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最早建於公元前827-782年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普駐軍於此而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多曆史,今天的平遙城牆上還有尹吉普的衣冠塚。春秋戰國時期此地分別隸屬晉國和趙國,秦朝設縣為平陶縣,漢代為中都縣,到北魏改名為平遙縣,是中國曆代行政區劃中曆史最長、最穩定的縣級政區之一。我們今天看到的平遙古城則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後的格局,城內的重點民居多建於清朝道光二十年至民國初年(公元1840-1911年),而保存下來的最早的建築,文廟中的大成殿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 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平遙是我國僅有的兩座整個古城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另一座是麗江。相比之下我更多地喜歡這裏,在平遙你看不見一座新建 的、用以聊以自慰的、華金異彩的假古跡,你所看到的是一座完整的、樸實的、不張揚的古城。反而在麗江,太濃的商業氣息,不停地修建改建的客棧,讓人弄不清哪兒是新建,哪兒是舊址。
走近平遙最先看到的是古城牆,它完整堅實,千百年來忠實地守衛自己的城池。平遙城牆最早是西周宣王時期的夯土城垣,曆經秦漢唐宋不斷加固修葺,形成較為堅固的城牆。“城”在漢字上有兩層含義,一為城市,二為城牆,無牆不成城。元朝統治時期,出身遊牧民族的皇族不喜歡城牆的禁錮,因此元代沒有修建有城 牆的城,原有的各地城牆也遭到大肆破壞。明朝朱元璋打下天下,首先要做的便是廣修城牆,並采用堅固的城磚修建,全國約500多個城市的城牆都是那時修建 的。平遙古城牆是如今為數不多的保持完整的城牆,這要感謝一位保護古城文物的功臣,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在他高呼“刀下留城”的呐喊聲中,古城才沒有遭到 “新時期城市發展的需要”的破壞。平遙古城牆有城門六座,東西各二,南北各一。城牆每隔60-100米邊有一個向外突出的墩台,俗稱“馬麵”,馬麵上築有 了望敵情的樓簷,稱為敵樓。另外甕城、譙樓、角樓都保存尚好,城牆頂寬3-5米,平時可登城牆一觀古城全景,可惜我們到達時城牆正在維修不能上去。
平遙古城牆,還保存著明朝的老磚
馬麵、敵樓更增加了城牆的防禦功能
城牆在維修上不去,網上找了幾張照片以示其麵貌
北城門樓雄偉壯觀
進入古城,我們看見了一個城堡中的市鎮。大片四合院形成的街道,東半城散布著文廟、城隍廟、清虛觀等建築,西城有著武廟的舊影。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 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蛐蜒巷構成。南大街又稱明清一條街,位於古城中軸線上,以古市樓貫穿南北。街道兩旁老字號名店林立,完整保存著明清 時期的店鋪遺跡,是古城最重要、最繁華的商業街區,鮮明折射出古城文化的光彩。這條400餘米長的古街上緊密連綴著78處古店鋪,包括票號、錢莊、當鋪、 藥鋪、肉鋪、煙店、雜貨鋪、綢緞莊等等,幾乎包括了當時商業的所有行當。尤其是票號,中國的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於1823年在平遙創立,隨後有22家先後成 立,占據了清朝時期全國50%以上的金融機構,在掌控國家貨幣流通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沿著南大街慢慢溜達,眼前出現一座三層漂亮的樓閣,這便是古 市樓,位於古城中心,貫通南大街南北。舊有“朝、午、夕”三市,市樓由此得名;又因樓下有水井一眼,世傳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樓。市樓創建年代久遠,我們 現在所見到的重建於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樓高三層、木質結構,歇山式屋頂覆蓋黃綠色琉璃瓦。其造型美觀,裝飾精巧,整體結構莊重和諧,與平緩 的鋪麵、宅院、以及四周的城垣構成完美的古城畫麵。
走進平遙
坐落在城東的文廟,其大成殿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
文廟尊經閣
文廟前的七龍壁
城牆旁麵居然見到一座教堂,忘記問導遊,不知這教堂建於何時
電瓶車帶著我們串街走巷
站在聽雨樓上,南大街的景象盡收眼底
衙門官舍,縣衙旁的一家客棧,好好的老宅子加幾個英文字,不倫不類
山西人愛醋可是見識了,短短幾步路就看見好幾家醋店
除了醋,其他小商品也五花八門、要有盡有
自動化烤肉機
有老古董
山西人還記得他
土布衣也能穿出新風尚
也有新時髦,瞧這小妞玩得多開心
陶笛,吹起來嗚哩哇啦挺好聽
鏤空木雕
街上熙熙攘攘
街道兩邊的宮燈各式各樣,長溜溜一串挺好看的
古市樓,又名金井樓,重建於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樓高三層、木質結構,歇山式屋頂覆蓋黃綠色琉璃瓦。其造型美觀,裝飾精巧,整體結構莊重和諧,與平緩的鋪麵、宅院、以及四周的城垣構成完美的古城畫麵。
蔚泰厚票號,位於日升昌斜對麵,是繼日升昌後國內第二大票號。它原為介休侯氏開辦的綢緞店,於光緒十四年(1834年)五“蔚” 聯號正式改為票號,是日升昌的強大競爭對手。
博物館為長盛蔚洋貨莊舊址,明代建築,麵闊六間二進四合院。館內珍藏不同時期店家具、瓷器、書法、繡品等,甚至還有長盛蔚的老賬簿。長盛蔚成立於光緒二十二年(1869年),是平遙城唯一的一家跨國貿易商行
平遙古民居博覽苑,為蔚豐厚票號舊址。是南北兩院串聯在一起的大宅院,宅院布局、雕刻十分奢華
鏢局舊址上的武術文化研究院
門臉修整一新的,必是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