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壇上看了一篇某位回憶毛氏1957年在莫斯科對中國留學生講話的文章,有些感觸。
首先,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個人造衛星,表示蘇聯當時在空間科學這重要科技領域上有重大突破〔超過美國〕,值得慶賀。但隻從這一點,毛氏就提出“東風壓倒西風”,未免頭腦有點發熱,沒有深思熟慮,是不大負責任的。雖然作者文章中認為毛氏之“東風壓倒西風”原意是指總趨勢和某些領域(如當時航天技術)而言。但當時多數中國人民不是這樣理解的,而是認為這句話表明社會主義陣營的總體力量已超過〔即壓倒〕資本主義陣營。林黛玉原意也是指家庭關係中“不是妻壓倒妾,就是妾壓倒妻”,並非指總趨勢。如是指總趨勢,不是指現在,話就等於白說,因為這類的話已聽過多次了。如遠在1957年以前說的“資本主義必定滅亡,被共產主義替代”〔大意〕等等。退一步說,即使是指總趨勢,也判斷錯了。毛氏去世不久,社會主義陣營就分崩離散,還談什麽壓倒西風!
蘇聯提出要在15年之內趕上美國。中國向老大哥學習,領導也急急忙忙拋出要在15年之內趕上英國〔其實是指鋼產量〕。兩三年後頭腦更發燒,改成“3年趕上英國”和“15年趕上美國”了,結果如何?
聽領導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話,幾千個青年學生要等七,八個小時,許多人還餓著肚子,這合適和花算嗎?難道普通民眾的時間,精力不重要嗎?真是“領袖吹口氣,眾人都感冒”。我的一位親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北京某名大學讀書,他曾和數千學生去清華大學操場,站數小時聽印尼總統蘇加諾的演講〔要求演講前很早就到〕。他和許多同學都覚得沒什麽意思。又如五一或十一在天安門前遊行前,學生們要在節日前的某天晚上從郊外去天安門預先排練〔除了在校內排練外〕,花了不知多少時間。這不過是排成一列通過天安門,又不是文藝或體育表演,有必要這樣勞民,耗時嗎?
如果不是迎合領導,把人民群眾支來使去,有真正的“民為貴”的概念,許多事情就不會發生。
當然,毛氏的講話當時會激發青年學生努力學習,報效國家的意誌,公私均有益。隻是基於錯誤的理念上,很難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