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戰場遊記記之十一:滑鐵盧

(2012-06-13 09:52:27) 下一個

古戰場遊記記之十一:滑鐵盧

滑鐵盧戰場今天已是一片安靜和平的農場:

  戰敗的拿破侖絕對是滑鐵盧戰役的主角。當我們說某人“遭遇滑鐵盧”時,指的是他慘敗了。可見威靈頓公爵雖然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但卻在人們的心目中沒有地位。大家為拿破侖惋惜,總是假設如何如何,滑鐵盧戰役就有不同的結局。最另類的一個理論是:假如不是1815年4月上、中旬印度尼西亞的鬆巴哇島北岸的一座複合型休眠火山------坦博拉火山(Tambora)爆發,拿破侖就會打贏威靈頓。理由:火山灰在兩個多月後飄到中歐上空,灰塵進入大氣中的平流層遮蔽陽光,引起了氣溫驟降,導致6月17日夜間滑鐵盧地區下了一場大雨,土地泥濘,輜重行軍困難使拿破侖的250門大炮無法按時拉進戰場。

滑鐵盧戰役前(6月16日)的形勢。 紅-英軍,藍-法軍,紫-普軍,拿破侖從中路突破,成功地將英、普聯軍隔開,並將普軍驅逐到戰場以東13公裏的遠方:


     坦博拉火山爆發是世界上有曆史記錄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這次火山爆發的威力相當於8000萬顆廣島原子彈,火山爆發時山頂被噴掉了一半,形成一個直徑6公裏的火山口,火山噴發的聲音傳至2500公裏之外都能聽到,這次噴發使得山體由噴發前的4100米削減至噴發後的2850米,至少造成了59000人直接性死亡。這次火山噴發噴入空氣中的火山灰和碎石屑粗略估計有170萬噸,由於火山灰遮蔽了天空,方圓480公裏範圍內的地方經曆了三天徹底的黑暗。火山灰飄到了歐洲和北美,所到之處一片陰霾,這使得全球氣候隨之突變,當年歐洲全年很少有超過9℃的日子,這就是歐洲曆史上著名的“無夏之年”的故事。既然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就可能在兩周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那麽遠在東印度洋的火山爆發導致歐洲的拿破侖失敗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兒。

戰役開始(1815年6月18日早上11點半)雙方態勢,紅色為英、比、荷聯軍在北麵高地取守勢,藍色為法軍在南麵低地取攻勢:


     

        還在坦博拉火山爆發兩個月之前,1815年2月26日夜,被放逐到他的領地厄爾巴島上的拿破侖率領1050名官兵,分乘6艘小船,巧妙躲過波旁王朝皇家軍艦,經過三天三夜的航行,於3月1日抵達法國南岸儒昂灣,接著立即進軍巴黎。沿途所到法國人歡呼雀躍。3月12日,拿破侖未放一槍一彈,順利進入巴黎。此時,他的部隊已發展到1.5萬人。路易十八看到大勢已去,倉皇逃出巴黎。3月19日,拿破侖在萬民歡騰聲中,重登王位。3月25日,英、俄、普、奧、荷、比等國結成的第七次反法聯盟,並有重兵70萬。聯軍準備分頭進攻巴黎:普魯士的布呂歇爾元帥率12萬普軍、300門大炮在沙羅瓦和列日之間集結;英國的威靈頓將軍指揮一支由英、德、荷、比人組成的混合部隊約10萬人、200門大炮,駐紮在布魯塞爾和蒙斯之間。另外,聯軍還有一支30萬人的預備隊。聯軍約定在6月20日左右開始行動。法軍方麵,拿破侖也在加緊備戰,到6月上旬,已有18萬人集結在拿破侖鷹旗之下。

油畫:拿破侖在戰役中(筆者攝自巴黎凡爾賽宮):


    對於聯軍的強大陣容,拿破侖認真地進行了分析,他決定要化被動為主動,以攻為守。 要趁聯軍尚未會齊的時候,爭取戰機,率先擊潰英普聯軍,6月15日淩晨3時,拿破侖大軍的先頭部隊越過邊界,進入比利時。16日他們在林尼與普魯士軍遭遇,並將普軍擊敗。這一擊非常厲害,然而卻不致命。被擊敗而並未被消滅的普軍向布魯塞爾撤退。拿破侖派格魯希元帥率三萬三千部隊去跟蹤追擊普魯士軍,以阻止他們與英軍會合。17日,拿破侖率領全軍七萬二千人的部隊,包括步兵48000人、騎兵17000人、炮兵7000人、大炮250門到達滑鐵盧鎮南二公裏的四臂村高地前。英軍首領威靈頓率領67000人的部隊,包括步兵50000人、騎兵11000人、炮兵6000人、大炮200門,已在高地上築好工事,嚴陣以待;但這其中隻有25000人是英軍,其他為戰鬥力較低的荷蘭、比利時和德國軍隊。撤退的普軍匯合了布羅的第六軍位於滑鐵盧東麵13公裏的華佛爾;尤其重要的是:奉命追擊這支普軍的法國元帥格魯希並不了解普軍的具體位置,他本人對戰機的感悟很差,而拿破侖給他的命令卻沒有明確的告訴他:一旦主戰場爆發決戰,他必須立刻回來參戰。

堅固的Hougoumont莊園耗去拿破侖眾多士兵和寶貴的時間,甚至直到戰役結束,聯軍仍頑強地占據一小部分莊園:


    正如我們知道的,拿破侖直到上午11點35分戰場土地稍為幹燥才能開始進攻。他首先在左翼Hougoumont莊園的攻勢開始。原想把威靈頓的主力引到那裏去。但是那四連英國近衛軍和一師忠勇的比利時兵固守防地。威靈頓並沒有上當,隻加派了四連近衛軍和布郎斯威克的營部赴援。威靈頓有兩個據點:烏古蒙和聖拉埃,烏古蒙雖然頑抗,正在拉鋸之中,聖拉埃早已在法軍的猛攻下失守。英軍的中軍,陣式略凹,兵力非常密集,地勢也占得好。它占著聖約翰山高地,背後有村莊,前麵有斜坡。法軍右翼向帕佩洛特的攻勢已經完成,計劃是要擊潰英軍左翼,截斷通向布魯塞爾的道路,切斷那可能到達的普魯士軍隊的來路,進逼聖約翰山。在奪取了聖拉埃以後,戰事形成了相持不下的局麵。

       將近四點時英軍的最後防線好象動搖了。在高地的防線裏隻見炮隊和散兵,其餘的一下子全都不見了。那些聯隊受到法軍開花彈和炮彈的壓逼,都折回到聖約翰山莊屋便道那一帶去了,威靈頓退卻的形勢出現了,英軍前鋒向後倒。拿破侖大聲說,“敵人開始退卻了!”於是他把最精銳的禦林軍騎兵派出去衝擊,此時他並不知道在聖約翰山的前麵橫著一條可怕的深溝。下麵是雨果在《悲慘世界》裏的動人描寫:

 

法軍騎兵攻進英軍陣地時的態勢:


戰鬥最激烈的地點,也是荷蘭王子受傷地,戰後堆起一座高高的山形紀念墩:

從紀念墩上南望法軍陣地:


紀念墩頂的銅獅是用繳獲的法軍槍炮鑄成的:


    法軍的勇敢無畏令人驚歎,盡管付出如此慘重的犧牲,他們仍然踏著戰友的屍體衝上高地。威靈頓的戰士死守不退,且頑強反擊。雙方都到了最後關頭,成敗在毫發之間。就在此時,下午5點鍾,東方遠遠的地平線出現黑壓壓的一片人群,增援的普軍到達了。這支生力軍立即改變了戰場的態勢。法軍一敗塗地,拿破侖無可奈何地全線撤退,乘著夜色向巴黎方向逃跑,再也無力東山再起,他的政治和軍事生命就此告終:

下午五時普軍(右麵 深紅色)趕到戰場時的態勢 :


    拿破侖戰敗的原因,從戰略上說,是窮兵黷武,將法國置於與全歐洲為敵的孤立地位。從具體戰場說,天時:誰讓那座幾千公裏遠的火山偏偏在兩個月前爆發呢?地利:威靈頓占據著絕好的地形,居高臨下,而且還有遠處看不到的深溝屏障,前方還有幾座堅固的莊園消耗了拿破侖相當的軍力和極寶貴的時間;人和:拿破侖以前的很多將領此時已不再效力,他隻能任命一個庸才格魯希擔當阻擊普軍的重任,恰恰是這一點造成最後的失敗;假如是格魯希,而不是普軍增援戰場的話,滑鐵盧戰役必定是相反的結果。英軍在這次戰役的出色表現極其出人意料,威靈頓戰後得意地說:滑鐵盧的勝利,是溫布頓的球場孕育的,有一定的道理。

紀念墩上向北遙望滑鐵盧鎮(現已發展到接近戰場了):

拿破侖和威靈頓交鋒的那片起伏如波浪、傾斜程度不一致的平原,現在已不是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的情形了。在建滑鐵盧紀念墩時,那悲慘的戰場上的高土已被人削平了,曆史失了依據,現在已無從認識它的真麵目。為了要它光彩,反而毀了它原來的麵貌。戰後兩年,威靈頓重見滑鐵盧時曾喊道:“你們把我的戰場改變了。”在今日頂著獅子的大方尖塔的地方,當時有條山脊,並且,它緩緩地向尼維爾路方麵傾斜下來,這一帶還不怎麽難走,可是在向熱納普路那一麵,卻幾乎是一種峭壁。高地上,沿著那山脊,原有一條深溝。那是立在遠處的拿破侖意想不到的。那條深溝,把他最忠勇、最精銳的士兵,還有他本人的前途徹底埋葬。

戰場上的紀念碑:


       滑鐵盧戰場現在已經成為一片非常和平、安靜的農田。戰役紀念館安排遊客們乘坐敞篷車遊覽整個戰場。車子開到東麵一條深溝旁,講解員說:打掃戰場時,聯軍隻救助本方戰士。對法軍傷員,一概扔到溝裏完事。

       這就是戰爭。沒有不殘忍、不血腥的戰爭。我寫這個古戰場遊記係列, 就是希望世界上不要再有戰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小百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tingtel的評論:
謝謝指教。
tingtel 回複 悄悄話 威靈頓在學校時常受欺負,過得很不愉快,回憶之中,多有怨言。近世研究認為,所謂滑鐵盧勝利乃伊頓球場孕育之說法,不似威靈頓本人所講,應為後人假托。

不過,威靈頓後來還是將兒子送入該校就讀。

滑鐵盧之戰的結果,是英國整個軍事係統的勝利。真正的決戰,十年前已在海上打完。尼爾森打掉法國海軍之後,奠定英國此後百年海上霸權,拿破侖從此龜縮陸地,已難有作為。滑鐵盧之戰,最後一擊而已。即使拿破侖僥幸獲勝,也不過拖延幾年時間。威靈頓指揮確有過人之處,但即便換上他人,最終結果也不會差太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