天愛人。

清教徒工作倫理觀是以孜孜不倦的熱忱和信仰,用榮耀神的態度來完成每一件差事。“職業(Vocation)”這一概念,即發端於清教徒精神,Vocation含有宗教意義“召喚、神召”。在清教徒看來,職業亦天職,是上帝安排的任務,這也是職業一詞的最初定義,因此每個人要努力盡個人的本分。

在經商營利活動中,清教徒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人有義務使財富增值。他們要求取之有道,聚集財富一定要符合公義原則,要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

他們以奉獻精神向社區回饋,創辦了哈佛等長春藤名校,以及無數私立學校、醫院、養老院、救濟院。今天的美國基金會林立,到處可以招募到義工、誌工,這些都是以此種奉獻精神為基礎的。

美國的政壇人物,較少感染腐敗,這除了嚴格的法律與新聞自由的監督外,“服務的領導性”也是源於先賢的傳統。基金會精神與誌工精神,更是值得普世效仿的公民社會的典範。

清教徒深信勤儉致富乃上帝嘉許的美德,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製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金錢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因此,在美國初期,不是聚斂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製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清教徒充滿熱忱,具有排除萬難爭取成功的非凡勇氣和信心,他們敢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

英國著名的清教徒佈置道家約翰?衛斯理,精闢概括了清教徒的生活態度為:“拚命地掙錢、拚命地省錢、拚命地捐錢。”

從美國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神大大地賜福給清教徒及他們的世代。

今天的社會,物慾橫流,功利型個人主義泛濫,傳統日漸衰微,教會及信徒極需清教徒精神來匡正。清教徒所留下的大量著作,是現今黑暗混亂中的明燈。向清教徒回歸--清心愛主,高舉聖經,嚴謹生活,火熱事奉,不計代價──這已成為今日所迫切之事。□

http://www.oc.org/big5_txt/bh0018/theimpactofpuritanism-yanxing.htm

作者來自中國,長期從事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工作,目前在多倫多華人福音堂事奉。□

**********************

清教運動

  16世紀中期英國聖公會內部的改革運動。因主張清除英國國教會內殘留的天主教舊製和繁文縟節,提倡勤儉清潔的簡樸生活,故名。清教運動的發動者為卡特賴特。

清教運動簡介

清教運動
清教運動
  16世紀中期英國聖公會內部的改革運動。因主張清除英國國教會內殘留的天主教舊製和繁文縟節,提倡勤儉清潔的簡樸生活,故名。清教運動的發動者為卡特賴特。運動後分為溫和派與激進派。前者提倡從國教會內部改革,取消主教製,采用長老製,以實現淨化教會為目的,在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後者主張教區獨立,甚至脫離國教會,簡化儀式,放棄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製。運動對英國革命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清教徒主張人人去讀聖經,直接領悟上帝的“啟示”,實際上反應了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和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意願。因此,他們要求廢除國教實行的主教製度,取消主教從中幹預教徒與上帝的“交流”。  清教明顯體現了資產階級的主張,屬於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反封建鬥爭的現成的思想武器。

請教運動的起始與結束

  在中國和蘇聯史學界,一般都認為,英國清教運動起於16世紀中期,清教思想遠於加爾文主義。23 因為“清教徒實質上就是英國的加爾文教徒”。24 西方學術界也有許多學者持此觀點。  但是,由於人們對清教概念的理解不同,所賦予清教徒的內涵不同,興起的時間和思想淵源也不同。有人認為,早在加爾文主義傳入之前,清教主義已經在英國存在並發展起來,因為15世紀末英格蘭就出現一個要求改革天主教會的團體,亨利八世與羅馬教皇的決裂推動新教進入英格蘭,16世紀中期加爾文主義快速傳播開來,到1570年已相當流行。清教思想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了。25 另有人認為,“英國清教主義長期、緩慢的發展過程始於亨利八世的16世紀30年代”26。最初,國教徒和清教徒沒有什麽大的差別,二者都來自加爾文主義。 “但是,當清教徒反對那些呆板的儀式而國教徒卻堅持之時,他們心中正在發展的自由主義思想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結果:雙方都開始擺脫加爾文主義那十分僵化的思想和宿命論。”27 他認為,17世紀英國清教主義與14世紀威克裏夫的思想不無聯係,“雖然我們不能說前者源於後者,但我們可以認為,那已經覺醒的古老信念將激勵人們去推翻勞德和查理一世”。28 上述說法都屬把清教與宗教改革聯係在一起的觀點。  也有人認為清教思想主要不是源於宗教改革。他們認為,“清教徒並不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宗教改革團體”,他們不是理性的發明者,清教思想與文藝複興的聯係比與宗教改革的聯係更緊密。29 這種觀點認為,正是基督教人文主義對16-17世紀的清教思想產生了影響,其特征之一就是17世紀的清教徒思想仍保留著伊拉斯莫斯(按:伊拉斯謨)信徒的理想和方法。30 他們認為,後來被曆史學家們稱之為“清教徒”理論的思想正是基督教人文主義思想,清教徒正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高舉改革的旗幟在內戰和大空位時期(按:查理一世被處死到查理二世上台之間的時期被稱為“空位時期”,即Interregnum)為所欲為。31 有人考證清教徒起源的時間時認為,清教起源“雖然要遠溯到14世紀的威克裏夫時代,但Puritan一名詞的正式出現史冊卻晚到16世紀的後半葉。據16 世紀英國史家J. A. 弗勞德所著的16世紀之‘英國水手’一書中說,‘餘最初見Puritan這一名稱,係於1558年之文獻中’……”32  由此看來,清教思想源於宗教改革還是文藝複興是分歧的關鍵所在。我們知道,人文主義是文藝複興的指導思想,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歐洲宗教改革是文藝複興運動的繼續和發展。二者都視反對封建神學和神權為己任。但二者畢竟有差異。比如,在宗教問題上,人文主義者主張回到傳統的原始宗教去,而宗教改革各派卻提出了新的宗教倫理。當然,人文主義思想在16-17世紀英國確有相當影響,尤其在大學課程和教育學中較突出。33 但人文主義的某些思想已滲入某些宗教改革理論之中,因此,應該說清教的主要思想源流是宗教改革。

清教徒神學有八大特色

  1.清教徒運動首先是一個宗教運動。盡管清教徒運動影響到政治、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麵,對於每個清教徒而言,最重要的問題首先是:我們當怎樣行,才能得救?清教徒首要的目標就是按照聖經淨化教會,消除英格蘭專製君主對教會的幹預和控製,使每個人都能夠按照聖經和良心自由地敬拜上帝。因此,清教徒在教義和釋經方麵都有大量的神學著述,成為後來基督教的瑰寶。  2.清教徒運動是一個道德運動。清教徒具有極強的道德意識,他們把何謂善,何謂惡視為最重要的問題,把生命視為持續不斷的善與惡之間的爭戰,人或者是站在上帝這一邊,或者是站在撒但這一邊,絕無中間立場。克倫威爾深信,國家的偉大在於國民的敬虔。“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清教徒注重婚姻和家庭,特別強調淫亂的罪惡性。清教徒強調勤勞和節儉,自立和自尊。清教徒男人以敬虔、誠實、持重、勇敢而著稱,清教徒婦女則是以虔誠、貞潔、賢淑、簡樸而著稱。  3.清教徒運動是一場改革運動。清教徒絕不因循守舊,他們根據上帝的聖言不斷地改革自身,他們呼籲作家長的要不斷改革家庭,作牧者的要不斷改革教會,從政的要不斷改革國家。他們呼籲每個人都行動起來,首先使自己成為實現上帝旨意的器皿,然後致力於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積極行善,消除不義。因此,教會的每次複興和改革,都具有清教徒的色彩。  4.清教徒運動也是一場國際運動。英國清教徒領袖多數都曾遊曆歐洲大陸各國,清教徒不僅有來自聖經的崇高的異象,他們也有廣泛的視野,突破了民族、國家、地域、曆史的疆界,博采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清教徒神學也是入世的。  5.清教徒運動一直是少數派運動。很多時候遭受迫害。有一段時期,清教徒領袖進出監獄甚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他們在精神上的魅力、道德上的卓越和學術上的精湛,使他們在社會上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他們也不怕孤軍奮戰。上帝的工作是從少數敬虔的人開始,甚至是從一個人開始。聖經中甚至明確地說:“你們當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跑來跑去,在寬闊處尋找,看看有一人行公義、求誠實沒有?若有,我就赦免這城”。因此,清教徒經常感歎的並不是教會和社會的敗壞,而是時時省察自己,認識到自身的軟弱,定意從自身做起,尋求上帝的憐憫,自覺擔任教會和國家的守望者。  6.清教徒運動也是一場平信徒的運動。清教徒牧者絕沒有把自己禁錮在學術的象牙塔內,沒有以宗教精英自居,他們最大的熱情就是向民眾教導上帝公義的律法,傳講恩惠的福音。他們每周都深入探訪教區的各個家庭,幫助、督促家長帶領家庭敬拜和教理問答,使平信徒在文化、道德和宗教上不斷精進,在各個領域中成為基督的精兵。因此,清教徒運動就是一場敬虔的大學教授所帶領的運動。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既是英格蘭清教徒的搖籃,更因為清教徒在學術上的追求開始超越歐洲大陸更古老的大學,成為國際性的著名學府。美國的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牌大學也都是移民北美的清教徒創建的。北美一位清教徒向馬撒諸塞殖民地的總督寫信說:“假如大學消失了,教會也不會存續很久。”對於清教徒而言,要把自己還沒有辨別力的孩子送給不信主的人去教育,乃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清教徒無論到哪裏去,都興辦基督徒學校,想方設法使後代接受合乎聖經的敬虔教育。  7.清教徒運動是一場聖經運動。對於清教徒而言,聖經之外,別無所愛;聖經之外,別無所恨;聖經之外,別無所為。“ 牧師的講道非常投入,常常是汗流浹背,講道完之後不得不更換襯衫。他們立誌以聖經為絕對的客觀的超驗的至高標準來規範自己,改變自己,而這與當今那些對聖經似懂非懂,卻動輒就要懷疑聖經、批判聖經的所謂的基督徒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8.清教徒運動也是政治和經濟運動。當時英格蘭教會處於專製國王的轄製之下,清教徒對教會的改革自然涉及到政治的變革。並且,清教徒神學注重公義和自由,清教徒神學本身就是基督教在殘酷的政治逼迫下所流露出的芳香四溢的橄欖油,給全世界一切熱愛真理的人帶來鼓勵和滋養。清教徒神學也是在政治和宗教逼迫的烈火中和鐵錘下鍛煉出來的利劍,他們絕不會像當今某些自詡敬虔的教會人士那樣,把政治與宗教截然分開。  沒有政治上的自由,怎能有宗教上的自由?在一個國家中,假如一般公民都沒有聚會的自由,基督徒怎能享有聚會敬拜的自由呢?這是顯而易見的常識。因此,他們不僅在宗教領域,為教義、敬拜和治理的純正而迫切禱告,百折不撓;同時也為了政治上的自由揭竿而起,艱苦奮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終把肆行專製的君王推上了斷頭台。因此,清教主義被稱為是”聖徒與英雄“的宗教。  清教徒注重公義和自由。尤其是個人良心的自由。不管是國王,還是教會,都不得轄製個人的良心。每個基督徒都應當是神學家,也應當是政治家。因此,在清教徒所設計的課程中,法律和政治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會和大學應當為社會培養富有正義精神的法官和政治人才。如果那些敬畏上帝的人不去關心公眾之事,就會任憑那些邪惡之人橫行霸道,獨斷專行。更為寶貴的是,清教徒神學家深入農村宣教牧會,很多著名的清教徒傳道人幾乎終生在偏遠的鄉村傳道牧會。因此,曆史學家指出,”若是沒有清教主義,英國農民始終還在異教的黑暗之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