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穀 -- 溪流

地球軌道是橢圓,不圓我有什麽辦法?
個人資料
正文

人生的兩個能力和一個心態

(2021-05-24 11:49:05) 下一個

記錄一下,這也是最近這一兩年才慢慢理清楚的。不是不走,隻是不被裹挾著走。而且這篇文字是為了承接上一篇<人生的兩個問題>。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否則最後還是沒辦法解決。

愛心、接納,也不是放縱。而是開發自己固有的智慧,能力,自尊、自主、自立。

說到自立,自尊,佛和普通人到底有什麽差別?

人活一輩子,到底“得什麽”?這個問題應不應該問?問這個問題是積極?還是消極?這樣“打破砂鍋問到底”會不會出事兒?

=============

1. 價值判斷的能力,知道什麽是最重要的,對誰重要?這個是智慧。

任何人跟我們談話,其實都涉及到一個問題:為什麽搞這個事兒?直接的回答肯定是,這個事兒好啊---也就是有用啊。不管是當下的高興,還是以後的解脫。肯定是多少要服務於某個目的。

有人鼓勵科技發展,有人鼓勵靈性修證,有人要兼修,有人要有先後。這方麵要想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們都要回答一個“為什麽,這有什麽好?”

搞明白為什麽,會產生強大的驅動力。The power of why。

  • 價值觀跟世界觀密切相關。如果一個人的世界觀是人死燈滅,那麽人生觀和那些認定有天堂、能解脫的人就不會一樣。
  • 當年魯迅說我不敢做一個在小黑屋裏喚醒人的事,萬一把人喚醒了,隻不過告訴人們你們在小黑屋裏死定了,那還不如不喚醒。魯迅、海明威等人都是絕望的人,不知道(或者說不相信)這個世界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更可靠、永久的世界。所以他們的人生觀就是“硬頂”。沒別的辦法。
  • 佛的世界觀是說這個三界如火宅,早晚要出事兒,早晚要麵對;同時,他又說有方法跳出去。他想傳遞的人生觀就和絕望的人傳遞的人生觀不一樣。
  • 這個世界上最荒謬的事兒,就是人們一開始就認定這是個出不去的監獄,大家互相傳遞的價值觀就是:在監獄裏混個老大,最好是偉大領袖,最後死得漂亮點。至於說“活著出去?想都不要想!”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裏的一群流氓,自以為可以在監獄裏稱王稱霸,但從來不敢想可以活著出去的事情。一旦(獄卒)牛頭馬麵來提人,他一點牛逼勁兒也沒了,對著自己的一群小兄弟一籌莫展。就這,還惦記著自己離開後,監獄裏是不是自己的哥們當老大,江山是不是代代傳。這不可笑嗎?
  • 那些人可以打東打西,監獄裏橫行,但要說戰勝死神,戰勝獄卒?“別唬我了,不信。你就讓我在監獄裏混個老大,然後給我樹立一個紀念碑,永垂不朽,若幹年後,還有新犯人記得有我存在過,我就謝天謝地。再遠了的東西,你就別哄我了,我不受你的騙。”
  • 我的世界觀基本上就是接受了佛教的世界觀,此生結束後,人生並不結束(差別是,①結束時可能出監獄,②也可能隻是轉到別的監獄。③還有一種就是此生結束前就自主修行出監獄。)。平時生活安排好一點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此而賭上了所有的精力,放棄了更長遠的打算。那就是不明智了。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裏的安迪,也需要應對日常的各種突發事件,活得好點當然比活得差更好。但是如果認為混上個圖書管理員,會記賬,被監獄長看重,就滿意了。那就失去了獲得自由的機會了。不能算是明智。
  • 但是這個事情大家不要讓我證明,其實我們沒有走過的的人,無法證明。就像安迪在監獄裏無法證明外麵的世界。這裏有很多難點,包括哲學、邏輯難點。
  • 即使耶穌,也無法用一種奇跡般地方式給當時的猶太人證明“我”就是你們一直等待的彌賽亞。
  • 即使佛站在我們麵前,誰知道如何判斷這個人是不是佛?
  • 即使一個人說,我是偉大領袖說,我要發指示,你問他什麽指示,他說最高的。你再問,你怎麽知道是最高的,怎麽證明最高?他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怎麽就最高了。說不定是他聽別人說他高,他也就迷信自己高了。既然別人說我高,那我就是高。
  • 很多問題對於我們世人來講,沒有天眼,沒法看明白。我沒這能力,相信這裏的人沒有一個人有這能力。根本上人生也是要有承當風險、自我判斷的心理準備的。有些偉大同誌也許跟我們一樣,甚至比我們還武斷,也有可能。
  • 這些隻是分享一下個人看法,究竟來講,還是要大家各自判斷,願賭服輸。這個世界是這樣的,確實有這樣的難題。必須認識到有這個難題,需要各自麵對,就像叔本華說的“跳出童年時代吧,朋友,覺醒啊!”

2. 專心的能力。

無論做世界的事,還是出世間的事,都要有持續專注的能力。這個能力的深入發展,就叫禪定力。製心一處,無事不辦。無論是佛坐在菩提樹下幾十天,還是馬斯克百折不撓放衛星。都需要專心不被幹擾的能力。不過,佛的專注能力應該是比馬斯克的專注能力“不知道要高到哪裏去了”:)。

無論事情大小,如果三心二意,對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專心和安心好像互相影響。一個人為人安心,可能做事就更能專心。專心導致預期的結果,就更安心。也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我們的體能和智力都不是可以無限發展的,人與人之間似有不可愉悅的界限,但是選擇和專心的能力卻是可以發展的。最典型的還是佛經裏周利槃特的故事。說明人的有些根本能力從來不會消失,隻有輔助的、並非根本的東西,會變化。

3. 寬容接納

想想宇宙這麽大,再加上輪回。每個人都不知道從哪裏來,到那裏卻。各人的選擇都是他生世習慣和願望的疊加反應。有些人小學,有些人初中,有些人大學、博士後。各人在學各人的課程。怎麽能比呢?怎麽能強求理解呢?

最好的理解,不一定是理解互相的內容,而是理解各自走在正確的路上和再合適的台階。

愛因斯坦不能因為一個小學生不理解他,不知道他,就覺得鬱悶。宗教就更複雜,更不是我們所能決定,最好的就是各自尊重各自的選擇自由。

雖然每個路我們都不能預判,但有些品質還是共通的。比如獨立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判斷什麽是對自己最重要的能力;專注能力。無論信什麽宗教,這些都是需要發展的能力。既然自主選擇,當然各自願賭服輸,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意思。

桃花媽不要跟杏花媽比誰的孩子先開花。更不能強求開一樣的花。

===================

到了最後,不管是朋友還是陌生人見麵:還是像人生初見,你還是你,我還是我。這種感覺也很奇怪。我是誰,你又是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喜清靜' 的評論 :
專心的能力,如果按佛教的說法,那就是禪定力。四禪八定。
按說愛因斯坦思考時、馬斯克工作時都很專心,但是跟佛教的要求比起來,就不能比了。
初禪就出了欲界了。
我們要解脫,必須有基本的專心能力,才能深入了解內心。否則自己無法看清楚心裏出啦什麽事兒。
...
佛坐到菩提樹下,很多天,心一點不散亂(超越四禪八定),才能看清楚世界的根源,成為覺者。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也是提醒自己,一直都是“生命vs生活”的事情。哪個是老大,哪個是老二的問題。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喜清靜' 的評論 :
清淨好。我覺得很多東西本來是真品,後來都被社會搞成贗品。比如“自覺”,比如“價值判斷”。
我說的價值判斷,就是佛和基督說的價值判斷,意思是人一輩子一定要找對自己最有價值的事情。不要糊裏糊塗給魔幻的社會打一輩子黑工,最後被人丟在那裏不管。
耶穌一直說,你是上帝的兒子,一定要知道這點,不要委屈了自己。“給你個世界、當個主席”,都不如“搞清楚這個身份”有價值。佛在法華經裏講的是同樣的道理。
其實就是認識自我。:)


喜清靜 回複 悄悄話 專心的能力在學習和工作中我有,但是在生活中不太重視。價值判斷的能力,在基本道德上早在小的時候就已經定型。小獅子兄,其它的價值判斷指什麽呢?覺得在這一點上我不足,應該多多努力。

寬容和接納,這一點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天性寬容,與人交往從來都隻記得別人的好。很快很容易地忘記任何不愉快,也忘記自己對別人的好。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大馬哈魚' 的評論 :
所謂人生所遇皆功課。。。
你那條貓有意思啊,也是喜歡琢磨事兒的。
大馬哈魚 回複 悄悄話 一個人毎天都在修,與親人修的是親情,與朋友修的是友情,與伴侶修的是感情。。。麵對自己修的是思考題,怎麽在日漸衰老中,多些歡喜心和慈悲心^_^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