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敗退台灣後推行的三波土地改革(下)
二戰結束後,世界進入一個新的格局: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對峙和冷戰,加上前殖民地的獨立運動。對於我們比較熟悉的中國周邊而言,原本人多地少、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經濟建設和轉型的重要性遠遠超過狂熱“革命”的意義。各個國家土地問題的發展模式大體有三種狀態:
第一種模式是維持原有的地主-佃農那種封建主義生產關係,包括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以及印度和菲律賓等國家。其結果是國家崩潰(中國大陸)或停滯(印度)或倒退(菲律賓)。解放前的中國農村,即使是小地主的生活,也如我妻子的大舅所說:“還沒有現在咱們村的低保戶過得好。”請參閱
《【金沙江畔】之三:把酒話桑麻》。印度的貧窮與落後我在
《我觸感到的印度》中有所介紹。我們見到的比較肥沃的中南部和恒河流域,單位麵積的農業產出不到今天中國大陸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這是印度農田:
貧苦農民的住房(這還不是最差的):
由於菲律賓治安極差,我們沒敢深入農村(哪怕是走馬觀花)。但馬尼拉和宿務的狀況已使我們望而生畏。這個曾經的東南亞頭號闊佬現在以菲傭、毒品、貪汙聞名。其原因甚多,但究其根源,恐怕和1946年美國大爺主動撤走(當時的菲律賓苦留無效)之前沒有先把土地改革完成有直接關係。下麵是我們旅館旁邊一家銀行門口荷槍實彈的保安:
一場暴雨後的“水上市場”(這種景色在菲律賓天天都有):
第二種模式是共產國家憑借暴力將土地收歸國有,將農民以欺騙兼強迫手段納入集體勞動和分配的國家-社員那樣的類奴隸社會生產關係,包括毛中國、金北韓、胡越南等,紅色高棉統治下的柬埔寨是其極端形式,時間極短。這種政權對社會的控製之全麵和嚴密恐怕在人類曆史上隻有法西斯可以比擬,因而在其初期還能顯示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希特勒德國也有過,請參閱: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1289067.html),它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溫水煮青蛙方式的,故之壽命頗長、發現較晚、糾正也難。它造成的災難遠遠超過第一種的封建主義模式,我們對此有深刻的體會和反思:
包括蘇聯和東歐等此類國家後來的結局也都差不多,隻有咱們東鄰現在還在“激情燃燒”。全世界將它當奇葩,看熱鬧。
第三種模式就是本文介紹的通過和平土改建立以自耕農為主體的資本主義經營個體小農戶方式。迄今為止以台灣土改和鄧胡趙萬集團的農村改革最為成功,為國家轉型提供了必要的糧食、原料、資金、和廉價的勞動力。海峽兩岸的工業化因而有了堅實的基礎。
韓國也有類似經曆,1949年6月李承晚當局製定《土地改革法》,由政府贖買地主土地,然後有償出售給佃農,形成平均占地1公頃的家庭小農場為主的韓國土地所有製格局。在1950年3月和4月又接連公布了《農地改革法施行令》和實施規則,結束了土地改革。曾經是佃農的167萬戶農民成為了自耕農,不到2個月朝鮮戰爭就開始了。此時占韓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卻已植入了主人意識,成為他們樹立和大韓民國體製一體感的決定性的契機。 金日成在說服斯大林同意發動戰爭時向他保證(隻要朝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一次裝甲攻擊,南朝鮮人民就會立刻揭竿而起,一呼百應,戰爭在幾天之內就能勝利結束)證明隻是一廂情願;甚至當北韓占絕對優勢的軍隊已經將聯合國軍壓縮到釜山周圍、洛東江東岸南北長約160公裏、東西寬約80公裏的一小塊長方形地帶時,被占領區也沒有出現南韓人民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場麵。美軍一在仁川登陸,北韓軍隊立即崩潰。韓戰結束後,土改成果也成為樸正熙政府時期工業化的基礎。下麵是上世紀我們在南韓農村遊覽時的菲林照片翻拍的: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多地少、貧窮、落後的農業國而言,要富裕、要發展工業化、要崛起,第一步得讓耕者有其田,讓農民和市民先吃飽飯,然後再做其他夢。毛以土地問題先贏後輸,蔣以土地問題先輸後贏,鄧吸取了毛的教訓反其道而行之,笑到最後。曆史的大戲就是這麽一幕幕演下去,永無休止。我們吃瓜的觀眾不用愁沒有連續劇看。
亞洲地區農業規模化經營是一項比很多人想像的困難得多、漫長得多的工程。迄今尚未有成功先例(條件最優越的日本自1961年頒布《農業基本法》開始著手。到2015年已幹了55年,但在都府縣地區,80%的農業經營體的經營規模還在2公頃以下;即便在北海道地區,也有57.6%的農業經營體的經營規模在20公頃以下。)我希望並朦朧覺得:中國可能會是第一個成功的國家,但也需超過一兩代人的努力。
本文是幾天前看到習近平頒布第三十二號主席令有感而發,匆匆寫就。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取得預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