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場遊記之四十七:黎平會議的前前後後(上)
黎平會議紀念館:
越城嶺(土名叫老山界)是華南地區的最高峰:
僥幸逃離了湘江戰場的中央紅軍如兔子般迅速鑽入老山界的茫茫林海中。托蔣總司令的福,所有的壇壇罐罐全扔在湘江東岸的水田荒野裏,除了緊跟著羅榮恒的那位8軍團15歲小紅軍肩膀上扛的油印機(我猜他沒背槍)。另一個變化是從此軍委的行軍命令中總是再三叮囑每支部隊要"向xx方向嚴密偵察、警戒",預防堵截和追兵的突然襲擊,這在湘江之戰以前的命令中是沒有的。試比較下麵兩個命令:
11月25日命令:
12月4日命令:
行軍速度從原來每天十多公裏成倍提高,路線一直向西朝著貴州東南部(下麵照片最右縱列標明的是當日華裏程)。李德依然固執地堅持要去川湘黔邊界和2、6軍團匯合,我估計他可能受第四方麵軍兩年前被迫放棄鄂豫皖根據地向西北轉移到川北打開新局麵的成功實踐所啟發----在地方軍閥勢力範圍,尤其是數個地方軍閥勢力交界處最容易生存和發展。他要紅軍沿著紅6軍團三個月前西移路線進入貴州,打算在那裏再轉向北:
途經湖南省通道縣,在這裏軍委又發生一次激烈爭論(周恩來說:"一路都在吵")。李德把它叫做"飛行集會",顧名思義就是非正式、無文字記錄的簡單會議。但爭論應該很凶。文獻上稱之為"通道會議"。李德在《中國記事》中說:“在到達黎平之前,我們舉行了一次飛行會議,會上討論以後的作戰方案。……我提請大家考慮:是否可以讓那些在平行路線上追擊我們的或向西麵戰略要地急趕的周(小百臉注:指周渾元。實則此時周部的位置遠落在紅軍後麵---東部,有條件急趕搶占西麵戰略要地的中央軍隻能是東北邊的吳奇偉部,大約落後2-3天路程)部和其他敵軍超過我們,我們自己在他們背後轉向北方,與二軍團建立聯係。……在湘黔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帶創建一大片蘇區。”“毛澤東又粗暴地拒絕了這個建議,堅持繼續向西進軍,進入貴州內地。這次他不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還得到了當時就準備轉向‘中央三人小組’一邊的周恩來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議被通過了”。李德的描述證明毛作為軍委委員,在軍委會議上一直有發言權和表決權。反而是李德(他不是軍委委員)倒沒有表決權。正如在湘江戰役前的禾塘會議一樣,那次的表決票數是3(朱博周)比3(張毛王),但主席朱德的一票起了決定作用,真正"在危難中挽救了紅軍",要是那時向北轉可就完了。
中共曆來的宣傳口徑說李德在通道便要向北轉。下麵的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上一篇文章便繪聲繪色地描述當時"會上李德仍然堅持從通道北進湘西......毛澤東猛吸了一口煙......"正如有人說的"有鼻子有眼的,你當時在那裏了?":
中央黨校的《學習時報》也說李德提出經湖南城步(不入貴州)北進:
但審視通道會議前後的軍委行軍命令,可知在通道會議未召開前這段時間內在三人團(或說李德)指揮下,紅軍的行動方向和路線一直是向西經通道進入貴州。絕對沒有在通道向北轉向的計劃。請看下麵電文(軍委每天晚上詳細布置次日各軍團進軍方向及須到達地點):
12月8日命令:全軍繼續向西,一軍團9日應進占木路口(在通道縣木腳鄉)、大岩(在城步縣五團鎮)、廣南城(在龍勝縣平等鄉),朝通道前進,三軍團占長安堡(通道縣馬龍鄉南3公裏):
12月9日命令:一軍團10日應以前頭師占領通道,其餘各師占據城南地域。(根據國民黨的資料,這天一軍團二師未經戰鬥即進占通道縣城縣溪鎮):
12月10日命令:一軍團先頭部隊11日應占據通道正西麵的崖鷹坡,並向新廠、馬路口偵察入黔道路(小百臉注:此兩地均在靖州縣最西南端,與貴州省相鄰,自古為湖南入黔要道。3個月前的9月19日,紅6軍團在由湘入黔途中在這裏設伏大敗追趕的湘軍兩個團);三軍團占團頭所(小百臉注:在今通道縣牙屯堡鎮,在播陽鎮東南15公裏),偵察通播陽鎮(湖南入黔另一要道)及黎平的道路:
12月11日(這天軍委抵通道縣臨口鎮流源村宿營)命令:林、聶12日應派不大於一團兵力的偵察部隊帶電台向新廠、馬路口偵察入黔的道路:
以上是中革軍委在通道會議前關於行軍路線的全部命令。其簽發時間均為當日晚上,最早為18時半,最晚為23時。
下麵是來源和目錄:
通道會議當晚(12月12日)命令:一軍團二師13日應繼續西進至靖州縣新廠、崖鷹坡、溶洞(今榮洞)地域,向馬路口、黎平方向繼續派出偵察部隊。請大家仔細對照下麵此命令與通道會議前一日(12月11日)命令的路線是完全一樣的。即是說,通道會議沒有任何轉兵決定:
12月13日命令:我軍以迅速脫離桂敵、西入貴州、尋求機動、以便轉入北上的目的(還是李德的老皇曆),一軍團主力14日應經馬路口入黔,向黎平以北地域前進,並偵察經漢寨、烏山、洋潭堡到劍河的道路。軍委這一天(14日)也已進駐貴州省黎平縣的洪州司(今洪州鎮)。實際上13日,紅1軍團參謀長左權已率紅2師第6團及電台從湖南通道縣經靖縣新廠等地進入貴州省境,當晚宿營於錦屏平茶(距新廠20裏,1955年劃歸湖南靖縣),行程約60裏。據童小鵬(紅1軍團政治保衛分局秘書)《軍中日記》載:“十三日,到平查所(六十裏)。已進入貴州":
12月14日通知賀任肖王:中央紅軍已西入黔境,在繼續西進中尋求機動,以便轉入北上。要求2、6軍團以軍事行動配合:
12月14日命令:一軍團二師15日攻占黎平縣城德鳳鎮(實際上僅先頭部隊六團一營14日即已攻克這座高牆深壘的縣城,王家烈黔軍之膿包給紅軍高層極大的鼓舞和啟發,這也是黎平會議上決議真正轉兵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那時起83年過去了,那場"飛行會議"並未留下任何書麵記錄(哪個目擊者說過毛在會上"猛吸"煙了?)。中共的宣傳口徑又是統一在偉大領袖的意誌下。當事人也都早已永垂不朽。幸好還有每天軍事電文在。以開路先鋒一軍團先頭部隊二師的行軍路線和到達地點作證:
12月9日(木路口)--10日(通道縣城)--11日(靖州縣新廠,偵察入黔道路)--12日(帶電台偵察入黔道路並報告),這天通道會議召開--13日(向馬路口、黎平方向繼續派出偵察部隊)--一14日(經馬路口入黔,向黎平以北地域前進)
可見當時事實上並不存在什麽"通道轉兵"。12月12日通道會議之前和之後,紅軍的行軍路線一直都是向西進入貴州。
12月12日下午,軍委進駐通道當時的縣城縣溪鎮(小百臉注:它在今天的通道縣城雙江鎮西北30公裏,了解這一點我們才比較容易理解所謂當時"通道轉兵"的真相)。當天召開"飛行會議"也即通道會議,具體時間不詳---估計很可能在黃昏或晚上,因為軍委當天要從東南麵30公裏遠的流源村趕路來。地點在縣溪鎮西郊的恭城書院。出席者應該和道縣禾塘會議相同,即李德、博古、周恩來、朱德、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其起因據說是這天中革軍委獲得一份緊急情報:
假如這份情報可靠的話,那麽我在前麵說的中央軍薛(嶽)轄下最強的周渾元四個師都還遠在東北麵沒錯。這時他們還在東北麵的洞口和武岡(萬、郭兩師連洞口縣的高沙鄉都還沒到)。薛轄下的吳奇偉部四個師稍近一些,先頭部隊到了洪江,離通道有約兩天路程。此時對紅軍威脅最大的是湘軍劉建緒部,主力(一路陶廣、四路李雲傑)已到長鋪子(綏寧縣城),前鋒甚至即將抵達木路口(通道縣境內的木腳鄉), 李抱冰(即李轀珩)也將到長鋪子待命。但蔣介石已拒絕湘軍和桂軍進入貴州剿匪,他隻安排薛嶽(吳奇偉部和周渾元部)急如星火與紅軍在平行線上(實際上更為與王家烈)爭速度搶占貴州戰略要地,尤其是貴陽。李德打算"讓那些在平行路線上追擊我們的或向西麵戰略要地急趕的周部和其他敵軍超過我們,我們自己在他們背後轉向北方,與二軍團建立聯係"的提議大概是指等吳奇偉、周渾元部直入貴陽中心地域,紅軍就可以避開強大的中央軍北上。中央軍迅速進入貴州腹地正是老蔣最想幹的:既包圍共匪又吃掉王家烈的地盤,因此他表麵客氣實際堅決拒絕桂、湘兩軍進入貴州剿匪,隻讓他們在湖南、廣西境內紅軍南、北兩側夾擊。但李德這提議也未免太冒險了,你3萬多人的龐大紅軍隊伍想躲在敵軍背後悄悄"轉向北方",蔣軍能不知道嗎,周渾元部四個師若停下來占據北麵戰略地點,那紅軍不是去碰強大的中央軍找死嗎?我想大部分紅軍領導都不會同意。
中共官方對此的宣傳調子一向是:"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之後,蔣介石加緊了兵力部署,一方麵調集五六倍於中央紅軍的兵力在通道以北的城步、綏寧、武岡、芷江、會同、靖州一帶,部署了一道嚴密的袋形防線。一方麵電令湘、桂、黔地方軍閥分兵堵截合圍,企圖全殲中央紅軍。"我對此說法十分懷疑。和湘江之戰前的態勢大體相同,此時國軍的主要兵力一半以上(即湘軍劉建緒的4個師和中央軍薛嶽部吳奇偉的5個師,總數約20萬,恰是紅軍的5、6倍)仍是在紅軍北方和東北方。他們需要越過湘江、越城嶺、夫夷水、雪峰山、巫水等高山大河才能到達上述位置,那時這一路並無大道可走。路途比紅軍走的還崎嶇。湘中腹地何鍵早就建有堡壘防線,那時毛建議的北上到寶慶決戰誠非良策。但到此時國軍也隻能是由全州、黃沙河、零陵一線匆忙西調來湘西的。跟在紅軍右後側背緊追已殊不容易,匆忙間部署嚴密的袋形防線(據說還是4道)怎麽可能?
毛澤東此時一改要向北尋求與強敵決戰的意見。我認為他自長征以來一直熱衷於北上寶慶決戰,然後回贛南根據地的主張在湘江之戰後已沒有任何現實可能性。故他轉而建議西進入黔,放棄與第2、6軍團匯合的計劃。"飛行會議"上沒有達到任何戰略轉兵的結論,因為會前會後的進軍路線都是西進黎平,而李德、博古仍打算進入貴州後(14日的命令甚至指示一軍團主力穿越黎平向更西麵的劍河渡清水江)再轉向北去與2、6軍團匯合,並在行軍命令中重申。但毛此時爭取到周恩來的支持,在軍委中占了多數(4比2)。至少,"飛行會議"上大家都同意進入黎平後開正式的政治局會議統一認識。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