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十六. 牛津行之牛津傳統

(2025-01-17 17:45:12) 下一個

距今1100多年曆史的牛津城(Oxford)是英國皇族和學者的搖籃。牛津坐落在查韋爾河(River Cherwell)和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交匯處,當時河水不深,用牛拉車可涉水渡河。“津”意為渡口,牛津由此得名。牛津建城於9世紀,諾曼時期地位逐漸升高,12世紀,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成立。它是一所享有世界頂尖聲譽和巨大影響力的知名學府,是世界現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牛津城也因牛津大學而盛名遠揚。整個牛津是一個大學城,城市與大學融為一體,人們因而也通常省去“大學”二字,直接用牛津稱呼牛津大學。牛津大學由38個獨立學院組成,學院建築和庭院遍布整個城市。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既有基督教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和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的宏偉大氣,也有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的溫暖恬靜。參觀牛津,不僅能看到風格各異的學院建築、教堂和廣場,還能領略布滿舊書店和圖書館的文藝氣息,更重要的是體驗牛津的文化和傳統。

我們從周邊小鎮急急忙忙趕回來,為的是參加今晚的活動。今晚的活動其實很簡單:和學生們一同共進晚餐。這是牛津的傳統,教授和學生共進晚餐,稱為正式晚餐(Formal Dinner)。Formal Dinner是牛津的最高頻的社交活動,每個學院都有,其頻率、菜色和價格根據學院情況,各有不同。一般來說,每周至少有一次。參加formal diner需要預定,隻有本院學生可以預定,然後請其他學院的同學朋友一起進餐。這也是大家社交的動力之一,許多牛津的學生進校後就立誌要吃遍全校38個學院的formal dinner,認識更多的朋友。教授也一樣,可邀請其他學院教授或來訪的嘉賓參加。參加晚宴需著正裝出席,而且本學院的教授更需要身著博士袍(Gown)。我們的訪問正巧碰上邀請方的晚宴,於是我們也應邀出席。為了這個晚餐,我們不遠萬裏,將西裝和dress都背了過來。過慣了美國自由自在、不拘小節生活的我們,通過Formal Dinner見識了老牌帝國一絲不苟的禮節、彬彬有禮的傳統和滿滿的儀式感。晚宴在學院的大廳(Hall)舉行。相信看過《哈利波特》電影的人都會對魔法學院霍格華茲校園的餐廳印象深刻,它就是以牛津基督學院(Christ Church)的Great Hall為原型,從中得到的靈感。其他學院的hall也是大同小異,我最初就將我們吃飯的埃克塞特學院(Exeter College)的大廳錯當是基督學院大廳。

從小鎮回來後,匆匆換好衣服,便來到埃克塞特學院。首先來到小宴會廳,教授們在這裏喝酒聊天,這也是科學家們相互交流的好時候。7點半,晚宴開始,我們走進大廳,隻見廳內巨大的三排桌椅貫通,學生們已經坐好了。高台上的長桌子稱為High Table,是院長、教授、以及客人的座位。座位上擺著各人的名字,大家依次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晚宴由學院中工作時間最長的教授主持(不論官職,不論年齡)。他用小錘子一敲,全場立刻肅靜起立,然後用拉丁文做一番簡短的禱告,在阿門聲中晚宴正式開始。晚宴最後也是在敲擊聲中結束。晚宴的菜肴質量很不錯,包括前菜、主菜和甜點。每吃完一道,收走盤子後再上下一道。大家邊吃邊聊,不過也要遵循一定的禮儀。根據學院的經濟情況,Formal Dinner的價位並不貴,教授到了一定級別,是不用交錢的,學生們也隻需要交少量錢,如果他們邀請了客人,需為客人交納餐資。

晚餐開始之前,教授們在小宴會廳喝酒聊天

時間到了,教授們從室內小門進入大廳。學生們已先行在大門外排好隊進入,坐在自己的席位上。High Table是專為教授們準備的

主持教授的小錘子一敲,全場立刻肅靜起立,一番簡短的禱告後,晚宴正式開始  

大廳牆壁上掛滿了名人以及曆代校友和教職員畫像,也有四五百年曆史的世界級名畫,均為校友捐贈

大廳的彩窗也很漂亮                                                     

英國人重視禮儀,一道菜吃完撤走後再上下一道,所有人的菜都上齊後才能開始吃  

晚宴結束,但主持教授的錘子不敲,沒有人能夠結束離開。學生們必須等教授們離開後才能決定下一步的行動:繼續坐在這裏閑聊,或去別的地方

晚宴的菜肴質量很不錯,包括前菜、主菜和甜點

第二天一早,先生去學校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我準備自己出門到處逛逛。下樓看見一批批著裝整齊的學生走進對麵的院子裏,不覺一陣好奇。詢問旅館的前台,才知道對麵是牛津的考試大樓,稱作Examination School,他們是來參加考試的。牛津規定期末考試期間,學生有一定的著裝要求,特別是胸前要佩戴康乃馨花:參加第一場考試佩戴白色康乃馨,中間的考試戴粉紅色的,最後一場則是佩戴紅色的。康乃馨不能自己買,而是需要別人送,並送上一聲“Good Lock!” 的祝福。我的大半生都在大學中度過,也走訪過不少國家的學校,像這樣如此重視考試,並有著裝如此嚴格要求的隻有在牛津看到,不愧是英國最古老的學院,連考試都有一種強烈的儀式感。

佩戴粉紅色康乃馨的學生,他們應該已經至少考過一場了     

這一波學生佩戴著白色康乃馨,他們是來參加第一場考試的

牛津的考試大樓正麵,1876-1881年建成         

大樓門上的雕塑非常貼切考試主題                              

從旅館出來,拐上High Street,大街兩旁的建築古香古色,牛津號稱“建築藝術的夢幻城市”,據說這裏有1500座11世紀以來英國建築史各時期的建築。牛津的各學院坐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每個學院都是中世紀修道院的模樣。沿著High Street坐落著好幾所學院,首先看到的是皇後學院(Queen’s College),建於1314年,名字來源於愛德華三世的王後菲莉帕(Philippa of Hainault)。

沿著High Street,坐落著好幾所學院,大街兩旁的建築古香古色                         

皇後學院建於1314年,學校以其新古典主義建築聞名    

與皇後學院相對是被稱為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的奧利爾學院(Oriel College),它是由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建立於1326年,是牛津最古老的皇家機構。

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建於1249年,是牛津最古老學院之一。美國前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是這個學院60年代的學生。著名的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作家克裏夫·斯特普爾斯·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以及英國著名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均是該學院校友

聖瑪麗大學教堂(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是牛津大學的主教堂,已有上千年的曆史。這是一座後哥特式建築,最顯眼也是最經典的部分是它華麗的14世紀尖塔,站著塔上可俯瞰整個牛津風光。13世紀初聖瑪麗大學教堂是牛津各學院共用管理中心,所有的儀式、會議、授予文憑都在這裏舉行,可以說是牛津大學的起源地。如今,這裏經常舉辦音樂演出活動。

現今的建築主要落成於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              

哥特式尖塔是教堂最古老部分,始建於1270年,塔高62米。有127級台階,可登高欣賞牛津景色。

教堂中一座古典的風琴,由瑞士一家公司1986年建成,其為染色的橡木外表是向最早設計管風琴的斯密斯致敬,並保留了1827年火災後雕刻木管陰影特色

聖瑪麗教堂旁的拉德克利夫廣場(Radcliffe Squire)是牛津大學的心髒。廣場得名於英國醫生約翰·拉德克利夫(John Radcliffe),他是牛津大學校友,曾擔任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的私人醫生。去世時留下一大筆遺產捐給學校以及他曾經就讀的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學校許多建築都是用其遺產建造,因而也都冠有他的名字,如廣場中心的圓形的拉德克利夫圖書館(Radcliffe Camera),建於1737-1748,是博德利圖書館的一部分。其他建築還有拉德克利夫診所、拉德克利夫天文台、以及大學學院的拉德克利夫四方庭院廣場等都冠有他的名字。廣場向西是布雷齊諾斯學院(Brasenose College),牛津大學最古老的學院之一。向東是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南麵是建於中世紀的聖母瑪利亞大學教堂及其高大的尖頂。拉德克利夫廣場被認為是牛津最美麗的廣場,遊客來到牛津都會前來打卡。

廣場上駐紮著許多帳篷,學生們對以色列和阿拉伯的戰事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議

廣場最顯眼的建築有聖瑪麗教堂                                                           

和圓形的拉德克利夫圖書館                                     

拉德克利夫圖書館由詹姆斯吉布斯(James Gibbs)設計,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修建於1737-1749年,是牛津大學的地標性建築。

布雷齊諾斯學院(Brasenose College),也有稱之為青銅鼻學院,創建於1509年,坐落在拉德克利夫廣場附近。其法律專業名氣很大 

萬靈學院(All Soul College),是亨利六世於1438年為紀念百年戰爭中死者的英靈而建立。與其他學院不同,它沒有自己的學生,主要是一個研究機構。每年它會邀請牛津最優秀的學生參加萬靈學院組織的考試,從中錄取最出色的兩名學生,補充成為萬靈學院的新成員。能夠成為萬靈學院成員,在英國被認為是最高的榮譽。

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雙塔由尼古拉斯·霍斯穆爾(Nicholas Hawksmoor)設計    

站著聖瑪麗大學教堂尖塔上俯瞰萬靈學院                              

埃克塞特學院(Exeter College),建於1314年,牛津第四古老的學院。當年錢鍾書先生就讀於此,他留下了“委地落花羨飛絮,棲洲眠鷺夢征鴻”的詩句,讚頌在這裏度過的難忘經曆。

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牛津大學具有龐大的圖書館體係,根據官網有上百家圖書館。除各學院自己的圖書館外,還有博德利圖書館群(Bodleian Libraries Group)公共圖書館,拉德克利夫圖書館,韋斯頓館(Weston Library)都屬於這個圖書館群。博德利圖書館建於1602年,但其曆史可追溯到14世紀,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也是僅次於大英圖書館,英國第二大的圖書館。博德利圖書館是牛津最主要的圖書館,有超過120萬卷藏書。16世紀早期,亨利八世和羅馬教皇反目後,基督教會清除所有天主教痕跡,原圖書館的許多書籍遭到撤出和燒毀。1598年,托馬斯·博德利(Sir Thomas Bodley)重建了圖書館,故以他的名字命名。根據牛津的傳統,所有新讀者第一次進入圖書館都需要宣讀誓詞,稱為博德利誓詞。最早的誓詞使用傳統的拉丁文,如今廣泛使用的是英文版誓詞。館內藏書隻能閱讀,不可外借,即使國王也不例外。在這裏學習的人中,至少有5位國王、40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25位首相。

博德利圖書館前庭                                                           

博德利圖書館中庭                                                                

五階之塔(Tower of the Five Orders),東部建築從一樓至五樓分別呈現托斯卡納(Tuscan)、多立克(Doric)、愛奧尼(Ionic)、科林斯(Corinthian)和混合式(Composite)等五種古典建築柱式,形式繁複精美

塔樓壁龕中的雕像,中間坐著詹姆斯一世國王,將手中的兩本書分別交給左右兩人。據說詹姆士一世參觀牛津圖書館,看著豐富的館藏歎道:若我不是國王,我願做這裏的囚徒。

四合院廣場上屹立著彭布羅克伯爵三世,威廉·赫伯特(Willian Herbert,3rd Earl of Pembroke)的雕像,他是英國的政治家,牛津的老校長之一,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的創辦者,也是博德利圖書館手稿的捐贈者。

韋斯頓圖書館屬於博德利圖書館群的一部分,建於1946年,原名新博德利圖書館。2011年閉館翻修,由加菲爾德·韋斯頓基金會捐贈2500萬英鎊,竣工後改名為韋斯頓圖書館,是博德利圖書館真品藏書的主要藏區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