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探秘瀘沽湖 2 風光旖旎的高原明珠

(2021-03-22 20:26:21) 下一個

一.  遊湖

豬槽船

瀘沽湖中小島與世隔絕,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摩梭人獨特的豬槽船。豬槽船,即獨木舟,摩梭語稱“日故”,由一條粗壯的圓木中間鏤空兩頭削尖而成。關於豬槽船摩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這裏並不是湖而是一片低窪的盆地。盆地中居住著九個村寨,周圍土肥草美,樹木成林。西麵獅子山腳下有一個湧泉,終年四季清澈的泉水從洞中流出。洞口有一條可以自我修複的大魚,得到它便是取之不盡的食物。貪婪的人們用18頭牛拉著九架大車將大魚從洞裏拽出,大水隨之從洞中洶湧而出,頃刻之間淹沒了村寨和人畜,盆地變成了湖泊。大水到來之際,一位正在喂豬的婦女看到滾滾洪水,便將兩個孩子丟進豬槽,使其逃脫災難得以幸存,自己卻葬身大水中。兩個孩子便是摩梭人的祖先,為了紀念這位勇敢智慧的母親,摩梭人一直沿用這種豬槽型的獨木舟,並將瀘沽湖稱為母親湖。豬槽船不僅用於捕魚撈蝦打豬草等勞作,也是摩梭人走婚的工具。男女青年兩舟相遇,以歌為言一唱三歎,歌聲往來之際,心中已有定論。相愛的情侶同舟共語,無拘無束縱情歡笑。船在水上漂,人在輕舟內,忘卻了時間,也忘卻了自己。

現在的豬槽船已經改變了模樣,不再是簡易的圓木中淘洞而成,而更像是漢人的獨木舟。這一隻才是原汁原味的豬槽船

水性楊花

小陳所長找來小王為我們導遊。小王是本地的摩梭人,參軍複員後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民警。小王向村民借了一隻豬槽船,親自為我們劃船。摩梭人都有漢姓和本名,漢姓是根據摩梭母係家族姓氏轉變而來,本名則是出生時喇嘛所起,具有特殊的含義。時隔太久,小王的摩梭名字現在我已記不得了。他皮膚黝黑,開口說話便露出潔白的牙齒,有些害羞,不善言辭,但總是笑吟吟回答我們的問題。雖然我們對摩梭人的走婚形式好奇,但也不會詢問有關他個人的無聊的問題。摩梭人資源共享,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的碼頭和遊湖的水域路線,互不幹擾。坐在豬槽船上,一湖翠綠、一天蔚藍,海鷗悠哉滑翔,瀘沽湖水清澈見底,最深可看到水下11米。透過水晶般的湖水,我們看到湖底長出的水草,在水中柔柔地飄蕩。水草間,不時有小魚兒穿梭遊動,自由自在讓人好生歡喜。水麵漂浮著一叢叢白色的小花,白色花瓣、黃色花蕊,清秀並不豔麗,但玲瓏雅致,隨著水波起舞。這是瀘沽湖特有的植物,學名波葉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 var.crispa),細細長長的莖可讓它在水麵飄蕩很遠,於是有了“水性楊花”這個有趣的名字。其實水性楊花並不會隨波逐流,無論它漂多遠,它的根深深地紮在湖底。水性楊花對水質的要求極高,隻能生長在最清澈的湖水中。它不僅好看而且可食,也是當地的一道美食。我們到來的季節已過花開的最高峰,但不時還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花朵點綴在湖中。 

一湖碧波蕩漾,星星點點的花朵點綴其間             

湖水清澈透明,可見度為11米,我們可清楚看到水草在水下搖曳

想掬一捧清澈的湖水暢飲,又怕驚擾了它的寧靜

水草在水下翩翩起舞                                 

細細長長的莖任由花兒四處飄蕩                

無論走多遠,根總在故土                       

靜靜飄蕩的小白花,宛如一顆顆墜入湖麵的星辰

王妃島

小王劃著船在碧波中行走,突然傳來一陣鳥鳴,許多水鳥在我們頭頂盤旋,原來前麵的小船上有人喂鳥。我們也來了興趣,小王笑笑說,船上有小魚幹,我們也可以喂鳥,隻是船是借老鄉的,記住拿了多少包魚幹下船付錢。很快我們來到王妃島,王妃島原名博窪島,麵積7.5畝,四周碧波萬頃,小島與最近的陸地相距近千米,東麵是無際的草海與湖水。由於島上曾經住過末代土司夫人肖淑明,後改名為王妃島。島上修有四合院、廟宇,以及一座雕堡,均為土木結構。整座建築美觀大氣,四周栽有槐樹,柏樹,皂角,四麵各栽一棵萬年青,環島一圈還建有的騎馬道。上世紀五十年代肖淑明離島以後,王妃府淪為廢墟。為了開發旅遊,當地參照原有格局重建王妃府,以供遊人參觀。

豬槽船在水中劃動                      

水鳥在身邊盤旋,不時俯衝下來叼走我們扔出的食物

吃飽了便在水中悠閑遊動                   

王妃島就在前麵                          

重新修建的王妃府                       

親愛的客棧

劃過王妃島,小船很快向前麵的湖岸靠近,岸邊坐落著一棟摩梭民居。它原來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客棧,由於湖南台的真人秀而成為網紅,每天有許多追星族前往參觀。客棧現已關閉,遊客隻能在外麵看看。小王問我們要不要上岸,看看小小的地方擠滿了遊人,頓時沒了興趣。問問小王岸上除了客棧可還有其他景色?小王搖搖頭,於是我們果斷放棄。

裏務比島
瀘沽湖中亭亭玉立5座小島,其中以裏務比島最大。裏務比島位於瀘沽湖的中南部,與吐布半島一起將瀘沽湖一分為二,它與洛克島,裏格島並稱為瀘沽湖蓬萊三島。早在明朝時期,就有人居住。島上有一座喇嘛寺,稱為裏務比寺,這是一座始建於1634年的藏傳黃教寺院,文革期間被毀。1989年在羅桑益世活佛的倡導下,由政府出資,村民出工出力,縣旅遊局具體負責實行重建。重建後的裏務比寺成為藏曆節日大型佛事活動的場所,沿湖居民教眾經常前來參拜。小島山頂還有一白塔,是永寧摩梭土司府總管阿雲山的靈塔。阿雲山是滇、川、藏地區赫赫有名的摩梭政壇人物。在其任職期間,掌握永寧摩梭地區的一切政治、武裝、宗教等權利。他以傑出的管理和外交才能,獲得族內民眾和相鄰的族外統治者的認可與信服,他的功德、政績,在摩梭人中美傳至今。

左邊裏務比島,右邊烏龜島,兩島之間是女神山

媳娃俄島
媳娃俄島有許多名字,如“黑娃俄島”、 “奈絡普”、“裏娃俄島”、“謝瓦俄島”等等,這些名字不難看出是不同發音的翻譯。小島曾是摩梭人的政治中心,因此又稱“土司島”。島上長滿了茂密的植物,蔥鬱的樹木和潮濕的氣候使得小島成為蛇與野鴨的天堂,因此當地人也稱它為“蛇島”。但現在人們用的最多的則是“洛克島”,上世紀20年代初期美國植物學家洛克博士(Dr. Joseph Rock)為了探測島上的植物資源,曾經在這裏住過整整8年。“這是最漂亮的一片水,無法想象還有比這更美麗的風景”,洛克在自己的日記裏這樣寫道,“籠罩這裏的是安靜平和的奇妙,這是上帝創造的最後一塊地方,平和、靜穆,是一個適合神仙居住的地方”。他實地考察走訪、采集標本,與摩梭人建立了非常好的關係。摩梭人對這位已故的異國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將島嶼稱為洛克島。島上最大的一棵樹,是當年洛克博士栽下的,如今是瀘沽湖一級保護植物。永寧摩梭土司府總管阿雲山曾在島上修建房屋和別墅,之後這裏便成為土司府議事和接待賓客的中心。滄海桑田,如今別墅早已毀滅,僅存遺址。現在的洛克島上,有大落水村村民集資修建的寺廟,總管別墅也被列入修複計劃。

博物館中關於洛克的介紹,圖片中的洛克穿著當地人的民族服裝                       

小船接近洛克島               

島上樹木茂盛、氣候潮濕,多蛇出沒,因此又稱蛇島

豬槽船終於停靠在大柳樹下,遊湖結束了,朋友們陸續上了岸。坐在船頭的我仿佛已融入到那一片無邊的碧澄,竟有些不忍離開。然而終歸還是要棄船上岸,下一個美景等著我們。

草海

瀘沽湖分為亮海和草海。亮海即碧波蕩漾的水麵,我們剛剛坐在豬槽船上暢遊亮海,緊接著我們就要靠雙腿漫遊草海。草海在瀘沽湖的東南麵,由於長年的泥沙淤積,湖水較淺,形成了濕地,生長著茂密的水草和蘆葦。草海麵積九千餘畝,一年四季有著不同的風光。夏季綠草茵茵,印著碧水藍天,秋季一片金黃,蘆葦在風中搖曳,好像一支秋的舞蹈。冬天白雪覆蓋,茫茫一片,待到春日來臨又是一片生機盎然。此時正是夏秋之交,翠色的草海夾雜著金黃,其間偶有露出一片水麵,映襯著青山藍天,更有一番韻味。一座長長的木橋在草海中蜿蜒伸展,這就是著名的走婚橋。摩梭人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阿注”“阿夏”是摩梭人有情愛關係的男女雙方的互稱。男子晚上到阿夏家過夜,清晨回自己母親家幹活。他們劃著豬槽船晚出早歸十分不便,尤其是刮風下雨、嚴寒酷暑的日子。於是人們在草海中修建了一座木橋,後人稱為走婚橋。走婚橋如今是一大景點,來此地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橋前有許多摩梭人叫賣當地土特產,從手工飾品到各種食物土特產,很有意思。

草海有淺淺的湖水,大片的沼澤,茂密的水草和蘆葦隨風搖曳

情侶在這裏拍攝婚紗照                                     

走婚橋上人來人往十分擁擠                         

為了便於遊客在草海參觀遊玩,沼澤地裏架起了棧橋, 我們去時棧橋還未開放

後麵小山坡上看走婚橋全景         

橋頭販賣土特產的摩挲老人                                               

摩挲小夥唱著漢人的情歌倒也悅耳好聽  

走婚橋盡頭有座黑喇嘛寺,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本波教派”(黑教)的宗教場所。 瀘沽湖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為達巴教,藏傳佛教傳入瀘沽湖地區以後,當地相繼興修了黑黃兩教派的寺廟,這座喇嘛寺是瀘沽湖唯一的黑教寺廟。寺廟按律舉行的法事活動,每年冬月十五舉行的曬佛、祭太陽神等法事活動,是摩梭人盛大的節日。

遊完草海,我們開始了駕車環湖的旅程。

二.  環湖

從天上看瀘沽湖,有人說像展翅的飛燕,也有說像一隻馬蹄。沿湖坐落著一個個小村寨,環湖一圈大約60公裏,一路從不同角落欣賞瀘沽湖的湖光山色、旖旎風光。

我們駕車沿環湖公路行駛,一路風景一路感慨:步步美景,處處璀璨,手不釋機,眼不夠用

山間村寨原始古樸                                                                                                

水邊人家幸福安寧                                                                                                

女神灣

女神灣位於瀘沽湖中間湖濱,是一個美麗安靜的小港灣,正麵對著格姆女神山,因此得名。這裏住有許多姓趙的漢族人,因此當地人又稱之為趙家灣。女神灣兩邊均是水麵,是拍攝湖水和神山相映的最佳角度,也是瀘沽湖最優美的湖灣之一,它傍晚的日落和晚霞更是攝影師的最愛。 清澈的湖水,幽靜的山色,幾艘豬槽船在湖裏隨風飄蕩,沒有喧囂的人群,整個湖灣清澈見底,四周安靜極了,時間仿佛靜止於此,女神灣果然名不虛傳。

女神灣旁住在趙姓的漢人,也稱趙家灣             

女神灣麵對女神山,藍色的湖麵,倒影著片片白雲的,那些漂泊的船隻承載著遊子的夢

瀘源崖
離我們的達祖寨不遠有一座峻峭的山崖,石崖如削,景觀獨特,這裏就是瀘源崖,是瀘沽湖地下水的出水口所在地。瀘沽湖總水量為19.53億立方米,超過雲南滇池。湖水補給除降雨和山上的泉水外,主要來自瀘沽湖的地下水。摩梭人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這一片並不是湖泊而是一片低窪的盆地,瀘源崖的山腳下有一個湧泉,終年四季清澈的泉水從洞中流出。有一個啞巴常年在附近放牧,渴了就喝一口泉水。一天洞中突然不出水了,啞巴發現,原來一條大魚堵住了洞口。啞巴割下一塊魚肉,燒著吃了。第二天魚身被割去的地方又長回去了,於是啞巴出門放牧不再攜帶食物。時間一長,家人很奇怪,便尾隨啞巴來到山裏看到了大魚。貪心的人們趕去九架十八頭牛車,用九根繩子套住大魚拚命向外拉。魚被拖出來了,災難也就發生了。大水從洞中洶湧而出,頃刻淹沒了村寨和人畜,盆地變成了湖泊,這就是今天的瀘沽湖。

格姆山

格姆山位於瀘沽湖西北麵,海拔3750米,是瀘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也是摩梭人心中的神山、格姆女神的化身。又因其狀如同俯臥的獅子,故也稱獅子山。摩梭人的神話傳說中,格姆女神身著白衣白裙,蒼鬆翠柏是她的頭發。她以彩雲為頭帕,日月星辰當項鏈,輕紗般薄霧做腰帶,珊瑚瑪瑙是她的鞋;她左手持金笛,右手拿著珍珠樹,騎著白馬,經常出沒在山間的女神洞。她主宰和管轄周圍的男神,同時也護佑著湖畔摩梭人的健康、興旺、富裕、和豐收,以及女人們的美麗和生育。因此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摩梭人都要出去祭拜格姆女神山,祈求女神保佑人畜平安,家庭興旺,五穀豐登。轉山節期間,從山腳到山頂,轉山的隊伍形成一條條色彩絢麗的長龍,“女神歌”響徹四方。格姆山現已開通索道纜車直達半山腰的女神洞,女神洞裏有天然形成的石鍾乳女性人像,登上女神山可窺見飛燕般的瀘沽湖全景。我們本來準備上山去女神洞一探究竟,但一個突如其來的變化,打亂了我們的計劃。原本準備在瀘沽湖呆三天,然後乘飛機回成都。沒想到正在我們高興遊湖之際,傳來不好的消息,由於天氣原因,我們兩天後的航班取消了。若要等下班,隻能是一星期後。看著滿天陽光燦爛,藍天白雲,沒有一絲風,我深深懷疑,取消航班的真實原因。時值旅遊淡季,寧蒗機場又是小機場,是否因為旅客人數不足,航空公司認為不賺錢而取消航班,不得而知。無論如何,其結果是我們隻能縮短瀘沽湖的行程,重返西昌,然後從西昌返回成都。於是格姆山是上不成了,我們隻能站在山下,仰頭對女神問聲好,接著說一聲Good Bye。

摩梭人心中的女神,格姆山                                   

為我們劃船的摩梭小夥,小王                                                  

小落水村
距離格姆山不遠的小山穀裏,有一個小村寨,小落水村。前麵說過,瀘沽湖位於滇川交界處,兩省共享旅遊資源。到達這裏我們進入雲南境內,兩省的交界線就在村口,有雕像為界。環湖公路在此處明顯地被切為兩半:石子路麵是雲南,柏油路麵則是四川。沿步道下去,就可抵達小落水村。它麵對湖水,背靠女神山,猶如蓬萊仙境在人間。

小落水村口是川滇交界處,公路上有兩省的界碑

雲南的界碑                            

湖那邊的另一個四川界牌坊                                           

沿著陡坡走下去就是小落水村。傳說瀘沽湖是格姆女神的鏡子,小落水村是她的一滴眼淚

裏格觀景台

繼續行駛在環湖大道上,很快來到裏格觀景台,山下是裏格半島。裏格觀景台據說是瀘沽湖最美麗的觀景台,大多數瀘沽湖的宣傳畫都是在這裏取景。裏格半島又叫桃心島。不知道何人發現,從這裏向下看,湖水和半島形成兩個心形,因而成為網紅,所有來瀘沽湖的人都會在此地停留拍照。聽著旁人的議論,我向下看了半天,也沒看出什麽心。後聽說一定要在什麽角度才行,看著那麽多人擠在一起,我可沒有興趣,胡亂拍兩張照片離開。(真心說,淡季,人並不算多,隻不過我們過慣了地大人稀的生活,不太適應了)。

瀘沽湖的雲不僅是飄在天上,也飄在水中

這裏是網紅景點,有人搭起攝影台,為遊客留下美麗的藝術照

下麵就是裏格島                        

裏格島以及周圍的群山將瀘沽湖圍成一個心形。這張照片若是將右角的湖岸包括進來,可以看出一點意思

汽車開下一個大陡坡,我們來到裏格半島的裏格村。這裏是開發較早的一個村子,非常商業化。商店、餐館、客棧鱗次櫛比,遊人絡繹不絕。

湖邊的景色依然不錯                        

情人灘

從裏格島斜插過去,就到了情人灘,這裏是瀘沽湖畔少見的湖畔沙灘。人們在沙灘上盡情玩耍,湖邊的樹木都是成對生長,因而被稱為情人樹,情人灘也由此得名。

大落水村

大落水村是瀘沽湖開發最早,因而也是商業化最濃的一個村寨。沿湖摩梭人的木楞房都已改造成客棧,這裏有許多酒吧、餐館、商店等等,服務設施完善,因此是許多遊客選擇的落腳處。摩梭人信仰藏傳佛教與達巴教,兩教和諧共存。村頭有一座轉經筒,和一座和諧塔,村中可見瑪尼堆。湖畔有條彎曲的礫石小路,大片大片的格桑花競相綻放。藏語中,“格桑”是“美好時光”或“幸福”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格桑花的花語是“珍惜眼前人”,在這個格桑花開的季節,我感恩所擁有的幸福和快樂。也告訴身邊的朋友:秋天,去瀘沽湖畔尋找一朵屬於自己的幸福花吧!

這裏開著大片的格桑花                    

村口是摩梭人的和諧塔和轉經筒                                    

還有瑪尼堆和煨桑塔                                                    

大水洛村是開放最早的村落之一,這裏已經非常商業化,商店餐館連成一片

湖水依然清澈,風景依然美麗                   

摩梭小夥已經和外界接軌,沒有遊客的時候,正好玩iPhone                                                              

格桑花也叫幸福花,其花語是珍惜眼前人。在這個花開的季節,我感恩至親至愛的人,感恩身邊的朋友,感恩所擁有的幸福和快樂

至此環湖一周完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