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科學是玩出來的,也是學出來、幹出來的!

(2015-11-16 14:18:28) 下一個

科學是玩出來的!不是學出來的!

學術界對於何謂科學精神向來眾說紛紜。較被認可的傳統說法似乎是,科學精神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精神體現為對真理的追求。當然,實事求是和追求真理都是好詞,然而,又有哪一門學問不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更不用說,追求真理是人類至高的境界,哪裏僅是科學才有的標簽?對此思索良久,我的觀點是,科學精神是一種遊戲精神。讓我欣慰的是,《科學的旅程》這部巨著恰恰印證了我的這一觀點。作為該書的譯者之一,當初之所以欣然接下這部篇幅不菲的譯作任務,緣由就在於粗翻之下,書裏許多精彩的情節吸引了我,忍不住有一種一睹為快的衝動,當最後再做全篇通讀時,這些不凡的人物和生動的事跡依然令我心動,以至不覺枯燥。細細想來,令我心動的正是這些科學大師身上體現出的那種純真的遊戲精神。

兩名植物畫家在作畫。文藝複興時期的博物學家不再僅僅複製前人的成果,而是從自然中描繪他們所研究的物種

 

伽利略的大名我們都知道,不過他還有一位朋友桑克托留斯,也曾在帕多瓦大學學醫並從事醫學研究。也許是受伽利略定量實驗方法的影響,他試圖通過實驗來認識人體四種體液的精確平衡,當然體液理論是古代醫學的遺產。為此,他決定測量進入以及離開自己身體的每一件東西。於是,在3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他都坐在自己特殊設計的“稱量椅”上,他注意到排出的東西要比攝入的東西少些,就提出了一個理論,叫做“感覺不到的排汗”,認為這就解釋了他所觀察到的現象。當然,他的理論在今天看來肯定有誤,但重要的是,他首創了一種對人體新陳代謝過程進行精確稱量的思想,這才是他的實驗工作的價值所在。不過桑克托留斯的故事帶給今天讀者的意義或許更在於,3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就這樣一動不動地坐在稱量椅上,何等枯燥的事情,需要何等的耐心!要不是對人體充滿好奇之心,並且竭力想弄明白其中的緣由,他能坐得住?


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提出,標誌著遺傳學的發展進入了分子遺傳學時代。現在,基因已經以一種真正的分子物質呈現在人們麵前,科學家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基因的結構和功能,並已經開始向控製遺傳機製、防治遺傳疾病、合成生命等更大的造福於人類的方向前進

 

17世紀荷蘭的顯微鏡專家列文虎克的名字讀者也許並不陌生。一生中,他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了不少微觀世界的生命體,如黴菌、蜜蜂的口部和普通虱子等。不過他的職業卻是一名布料商。他製作顯微鏡,最初也許隻是緣於生意的需要,在當時,盡職的布料商常用放大鏡來檢查亞麻布的質量。但不知何時,他卻把透鏡下的對象從布料轉向其他東西。後來消息傳到皇家學會那裏,學會主席對此大感興趣,要求列文虎克提供更多的細節和草圖。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同樣是科學史上值得傳頌的故事。列文虎克與皇家學會的通信聯係長達50年(他於91歲的高齡逝去),全部信件竟達372封之多。列文虎克的信寫得就如同拉家常那般平常,因為對他來說,學術研究隻不過是他的業餘愛好而已,但皇家學會沒有因此而要求列文虎克在來信中注意學術規範,而是由學會秘書將其加工成慣常格式,供學會成員閱讀。這一事實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如今高校對學生畢業論文的要求,首先、幾乎也是惟一注重的標準就是論文規範。當然,我決無意強調可以漠視論文規範,我要強調的僅是,當教師對論文的要求隻剩下這一項標準時,對教師來說當然省力,因為對照規範幾乎不需要學術涵養就能做到,但當學生學會的僅是論文的標準格式(幾乎一堂課就能學會)之後,由此造成的後果卻令人不堪設想。也許有必要強調的是,這種情況的造成,在某種意義上與我們的評估製度有關。因為上級部門的抽查內容就是論文(或試題)的標準規範。


胡克製作的顯微鏡。科學儀器的進步,使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微小的生命體

 

曾經讀過20世紀的科學怪才費曼的一段軼事。費曼對所有事情都充滿好奇,以至他想到有生之年還有一件事情值得研究,那就是記錄臨死之前的感受。費曼最終是否如願,不得而知。但在本書中,卻有一位生理學家果真想得與費曼一樣,那就是18世紀的哈勒。哈勒一生所做出的傑出發現在此不再贅述,隻說他臨終之際,此時他的身邊圍繞著醫生和朋友,他把手指放在手腕上,感到微弱的脈搏漸趨衰弱,於是,他平靜地報告說:“脈搏不再跳了。”

 

18世紀還有一位生理學家斯帕蘭紮尼,想要研究胃液對於食物的消化功能。他的前人就曾做過類似的實驗,不過實驗對象是鳥類。但斯帕蘭紮尼卻不滿足於這些結果,他走得更遠,竟拿自己做實驗。盡管擔心自己也許會噎死(事實上有一隻實驗鷹就是這樣死的),但他還是吞下一個亞麻包,裏麵裝有嚼碎的麵包渣,當小包在23小時後從身體裏取出時,麵包不見了,而小包依然完好無損。他後來又吞下木質小球和裝有食物的開口金屬管,但這些東西使他嘔吐,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科學好奇心走得過遠了。


埃舍爾的木版畫《相對論》。任何事物都是相對存在的。我們直立的時候,總以為頭上的天為上,腳下的地為下。但是地球是圓的,分別處於東西半球的人的“上”“下”正好相反。這些哲學觀念也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研究的基礎。埃舍爾在畫中把這種相反集中到了一起

 

類似這樣的精彩故事在本書多得不可計數。讀者想必注意到,相比於牛頓、達爾文等名字,本文引用的科學家大多屬於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但這恰是本書的特色之一,這就是說,以大量篇幅介紹眾多璀璨明星,而不隻是最耀眼的那幾顆。同時,本書還以相當篇幅介紹當時誤入歧途的某些研究者,他們不乏才華,不乏對自然奧秘的好奇之心,卻因種種原因,更多受名利的引誘,最後居然成為行騙高手。也正是在本書的翻譯中,我才知道,artist對應於漢語有三個含義,藝術家、大師,行騙高手。

 

僅從上述有限的例子中,我們即可體會,科學研究的最大動力來自於一種破譯自然奧秘的好奇之心,一種想要探悉謎底的不竭衝動,這不正是遊戲精神的體現或升華?也許有人會說,從事遊戲怎能與崇高的追求真理相提並論?但在我看來,崇高就在遊戲之中。首先,遊戲超脫於功利,所有世俗意義上的職稱、獎金、名聲都與真正的遊戲無關;其次,遊戲注重規則,任何對遊戲規則的破壞都會使遊戲自動結束;最後,遊戲所要追求的目的無非就是勝局,在科學中即體現為破譯自然之奧秘,並以此贏得同行的認可和尊敬。以此反思,當下我們的學術界,缺的遠不是錢或其他物質性的東西,缺的正是一種遊戲精神。

 

《科學的旅程》珍藏版,雷·斯潘根貝格,黛安娜·莫澤著,郭奕玲、陳蓉霞、沈慧君譯,陳蓉霞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

【本期編輯:陳靜、吳衛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99505-935522.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周雁翎博客,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我國台灣著名生態作家、探險家及攝影家徐仁修先生北京演講完滿完

7陳楷翰馬德義代恒偉姚伯元陳昌春高建國科苑往事

該博文允許注冊用戶評論 請點擊登錄 評論 (8 個評論)

[8]劉學武 2015-11-16 13:17
 
玩才能有興趣與創新,學隻有保守與應用
[7]陳昌春 2015-11-16 12:50
 
“潑賴”精神與魯迅先生——讀《科學是玩出來的!不是學出來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0729&do=blog&id=935666
[6]陳輝 2015-11-16 11:38
 
科學界定: 興趣驅動——做科學; 利益驅動——被科學
給科學家的名和利太多,以至於那些不懂/不配做科學並寄希望從名和利中分得一杯羹的追名逐利之徒都前去濫竽充數。
當家長教育子女: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你就隻能當科學家了。
當科學家隻能享受清貧生活、興趣成為做科學的第一驅動力之時,科學才能稱之為科學。
[5]陳昌春 2015-11-16 10:30
 
依我長期閱讀諸多科學家傳記的感受:科學是玩出來的,也是學出來、幹出來的!
[4]文克玲 2015-11-16 10:00
 
此說法過時了!
研究現代科學,沒有博士以上學曆根本進不了研究所和研究型大學。
沒有飯碗保證,怎麽研究科學?
又,“又有哪一門學問不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更不用說,追求真理是人類至高的境界,哪裏僅是科學才有的標簽?”一語不正確。寫詩作畫也是學問吧?科學研究隻是學問之一。
[3]姚伯元 2015-11-16 08:57
 
學習與科學研究確實都得有興趣,當然興趣可以培養。興趣與好奇心也容易轉移。
[2]陳南暉 2015-11-16 08:55
 
現代科學和以往的科學不一樣了,不先好好學習是玩不了科研的,即使學習好了,不思考也是不可能有所發現的。“玩”是一種輕鬆、開放的心態,帶著這種心態去研究才有成功的可能。讚同1樓所言,沒有失敗也不叫科研,既要玩得起,又要輸得起。
[1]代恒偉 2015-11-16 00:51
 
或許還有第四點:玩得起,輸得起。
 
已有 630 次閱讀2015-11-15 20:58|係統分類:觀點評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