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金沙江畔之二:渡口市、攀枝花鋼鐵公司(上)

(2015-12-27 18:34:50) 下一個

金沙江畔之二:渡口市、攀枝花鋼鐵公司(上)


從05號大橋(荷花池公路大橋)東望弄弄坪攀鋼主體建築和金沙江:

從五摩路北眺弄弄坪攀鋼主體建築,霧霾肯定遠高於北京:


 

    最近幾壇上有兩個熱門話題:三線建設和77、78級高考。這兩個話題都和我的人生軌跡有點交集:三線建設讓我1970年從廣州被扔到金沙江畔中國最大的三線混了一年多;而1978年文革後第一次招收研究生又讓我這頭驢子永遠離開了雲南省(據說蔣南翔對我們這批研究生的評價是:"原以為能招幾匹千裏馬呢,誰知道弄了群驢子來")。為湊熱鬧我也提前寫下這係列的第二篇。
    2009年我第二次回平地時攝(1977年乘出差永仁機會第一次回平地時我還沒相機):

   1970年8月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平地公社衛生所(後來改叫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中心衛生院)。報到那天,所長周啟明醫生看著我那可憐巴巴的小行李卷樂了:"你呀,比我剛來時還寒酸。這樣吧,明天我陪你到市百貨公司走一趟,那裏貨品齊,該添置什麽還得買。"直到那時我才知道:就在衛生所門前這條山溝深處,竟隱藏著一個當時還神秘兮兮的龐然大物:四川省渡口市。
    第二天,我們到離衛生所200米遠的渡口市20號信箱運輸隊找車。路上周所長告訴我:"衛生所周圍這些席棚子全是渡口市各單位的。他們的醫務室都很小,職工、工人愛來我們衛生所看病。我向縣上反映忙不過來,秦老當說正好剛分來個廣州的大學生,就給你好了。20號信箱運輸隊有一百多輛解放牌貨車,隨時都能到市區去。"
渡口的氣候和大慶截然不同,終年炎熱。早期渡口市的工作和生活區都是席棚子,這是外觀(本文中的曆史照片全部采自攀枝花宣傳部網站):


席棚子內觀。成昆鐵路通車後,建築材料源源運來,職工居住區逐步都蓋成瓦房了:

    果然,調度室的小文說,今天早上有二十多輛車要拉木料上格裏坪,趙師傅剛在我這兒開了單,你們走快點能攆得上他。這樣一個多小時後我們倆就在54公裏處下了趙師傅的車,向他道了謝。   
當年54公裏處的商業一條街:

今天54公裏處的商業一條街:

    54公裏是平地通往渡口大橋的一塊公路裏程碑,也是"渡口特色"的地名,指華山街商業區一帶。即使到了今天,這裏仍有很多以公路裏程命名的機構或單位。如五十四小學、五十四郵電所、五十一金銀加工店等。本來渡口市最早的商業點在弄弄坪西北的河門口,順口溜是:"臭仁和,熱渡口,好耍不過河門口"。到了1970年,市百貨大樓興建起來,華山區就成了當時渡口最熱鬧(但離繁華還差得遠)的地方。再往後炳草崗崛起,才成渡口真正繁華的市中心。現在炳草崗的高樓大廈一直連到華山區,很有大城市味道了。但攀枝花仍有先天性缺陷:這裏是中國最活躍的地震帶。我在平地的一年多時間就發生了兩次5級以上地震。平地街東2公裏外有個國家地震局的觀測站,我曾去參觀過,設在深深的地下,有好多儀器。要在這座山城像重慶一樣蓋超高建築,恐怕有困難。
現在的炳草崗街區:

炳草崗住宅區:

    渡口上馬前,這地區就是金沙江南北兩岸一塊窮山惡水,人煙稀少,交通閉塞。江北是四川省鹽邊縣南部;江南是雲南省永仁縣北部。第一批進入的勘察和建設者要通過四川西昌到雲南楚雄之間的公路先到平地公社,再從平地經山穀小道北上走到金沙江(即今天的渡口大橋處)。第一條修通的公路也就是沿這條山穀小道拓寬而成的,公路兩旁布滿席棚子,要找哪個單位,就問在第幾公裏的裏程碑。習慣了就把公路裏程碑當地名。
     平地公社北端的拉鮓村靠著金沙江,江對麵是四川省會理縣的魚鮓村。兩村之間是這段近百裏金沙江唯一的渡口。明代才子、狀元楊升庵被貶於川南、滇北二十多年,親自考察寫成的《渡瀘辯》中認為:“……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驛;一在姚安之左卻。……孔明所渡當是今之左卻也。”左卻,即苴卻,明代屬姚安府,今屬平地鎮。"苴"是很普遍的彝族地名,當地發音"左"。像我妻子的家鄉就叫苴林大村。現在被炒成天價的苴卻硯就僅產自平地的金沙江懸崖,石料極其稀有。傳說中諸葛亮渡瀘後所得的"七星硯"應該就是苴卻硯----苴卻硯是以"眼"(星)為貴的。中央電視四台《遠方的家》欄目曾報道楚雄彝人古鎮文物商店有一方具百多眼的苴卻硯叫價1200萬人民幣,令人咂舌。這麽說平地也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深入"的"不毛"之地,孟獲也應該是楚雄彝族人。第一批到攀枝花礦區勘察的隊伍也是經平地的這個渡口進去的。據說向中央匯報時說該地連名字都沒有,毛澤東隨口說那就叫渡口市好了。1965年鄧小平帶隊秘密視察渡口市,據隨同的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一副主任程子華的秘書單蘭山回憶:11月29日三十多輛車浩浩蕩蕩經過這個渡口,在拉鮓江岸休息時,鐵道部長呂正操向小平同誌匯報:“為解決山區老百姓坐火車和運輸的困難,將在成昆線上建一些像拉鮓這樣的小型火車站。”小平同誌高興地說:"很好嘛。搞鐵路建設就是為人民方便。"後來成昆鐵路於1970年7月1日通車。單在平地公社境內就有迤資、拉鮓、花棚子、新江、師莊等5個小站,約每12公裏一個。在平原地區,12公裏一個小站不算多,可這裏人煙極稀少,12公裏就有一個站很了不起了。
鄧小平與餘秋裏行經渡口吊橋:

渡口吊橋現已不再通行,僅置放了一條過江煤氣管: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