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63)
2022 (56)
2023 (134)
2024 (87)
受母親的影響,我一直崇尚低調的人生。媽媽的口頭語就是:"每個人都是極其渺小的,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在開導我認清生活的本質時媽媽喜歡這麽說;在探討那些人類曆史上著名的跌宕起伏的名人生涯時媽媽也喜歡這麽說。
------------------------------
思韻如藍博客裏的這段話感動了我。關鍵在於她母親的教導不是對個人,不是個人的妄自菲薄,而是結合曆史名人的生涯,總結認識出人世共有的本質。
“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就像科學定律一樣,不是我的、不是你的,而是所有人的限製。也因此,我們看世界上任何的東西,都要輕鬆,不要嚴重。
大部分的人生苦惱,都是存在於思想裏麵,都因為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的局限和普通。就像沒有學過熱力學定律的人,想造永動機,跟自然規律對著幹。結果,無論再聰明,生活也就浪費、悲催了。
現在慢慢理解,人是兩個我:
一個是真我,是能開導生活本質的靈魂,他(她)是智慧,可以認識生活的本質,但是她本身並不做事。
另一個是做事的我,是大腦,是身體,是靈魂的工具。這個工具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技能、能力,因人而異。
作為靈魂的我可以合理使用工具,但是不能徹底改變作為工具的我。
別說我們普通人不能打NBA,即使林書豪能打NBA,他也不能把自己變成LBJ 詹姆斯。
量力而行,就是靈魂對身體的體力、大腦的腦力的體察、認知。
知道自己就是大千世界裏一個芸芸眾生,普通的工具。一如其他人,終會生老病死,存在、消失。
能合理看待、使用這個工具,發揮它的效能,享受它的功能、產出,就算是智慧了。
智慧是無限的,能力是有限的。
靈魂不再把工具誤認為自己了,知道自己做了正確的判斷、估計了,進行了正確的行動了,就高興了,心就安樂了。
至於身體的境遇,如果我們不違背自然規律,強行要求林書豪變成詹姆斯的話,上帝也不會剝奪他的生命的吧。
隨遇而安,當我們已經做了自己的智慧判斷,合理的使用了自己的身心技能,剩下的難道不就是隨遇而安了麽?
============================
靈魂可以使用肉體,交流思想,溝通感情。隻是我們知道,身體、思想、感受,都不是究竟的、最核心的我。
心靈安逸的人,如果信基督,可以把自己的心思用在探尋永生;如果信佛,可以用來實證觀察解脫的真義。
按佛教的說法,真我的能力是無限的,一切唯心造。心,就像基督教的上帝。不過我們不認識真實地自己。靈魂把這個肉體和大腦當成了自己。就產生了迷惑和內心的衝突。
“每個人都是極其渺小的,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真是金句!
想起來了,分享一段:記得《Conversation With God》裏有一段,關於要不要反擊的對話,意思是,一味的縱容不是個好辦法,因為那個害人害己。害的自己受氣,害的對方認為錯誤是可行的。
所以,最少要做到對方不再犯為目的。
不過,有些地方,太髒了,可能還是能躲就躲吧。畢竟清理垃圾的工作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幹的。
千萬別客氣了。我會被笑話的。
我覺得我在有些方麵(就是大的分類上)有心得,但是就日常方麵反而欠缺,所以根據情商課程來說,不能犯不懂裝懂的毛病。:) 嗬嗬。
大的方麵,以前我關心的是終極方案。比如:
1. 如果國內人,不喜歡在村裏待了,不喜歡研究所的人事關係了,就考慮出國,直接就徹底避免了。
2. 出了國還發現問題,然後認識到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裏就不可能有徹底的解決方案。那就念佛解脫或去阿彌陀佛淨土。
但是在此之前如何解決日常的生活,可能我是需要觀察別人,還有很多要去學習的。
我還是跟你學才對。你的經曆豐富。
最近我自己的反思發現,我有些地方有因噎廢食,這問題大了。這不自己搞死自己了麽?
有個問題困擾我一段時間了:有個人說些攻擊他人的話,讓我聽了非常不舒服。被攻擊的人當然更不舒服。我勸道 “別理這種人,不屑。” 可是心裏還是不舒服。對這種人是應該反擊回去,還是應該別理它,讓它自己覺得沒意思。
"自由兄"是喜清靜給我的稱呼,現在無論誰叫我,我都當成朋友給的愛稱!
在你的博客裏體會到很多,觀察力、反思力,語言表達力,和那些人生本質的哲理,讓我由衷讚歎,如飲山泉。
你這段裏,進一步表達“適當剝離”,不一不異的絕世緣份。
很多可吸收的!謝謝!
你對心和體的適當剝離做了最好的詮釋。我也是經過年少輕狂後才認識到兩個我。我把身體比作靈魂的居所。我從前苦惱自己的身體力行總達不到心靈飛翔的雲端---我是想象豐富,心氣高揚的。現在,我的靈魂懂得了體貼自己的身體,珍惜這個居所。我的靈今生選擇了這樣的身,也是無垠時空裏的一段絕世緣分呢!願她與她相愛長久,彼此欣賞,彼此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