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場遊記之十六:太魯閣戰役(上)(照片恐怖,慎入!)
位於武嶺的太魯閣戰役介紹看板
今年是太魯閣戰役100周年。太魯閣戰役是20世紀發生於台灣的最大規模戰役,其原因是日本占領當局企圖徹底馴服太魯閣地區的高山族原住民。在付出了巨大犧牲後它在軍事上的目的暫時達到了。但民心不服,以至於16年後又發生更慘烈的"霧社事件"。前幾年在台灣和大陸隆重放映的電影《賽德克巴萊》(魏德聖導演)就是反映這一事件的,相信大家看後都會對高山族原住民勇敢無畏的性格印象良深。 1895年4月日本在《馬關條約》中得到了國際法上對台灣的領土主權。隨後占領軍立即於當年5月底登陸澳底,從北部到西部的平原地區一路推進,摧毀了丘逢甲和劉永福黑旗軍的頑強抵抗,於10月底蕩平漢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武裝。但是高山族的原住民生性剽悍,居住分散,熟悉地形。日本當局兵力不足,後勤困難,一開始打算采用懷柔政策收買人心。
一連三任總督都無法打開局麵。不斷有日本官員和士兵被高山族原住民殺掉,單以太魯閣地區為例:1896年的"新城事件"(殺死13人),1897年的"深崛安一郎探險隊事件"(殺死14人)。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改用"討撫並用"政策,但又相繼發生1907年的"威裏事件"(殺死36人),1908年的"七腳川事件"(殺死2人)。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狠下決心,改為先討伐、後優撫的政策,因此,1910年-1914年的"五年計劃"主要工作目標,就在於要動員強大軍事力量,徹底收繳太魯閣地區原住民的槍枝彈藥,完全解除其武裝。
日本人的政策曆來都是非常強硬,毫無通融餘地。但作為另一方的原住民又為什麽會為了本來表麵上很小的衝突,甚至毫無原因地主動殺人,而將自己置於毀滅的邊緣?從花蓮到新城到燕子口到天祥到大禹嶺到合歡山到霧社,我所聽到的都是他們有"出草"(獵頭)的陋習。但他們"出草"又是為了什麽?直到去了懇丁,我無意中才聽到比較可信的解釋。
太魯閣族一個原住民村村口的骷髏架(有的村骷髏架甚至多達百餘頭骨,但照片較小且模糊)
懇丁在台灣島的最南端。魏德聖導演的另一部熱門電影《海角七號》就是以這裏為故事背景和外景拍攝地。太平洋吹來的強勁東風被縱貫台灣全島的中央山脈擋的嚴嚴實實,在這兒終於找到巴士海峽作為發泄口。狂風巨浪為水上運動愛好者創造了冒險的樂園。每年都有無數不安分的年輕人前來尋找刺激。我們沒有選擇熱鬧的鎮裏旅館,而是住進僻靜的君臨農場小木屋。
農場的少東家張鉉龍英俊瀟灑,知識淵博,談吐文雅;我們憑著對水上運動的共同愛好而一見如故。當他說起他的第一塊衝浪板是十幾歲時父親買給他的: 雖然明知衝浪很危險,但仍拗不過他的固執堅持,我們大笑。他開車帶我們到處遊玩,午飯時話題轉到他家的移民史。他說他祖上是福建人,清朝年間先移民到嘉義一帶;但後來懇丁的原住民因為多次"出草"殺了船難登陸的外國水手,最後反被外國派軍隊剿滅。其中被殺的有荷蘭水手,但最有名的是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那一次原住民殺了54個琉球水手,日本派兵報複。除了導致日清兩國政府為琉球歸屬權爭執外(這是至今釣魚島主權爭端的起源),也造成墾丁人口大減(大家可記得張獻忠大屠殺後也造成持續近百年的"湖廣填四川"?)。他們家就是那時南遷來的。
一具高山族原住民被出草後的照片
一個高山族原住民出草後持戰利品
我問:"原住民為什麽要出草,為吃肉嗎?"張先生解釋說:不是,他們出草隻是為了炫耀勇猛精神。殺的人多屬於別的原住民族群,甚至連在地裏勞作的婦孺也不能幸免;每次砍了人頭回村,全體村民都大肆慶祝;每個村社口都有人骷髏架,展示的骷髏越多越光榮。
兩個高山族原住民出草後與戰利品合影
聽了令人毛骨聳然!當我回到多倫多,才在多倫多大學東亞圖書館找到相關資料及以上照片,證明張先生所言非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