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事遲

小小不言就算了。。。
正文

一超多強開始向“兩超多強”演變

(2012-01-02 18:19:56) 下一個

 

閻學通:一超多強開始向“兩超多強”演變

 

國際格局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出現新的變化趨勢,並對國際規範、國際組織、國際思潮都產生了影響。2012年這種趨勢會更加強勁。

單極格局明顯弱化

冷戰後美國一超獨大的單極格局明顯弱化,大國綜合實力結構正向兩極化發展。中美綜合實力差距縮小,同時兩國與其他大國的實力差距在擴大。2011年中國GDP預計為美國的45%。今後十年,如果中國經濟保持年均增長8.5%,而美國經濟增長達不到3.8%,就意味著雙方絕對經濟規模差距要縮小。而今後10年,美中與其他大國的經濟規模差距都將是拉大趨勢。目前和今後5年隻有美國和中國的國防開支能維持在千億美元水平之上,其他大國都難以達到千億水平。因此從物質實力角度分析,目前一超多強的實力格局開始向“兩超多強”演變,多極化的潛在可能性越來越小。

戰略關係方麵,美國的單極格局有所加強。奧巴馬糾正了小布什時期的單邊主義政策,使得美國在鞏固傳統盟友戰略關係和拓展新盟友方麵取得了新成果。以美國為軸心的日法德印戰略友好關係得到提升。美國的巧實力外交戰略和中國的不結盟政策,使得中國和俄羅斯缺少足夠的戰略盟友以改變美國主導的單極政治戰略格局。目前,唯一能改變這種政治戰略格局的力量是中國,也就是如果中俄建立正式同盟關係,則可為一極向兩極的轉變提供機會,否則兩極和多極的可能都難出現。

幹涉內政規範化

發展中國家開始製定和實踐幹涉內政的規範。今年12月拉美加勒比33國通過了《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執行章程》,其中包括“保衛民主和憲法秩序”的條款,做出了成員國要幹預軍事政變國家的規定。今年3月,擁有22個會員國的阿拉伯聯盟要求西方大國在利比亞建立禁飛區,以支持反政府力量。今年11月,針對敘利亞政府暴力鎮壓國內反對派的政策,阿盟開除了敘利亞,12月開始對敘利亞進行經濟製裁。中國同意聯合國安理會製裁利比亞的決議,並對阿盟開除敘利亞表示理解。

幹涉內政和不幹涉內政的國際規範有共存的趨勢。許多人以為世界上隻有不幹涉內政的國際規範,沒有幹涉內政的國際規範。其實不然,幹涉內政的國際規範古來有之,而且長期是主導的國際規範。在26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葵丘之盟,就製定了幹涉內政的條約,規定締約國不可更換嫡子,不可以妾為妻,不得允婦人參政。不幹涉內政的國際規範始於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體係,聯合國成立後逐漸演化成為主導性國際規範。兩極化的趨勢,意味著單個霸權國的世界主導作用下降,這給地區組織留出幹預地區事務的權力空間,因此發展中地區大國和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地區組織開始填補權力真空,這使幹涉內政的規範出現新的發展勢頭。今後較長時期內可能形成幹涉內政和不幹涉內政兩種規範並行的國際體係。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自決兩種對立的國際規範就一直並存,成為民族國家的國際實踐原則。

國際組織空談化

國際組織管理世界事務的能力下降。國際組織是僅次於國家的第二重要行為體。二戰結束後的國際組織,基本上都遵行了領導成員終身製的原則,即無論國家實力對比發生什麽變化,國際組織的領導成員不改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成員不變,世界銀行總裁隻由美國人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幹事隻由歐洲人擔任。在大國實力結構發生變化的條件下,領導者終身製造成國際組織領導國的責權不平衡。領導國沒有能力提供領導,有能力的國家不承擔領導責任,從而使國際組織無力為維護國際秩序和促進國際合作提供領導力量。冷戰時期,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使用否決權的頻率高於冷戰之後。從一極格局向兩極格局轉變的過程,可能會伴隨否決權使用頻率的上升。

由於國際組織在各種危機中隻能空談,起不到成員國預期的作用,建立新機構解決危機的策略就流行起來。例如,當G8解決不了全球經濟問題時,就成立了G20。麵對開展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困難,先後建立了APEC、10+1、10+3、10+8。伴隨國際機構擴散的現象是國際峰會數量增加,會議達成的宣言越來越長。其原因是國際機製缺乏治理效力,於是出現以量充質的現象。這種以量充質的結果是,每次重複達成促進合作的共識,但沒有後續落實共識和推進合作的行動。國際機構日益向表達不同見解而非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向發展。

公平正義社會思潮化

公平原則與自由原則競爭。冷戰結束後,自由主義成為主流的國際政治思潮。然而,近來自由主義的主導地位開始受到公平主義思想的挑戰。美歐因失去貿易優勢,開始提倡公平貿易的合理性,而避談自由貿易的優越性。麵臨全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壓力,新興經濟體國家提出共同但有區別的減排責任,這是一種公平的減排原則,國家要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承擔不同的負責。發展中國家集體更是從曆史責任角度提出公平的減排標準。發達國家提前進行工業化,以往60年以17%的人口排放了70%的二氧化碳,而發展中國家的83%人口隻排放了30%。因此,發展中國家應比發達國家排放得多,才是公平的。公平是通過差別原則體現的,而自由是以平等競爭體現的。

正義的要求開始挑戰經濟發展要求的國際主導地位。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能力已經大大超越人類的消費需求,出現全球性的產能過剩。然而,由於分配不合理,因此貧困與溫飽問題仍解決不了。全球化提高人類生產能力的同時,加劇了兩極分化,於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出現民眾對社會正義的要求比經濟發展要求更強烈的現象。隨著民眾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對社會不正義的現象越來越不能容忍。阿拉伯之春、占領華爾街運動、歐洲抗議緊縮政策活動、俄羅斯抗議選舉舞弊活動,都體現出民眾對實現社會正義比經濟發展更渴求。國際格局兩極化的趨勢正在弱化美國的國際主導地位,同時使以自由平等競爭為核心的美國傳統意識形態在國內外受到公平和正義思想的挑戰。

國際體係演變時而緩慢時而急劇。國際體係由行為體、格局和規範三要素構成,其中任何一者的變化都具有推動國際格局演化的作用。當前格局兩極化,幹涉內政規範化,國際機構空談化都意味著我國麵臨的國際體係正在變化。這種體係變化還伴隨了公平正義思潮社會化的趨勢。故此,我國外交也麵臨著如何與時俱進才能最大限度維護國家利益的問題。《詩經》的“周雖舊朝,其命維新”,其意是周朝能延續幾百年靠的是不斷革新。《禮記》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說,政策的改革創新最好是經常的和連續的。如果我們認為,以往30多年我國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來源於不斷的政策改革,那麽這一道理同樣適用於我國的外交工作。

注:作者閻學通是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

文章來源:環球評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