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穀 -- 溪流

地球軌道是橢圓,不圓我有什麽辦法?
個人資料
正文

人證-草帽歌

(2020-09-12 13:28:01) 下一個

社會在某些方麵是有問題的。

當年我的父母在三個子女中最偏向我的時候,我知道這是不對的,會造成傷害的,極度痛苦。因為那種偏向已經表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隻是人們平常意識不到,以為是無條件的。

但人心中也有無條件的愛,不過這種愛,就像烏雲後麵的太陽,雖然也是時刻存在,但是會因為烏雲的變換而顯隱不定。上帝的大愛,就像太陽,不管你是善還是惡,隻要站到太陽底下,就會得到溫暖。而普通人就像生活在烏雲下麵的眾生,一生下來就沒見過太陽,生活的幸運和不幸,差別隻是雲層的厚薄,光亮多點還是少點。人們想象中問道,或許有太陽、有上帝吧,或許。。。就像柏拉圖的洞穴人,從來沒有離開過洞穴。

隻有徹底解脫了人,才能傳遞出徹底的無條件的愛。這也是解脫這個詞本身的含義決定的---unconditional。這輩子我隻見過一個人,感覺是這樣的,其光芒和溫暖就像太陽一樣,沒有停歇的時候。太陽從來不會因為生氣而關燈,說有壞人,我不亮了。普通人都是被製約的(conditioned),都是被繩牽著的,差別隻是那個繩套有沒有被環境拉緊一下,當繩子被拉緊的時候,你也不得不離開親人。人能做的就是,在繩套還不太緊的時候,看看能不能脫開。就像孫行者那樣,看看這個幌金繩能不能解開,從此不被人牽著走。

-----------

15 因為我所作的,我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沒有去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 
16 如果我所不願意的,我倒去作,我就不得不承認律法是好的。 
17 既是這樣,那就不是我作的,而是住在我裏麵的罪作的。 
18 我知道在我裏麵,就是在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誌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 
19 所以我願意行的善,我沒有去行;我不願意作的惡,我倒去作了。 
20 我若作自己不願意作的事,那就不是我作的,而是住在我裏麵的罪作的。 
21 因此,我發現了一個律,就是我想向善的時候,惡就在我裏麵出現。
--------羅馬書-----------

這裏“我發現了一個律”,是保羅在觀察。觀察,其實是所有科學發現、心理學發現的唯一手段。差別隻是,觀察的深度,能否設計一個深入的觀察實驗方案。羅馬書中給出的隻是簡單的觀察,也或者說是讓大眾簡單理解的概括性結論。

人的行為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僅僅用善和罪的兩分法,是太過籠統了。整個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各種心理學分支,都是想多少回答:人的行為究竟是如何決定的?在弗洛伊德之前,人們朦朧地相信,人的行為是由“理性”決定的。人們朦朧地認為,“應當是什麽”,就“一定會是什麽”,這就把倫理學和心理學混淆了。當弗洛伊德指出,人的行為不僅僅是由“應當怎麽樣”的倫理來決定,還被潛意識決定的時候,他無非是重新發現了羅馬書中說的事實:“人願意行的,和他實際行的”可能不一致。人們覺得非常受刺激,震驚,甚至是難以接受。和人們對自己的假設不一樣,通常人們的假設是:我要做什麽,就一定能做到,我要做個好人,我就一定是一直做到是個好人,隻做好事。

人的行為到底有多少種決定因子?就像力學裏的力的分析一樣,你可能分析了摩檫力,然後忘了重力,或者忘了浮力,其他牽引力等等。

每一個心理學家都試圖理解人的行為到底是怎麽決定的。弗洛伊德,巴普洛夫,榮格,馬斯洛,霍爾耐,阿德勒,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創傷心理學,每一個人,每一個分支,都在研究人在某種條件下會有什麽反應和行為。人的行為如果完全能自主,就不會需要那麽多研究分支了。

關鍵是,能否設計出一個深入的,徹底的觀察方案,讓我們可以依法實行,從而一勞永逸的解決所有關於上帝、佛性、宇宙、人生的根本謎團,達到徹底、究竟的真實呢?

我相信,答案在佛法中。籠統說來,是內觀---向內觀察。當我說“我知道”的時候,我怎麽知道“我知道”,我到底知道什麽?當我說,我看見藍色、看見紅色的時候,我到底看見了什麽?

隻是,怎麽內觀。這是一條充滿挑戰的路。有人打比方:這條路比陸地穿越亞馬遜森林還難,如果你有能力自己拿一本亞馬遜森林導遊圖,就可以穿越亞馬遜森林,你也未必能獨自穿越心靈的迷宮,不是說人心比大海還深麽?必須有向導。

西遊記81難,也可以說是一個接近的寓言吧。當人們取到真經後,孫悟空頭上那個讓他難受的緊箍咒也就去掉了,從此自由。

------------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如果一個人能把所有人類的心理裂痕的原因都找出來、看清楚,那他就是全世界最牛的心理學家了。也許還能解脫、甚至成佛了呢。如果一個人每次發現心理裂痕,都像20世紀初人們發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那麽興奮,知道經典力學的世界觀是有局限的,承認我原來對人性的理解和看法是有局限的,那就具備了學習佛法、探索人性的素質了吧。山有小孔,彷佛若有光。。。然後呢,可能會發現還有桃花源。。。
不過心理實驗室並不比高能物理實驗室更安全,自己探索,在那裏迷路也不好玩。如果看見一些心理學家瘋瘋癲癲,一點也不應該覺得奇怪,應該想想他們就像當年的愛德華·詹納,巴斯德等等,在自己身上做心理實驗,種錯了疫苗了呢。最保險的是找到明師吧。

---------------

如果打比喻說,我們的世界和生活其實就像年輕人穿著緊身衣進了遊戲廳,沉迷進去不能自拔,還要買裝備打怪升級,投入無窮的悲歡離合。其中的恩怨情仇更讓這整個遊戲變得無比真實。

你愛我就要跟我打遊戲,想出家不打遊戲了?你這人有責任感嗎?

心理學家都是幫助我們修理裝備、緊身衣,也是遊戲中的人。佛才是讓人認識所有這些都是遊戲的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仁可 回複 悄悄話 你的文字會幫助讀者找到更多的光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