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How Much Is Enough?

(2015-08-27 17:36:16) 下一個

華人圈不朽話題:在美國掙多少錢才能一輩子衣食無憂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打印本新聞 (被閱讀 3383 次)


網易教育頻道綜合訊 這輩子掙多少才夠?這個題目,很多人寫過。這個問題,也很多人答過。往小裏講,給一個數目就是答案,往大裏說,有人專門著書來論述它,好比一位名叫Edward Skidelsky 的經濟學家就寫過一本《How Much is Enough - Money and the Good Life》的書。

而在北美華人圈的網絡論壇上,這個問題更是每隔一陣就會被提出來,用網絡“行話”講,是那種“月經帖子”,象是有人定期挖坑,專待各色人等,紛紛跳進坑裏加入討論。

跳進坑來的第一個人說,掙多少是夠?淨資產三粒米是最起碼的要求。 “一粒米”就是一百萬美元,One Million Dollar,有半點音譯的成份,又有一些戲謔的味道,還仿佛能起到點撐腰壯膽的作用,讓人提到百萬美元,會不由自主地口氣大起來,不就是一粒米嗎?丁丁點兒大,微不足道!

第二個人不同意,說,三粒米哪行?要五粒才夠啊。

第三個人過來,壯漢模樣,胳膊抱在胸前,翻翻眼珠癟癟嘴,語帶不屑地說,五粒米?開玩笑,就是十粒,放手裏也不足一握啊。咱也不圖滿把盈握,十粒米!一千萬美刀,這是最基本的,這輩子,得掙到這個數才夠! 這時候跳進來第四個人。

第四個人,個頭小,說話也柔聲細氣。她笑笑,小聲言道,哪裏需要這許多洋鈿?都不用跟一粒米費勁,六十五萬美元淨資產就夠的啦。眾人嘲笑聲四起,這小女子卻不慌不忙,拿出一張紙,上麵寫有各種複雜公式,又逐條一一列有養老金(pension)、社保(social security income)、各類退休計劃金(401k, 403b,457)、債券、股票、房產、存款,等等,之下又列有各種不同的個人所得稅率和通貨膨脹率。

小女子套用不同的個人所得稅率和通脹率,放進那些公式裏,一算,再一平均,還真是,如果能保證現有的六十五萬美元淨資產在十年內每年有8%的漲幅,那果然這輩子就吃喝不愁了,好神奇!

這四位跳坑的,代表了四類人,我不知道自己應該歸於哪一類。十粒米有點誇張,零點六五粒嘛,算法似乎複雜,我這樣腦子的,搞不懂,不敢貿然相信,何況每年 8%的漲幅,雖然保守,但若遇到壞年景,401也難說不會再變成201,就象2008、2009年金融危機時,那些美國退休老人抱怨的那樣。

那麽三粒?五粒?是不是少了點?或是不是多了點?一時也算不清楚。 既然算不清楚,就先把“掙多少才夠”這個問題撇一邊,講講為什麽要掙錢。

有人已經總結過,掙錢的目的分三種,一是為當下衣食無憂;二是為一生衣食無憂;三是為享受金錢帶來的的權力感與成功感。第三種掙錢目的太大,不具備普遍意義,並且財富的多寡不是衡量成功的主要標準,更不是唯一標準。有多少錢才算成功?

畫家凡高生前窮愁潦倒,你能說他不成功?古有和珅,今有“康師傅”,財富之巨,常人難以想象,最後身陷囹圄、性命堪憂,你能說他們成功? 我倒是覺得還有第四種掙錢的目的,就是為了回饋社會。已經功成名就甚至富可敵國了,卻仍然努力地掙著,掙來的錢不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用於慈善。比爾蓋茨曾經是這樣的例子,沃倫巴菲特則仍然是這樣的例子。還有一些說是為了自己員工的福祉而努力掙錢的創業者和企業家們,其目的與行為也等同於慈善。

慈善的目的太高遠,一般人做不到,仍然不具備普遍意義。 至於第一種目的,隻為了當下衣食無憂,未免短視,少些規劃,剩下的就是第二種了。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營營汲汲辛苦掙錢,目的就為了衣食無憂,為當下衣食無憂,也為一生衣食無憂。

其實能否做到“一生衣食無憂”,實在不是單單以掙得夠不夠來決定,縱使廣廈千間良田萬頃、金滿箱銀滿筐,遇到天災、戰亂、人禍,躲避不及,一眨眼,性命都可能不保,更何況財產,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比如小說《溫故1942》裏的老東家,又比如二戰前歐洲富有的猶太人。外力非我能所及,所以不敢說一生衣食無憂,隻說如果天如人願歲月靜好,掙來的物質基礎,能讓我輩在衣食上無憂無慮地終老一生。

要怎樣才算衣食無憂?平常人家和富貴人家的標準當然不一樣,街邊攤的廉價服裝,大排檔的平民飯菜,在貧苦人家眼裏,可能已是莫大享受,但換作富貴人家過這樣的日子,難保不會發愁。至於我,不敢講天天月月年年麵對粗茶淡飯破衣爛衫,也能滿心都是春風細雨藍天白雲地安然接受,但刻意強求錦衣玉食,絕非我之所願。隻要可口可心,材質出自天然,製作認真精良,簡單的清水煮白菜和樸素的藍布碎花衣裳,就是好的。偶爾需要一擲千金,換個山珍海味和鮮衣寶馬,也未嚐不可。

我對所謂名牌的衣與物無感,總覺得那些東西穿用在我的身上,是雙向的糟蹋,既是我糟蹋了那些衣物,也是那些衣物糟蹋了我,使我手足無措,反而局促。我也不好金銀不好玉,好東西能看一看摸一摸,那是與它有緣,收羅來家,必有七零八落不知所終的那一天,不如不收,好比和人一樣的相忘於江湖。至於豪宅華屋,我隻有在朋友要來訪或是年底要請客的時候,才會虛榮心泛濫地想一想,恨不能揮一根魔杖,對著我家房子晃兩晃,就把它變得華麗起來,和我一起穿扮齊整地禮貌迎客。可是朋友客人走了以後,我那虛榮心就又退得一幹二淨,反而希望自己就住在小小一間屋子裏,簡單又溫馨,打掃收拾起來,快速,省力。

如何終老一生?當然不是吃飽了穿暖了搬把躺椅坐後院曬著太陽搖著蒲扇等死。圖靜可讀書寫字上網衝浪,又或信筆塗鴉畫些圖案把顏料拿來點染,自娛自樂。圖動則登高望遠,看看雲看看樹看看石頭看看花,順便拍些照片回來,獨自慢慢回味。三五好友,不定時聚一聚,一起“洗手做羹湯”,品菜飲酒丶喝茶聊天。這樣的神仙日子,隻奢侈在時間上,金錢上倒不需多費。

其他的,每年能出出遠門,各處轉轉,看風景看世界。幻想著空巢以後,每年能到一些獨具特色的地方住上三五個月,細細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剩下的時間,就到落後點的地方義務當個小學或中學老師,前提是人家學校願意要我。再有,新的電影出來,可以不用追風去看,但是有好的音樂會或音樂劇巡演,遇到了,不能錯過。 這就是我向往的、“錢掙夠了”以後的簡單而快樂的生活。

其實,若這輩子隻單單求個衣食無憂,就算沒有特別的一技之長,隻要手腳還靈便,隻要勤快、肯勞作,也不是做不到。不過,勞動確實光榮,但一輩子為衣食至死勞作,想起來殘酷又可悲。衣食隻是生存的第一需要。來人世走一遭,卻隻能為了生存而生存,那一定是上輩子欠下了什麽,這輩子來受苦還債。

除了吃飽穿暖,一生之中,總要拿出些餘暇時間,去發展心智和誌趣,追求一些內在的興趣愛好,才不算白來人世一趟。盛年前後共二三十年,忙著掙錢,追求財富的積累,餘暇時間有限。錢掙得差不多了,要停得下來,把工作時間變成餘暇時間,在餘暇時間裏,滿足自己的愛好,而這必得是親曆親為的愛好,隻能用時間去換,用錢買不到,比如你不能花錢請人替你讀書,使你坐享閱讀的快樂,你也不能花錢請人替你去旅遊,而使你感受到那種在奇妙壯闊的大自然美景之前才會有的敬畏丶喜悅和幸福。

所以,說到底,“掙多少才夠?”這個問題,是在問要掙夠多少淨資產,才能慢慢地停下來,把餘暇時間擴大,在衣食無憂中,享受誌趣愛好帶來的快樂,終老一生。我已經知道了我物質欲望的極限,也知道了自己想擁有怎樣的餘暇時間,細算出一個數目也不難。但我不必把它算得太清,也不能常去想它,常常想的結果,必是老氣橫秋,暮氣太重。 倒是在餘暇時間裏,我會把前麵提到的Skidelsky教授的那本書找來讀一讀,另外,聽說Arun Abey 與 Andrew Ford 合著的 《How Much Is Enough? Making Financial Decisions That Create Wealth and Well-being 》也不錯。唯一有點諷刺的是,在忙於生計埋頭掙錢之中,還很難找出足夠的時間來安安靜靜地讀一讀這些書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