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戰場遊記之三十九:戰象與大炮對壘,誰能打得贏?

(2016-07-14 15:25:58) 下一個

古戰場遊記之三十九:戰象與大炮對壘,誰能打得贏?

印度戰爭博物館內的掛畫:第一次帕尼伯德戰役,顯示戰象與大炮對壘:


   龐大凶殘的蒙古帝國在成吉思汗死後很快就解體為東亞的元帝國和二個中亞汗國、一個西亞汗國、一個東歐汗國。四個亞洲國家壽命都隻有一百多年。其中位於今新疆、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察哈台汗國是被國內貴族後裔帖木爾叛亂推翻的。帖木爾是高度突闕化了的蒙古人,信奉伊斯蘭教。在帖木爾帝國的建立過程中,當時周圍所有強大的帝國無一能夠迎其鋒芒,經三十多年的征服戰爭,建立了一個領土從德裏到大馬士革,從鹹海到波斯灣的大帝國。他的凶殘與成吉思汗無異,馬蹄所到之處片甲不留。帖木兒去世後,其後裔立即開始爭奪王位的鬥爭。帝國隨後分崩離析,帖木兒帝國末代大汗、帖木兒五世孫巴布爾兵敗逃至喀布爾。
第一次帕尼伯德戰役紀念碑:


    1505年起,巴布爾率領軍隊從喀布爾攻入印度旁遮普,乃至印度河流域以東。最初兩次,他們在搶劫了印度河以西各地的牲畜和穀物後,便返回中亞。但是,印度悠久的曆史,發達的文化和眾多的人口,越來越強烈地吸引著巴布爾,使他產生了要在印度大陸建立一個帝國的願望。所以他第三次侵入印度,就占領了印度河上遊幾個城市,並且下令保護那裏的居民和牲畜,不再殺戮。6年以後,當巴布爾第四次──也就是最後一次侵入印度的時候,他索性留下不走,決定在印度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國──莫臥兒帝國。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
帕尼伯德戰役紀念公園在帕尼伯德市郊東北7公裏,為第三次帕尼伯德戰役發生處:


      那時的印度沒有統一(非常有趣的是,在莫臥兒帝國以前,印度曆史上從來就沒有統一過),境內分成了許多大小不一的王國。有的信奉伊斯蘭教,有的信奉印度教。這些王國不僅互相混戰,內部互相傾軋,對人民的統治也非常殘暴。當時北印度最重要的勢力是德裏的羅地王朝。它的君主名叫伊伯拉欣·羅地。此人性情非常暴虐,差不多把他手下的大臣都殺光了。有一位總督眼看自身難保,就求救於巴布爾。這對巴布爾說來正是個求之不得的機會,他立即下令東進,直奔德裏。
第一次帕尼伯德戰役壁塑:


顯示戰象與大炮對壘:

  
    1526年,巴布爾的軍隊和伊伯拉欣的軍隊在德裏北麵97公裏的帕尼伯德決戰。伊伯拉欣擁有10萬人的隊伍和1000頭戰象,而巴布爾的軍隊隻有2.5萬人。能不能在這次決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對巴布爾說來真是一個極其嚴重的考驗。帕尼伯德是一片坦蕩的平原,無險可守。戰象在這裏就等於二戰時的坦克,衝鋒陷陣所向披靡。曆史上亞力山大遠征軍和後來的羅馬軍團都曾吃過戰象的虧。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當年決意要征服印度的成吉思汗的部隊在攻到印度河時,忽見河濱出現一大怪獸。耶律楚材對成吉思汗說這種怪獸名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民命盡早班師的。成吉思汗於是順應天意,沒有行進。據說甪端很可能就是大象。在1398年9月的一次戰役中,帖木兒的10萬遠征軍麵對印度守軍一百二十頭戰象因為恐慌而潰敗。當時印度軍每頭象的背上背負一個戰樓,樓內有戰士12-14人不等,他們以箭為武器,處在幾米高的戰象上可以居高臨下地從戰樓中向腳下和遠方的敵人發箭。印度軍的這種作戰方法蒙古人從未見過。蒙古軍隊的戰馬見到這等龐然大物,任憑怎麽鞭打也不上前。頓時軍中一片混亂,象背戰樓裏的箭如雨飛,蒙古騎兵死傷不少,不得不馬上回頭撤退。
帕尼伯德戰役紀念公園很有印度特色,聖地變成曬衣場:


      因而這一次巴布爾既有這種曆史經驗,已對敵方的戰象陣胸有成竹。在戰爭一開始,就首先搶占了帕尼伯德城堡,又把軍隊布置在城堡和城邊的溝壕、森林之間,中央則安排了700架載著臼炮(口徑大、炮身短的大炮)的戰車。伊伯拉欣的軍隊和大象旋風般地朝這邊壓過來,真有要摧垮一切的氣勢。巴布爾沉著地命令左右兩翼憑險固守,自己指揮炮車集中火力反攻。當敵軍臨近的時候,700門臼炮轟然雷鳴,戰場上彈丸紛飛、煙火彌漫。伊伯拉欣的一千頭大象立即亂成一團,四散逃奔。巴布爾又命令騎兵從兩側抄襲敵軍,形成了一個包圍圈。在這樣前後夾擊下,伊伯拉欣的軍隊完全潰敗了,有1.5萬多人被打死,伊伯拉欣本人也死在戰場上。這就是第一次帕尼伯德戰役。
戰死的伊伯拉欣墳墓:


    第一次帕尼伯德戰役勝利後的第六天,巴布爾率領大軍開進了德裏。1526年4月27日,在德裏大清真寺的禮拜儀式上,他被宣布為“印度斯坦的皇帝”。從此,莫臥兒帝國開始統治印度。
看不懂的印度文看板:


德裏的胡馬雍陵:
   

    巴布爾的兒子胡馬雍繼承其父的印度領地,征服了古吉拉特邦,但被比哈爾的統治者瑟爾汗擊敗,不得不逃亡伊朗。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爾阿富汗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汗,莫臥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在波斯國王太美斯普一世支持下,他招募到一支波斯軍隊,在 1545年攻占喀布爾。1555打敗了瑟爾汗的繼承人之一紮堉達爾汗,重新征副印度平原,占領德裏和亞格拉,恢複了莫臥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翌年死於意外,由其子阿克巴於1556年2月14日在旁遮普即位,時年僅13歲。在蘇爾王朝統治區比哈爾和孟加拉掌握實權的首相喜姆(Hemu)得悉胡馬雍的死訊後,也立即率軍5萬人和戰象近千頭直逼德裏。打敗莫臥兒軍隊並進占德裏和阿格拉,並自立為“羅闍毗克羅摩迪蒂亞”(Rajahvikramaditya)。阿克巴與其攝政貝拉姆率軍1萬人進軍德裏。1556年11月,阿克巴與喜姆決戰於帕尼伯德。喜姆的軍隊利用戰象發動猛攻,莫臥兒軍隊左、右兩翼抵擋不住,處境危急。不料,決戰中喜姆的右眼中流矢,被莫臥兒軍隊俘獲。軍隊失去主將,遂即潰逃。阿克巴獲勝,進占德裏和阿格拉,並將喜姆處斬。此即第二次帕尼伯德戰役。
泰姬陵在霧霾中:

齋普爾風宮:

    阿克巴將首都遷到阿格拉,在首相貝拉姆(Bairam)輔佐下,采用懷柔與征服雙重手法,解決了其父胡馬雍遺留下來的許多國內外難題。1557年,阿克巴在錫爾欣打敗西甘達爾·蘇爾。由於阿克巴堅持恩威並舉,通過幾年的努力,收複了帝國的大部領土。1574年,阿克巴在雨季出師,沿恒河而下,收複比哈爾全境。1575年,又在圖克拉(Tukra)戰役中得勝,繼而進占孟加拉。1576年,蘇爾統治者試圖再次奪取孟加拉,但戰敗後死於拉傑默哈爾(Rajmahal)。蘇爾王朝與莫臥兒帝國之間的對立狀態遂告結束。在阿克巴朝代莫臥兒帝國版圖擴大到遙遠的西北地方。最後,他又用了3年的時間,平定了南方的幾個王國,從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莫臥兒帝國。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他去世後,他的後代統治印度的五十多年(1605—1657年)是莫臥兒帝國興盛、封建經濟發展的時期。疆域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國、克什米爾等地。這一時期很多宏偉的建築如阿格拉的泰姬陵、阿克巴陵、阿格拉紅堡、德裏胡馬雍陵、德裏紅堡、賈瑪清真寺、齋普爾風宮等等,留存至今。印度的官方信史也直到莫臥兒帝國才正式開始。阿克巴為莫臥兒帝國的繁榮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他是莫臥兒帝國功勳顯赫的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第三次帕尼伯德戰役紀念碑:


     十八世紀起莫臥兒帝國開始走向衰落。統治者放棄了阿克巴製定的開明政策,對印度教進行打壓,對人民橫征暴斂,激起各地反抗。1761年1月14日,阿赫默德.沙赫.杜蘭尼(Ahmad Shah Durrani)率領阿富汗軍隊約7萬人從首都坎大哈(Kandahar)出發東征。阿富汗軍隊與一支馬拉塔大軍在帕尼伯德遭遇,雙方激戰竟日。結果馬拉塔軍隊遭慘敗,據說陣亡約5萬人。此為第三次帕尼伯德戰役,也是莫臥兒帝國的最後一次輝煌。大約也在此幾乎同時,大英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荷蘭殖民帝國和葡萄牙殖民帝國等殖民帝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英國勝利,使莫臥兒皇帝成為傀儡。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臥兒王朝滅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