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意大利行記(3)——又見羅馬之羅馬遺址

(2024-04-23 00:04:58) 下一個

三.羅馬古跡

Rome – the city of visible history, where the past of a whole hemisphere see moving in funeral procession with strange ancestral images and trophies gathered from afar                                                                                               ­——George Eliot

羅馬的確是一座看得見曆史的城市,走在大街小巷感受最強烈的就是古今並存,遺跡隨處可見,曆史就在身旁。兩千多年前的遺址、文藝複興時期的建造融合在現代城市街道中竟沒有半點違和感,羅馬不愧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羅馬的城市中心,毗鄰威尼斯廣場雄偉的現代建築,有一大片古羅馬遺址:羅馬廣場(Rome Forum),它是古羅馬的政治經濟中心。這裏原是一片沼澤地,公元前七世紀開始形成公共生活中心,曾經無比繁華輝煌;羅馬廣場旁的帕拉提尼山(Mons Palatinus)曆史更為久遠,羅慕路斯(Romulus)在這裏建立起羅馬城,是古羅馬的起源、最早的中心;帕拉提尼山腳坐落著那座舉世聞名、輝煌宏大的鬥獸場(Colosseum)。三處連成一片,組成一座巨大的古羅馬遺址露天博物館。

鬥獸場(Colosseum)

鬥獸場,古羅馬輝煌的呈現。它是羅馬最著名的曆史遺跡,是世界最大的競技場。它以其恢弘磅礴的氣勢,高超的建築技藝入選世界新七大奇跡,是羅馬的標誌和象征,也是來到羅馬不能不看,而且值得一看再看的建築。參觀完梵蒂岡,我來到了這裏。再次看到這座雄偉的建築依然感到震撼,正如英國曆史學家比德(Beda Venerabilis)所說:“競技場聳立,羅馬屹立不倒,競技場倒塌,則羅馬倒塌,整個世界都會倒塌”。以前曾經進去參觀過,至今記憶猶新。網上沒能買到票,我抱著能進就進,如果排隊太長,在外麵看看就好的心態,沒想到那天異常順利。恰巧是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鬥獸場免費。也許是因為上午在博爾蓋塞美術館排了四小時的隊,老天給我予以補償,這次不到十分鍾就拿到票進去了。鬥獸場建於公元79年,原名為弗拉維亞露天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是羅馬人競技、角鬥和表演的娛樂場所,也是舉行各種公共活動的地方,例如民眾集會、宗教慶典等等,是羅馬社會交流和凝聚力的重要場所。露天劇場Amphitheater 在很早以前的古希臘就有很多,羅馬的Colosseum無疑是在Amphitheater的基礎上突破性的創新,是羅馬人對古希臘文明的發揚光大。希臘的amphitheater都是依山而建,因為人們無法處理層層疊疊的台階問題,隻能通過山坡的支持而實現。Colosseum高高聳立在平地上,這要歸功於混凝土的強大。混凝土的強大還體現在萬神殿上,它們是現今世界維二存在的最偉大的古羅馬建築,屹立兩千年不倒。羅馬人改進了amphitheater的建造,不再需要依靠山體。他們用水泥做成牆,並修建很長的樓梯依附於牆上,這樣的amphitheater獨立站起來了,但最大的缺點是出入實在是不方便。鬥獸場的進一步創新體現在它的樓梯上,在很小的空間裏(我們所看到的牆體裏)密集排列著上下樓梯,方便人們快速進入和離開,而且樓梯隱藏著牆內,美觀大方。另一個創新是arch的運用。Arch將來自頂部的重量由兩邊牆體分開,連續的arch加固了整體結構,而且節省材料。鬥獸場同時還是對古希臘建築的致敬:建築三層分別采用不同的立柱:第一層采用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第二層是愛奧爾立柱(Ionic Order)和第三層的柯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是古希臘元素的大集合。鬥獸場可容納5-7萬人,羅馬公民都可以進來觀看。不同階層有著自己的區域,第一層為皇帝、元老院、祭司和貴族的席位,中間是騎士、作家、學者、富人區,上層則是給平民和婦女使用。底層像迷宮一樣的結構,是關押即將進行決鬥的野獸的地方。

羅馬公民均可以入內觀看競技表演,但他們的坐席有嚴格的等級區別

底層像迷宮一樣的結構,是關押即將進行決鬥的野獸的地方

古今並存,並不違和                                                     

維納斯和羅馬神廟(Templum Veneris et Romae),是最大的羅馬神廟,崇拜幸運女神維納斯和永恒的羅馬(Roma Aeterna)。神廟始建於公元121年,哈德良(Pubi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皇帝自任建築師建造。哈德良是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位哲學家皇帝。神廟於307年毀於大火,馬克森提皇帝(Maxentius)予以重建

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stantino),羅馬帝國時期,幾乎每一場重大戰役勝利後都會建造一座凱旋門,羅馬曾有21座凱旋門,如今僅存3座。君士坦丁凱旋門是三座現存凱旋門中最年輕的一座,坐落在鬥獸場的西邊,建於公元315年,用以紀念君士坦丁一世在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大獲全勝,他打敗馬克森提烏斯皇帝,統一了羅馬帝國。這座保存完好的三拱門的凱旋門,造型俊美,雄偉挺拔,雕刻精細。另外兩座分別是提圖斯凱旋門(Arco di Tito)和塞維魯凱旋門(Arch di Settimio Severo)

提圖斯凱旋門(Arco di Tito),是三座中最老的一座,建於公元1世紀,多米蒂安皇帝(Domitian)為紀念哥哥提圖斯和父親維斯帕西安戰勝猶太叛亂而修建。凱旋門後來成為16世紀歐洲效仿的對象,據說法國巴黎凱旋門的靈感來源就是這座提圖斯凱旋門。  

塞維魯凱旋門(Arch di Settimio Severo),位於羅馬廣場的西北端,建於公元203年,以紀念塞普蒂米烏爾·塞維魯皇帝(Emperor Settimio Severo)和他的兩個兒子於公元194-195和197-199兩次戰勝帕提亞。

帕拉提尼山(Mons Palatinus)

穿過凱旋門,我們走在君士坦丁曾經走過的聖道(Via Sacra)上,跟著他的足跡來到帕拉提尼山(Mons Palatinus)。古羅馬建在七座山丘上,帕拉提尼山居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傳說它由羅慕路斯(Romulus)建造,是羅馬城的起源,古羅馬的第一個核心。這裏曾是古羅馬最富有最尊貴的住宅區,也是帝國早期皇宮所在地。英文的palace,意大利語的Palazzo,法語的Palais都是出源於此山之名Palatinium。帝國早期許多羅馬皇帝選擇在這裏建造宮殿,如尤裏烏斯愷撒(Julius Caesar)、奧古斯都(Augustus)、提貝裏烏斯(Tiberius)和多米提安(Domitian)等,帕拉提尼山上分布著這些宮殿的遺址。

提貝裏烏斯宮殿(Domus Tiberiana)建造於公元1世紀,與其他重要建築如羅馬元老院、愷撒神廟相鄰。他是一個巨大的建築群,包括宮殿、花園、走廊和其他附屬建築。頂部是一個很好的觀景陽台,可俯瞰整個羅馬廣場,

最為顯著的宮殿遺址是塞維安宮(Domus Severiana),是赫利奧裏亞王朝的賽普蒂米烏斯·塞維魯斯(Septimius Severus)和他的家人建造的。其占地麵積廣闊,包括宮殿、庭院和花園,融合了古羅馬風格和東方元素,展示了當時羅馬帝國的繁榮和財富。

奧古斯都宮(Domus Augustana)龐大複雜的建築結構於公元一世紀初完成,是奧古斯都以及以後的皇帝們的私人住宅。用作接待或者公務活動的部分為弗拉維亞宮殿(Domus Flavia)。弗拉維亞宮外圍有庭院和長方形門廊,中心地帶有一處八邊形噴泉。皇宮還包括一個運動場(Stadio)。

總有一些人有不文明的舉動,兩千多年前的磚牆再結實也經不起這樣的攀爬踩踏

奧古斯納宮後麵是法內斯公園,公園北麵的陽台是個很好的觀景台,可俯瞰整個羅馬廣場。古羅馬遺址令人歎為觀止,它代表了羅馬帝國的輝煌壯麗,展示了古羅馬的建築技藝和文化精髓。陽台旁有台階,可往下走進羅馬廣場。

陽台一側為古羅馬廣場                                      

另一側可見鬥獸場                                              

羅馬遺址廣場(Rome Forum)

羅馬廣場是古羅馬的城市中心,是政治、宗教、商業、娛樂的聚集地。它是一係列廣場、神廟、市場和政府建築的合體,反映了古羅馬的繁榮和權利。

君士坦丁大會堂(Basilica di Massenzio)是羅馬廣場上最大的建築,三大拱門並肩傲立,它也是羅馬城最後一座巴西利卡大會堂。大會堂由馬克森提烏斯始建於公元308年,君士坦丁打敗馬克森提烏斯統一羅馬後,繼續建造此殿。於312年完成,用於公民的法律事務。大殿西側原有君士坦丁巨大雕像,後被挪到卡比利歐博物館                   

帕拉提尼山腳原是一片熱鬧的商店和高級住宅區。公元64年的大火將它們燒毀,隻留下殘破的磚牆。在這裏我們看到公元前1世紀豪華房屋的遺跡,有馬賽克地板,庭院內有大理石水池。這片區域中還發現公元三世紀的古羅馬公共浴場(Terme di Elagabalo),包括20多個房間,兩座噴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舊的遺址之上,新的遺址又產生了,層層疊疊,曆史就是建立在一個又一個的廢墟之上。

羅慕路斯神廟(Tempio di Romolo,右邊圓形建築)羅慕路斯是神話傳說中羅馬城的締造者。該神廟為馬克森提烏斯皇帝在公元307年為紀念童年逝世的兒子所建。教皇菲利斯五世曾將它改為聖柯斯馬斯和聖達米安教堂(Chiesa di Sts Cosmas e Damian)的前庭。

神廟的銅門是最初原件,經曆了兩千多年,它的鎖仍有可使用                          

安東尼和福斯蒂娜神廟(Tempio di Antonino e Faustian),修建於公元141年,是皇帝安東尼為紀念他的皇後福斯蒂娜所建,後被改為教堂。安東尼(Antoninus Pius)是哈德良的養子,他和他的繼任者均為哈德良指定。

神廟西側是艾米利亞巴西利卡(Basilica di Aemilia,下圖右邊空地),原建築為兩層,各有16個拱門。此建築在文藝複興時期仍可見到,後來它的材料用於建造吉勞德-托洛尼亞宮(PalazzoTorlonia-Giraud)而不複存在,隻剩下一些殘破的地基石樁散落在地麵。朱利亞巴西利卡(Basilica di Julia,下圖左邊)原是一座裝飾華麗的兩層建築,公元前46年愷撒為其揭幕,其養子奧古斯都完成,並以養父之名為其命名。這是一座巨大的公共建築,用於會議和其他公務,設有民法法庭和店鋪。巴西利卡Basilica,源於希臘語“宮”,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平麵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廊柱,主要入口在長邊。後來教堂建築沿用巴西利卡形式,但是入口改在短邊,Basilica逐漸成為大教堂的稱呼。

元老院議事堂(Curia Lulia)是一座簡單樸素的磚結構建築(下圖右邊),也是羅馬廣場保存最好的古跡之一。它是帝國時期元老院的主題建築,由愷撒大帝重建,取代了早期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元老院,Curia Hostilia 和Curia Coornelia。元老院的後方可見漂亮的聖徒盧卡和馬爾蒂娜教堂(Chiesa dei Santi Luca e Matina)穹頂,這是一座巴克洛式建築,由彼得·達·科爾托納設計完成。其石灰華材料的外立麵與周邊的古跡遺址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灶神廟(Aedes Vestae)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神廟內供奉的是雅典娜神像和不滅的聖火。公元64年的羅馬大火燒掉了大半個羅馬城,灶神廟也沒能幸免。公元191年神廟重建,394年聖火在戰爭後被熄滅。從此後神廟遭到洗劫,大理石柱被運走。現今看到的是墨索裏尼1930年代的部分複建。                                                     

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神廟(Tempio dei Dioscuri),公元前495年建。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孿生子,在羅馬神話中為朱庇特之子。他們幫助羅馬人打敗拉丁聯盟,因而被羅馬人奉為羅馬保護神,建此神廟祭拜。後來神廟多次被移作他用,公元四世紀遭到遺棄,十五世紀後神廟隻剩下3根圓柱。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的雕像被搬到卡比托利歐廣場。

薩圖爾諾農神廟(Tempio di Saturno)是羅馬廣場最古老的建築,建於公元前501-498年間,古羅馬人在這裏慶祝農神節。

國會山(Capital Hill),高丘上原建有羅馬主神朱庇特神殿。後在原址上蓋起了羅馬元老宮。建築下方原殿的三個拱門依然可見。美國國會名為國會山源於此處。                       

漫步行走羅馬廣場,雖然隻剩下大片的殘垣斷壁,但當年的輝煌可見一斑。閉上眼睛,腦海中將周圍的建築一一還原,這裏曾是世界上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置身於彼,真切感受到當年古羅馬的空前盛況,心中不可謂不震撼。時間在繼續,文明在傳承,永恒的太陽照射在永恒之城上。這座巨大的遺址博物館屹立於此兩千多年,見證著羅馬帝國的崛起、繁榮、輝煌和衰敗,向一代代人無言地訴說著同樣的故事。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子孫也會站在我今天同樣的地方,以同樣的角度,傾聽同樣的故事,欣賞同樣的景色,思考同樣的問題,曆史就是這樣傳承下去。。。

圖拉真廣場(Mercati TRaiano dei Fori Imperiali)

走出羅馬廣場,沿著帝國大道(Via dei Fori Imperiali) 來到圖拉真廣場。廣場南側是圖拉真貿易市場,它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商業購物中心。由帝國時期的建築師阿波羅·多羅斯(Apollodorus of Damascus)於公元100-112年設計建造。它由一係列大型磚砌建築組成,包括商業樓、商店和公共空間。紅磚建築大部分依然完好,當年這裏有150多戶商家,曾經人聲嘈雜、熱鬧繁忙。在這裏可以購買來自羅馬帝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商品。公元一世紀期間,每年有120艘羅馬商船,從紅海啟程前往印度。海外的貨物也源源不斷地湧向羅馬市場,當時的羅馬居民已經能夠接觸到異邦到商品。圖拉真市場原和羅馬廣場連成一片,都是當年的羅馬古城。墨索裏尼修建帝國大道將古城一批兩半,許多遺跡也被埋在了地下。

紅磚建築大部分依然完好,當年這裏有150多戶商家,這規模放在現代也不算小

廣場北麵高聳著圖拉真圓柱(La Colonna Traiana)圖拉真圓柱是羅馬三大凱旋柱之一,也是阿波羅·多羅斯的作品。圓柱於公元113年建造,以慶祝圖拉真皇帝在達契亞(今羅馬尼亞)取得的勝利。圖拉真圓柱是羅馬保存最完好的凱旋柱,柱高30米,柱體由20塊希臘產大理石組成,每塊重30多噸,柱身被總長200米多浮雕圍繞23圈。浮雕精美,講述戰爭和勝利的故事,其場麵宏大,包括2500多個人物。柱頂原是圖拉真多青銅像,1588年教皇西斯篤五世下令以聖彼得雕像代替,立於柱頂至今。圖拉真時代是羅馬的鼎盛期,其疆域北至英格蘭,南到撒哈拉。

圖拉真圓柱向東不遠,白色輝煌的大理石建築與古羅馬遺址的斷壁殘垣形成鮮明對比,這是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紀念碑,坐落在羅馬最大的廣場—威尼斯廣場之中。鑒於篇幅有限,關於它的介紹請看續集“廣場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紅米2015 回複 悄悄話 都說秦磚漢瓦,同時期的古羅馬也是用大量紅磚加混凝土,好像也有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