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國過年(三)博物館

(2013-04-04 00:06:16) 下一個


初七-十四:窩居

初七開始大部分單位已經開始上班,商店也大多開門。其實LG已於昨日去了學校,一些積極的學生也都已經回來。LG開始了他緊張的工作,我回到父母家。在後麵的幾天裏除了一次與老同學相聚,一次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基本都宅在家裏陪伴老人。待在家中日子過的很平靜,就像歌中唱的那樣“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其實並沒有做多少事,陪著老人聊聊天、散散步;菜市場裏賣點菜,回家做些可口的飯菜,老人就非常高興。

聽說我回國,幾個兒時的朋友相約一起來看我。多年不見,相見時大家異常高興。常言說三個女人一台戲,我們七八個半老女人加在一起,那個熱鬧勁可想而知。我們同學之間至少6年,有的甚至從幼兒園開始。盡管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從事不同職業,但彼此間最樸實、最真誠的友誼卻永遠都在。大家相聚在一起暢談各自的近況,緬懷過去的青春歲月。想當年我們也曾年少,是那麽意氣風發、那麽朝氣蓬勃,也曾那麽明亮美麗。現在大多數人臉上長起了皺紋,也有人頭上已出現白發,不由讓人感歎歲月如梭、光陰似箭。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評價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僅次於陝西博物館的最好博物館,雖說沒有陝西博物館的藏品豐富齊全,但就精美程度而言猶在陝博之上。更可貴的是這裏展出的大多是真品,複製品都會明文標出。我想去參觀已久,難得這次回國有空閑,我便抽出半天時間前往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坐落在東湖之畔,建築具有濃鬱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采用高台基、寬屋簷、大坡麵屋頂的仿古形式,突出了楚式建築的特點。主要展館分為編鍾館、楚文化館以及綜合陳列館等,展出《曾侯乙墓》、《鄖縣人-長江中遊的遠古人類》、《楚文化展》等十多個展覽。博物館鎮館之寶包括:曾侯乙青銅編鍾、鄖縣人頭蓋骨、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等。請跟隨我的腳步一個個慢慢欣賞。

湖北省博物館坐落在東湖之濱,館名為董必武所提


博物館為中軸對稱、寬屋簷、大坡麵屋頂的仿古建築,頗具楚風 


楚文化館,越王勾踐劍陳列其中 


湖北省美術館與博物館相鄰,下次有機會一定要來這裏看看

  

1.  曾侯乙墓(公元前432年)

          首先進入的是曾侯乙墓館,西周早期周王將漢水以東地區封給自己同姓的姬姓諸侯,其中以隨國最為強大。據考證曾侯乙即戰國初期隨國國君。曾侯乙墓下葬年代為公元前432年,距今2410餘年。古墓於1978年發掘,整個墓葬分為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放曾侯乙棺木,中室放置隨葬禮樂器,北室為兵器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棺木13具。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以編鍾最為震撼。它共65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鍾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鍾架通長11.83米;高達2.73米,總重量在4000公斤以上。氣魄宏大,場麵相當壯觀。

曾侯乙墓中室的還原圖,中室為隨葬禮樂室,內置編磬、編鍾、以及九鼎八簋各種祭祀酒器。並有六個隨葬樂工棺木(五人奏鍾,一人奏磬)


曾侯乙的內棺    


外槨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15,000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9件,分述如下:

青銅尊盤:尊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下端加飾高浮雕虯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上附有四隻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尊為酒器、盤為水器,二者合為一器,出土時尊置於盤內,兩件器物渾然一體。 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尤其是器上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幹層次,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 展現了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尊和盤均鑄有“曾候乙作持用終”銘文。


聯禁銅壺:酒器,壺為典型的酒器,商代開始出現,有圓、方、扁、橫等形狀。禁為器座用於放置雙壺,
下方有四個獸足。獸口部和前肢銜托禁板,後足蹬地。左壺重106 公斤,右壺重99 公斤,具估計若兩壺盛滿酒重量可達800公斤。全部重量由小小的四隻獸足支撐,全憑小獸彎曲的身體,展現了早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高超的力學知識。




尊缶:這件大尊缶重達372.5公斤,是目前所知我國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稱“酒器之王”。它不但擁有足以傲視同類的巨大體型,而且在紋飾上也極盡精美,器表由細密複雜的各種花紋如渦紋、重環紋、蟠螭紋等八種花紋構成,線條整齊,花式統一。大尊缶出土時,裏麵還存有酒液。曆經 二千四百多年沒有泄漏,可見缶的密封性之好,鑄造工藝之精。


銅鑒缶:它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鑒,鑒內置一尊缶。尊缶內盛酒,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間,夏天可以放入冰塊,以保持酒的清醇;冬天則貯存溫水,使酒的口感更好。

網上找了一張清楚的

 
雲紋金盞:金盞直徑為15.1厘米、高11厘米、重2,156克。出土時盞內放置金漏匙一件,重56.45克。金盞蓋麵和盞體飾雲紋、綯紋、勾連雷紋、蟠螭紋等,金匙呈鏤空變形龍紋。早在商代時,我國就出現黃金製品,但多為一些飾片。而如此之大的金製容器絕無僅有,是目前所見我國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1件。


九龍鳳玉掛飾: 通長
48 厘米,全器用5玉料雕成,由3個玉和一根玉鎖釘聯成可以活卷折的16。采用了透雕、浮雕、陰刻等技術,雕成37710條蛇有穀、雲、斜線紋,整體呈現一條大。出土時這件玉置於墓主


編磬:打擊樂器,青銅錯金磬架,由一對龍首鶴身怪獸構成。橫梁與立架錯金裝飾,呈單麵雙層結構。32塊磬係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這套編磬音域跨三個八度、十二律齊備、可旋宮轉調。磬在夏代已出現,與儀式有密切的關係,是重要的禮器。編磬常與編鍾合奏,稱為“金石之聲”。

 
編鍾(鎮館之寶):最好的總是放在最後。
編鍾一套共65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鍾。 編鍾分八共三層懸掛在和木做成的架上。架全11高近3由六個佩的青武士和幾根柱承托著。銅構件是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異。六十五枚編鍾重量2,567公斤,加上鍾架共重4,421公斤。全套鍾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采用了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塗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每隻鍾都具備“一鍾雙音”的特質,全套鍾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律齊備,可旋宮轉調。鍾、鍾架以及掛鉤上共有銘文3,755個字,內容為編號、紀事、標音以及樂律理論。具推測和實驗表明,演奏這套編鍾需要5人同時進行才能完成。





武士腳下的座底

編鍾的裝飾藝術


           
除上述國寶級文物外,曾侯乙墓中還出土了許多其他珍貴文物,包括禮器、樂器、漆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等,為我們了解和認識中國先秦時期的社會與經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和依據。

九鼎八簋:食器,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糧,是最重要的祭器。古時建製森嚴,隻有周天子可用九鼎八簋,而諸侯隻能使八鼎七簋。曾侯乙墓內出土九鼎八簋好似僭越,據說是因其戰功顯赫,為周王所特準。 


銅蓋豆: 食器,在祭祀或餐宴中盛放醃菜、肉醬等調味品


漆木用具,中國使用漆器已有7000 多年的曆史,但由於不易保存出土的很少。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是先秦墓葬中最多的,包括食器、用器、儀式用器、以及葬具漆棺等,製作特點為古樸厚重,風格精彩、色彩鮮豔。該墓出土衣箱共五件,上麵均繪有與天文曆法相關度圖象,直觀地反映了當時的天象,是中國天文學史研究的珍貴資料。

《二十八宿圖》衣箱:衣箱蓋正中寫有文“鬥”字,象征北鬥星,圍繞鬥字書寫著二十八星宿名,兩邊分別繪有龍與老虎的圖像   

 
透雕漆禁:禁麵由整塊木頭雕刻成,四角各浮雕兩條龍,四腿圓雕成獸形


彩漆木雕龍鳳紋蓋豆 


彩漆木雕鴛鴦盒: 盒體上繪有撞鍾與擊鼓的舞蹈圖案


彩漆木雕梅花鹿: 鹿身為整木雕成,頭上所插真鹿角


           從曾侯乙墓館出來,看見兩個小夥子,胸前的卡片標明他們是義務講解員。我認出其中一位是剛才離我不遠的講解員。上前聊了幾句,原來義務講解員來自各行各業,有老人有學生,但他們有一共同之處:喜愛曆史,願為傳播中國古老文化貢獻自己一點微薄之力。我很感動,在今天這個浮躁的社會,總有那麽一些人為著自己的理想信念堅持著。從這些年輕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在小夥子的指點下我來到鄖縣遠古人展館。


2.  鄖縣人,長江中遊的古人類(80-100萬年前)

鄖縣人,為湖北鄖縣發現的長江中遊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屬直立人,因而稱為鄖縣人。具考證鄖縣人比北京人年代更早,為中更新世早期,距今80100萬年左右。自1975年在鄖縣發現第一顆古人類牙齒化石起,1989年和1990年又先後發現兩顆頭蓋骨。經專家鑒定鄖縣人骨骼已開始出現早期智人特征,為猿人至智人的轉化階段。
 

鄖縣人頭蓋骨(鎮館之寶)此件為複製品

 

3.  屈家嶺,長江中遊的史前文明(4500-5000年前)

屈家嶺文化是1954 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嶺發現的長江中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約45005000年。該文化發現了大型公共建築,祭祀遺跡和刻劃符號。這個時期的文物以陶器為主,早期多為黑陶,也有少量朱繪陶和彩陶,中晚期以灰黑陶為主,夾砂陶多為橙黃橙紅色。常見罐、盆、碗、簋、高把豆、筒形瓶等,許多陶器底部有刻劃符號或為文字的先聲。在這一階段的文化中製銅遺存也有發現,標明人們已為進入青銅文明做好準備。

彩陶罐

 
黑陶盆



4.  盤龍城,長江中遊的青銅文明(公元前1500年)

盤龍城遺址是商代早期城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的盤龍湖畔,城址約建於公元前15世紀,到商代晚期衰落。城內東北部高地有宮殿基址,城外有居民區、手工業區和墓葬區。此時的青銅鑄造術已經很發達,出土文物包括大量的青銅器和部分玉器。盤龍城的建築技術、青銅工藝、埋葬習俗、玉器風格等方麵都與商代二裏崗上層文化一致,表明商文化的地域已從中原擴大到長江流域。

銅卣(音 you):盛酒祭器,為我國最早見的商代青銅卣 


銅簋(音 gui):盛放食糧祭器,為我國最早見的商代青銅簋 


銅麵具 


銅尊:為盤龍遺址晚期的器物,器身飾以凸弦紋、夔紋、聯珠紋和獸紋,紋飾較早期更加細密,是商代早期青銅尊中一件精美作品 


銅鉞(音 yue)兵器或刑具是貴族權力的象征。此件為迄今所發現的最大商代銅鉞   


5.  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

           梁莊王是明仁宗的第九個兒子,其領地在今湖北鍾祥地區。該墓是一座王與妃的合葬墓,墓內隨葬品十分豐富,共計5,300餘件。其中金、銀、玉器有1,400餘件,珠飾寶石則多達3,400餘件。用金量16公斤,用玉量14 公斤,各種寶石700多顆。一墓隨葬如此大量的金銀珠寶, 在已發現的明代親王墓中從未所見,僅次於明代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皇陵——定陵, 是繼定陵之後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發現,也是鄭和下西洋的物質依據

梁莊王石墓誌:刻有188個字 


金錠:金錠的正麵篆刻著銘文。一塊為“永和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處買到八成色金一伍十兩重”,另一塊則是“隨駕銀作局銷融 八成色金伍十兩重 作頭季鼎等匠人黃閔弟 永樂十四年八月日”


金鑲寶石帽頂:由金鑲寶石蓮花底座和藍寶石頂飾組成,現存寶石十顆,頂上為約200克拉無色藍寶石   


金累絲鑲寶石青玉鏤空鸞鳥牡丹簪

 
金鑲白玉鏤空龍穿牡丹紋帶(上) 由
20件金鑲白玉鏤空帶銙和兩件金帶扣組成;金花絲鑲寶石帶(下) 由24件金花絲鑲寶帶銙和兩件金帶扣組成,上鑲嵌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東陵石、長石等84


青花瓷瓶:開始我以為它就是本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後才知道錯了。梅瓶出土於鍾祥的另一明朝親王郢靖王墓。此處隻是梁莊王的一件普通日用瓷器。 


青花瑤台賞月圖瓷鍾:一套三件,為王妃日用器皿 


6.  楚文化

           楚,地處長江中遊,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人為祝融的後裔,生長繁衍在這片土地上。自西周初年熊繹被封為楚國國君起到公元前223年楚為秦所滅,立國約八百年。在八百年中楚人以勇於進取的精神,追新逐奇的意識,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楚國自熊繹始,“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經過艱苦創業使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到春秋時楚莊王成就霸業,楚國躋身於春秋五霸。“一鳴驚人”講的就是他的故事。戰國時期楚國更是七雄中滅國最多、拓疆最廣的諸侯國。在楚國大軍的鐵蹄下,吳王夫差的銅矛、越王勾踐之利劍都變成了戰利品被楚人帶回郢都,又隨著王侯們的逝去而埋葬於地底。然而曆史的宿命總是這樣的循環:崛起,強盛,衰亡,最終走進湮滅。那些古樸厚重的青銅、典雅華麗的漆器、色彩鮮豔的絲綢、氣勢恢宏的器樂隨著楚國的滅亡而消失 。然而在沉寂了千年之後,偶然地但又必然地為後人所發現,展現給世人他們曾經的輝煌與榮光,讓我們今天站在博物館中感慨萬千、讚歎不已

越王勾踐劍(鎮館之寶)1965年出土於江陵望山1號楚墓。劍長55.7厘米, 劍身飾菱形暗紋,近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此劍穿越兩千多年,出土時寒光閃閃仍很鋒利,劍身絲毫不見鏽斑。



吳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於江陵馬山5號墓。矛長29.5厘米,矛身與劍身相似但較短,中線起脊,兩麵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後端各鑄一獸頭。矛體滿飾菱形暗紋,基部身有八個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鈼即為鋒利的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劉大仁 回複 悄悄話 精美啊,這樣古遠的藝術製品。

下次去武漢,這博物館不可錯過。謝謝作者的介紹
Triger8888 回複 悄悄話 絶美!
Alexren 回複 悄悄話 中國文化愽大精深,無愧為世界之首,可惜當今崇洋媚外,甘為洋奴。
臭老王 回複 悄悄話 “歎為觀止!”?“青銅器真美!!”? 破銅爛鐵的,若不是值錢,送我我都不要。

“排隊進去,不用門票”?哦,那得看看。起碼到時我也來個啊哦,唯楚有才,有材呀!挺有文化的。
周老虎 回複 悄悄話 湖北省博物館太棒了。我去過,門口人排隊進去,不用門票,可從門衛處取免費小冊子。裏麵有無障礙通道,博物館工作人員打著領帶站立服務。展品就不用提了,戰國初文化文物。值得一去。
王小林 回複 悄悄話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真美!!開眼界啊!多謝!
ttyz99 回複 悄悄話 太感謝了,真是好貼.
兩個墓,裝了一座省級博物館.中國曆朝曆代,多少大墓...
ilovefriday 回複 悄悄話 歎為觀止!
飯盛男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相片拍得很好
ahniu 回複 悄悄話 人跡稀少
鵜鶘 回複 悄悄話 美極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