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戰場遊記之六十八:北伐第一硬仗---汀泗橋戰役

(2018-12-05 19:10:24) 下一個
古戰場遊記之六十八:北伐第一硬仗---汀泗橋戰役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正式誓師北伐,當時國民革命軍的軍事力量與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三大軍閥相比,顯然兵力較弱。據此,蔣介石采取了對江西取守勢,先攻吳佩孚;得手後再打孫傳芳的戰略部署。於是,國民革命軍入湘作戰援助反水加入革命軍的唐生智;比較順利地攻克湖南以後,8月22日便挺進湖北、造成直逼武漢的態勢。
 
汀泗橋戰役遺址紀念園門樓,  葉劍英題字:“北伐先鋒”
 
            為了打開通往武漢的道路,國民革命軍分幾路軍向武漢進逼。中路前鋒為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實際前線總指揮是代軍長陳可鈺。進入湖北後,從蒲圻中夥鋪、官塘驛一帶追敵至鹹寧汀泗橋。 吳佩孚急了,命令自嶽陽、通城敗退的湖北暫編第1師和衛兵旅等部固守汀泗橋,並派中央第25師第13混成旅另1個團增援,在汀泗橋一帶集中了近兩萬兵力,吳佩孚本人8月25日到武漢坐鎮,並未到達汀泗橋前線,但其後續增援部隊不日可到。
 
汀泗橋戰役紀念館:
 
紀念館內陳列的戰役示意圖:
 
       汀泗橋是當時粵漢鐵路線上的一個小鎮,背倚汀泗河。鎮四周環河,河上有多條石橋,有的還是廊橋,都冠名汀泗橋,刻有石碑,但與此戰沒一毛關係。南北走向的粵漢鐵路在這一帶由於山嶺阻隔,轉為西南-東北走向,在鎮東北500米處橫跨汀泗河。鐵路橋西南端屬蒲圻縣(今赤壁縣),鐵路橋東北端屬鹹寧縣。(解放後為了便於市政建設和管理全鎮統一劃歸鹹寧縣管理。)鐵路橋東北端才是戰鬥的真正地點。汀泗橋鎮是鹹寧的南大門,也是通往武漢的必經要隘,鎮東有一片比較陡峭和起伏連綿的山崗,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叫塔腦山,敵軍的陣地就設在這片山崗之上。汀泗河蜿轉曲折自西南向北斜穿汀泗橋鎮,沿山崗西腳流過,戰鬥時恰逢大雨過後,汀泗河暴漲,全鎮三麵均被洪水包圍,水深港闊,甚至鎮上街道部分路麵亦被洪水淹沒,人要通過尚需涉水而行,這樣就為敵軍陣地西麵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從鎮北可以通向吳軍陣地的僅有粵漢鐵路的這座鐵橋(今天粵漢鐵路已改道,不經此橋了),但又被北軍的火力嚴密封鎖,難以逾越。但在守方陣地之東南兩麵,地勢較高,並未淹水。盡管敵軍有居高臨下之便,北伐軍需要冒仰攻之險,但畢竟無隔水之難,北伐軍還是可以在此布陣向敵人發起進攻。所以說就敵軍的陣地而言並非三麵環水。不過,其陣地地形險要,易守難攻,這是不容置疑的。北伐軍最大的問題正在於地形不利進攻。
 
塔腦山:
 
塔腦山下的戰鬥簡介:
 
       陳可鈺決定乘吳佩孚軍主力未到達之機,於8月26日淩晨向汀泗橋發起進攻。以第10師(師長陳銘樞)為右翼,自古塘角至張興國(鎮名)一線向敵人進攻;以第12師(師長張發奎)為左翼自張興國至鐵路一線向敵人攻擊。葉挺獨立團為總預備隊。但一開始第12師第35團在高豬山擊退吳軍一部的阻擊,進至鐵路橋頭,即遭對方火力封鎖,無法過橋;第36團進至汀泗橋東南高地前方,遭敵俯射,過不了河。第10師第29、第30團分別在第36團兩側展開,激戰入夜,仍無進展。
 
當年的粵漢鐵路汀泗鐵路橋:

今天的這座汀泗鐵路橋(時過境遷,河水既不寬也不很深):
 
 
 
        此時如敵人援軍一到,北伐軍勢必陷入被動,戰鬥隻能速戰速決。26日黃昏,陳可鈺和各師、團長親臨前線偵察地形。大家見汀泗橋敵防守兵力雄厚,地形險要,工事堅固,尤其是河水急而深,易守難攻,在討論打法時,意見不一,這時35團團長黃琪翔建議願率所部為前鋒,於當晚開赴橋之上遊,偷渡北岸,迂回橋北,奪取敵最高峰陣地,次晨橋南部隊發起正麵攻擊,橋北部隊配合作戰,當可一舉成功。黃陳述意見後,大家都表示讚成,蘇聯顧問尼基金稱此為奇謀勝算。當夜,黃琪翔令偵探隊長梁秉樞率六十餘人首先渡河,第三營和第一營跟進。黃並命令遇少數敵人時隻用刺刀,未到達最高峰敵陣地之前,不許放槍。時敵軍在最高峰陣地上設防,山腹地區兵力較少,黃部乘夜摸索前進,秘密接近敵人,未經過激烈戰鬥就奪取了四個山峰。迨接近敵最高峰陣地時,黃琪翔下令發起突然衝擊,一時間槍聲大作,殺聲四起,敵亂成一團,紛紛潰退。在拂曉前,35團即攻占了最高峰敵陣。北伐軍乘勢全線發起進攻,10師30團及獨立一營亦加入戰鬥。這時敵軍數次組織反攻,妄圖奪回失地,終因北伐軍奮勇還擊,未能得逞。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塔腦山、石鼓嶺相繼被北伐軍占領,敵軍陣線破裂,開始向鹹寧城關方向撤退,其中一部分敵軍被28團截擊繳械。
 
 汀泗橋戰役烈士紀念亭:

           陳可鈺見敵軍撤退,立即命令作為總預備隊的葉挺獨立團和炮兵營向汀泗橋東北的古塘角迂回,從右側後包圍殲敵。獨立團從小路隱蔽接近古塘角,配合正麵部隊的全線攻擊。吳軍遭前後夾擊,全線潰敗,被俘2400餘人,殘部向北逃遁。第4軍占領汀泗橋後乘勝追擊,於中午攻占鹹寧城。
 汀泗橋戰役烈士紀念碑:
 
      此戰役中北伐軍共斃、傷數上千,俘虜敵軍官佐157人,士兵2296人,繳獲了大量的槍支彈藥。北伐軍共有將士134人犧牲,1929年10月國民政府當局在汀泗橋西山為犧牲的革命烈士修建了烈士墓、烈士紀念碑、紀念亭。紀念碑碑文由當時國民政府官員胡漢民題寫。碑文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陣亡將士紀念碑”。改革開放後又為園區建了門樓,葉劍英題字:“北伐先鋒”
 
      汀泗橋戰役係國民革命軍北伐三大硬仗(汀泗橋、賀勝橋、武昌城)中的第一個。軍隊初期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並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加上蘇俄的軍事物資支援,一路勢如破竹。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打垮了吳佩孚,殲滅了孫傳芳的主力,革命勢力從廣東迅速擴展到長江流域,占領了半個中國。

        在此戰役中表現最突出的35團團長黃琪翔戰役後被升少將,次年4月榮升第四軍軍長。1930年參加鄧演達創辦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933年11月,參加“福建事變”,失敗後由香港移居德國,後回國任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總書記。抗戰時先後任第八集團軍總司令、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勳章。戰後第三黨改成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曾擔任秘書長、副主席。1948年赴香港脫離國民黨,1949年回北京參加政協 ,任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57年鳴放時公開批評蘇聯,反右開始即被劃為右派。文革期間遭到殘酷迫害,1970年12月10日淩晨因心肌梗塞病逝。
         百度將汀泗橋戰役總結為:“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同吳佩孚的北洋軍在此展開一場空前激戰,大敗北洋軍,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不知道有何根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