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7)
Day 2 穿梭時空的隧道:行走在伊斯坦布古老的殿堂和美麗的海峽之間(續2)
不知蹤影的古羅馬跑馬場
藍色清真寺左邊是君士坦丁堡時期的賽馬場,現在是一個廣場,已經完全沒有跑馬場的痕跡,隻有廣場中心矗立著三根分別來自希臘、埃及和羅馬的柱子,訴說著曾經作為西方世界文化聚集地的拜占庭逝去的輝煌。
廣場全景 (zt圖)
埃及法老圖特摩西斯方尖碑(Theodosius)
此碑原本為公元前1550年埃及法老圖特摩西斯三世所打造,高約22.5米,由整塊紫色花崗岩鑿成。碑上有古埃及神秘美麗的象形文字。迄今已有3500多年的曆史,是伊斯坦布爾現存最古老的紀念性建築。拜占庭皇帝狄多西奧斯(Obelisk)於公元390年從埃及尼羅河河畔的卡納克神殿搬來的。方尖碑是古埃及除金字塔以外,最富有特色的古埃及文明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銅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象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方尖碑的基座上雕刻著奧狄多西時代(公元390年)皇帝,皇後,國家官員站在包廂裏和士兵們觀看戰車比賽的場景。
青銅蛇柱(Column of the Serpent)
蛇柱原位於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由相互纏繞的三條蛇支撐著金水盆,柱身高8米,原本是希臘人為了紀念打敗波斯人而修建的(公元前478年),是最古老的希臘時代紀念碑。此碑由君士坦丁大帝從希臘搬來,而今隻剩下一段螺旋的圓柱蛇身,建築的其他部分在十字軍的洗劫中被掠,蛇頭收存於大英博物館。
君士坦丁柱(Columm of Constantine)
君 士坦丁柱是為紀念統一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而建。該碑由紫色的花崗岩砌成,高度約32米左右,是公元390年由埃及運到此地的。公元869年的一場地震,震掉了頂部的建築,公元10世紀初重修。包柱的青銅片和金子在1204年十字軍洗劫後被運到威尼斯,柱子上隻留下固定青銅片的孔。現在因為維修,什麽也看不見,網上找到的照片。
德國飲水亭(Kaiser Wilheimi's Fountain)
跑馬場的最北邊有一個精美的,新拜占庭式的飲水亭(Kaiser Wilheimi's Fountain),是1898年日耳曼皇帝威廉二世送給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的外交禮物。有人說德國人送了一個噴水亭,就把土耳其拉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伊斯坦布力量的源泉:波斯普魯斯海峽 (Bosphorus)
有人說到伊斯坦布不遊博斯普魯斯海峽就好像到北京不去長城,於是我們登上了博斯普魯斯的遊輪。博斯普魯斯擁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古往今來令無數人所癡迷向往。傳說眾神之主宙斯在外麵遊玩,愛上了美麗的艾奧女神,生性嫉妒的天後赫拉得知後派出一大群蚊子襲擾艾奧,艾奧變成了一頭小母牛渡海峽而逃,由此這條海峽就有了一個希臘文的名字:博斯普魯斯---母牛的渡口。
博斯普魯斯海峽長32公裏,最寬處約3000米,最窄處隻有800米,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經達達尼爾海峽與地中海相接; 它是歐亞大陸的天然分界線,又是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同時還是伊斯蘭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結合點,既是南北海道的必經之路,也是東西方陸地的十字路口。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各路兵家爭奪之地。曆史上因為這條海峽燃起過無數次的戰火,因而也不斷地改變著伊斯坦布的命運。博斯普魯斯海峽見證了這千年的變化與滄桑。 土耳其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奧爾罕·帕慕克曾經讚美“博斯普魯斯海峽是伊斯坦布力量的源泉,它歌詠生命,歡樂和幸福。。。”。因為海峽獨一無二的戰略位置,1936年蒙特勒國際公約宣稱,海峽為國際航道。
遊輪在海麵上徐徐行走,一路上水色蒼翠,風景不斷,兩岸美麗的風光像寬幅畫卷一樣,緩緩打開。感謝安拉對我們如此眷戀,昨天還大雨澎沱,今天卻陽光明媚。我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遙看著伊斯坦布的城市剪影,體驗著古老海峽的滄桑,一次又一次地被博斯普魯斯的沉靜和偉岸之美所震撼。
完全歐化的新皇宮,用白色大理石堆疊出的夢,在水麵上展現出婀娜多姿的身影。
伊斯坦布港口,海上出入伊斯坦布的門戶。
岸上的釣魚人是 幾個世紀來不變的景觀 。看著他們悠閑地姿態,有種不張不馳的緩慢節奏,伊斯坦布人正在充分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
船行至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窄處,兩岸之間隻有800米,海浪拍擊船的聲音似乎也大了一番。歐洲一側的海岸線上便是魯梅利城堡(Rumeli Castle), 是蘇丹穆哈默德於1542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前僅用四個月建造的,也是全世界軍事建築中最美麗的傑作之一。 當年蘇丹穆哈默德就是利用這個城堡切斷了外界援助拜占庭帝國的海上通道。它後來一直被土耳其人精心修繕,保 存至今。城堡背後是當年的歐洲第一長橋,當船從橋底穿過的時候,我不禁浮想聯翩,感歎於走過這座不長的橋梁,卻已經是從一個大陸來到了另外一個大陸,隻是不知道身在船上的我此時究竟在何處。看著海麵上遊船來來往往,任思緒肆意遊走,陣陣海風吹過,時間已飛逝千年。
郭克蘇宮(Gokesu Palace)
郭克蘇宮, 是19世紀蘇丹阿布都拉茲用白色大理石為原料建造,是蘇丹的夏日別墅,也是蘇丹出行、打獵短暫休息的地方。
勒恩德爾塔 又稱女兒塔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出口處的重要燈塔。始建於12 世紀,曆經地震和火災,後重建成現在的模樣。女兒塔是伊斯坦布爾最富浪漫情調的象征,它有著各種不同版本的傳說,多數都是淒美的愛情故事,給這不起眼的燈塔塗上浪漫而又神秘的色彩,成為伊斯坦布爾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傳說有位姑娘愛著一個青年,但受到父親的阻攔,父親把她囚禁在島上。於是姑娘夜夜在窗邊放一盞小油燈,指引心上人悄悄遊到島上來相會。有一天姑娘等得心切,就到外麵守望。不料油燈被風吹滅了,青年迷失了方向,不幸溺水身亡。
太陽在清真寺的背後緩緩落下,落日餘輝燃滿金角灣,美麗的海峽,古老的城市都沉浸在燦爛的晚霞之中,海麵上那片絢爛,寫盡了伊斯坦布的風華。
新清真寺(New Mosque)又稱耶尼清真寺(Yeni Camii),說是“新清真寺”其實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它始建於1597年,前後花了66年才完工,其規模和內部裝修與藍色清真寺不逞多讓。清真寺下金角灣的水麵上停泊的一隻隻小船不是普通的船,是奧斯曼時期的金色皇家船。如今是土耳其人的大排檔,它們全都隻賣一種食物:烤魚包。人們坐在岸上簡易帳篷下享受著美食,而烤魚則是在船上烹調的。烤魚的香味飄蕩在金角灣上已經快一個世紀了,成為了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伊斯坦布的一種標誌。
奧斯曼清真寺的尖頂於落日中發光。
兩大帝國的輝煌業績早已不見蹤影,
隻剩各地遊客在古街舊廟之中穿梭。
讚作者這個係列!寫得好,讀了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