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戰場遊記之六:英法百年戰爭和奧爾良的姑娘

(2012-03-09 19:04:42) 下一個

古戰場遊記之六:英法百年戰爭和奧爾良的姑娘


  《奧爾良的姑娘》(The Maid of Orleans)是德國詩人,劇作家席勒在1801年創作的詩劇,歌頌了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Joan of Arc)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奮起抵抗英國侵略者並英勇犧牲的事跡。後經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譜曲成為膾炙人口的歌劇。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也將它改編成同名歌劇,其中的《喬安娜(即貞德)詠歎調》旋律極其優美,深刻地表現了主人公拋棄個人感情投入愛國戰爭的高尚境界。歌頌貞德的文藝作品相當多。除法國作家如伏爾泰和法郎士外,美國的馬克吐溫,德國的布萊希特,甚至貞德所抗擊的英國----莎士比亞和肖伯納都創作了有關她的文學作品。表現她的電影不計其數,單是英格麗褒曼就主演了兩部。她形象的畫作同樣可以充棟。可見貞德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下麵的這幅油畫表現貞德率軍解救被圍困的奧爾良的場麵,攝自巴黎凡爾賽宮。因不準用閃光燈,暗了一些。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之間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曆史上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116年。起因是爭奪王位和領土糾紛。英國當時的人口少,國力也較弱,但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雇傭兵,並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故在戰爭的前九十餘年中基本處於上風。法國由於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加上國內的分裂及勃艮第貴族叛亂,處境十分困難, 包括巴黎在內的整個北方領土均落入英軍和叛軍手中。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占區的居民的身上, 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此,對法國來說,到了戰爭後期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同時也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1429年─1453年之間,法國人民不堪英軍壓迫,各方紛紛反抗,遊擊隊經常捉拿英格蘭的征稅者,牽製英軍部隊,幫助法軍戰鬥。1428年10月,英軍和勃艮第叛軍包圍了盧瓦爾河畔軍事重鎮奧爾良。它成為了最後一個能阻擋英軍長驅直入剩餘法國領土的戰略要地。法蘭西民族的存亡麵臨了空前危機,依據現代曆史學家的說法“整個王國的命運都係在奧爾良上了”。但當時卻沒有多少人對奧爾良的未來感到樂觀。奧爾良一旦失陷,整個法國將淪為英國領土。貞德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
     貞德1412年1月6日出生於法國東北部洛林地區默茲河畔的德雷米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沒讀過書,不識字,也從無任何戰鬥經驗。據說1428年她十六歲時的一天,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米迦勒、聖瑪嘉烈和聖凱瑟琳,聽到“來自天上的聲音”,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複當時由英格蘭人占領的法國,並帶領王儲至拉姆斯進行加冕典禮。下麵照片是默茲河和洛林首府默茲城的貞德廣場:

 

     那時法國皇帝查理六世精神錯亂,王儲查理七世尚未登基。查理七世對貞德的自述將信將疑,於是他派一個隨從身穿太子服飾坐在寶座上接見貞德。但貞德沒有跪拜這位假君主,而是找到了混沒於親信中的查理七世,說出了查理同幕僚們的秘談。會麵後她給了查理極為深刻的印象,交給她全部七千多(一說五千多)援軍奔赴奧爾良。曆史學家Stephen W. Richey對於貞德為何能受到重用是這樣解釋的:“在戰場一年接著一年的可恥失敗,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領導地位上已經士氣低落而名聲敗壞。當查理王儲同意由貞德來領導他的軍隊並準備戰爭時,他一定是已經試過幾乎所有正規、理性的策略選擇而卻皆告失敗。隻有一個已經到達了存亡最後關頭、卻全然無計可施的政權,才會在絕望下去相信一個自稱受到上帝指示的農村文盲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這種說法很難解釋為什麽貞德能在查理麵前表現出神奇的魔力。我懷疑這是查理和貞德之間私下安排好的一場雙簧。查理在那種進退維穀,山窮水盡的生死關頭,唯有借用“神”的魔力,鼓舞士氣,孤注一擲, 果然獲得成功。


    英軍在奧爾良城外圍的十個據點建築各型大小攻城的堡壘。尤其在正對盧瓦爾河的南門上所興建的橋頭堡,稱為土列爾堡壘,極其堅固。它是長寬約各三十公尺的小規模建築物,既高且厚的石壁建築,四周並設有戰壕和城牆。下麵照片為奧爾良南門外盧瓦爾河大橋,原土列爾堡壘所在地:



    貞德改變法軍將領們一向謹慎行動的戰略,在戰場上她采用正麵的猛烈攻勢來進攻那些英軍堡壘。先從英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進攻,英軍難以抵擋,四散逃竄。1429年4月29日晚8時,貞德在錦旗的前導下騎馬進入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著火炬來歡迎她。下麵的照片是貞德在奧爾良市中心的故居。




      在法軍攻陷了幾個堡壘後,英軍開始放棄其他木製的防禦建築,並集中剩餘的兵力,以防守土列爾堡壘。5月7日,法軍開始進攻土列爾,貞德在交戰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們抬離前線,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來,負傷重返戰場以領導最終的攻勢。終於在5月8日打敗英軍,攻陷土列爾堡壘, 解除奧爾良長達7個月的圍困,扭轉了百年戰爭的全局。下麵的照片是奧爾良市中心的貞德紀念碑。紀念碑上的雕像重現這場戰役的場景。


 

 


    乘奧爾良大捷的餘威貞德接著揮師北上,一路勢如破竹,7月16日攻占拉姆斯,第二天就在拉姆斯大教堂為查理七世舉行加冕式,成為了正式的法國國王。加冕式後查理七世立即背著貞德開始和敵軍秘密議和,雖然貞德極力主張盡快進攻巴黎。可見查理並不相信這位牧羊姑娘是什麽“上帝的使者”。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於是利用談判來作為緩兵計的策略手段,在談判的同時暗中增援巴黎的防禦。沒有了查理支持的貞德也失去對軍隊的指揮權,在以後的戰鬥中幾無建樹。1430年5月23日她在貢比涅城下被勃艮第叛軍俘虜。查理絲毫不作任何營救行動,貞德於是被以4萬法郎的價錢賣給她的死敵英軍,被押往英軍占領的諾曼地首府盧昂城。下麵的照片中間那座圓形高塔就是盧昂城內當年囚禁貞德的監獄,又名“貞德塔”,現在是貞德紀念館。


  英國侵略者精心策劃了一場冗長的誣陷審訊,判決貞德是“異端和女巫”,然後將她綁著在盧昂城內遊街示眾。下麵照片是當時遊街經過的“貞德門”:


  1431年5月30日,貞德在盧昂城中心的舊市場被活活燒死。就義時隻有19歲,在火焰升起時她最後的呼喊是“耶穌,耶穌,耶穌”。下麵照片是盧昂舊市場,當年的火刑柱所在地現在樹起一座高高的十字架,旁邊有牌子說明:


 

  貞德的骨灰被英軍撒進盧昂城外的塞納河:


    貞德的死造成了侵略軍士兵廣泛的內心恐懼,認為他們殺死了一位聖女, 一定會遭上帝譴責。相反的,這激起法國人的民族義憤和複仇心理。此後的戰事急轉直下,英軍步步退卻, 勃艮第叛軍首先歸順。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英法百年戰爭以法國最終勝利結束。今年恰好是貞德誕生600周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