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質樸自然,通俗易懂,平淡富激情
(2015-07-07 09:52:15)
下一個
"語言是質樸自然,通俗易懂的,但在平淡之中又極富激情"
-- How many of you can feel your English can be written in such way to see what's feeling behind your English? If you don't, You're writing "bookish" English, not vivid English.
Real English should be alive with music - a song of your own, a story of your own; not "standard English" - not standard Grammar - doesn't exist such thing as standard English - it gotta be your own English, not any other's English.
*********************
不見了,他挺忙的, (2015-07-06 07:45:48)[編輯][刪除]轉載▼標簽: 情感健康教育軍事曆史 分類: People
作家性格
http://baike.baidu.com/view/74074.htm
作家性格
http://baike.baidu.com/view/74074.htm
蕭軍故居蕭軍故居蕭軍在延安知識分子中,是少數幾個經曆過整風運動而沒有被完全改造了的知識分子之一。他特立獨行,我行我素,公開宣稱:魯迅是我的父輩,毛澤東隻能算是我的大哥。[4]
1938年3月21日,蕭軍隻身一人,身背褡褳,手拄木棍,渡過黃河,從山西吉縣步行20多天,來到延安。此行延安乃是路過,他原來計劃到五台山抗日前線打遊擊,但戰事相阻,路途不通,才住進了陝甘寧邊區政府招待所。
毛澤東從丁玲那裏知道消息後,很想會會這位名聞遐邇的魯迅弟子,特派辦公室秘書和培元前往問候。和培元提出安排時間讓他見見毛主席。蕭軍竟然客氣地回絕道:“不見了,他挺忙的,我也隻住上一兩個星期就走!”
從蕭軍與周揚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看出蕭軍的性格。1941年6月17至19日,《解放日報》連載周揚文章《文學與生活漫談》,引起艾青、舒群、羅峰、白朗、蕭軍的不滿,五人經過討論提出意見,由蕭軍執筆,寫成《〈文學與生活漫談〉讀後漫談集錄並商榷於周揚同誌》一文。文章寄給《解放日報》被退了回來,蕭軍以為太不公平,太不民主了,遂將載有周揚文章的報紙和自己的文章送給毛澤東。毛澤東提示他,《解放日報》不給登,你不是自己辦了一份《文藝月報》嗎!你可以登在《文藝月報》上呀!遂刊於《文藝月報》第8期(1941.8)。文章思想姑且不論,用語的確頗有尖刻之處,如:“我們敢於這樣說:凡是到延安來的——連一個小鬼也在內——他們決不是想到這裏來吃肉或者是補充維他命C的;這也正如周揚同誌參加革命,不僅僅是為了做院長,吃小廚房以至於出門有馬騎……一般。”
5寫作特點編輯
《八月的鄉村》
蕭軍在編織小說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加入了許多實實在在環境描寫的元素,使讀者在閱讀小說的時候能夠品味到小說濃濃的東北鄉土氣息。小說中蘊涵了許多東北特有的環境意象。不管是莽莽的森林,崎嶇的山徑,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觀,還是頑強的抗戰決心,堅定的必勝信念,質樸的鄉土情思等情感體會,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形象具體,有血有肉了。我們不僅可以從作者對莽莽的森林,崎嶇的山徑,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觀的描寫中去體味濃濃的鄉土氣息,還可以透過作者對小說中人物頑強的抗戰決心,堅定的必勝信念,質樸的鄉土情思等情感體會的抒寫,去品味東北人民的那種悲憤強悍、粗獷奔放的情感氣息。
蕭軍作品是體現了“力”的藝術的創作。小說的語言是質樸自然,通俗易懂的,但在平淡之中又極富激情;小說的字裏行間都流淌著那種高亢的抗戰激情,給正在崛起的民族抗爭的文學,帶來了悲憤強悍的氣息和粗獷奔放的力作,為我國抗戰文學的先聲。
6人物影響編輯
在現代文學史上,沒有一個人像蕭軍這樣特殊,牽涉那麽多重要的史實和人物,他像一個張開的蛛網,串聯起一係列中國現代文學史重要的片斷。蕭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東北作家群的領軍人物,是撰寫世界武裝反法西斯小說的第一人,是中國現代文壇上既尊稱魯迅為恩師,又被毛澤東主席視為知己的人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4aefc40102vp8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