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是客家人建造的特殊形式的民居,凝聚了客家人的智慧結晶。它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屹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據說,當年美國的早期衛星探測到在中國閩西南山區的群山峻嶺之間,隱藏著一些巨大飛碟形狀物體,曾懷疑是否發現了中國製造秘密武器的隱秘地點。後來得知這些圓形物體隻不過是崇山峻嶺裏的圍屋民居,不由令人啼笑皆非。這種圍屋形式的民居由客家人用夯土建造,因而被稱客家土樓。客家人是中國古代由於戰亂導致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漢人的總稱。從秦朝開始,曆經東晉、唐末、南宋、以及明末清初等多次大遷徙,一批批漢人從中原來到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落戶定居。初到陌生地方生活的客家人自然會團結一心,聚族而居,於是形式獨特的土樓孕育而生。據說土樓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唐朝,但現存土樓多為清朝時期建造,主要分布著福建的永定和南靖。這裏曾屬於贛閩粵三不管的地帶,客家人經常遭到土匪、倭寇的襲擊,不同姓氏之間也會發生家族衝突,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客家人要建造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土樓。客家土樓多數以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共同修建,有多種形狀,主要為方形和圓形,也有五角形,八角形、日字形,回字形等等。其中尤以圓形最為奇特,最富於客家人的傳奇色彩,最能夠有效抵禦外敵,圓寨逐漸發展成為土樓的主導形式。土樓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按一定比例將沙質黏土和石灰拌合,反複夯打而成。除了抵禦外敵的需要外,土樓的形式也源於對傳統漢文化的歸屬。這種圍屋而建,同族聚居的形式,正是儒家文化和宗族精神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客家土樓隱藏在深山峻嶺之中不為人知,改革開放後的旅遊業的開發將它介紹給世界,引來許多遊人參觀遊玩。
福建的客家土樓如雷貫耳,一直有心去看看這些神奇的建築。2017年我們因參加一個國際會議來到廈門,會議後由朋友帶著我們前往漳州的南靖參觀福建土樓。清晨我們從廈門出發,市區內街道整齊幹淨,到處開滿了五彩繽紛的鮮花,真無愧為鮮花之城。出了市區窗外又是另一派景象,層層的梯田、綠油油的莊稼,好一片鬱鬱蔥蔥的田園風光。
鋪滿鮮花的城市街道
城外一片田園風光
路邊傳統閩式建築的廟宇
接近南靖,路旁出現仿照土樓的現代建築
穿過隧道進入土樓王國——南靖,雲水謠是我們今天參觀的地方
我們來到南靖縣境內山川秀美的雲水謠,這裏屬於“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的景區,由簡姓的三個村莊組成。據家譜記載簡氏家族是宋朝時期從河南遷徙過來,在這裏已經居住了1300多年。此地原名為長教,由於2005年拍攝電影《雲水謠》被世界認知,因而改名並建成5A景區供人參觀。據導遊介紹,這裏的土樓最初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清、延續於民國、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停止建造。整個福建省有大大小小的土樓5萬多座,而南靖縣集中了1萬5千多座,其中大型土樓1300多座,因此被稱為土樓王國。雲水謠景區有土樓56座,其中兩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我們今天參觀的正是這兩座文化遺產的土樓。
流水潺潺、風景優美的雲水謠由3個簡姓村落組成
汽車在璞山村停下,一座高大的方形建築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屬於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和貴樓。和貴樓由簡氏第十三代子孫簡次屏公花費一萬五千兩銀子,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和貴樓占地1547平方米,用220根直徑為20厘米的杉木柱,780根直徑為65厘米的梁材建造。樓高21米,共5層,每層有28個房間,總共140個房間,是南靖最大的方形土樓。和貴樓有三絕,首先它是建造在一片沼澤地上,用兩百多根鬆木打樁、鋪墊,然後在上麵建起土樓,就像一艘大船飄浮在海上,又被形容為“陸地上的若亞方舟”,曆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巍然屹立。當年聯合國文教組織在評估福建土樓時,曾賦予和貴樓“天下第一奇樓”的稱譽。走進土樓大門,首先是一圈一層的房屋:厝。厝是本地人對一層平房的統稱,客家人稱:一層為厝、二層為居、三層為樓。穿過厝,五層的樓房出現在眼前,這種形式被稱為厝包樓結構。樓內東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層樓,天井中心建有三間一堂式平房,又形成樓包厝的格局。這種“厝包樓,樓包厝”結構是和貴樓的第二絕,在福建土樓中絕無僅有。土樓內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至五層為起居室。房間的分配由下到上為一戶人家,即和貴樓每層有28個房間,便是28戶人家,每家占用一到五層。每個房間的大小相同,因此每家的居住條件基本平等,隻有大門方向的朝向通常稍好,是族長居住的房間。院落裏有水井和寬大的活動空間,整個家族成員在這裏幹活、聊天、吃飯,生活溫馨和美。我們的導遊本人就是土樓的媳婦,從四川嫁過來,在土樓中生活過多年,講起土樓的生活總是津津樂道。院中有兩口水井,它們是和貴樓的第三絕。導遊說到此這裏,賣了一個關子,讓我們自己先到兩口井旁看一看。兩口相距不到14米的水井其水質截然不同,一口清澈甘甜,另一口渾濁泛黃。院子裏有這樣的傳說:當年打井時,一名正在坐月子的婦女揭開了本不該打開的井蓋,使得井水變濁,當然這是無稽之談。另一種解釋是井水水質不同的原因是由井壁造成的。由於整座土樓建造在沼澤地上,地表淺層是汙穢的沼澤水,而深層是可飲用的地下水。兩口井都打到了地下水層,但是清水井壁是由水泥砌成,而濁水井是由小圓石堆砌而成。由於濁水井壁縫隙較大,沼澤水滲入井中導致其渾濁汙穢,這才造成兩口井完全不同的情形。
雄偉的和貴樓建造在沼澤地上,200多年不倒,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樓”
主樓外由一圈平房包圍,形成厝包樓;主樓內部天井中建有三間一堂的平房,又是樓包厝的格局。“厝包樓,樓包厝”結構形式是和貴樓的第二絕
樓和厝之間的空地
天井中心的平房是學堂,土樓裏的孩子們在這裏讀書。學堂的大門上有一塊“進士”牌,這是道光年間進士、工部屯田司主事簡逢泰的牌匾。簡逢泰是簡次屏公的孫子,從小聰明好學,12歲便考中秀才。不久後又得中舉人和進士,曾官拜刑部侍郎,兩廣分巡道。
堂前門上還有兩塊民國時期匾牌:“興學敬教”和“興學利僑”,分別由曾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和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主席陳樹仁頒發,簡氏19代孫簡羨強所製。簡羨強早年在緬甸做生意發跡,他出資為村裏建起了一座小學——崇文學校,並給國民政府捐獻很多資金用於發展教育。同時積極發動僑胞捐資、捐物,支持抗日活動,因此受到國民政府的表彰,為他頒發匾額和勳章。
和貴樓建立在沼澤地上,由200多根鬆木打樁鋪墊。如今在樓內小天井,人們踩在上麵還可感覺到輕輕的晃動
院內有兩口井,一清一濁,是和貴樓的另一個奇特之處
穿過和貴樓門前的院子,一條涓涓碧水在山間流淌,這是長教溪。河水潺潺流入九龍江,河邊風景秀美,當年的《雲水謠》就是在這裏拍攝。璞山村位於長教溪的上遊,跨過小河,我們來到第二個村莊,官洋村。村中沿著小河有一條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鵝卵石古道,據考證這是古時長汀府(今龍岩市)通往漳州府(今漳州市)的必經之路。公元1337年簡氏老祖宗簡德潤帶領族人修建了長教鎮,古道旁有一排兩層老式磚木結構房屋,那就是長教已有數百年曆史的老街市。這些老商鋪大多還保留著木板代牆的特點,但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古樸,充滿了現代商業氣息,就連“長教”這個名字也被改為雲水謠古鎮。古道旁河水邊,種植一排8棵大榕樹,其中最年輕者265歲,最老的已有665年曆史。榕樹群伸展它們優美的身姿像巨傘狀打開,將長教溪打扮得非常漂亮。其中一棵樹冠覆蓋麵積1933平方米,樹枝長達30多米,樹幹要10多人才能合抱,是福建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榕樹。漫步在鵝卵石的古道上,百年老榕,神奇土樓,還有那青山碧水,處處都是那麽賞心悅目,我們一邊欣賞身邊迷人的景色,一邊慢慢向下遊走去。
風景秀美的長教溪
河邊的古榕樹最老的已有665年樹齡
大榕樹將它修長的樹枝優雅地伸向河溪
長教古道與老街市
這裏現在稱雲水謠古鎮,河邊充斥著茶鋪、餐館和商店
村民們販賣的當地水果,有些是以前沒見過的。買來嚐一嚐,別有風味
水車吱吱,河對麵是下坎村
很快來到簡氏的第三個村落,下坎村,我們的導遊就是這個村裏的人。村口坐落著雲水謠的另一個世界遺產的土樓,懷遠樓。懷遠樓建於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元年(1905-1909年),由簡氏的第十六代孫簡新喜兄弟出資修建。土樓取名懷遠,寓意懷念遠方的親人,並訓示子弟要胸懷遠大。懷遠樓是南靖建築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形土樓,其直徑38米,高4層14.5米,每層34間房間共136間,可住34戶人家。樓基用巨型鵝卵石和三合土壘築3米多高,樓頂有四個了望台,牆體至今光滑無剝落。懷遠樓最大特點為它是一座雙環圓樓,大環為住宅,小環為學堂。與和貴樓相比懷遠樓多了許多文化氣息,樓內雕梁畫棟,古樸天然,佳聯成對,書卷氣濃。走進大門,迎麵就是內環樓“詩禮庭”。大門至詩禮庭通道兩邊分別有磚牆把大天井隔開;在土樓走廊這側分別有兩個拱頂側門,右側門上大書“玉樹”,左側門上大書“寶田”,寄寓熱愛禾稼樹木、與自然和諧的願望。兩側的圍牆上鑲嵌著做工講究、通花圖案的四方琉璃磚窗,是當年簡氏兄弟從南洋帶回的。兩邊花窗的雕花一為井上一枝花,另一個看似一枚枚錢幣,分別寓意為“錦上添花”和“前程似錦”。內環樓是懷遠樓學堂,平時是簡氏子孫讀書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取名為“斯是室”,取自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這裏是供奉菩薩的地方。我們沿著外樓內部轉圈觀看土樓結構,房間很小,四麵有樓梯通向上層。雖說土樓冬暖夏涼,但由於隔音效果差,又沒有廁所,大多數人都已搬出,隻有少部分經濟條件較差的仍住在裏麵。居民們雖搬走,但每家的原住戶都在自家門前擺放著小攤,加上眾多的遊人,將整個懷遠樓擠得水泄不通。我不禁哀歎一聲,如此神奇的建築,竟落得這般模樣。曾經樓內居民溫馨的生活場所,現今居然是這樣一個亂哄哄、嘈雜雜的商業景象。經濟的發展,一切向錢看,往日的溫馨平和一去不複返了。
遠眺懷遠樓
通道兩側的花窗為琉璃所製,當時在民間為稀奇物件,由簡氏兄弟從南洋帶回。左右花窗的雕花一邊為井上一枝花,另一邊看似錢幣,分別寓意為“錦上添花”和“前程似錦”。
懷遠樓內環為學堂,平時是簡氏子孫讀書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取名為“斯是室”,取自劉禹錫的《陋室銘》
樓內雕梁畫棟、古樸天然,佳聯成對、書卷氣濃,比起和貴樓多了幾分文化氣息
懷遠樓居民基本已搬空,原住戶們在自家門前擺起小攤,向遊人兜售紀念品。眾多的攤位、如織的遊人,將狹小的走道擠得水泄不通、嘈嘈雜雜。我不禁感歎一聲:可惜了如此美好的一座樓!
導遊是本村人,看完懷遠樓她邀請我們去她兄弟家品茶。休息了一會兒,我們繼續前往書洋鎮的河坑村。河坑村土樓群是南靖縣境內土樓建築分布最密集的區域,距離雲水謠15分鍾路程。全村原有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土樓14座,後燒毀一座沒有重建。不像雲水謠大批遊人湧入,這裏並不接待旅行團,居民們也仍然住在土樓裏,是真正意義上的民居。然而散客若想參觀也可買票進入參觀。村裏現有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形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久遠的是朝水樓,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從最早的朝水樓(1549年—1553年)到最晚的永慶樓(1967年—1972年)的落成,跨過了400多年的時間,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樓建造發展的曆史沿革。由於時間緊迫,我們要趕回廈門參加晚上的活動,便決定不進村。登上村外的山坡居高俯視,土樓群星羅棋布於青山秀水之間。十幾座形狀各異的土樓氣勢恢宏,集中在丁字形的小河流兩岸的狹小地帶,給山間田野增添了一道秀麗的景色。
來到河坑村,這裏是南靖土樓分布最密集的村莊。
村旁的小山丘上眺望土樓的最佳地點
站在小山頂,圓形、方形的13座土樓盡收眼底
影影綽綽,樓中似有人在走動。這裏是真正的民居,人們還保持著千百年來的居住習慣
客家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